文章吧手机版
食林广记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31 23: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食林广记读后感100字

  《食林广记》是一本由马红丽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6.00,页数:32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食林广记》精选点评

  ●值得收藏,非常棒!

  ●读起来有趣,现在知道了兰州拉面来历了@

  ●新闻体,故事性差。给自己盖一个“食林”的帽子,没必要

  ●任何一种能流芳百年甚至流传千古饮食文化,都是经过一代一代人检验,能长期食用的。中原深厚的饮食历史风俗,很值得一看。

  ●文中对豫菜以及相关历史的描写还是很吸引人的,但是名字取大了,作者有些地方言辞也不太柔软,看着有点膈应

  ●半夜能馋得跳脚

  ●讲医食同源探美食奥秘

  ●这本书体现了作者认真寻找美食的态度,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系统介绍了河南各地的特色美食,很多比较冷门的,人们未曾了解知识,作者也通过不断的考证发现,向读者还原了一段段真实的美食文化的传承,作者向读者所要表达的还是我们珍惜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并把继承发扬下去,别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吃米饭时手上拿的是西方的刀叉,真到了那一天,那将是……

  ●河南人在外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个河南味

  ●讲的都是河南的食物,其实算不得食林。但是对于南方人的我,确实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豫菜的知识来,居然有些想跑去开封体会下皇城根儿的魅力,起大早喝一碗胡辣汤,寻访各种传统美食,像个旧岁月的人一样感受不一样的中原。还有,致敬那些坚守传统的手艺人

  《食林广记》读后感(一):美食中的中原典故

  好书啊,全书有很多有趣的美食典故、河南特有民俗、地方文化等的融汇贯通,多方位、多角度解读各种独特美食的历史起源,在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寻根探源中,得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发源也是与饮食密不可分的,阅读本可以从饮食上了解河南,透过河南美食去理解王者“逐鹿中原”的那份磅礴志向

  《食林广记》读后感(二):好

  好书啊,全书有很多有趣的美食典故、河南特有民俗、地方文化等的融汇贯通,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各种独特美食的历史起源,在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寻根探源中,得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发源也是与饮食密不可分的,阅读本书可以从饮食上了解河南,透过河南美食去理解当时王者“逐鹿中原”的那份磅礴志向

  《食林广记》读后感(三):好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物质基础,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科学合理的饮食在今天更是收到人们的追捧。作者历时五年,走访田间地头,查阅文献资料,整理编著了《食林广记》。该书讲述了医食同源的奥秘,描述了烹饪逸事的乐趣,记录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对文化的传承。该书2017年一出版,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食林广记》读后感(四):食林广记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科学合理的饮食在今天更是收到人们的追捧。作者历时五年,走访田间地头,查阅文献资料,整理编著了《食林广记》。该书讲述了医食同源的奥秘,描述了烹饪逸事的乐趣,记录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对文化的传承。该书2017年一出版,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食林广记》读后感(五):魏晋风韵的饮食趣史

  河南省作协王守国的书评, 原文刊载于2017年06月28日 河南日报

  古人言:民以食为天。然则,何为“食”?仅仅是“吃”或“食物”吗?当然没这么简单。毛泽东主席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饮食确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夏饮食文化可以看成是具体而微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食”不止于吃饭,不止于烹饪,也同医、药以及民俗、审美、哲学、信仰等密切相关,甚至,同礼仪、规制、外交等密切相关。对于中国人而言,“食”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的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动作,而是既关“天地”和“众生”,又关个体之精神与本的“道”与“理”。孔子说食色性也,当我们把“食”视为“性”和“天”,所强调的,显然不仅仅是“食”在生理意义上的重要性。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我们何以有如此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饮食文化,才能真正体会、感悟华夏民族的饮食之道。

  马红丽显然深谙个中深味,所以才写出了这部色、香、味俱全、颇具魏晋风韵的《食林广记》。《食林广记》写的首先是“食”,各种各样的美食:从宫廷夜宴到平民烧烤,从山珍野味到风情小菜,从冷盘到热汤,从正餐到茶点。那些有名目和无甚名目的食物,尤其是中原美食,比如洛阳水席、开封灌汤包、武陟油茶、胡辣汤、鲜花饼、常卤面,如是等等,在她笔下样样活色生香,诱人口水。

  《食林广记》写的也是“人”,因为,“食”又怎么少得了“人”,或者说,人又怎么离得了食?所以,我们从中看到了古人、今人,看到了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也看到了文人墨客、乡野村夫,比如“烹饪始祖”伊尹、宋徽宗赵佶、农学家贾思勰、资深吃货“老狐狸”、拉面高手马大爷等。对于美食,他们或是烹饪者,或是品鉴者,或是开创者、发扬者,或是推广人、传承人,或是美食家、研究者,或是普通的“吃货”,无论何种身份,皆对“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一方水土的养育之下,他们与美食结下了特殊的缘分,也因此进入马红丽的笔端。

  《食林广记》写的更是“史”和“事”。在本书中,马红丽既追溯了历史之源,又展现了现实之流。她从《本味》《齐民要术》《礼记》《资治通鉴》《酉阳杂俎》《岁时杂记》乃至日本的《今昔物语集》等诸多典籍中钩沉出有关美食的历史真相和渊源流变,从民间传说、乡野逸闻及诗词文章中打捞出关于美食的掌故和逸事,又通过实地“访录”和文献资料挖掘出与食物相关的情感和人事演变。通过这些“史”和“事”,《食林广记》写出了浸润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中华传统饮食之道:烹饪,或者说饮食,不止是一种欲望、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亦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

  由是种种,配上精美图片,让《食林广记》成为名副其实的“广记”:有史实与野传,也有世故与人情;有考证与推演,也有考察与实录;有速写与描绘,也有讲述与报道,更重要的是,有平易之“俗”,也有真意之“雅”,有历史之“深”,也有日常之“近”。如此广而纳之、记而述之,丰富丰厚,意趣并存,实乃一部可品可鉴、可读可藏的饮食趣史。

  马红丽颇具“烟火气”的书写方式,也正与“美食”的内容相称: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亲切生动。这样的文字,如同书中写到的那些美食,不仅是可“食”的,亦是可“嗅”的,我们对《食林广记》的阅读也因而变得更易消化、更可回味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食林广记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