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30 23:3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100字

  《天使,望故乡》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沃尔夫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望故乡》精选点评

  ●各种细节具体到让人惊叹人物也太多了,读起来很难有画面感。全书关注的点就是原生庭对孩子未来影响

  ●厚书读起来总是十分餍足的,既害怕读完,又想读完。2017.10.23。

  ●有点自传体影子别扭的人、对生活敏感才能写出这样情感丰富文字。 对父亲,对母亲感情的确是很复杂的。 遗传和家庭氛围一个人性格塑造影响也很大。 好多细腻感受得多有才能及时记下来啊。 不成器的哥哥,死掉的双胞胎哥哥,为家里操心的哥哥姐姐和貌似资源最多的小老弟。没有谁更谁。 结尾显水平

  ●任谁读了都会跟沃尔夫强烈共鸣吧。天赋下的孤独自负,过早经受过多欺凌磨难,所有这些使他变成了那个害羞、多话、局促不安的大孩子。因为失落人生经历就是失落。反复出现那句“他还年轻永远不会死去”,仿佛在跟他早早降临死期遥相抗衡又挥应。杰克必然是爱他,他的漂泊孤独加上法裔三色旗下无穷无限的城市浪漫主义,才是杰克。而海明威说得也没错,沃尔夫若是能把脑子清醒,才能成个伟大作家,但沃尔夫只能住在自己世界里,他是那个玻璃娃娃,他谨慎全盘托出地把触角伸到外面,世界也在他脚下。

  ●啧啧天才,充满通感体验长篇叫人彻底醉倒,以致于读完陷入巨大的失落

  ●favourite. 天才式的、流动的、丰沛生命力野心勃勃

  ●一切的抒情都囉嗦到了極點,對父母兄弟姊妹和愛慕的戀人,甚至包括對死亡的感情(那段哥哥本恩之死的描述)也是濃烈得化不開。其實不太喜歡這種過度抒情的作品,但能體會到這些都是作者的親身感受。下半部繼續讀下去:《時間與河流》。

  ●悲观之味。我们最终会习惯于恶,像习惯某种味道古怪面包。到了最后,恶之花开放在我们头脑的所有缝隙,与我们其他的习惯,与我们的语言,甚至与我们的智慧混在一起,并最终在无力的麻木与虚妄的高傲,目空的偏执中让自己堕落成魔鬼

  ●托才如海,菲才如江(什么鬼(幸而他生在美国

  ●看了十分之一后放弃了。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一):只是之前看的时候的一堆碎碎

  作者说过 不要再回家

  我记得尤金同意兄弟姐妹们的协议 他去哈佛上大学 家里只支付一年的学费 而兄弟姐妹们平分了甘特留下的财产和伊莉莎丰厚地产 尤金时说 你以为我是个傻瓜吗 不 我解脱了 而你们没有 他是多么的厌恶阿尔特蒙(不对,是他的家庭) 也许对于尤金来说 最自由的时刻 就是他出去自寻生路 把自己给瘦成皮包骨头那段时间 最美好的时刻就是年幼时沉溺于书中 沉溺于神话故事 他向往所罗门国王的宝藏 他把自己想象成希腊神话中的英雄 向往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可是后来那些英雄死去了 在他心中不重要了

  他问自己假如自己不是一个天才怎么办 那一刻我好像看到贾宏声在精神病院里忽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人 最喜欢本恩 本恩对尤金说 一旦你离开家乡的那些人 就有人瞧得起你 你要是老待在家里 就别想有这样的机会 他们会把你的全部都毁掉的 看在老天的份上 只要有可能 你就趁早离开吧

  本恩就是一只幽灵 他徘徊在异乡 不知去往何处 他是这个家庭的旁观者 格格不入 伊莉莎是典型的彭特兰家族的人 爱钱 爱敛财 就是不爱花钱 仿佛她这辈子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银行卡上的数据(虽然那个时候没有银行卡) 她一直以来不管不顾的教育理念和极度省钱的信念致使本恩死的时候依然憎恨她 她间接害死了本恩

  伊莉莎有种伪装的快乐 那是自欺欺人 那并不管用 尤其是在本恩死的时候 她还是那句老话 你没有病 你的病多半是自己装出来的 本恩死了她才面对现实 她伪装的乐观被撕破了 从她出场 我都难得看到她的崩溃 好了她终于骗不了自己了 那一刻我又可怜又讨厌她

  海伦一直天天说甘特和伊莉莎拖累自己的生活 然后还不依然是继续侍奉甘特 给伊莉莎帮忙 以为自己结婚了就能从以前厌恶的生活中解脱 然后发现结婚以后也没什么自由 延续着自己厌恶的生活方式

  尤金天天忧心忡忡自己得了绝症但是又不敢去看医生那里笑死我了

  尤金的兄弟姐妹们抛弃又向往的是尤金拥有的

  成长是一件操蛋的事

  永恒的是挣扎 困惑 故乡已死欲望永恒

  开始看这本书只是因为电影天才捕手 读完以后觉得幸运极了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二):插播广告

  我在夏日微凉的夜里读完这本《天使,望故乡》,感觉四周的喧闹突然重重地向自己压迫过来。隔壁电视机发出的具有厚实质感却不太清晰的声音使我想起儿童时期一个广泛流传的笑话:电视剧还珠格格因为太受欢迎,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而到了插播广告的时间,家家户户的抽水马桶都不约而同地轰隆轰隆运作起来,竟至于造成全城停水的荒唐情况。

  但如今我已笑不出来。

  我想起的是那在哗啦啦的流水声中被冲刷得面目全非的时光。笛安在书里写“至于那个十岁的孩子,就像是这场精彩的大戏中插播的广告,大可忽略不计”,孤独便那样真切地存在于呼吸之间。而这种迷茫,这种忧伤,这种行走于无人街头听墙的那一边犬吠人声的萧索,似乎正是托马斯·沃尔夫在这本自传中极力描绘的伤痛。

  沃尔夫在这部五十多万字的小说开头,便以“致读者”的方式解释了此书与自己的关系:既是“那些已经远去的日子”,也是“经过安排、被赋予确定目的的事件”、“一部站在局外的立场写成的作品,不带丝毫怨恨,也不贬损任何人”。在这个属于他的成长故事里,他让主人公尤金一遍一遍叩问自己心灵的所向,却其实又在那属于文学作品的戏剧性和敏感中,任凭读者嗅出各人曾经年少轻狂的味道。

  谁不曾有过青春?不曾有过懵懂张狂的少年时代?文字带着它们与生俱来的目的性被编排重组,让一片树叶,一块岩石,一扇没有找到的门构建起回忆的全部:小路阴影斑驳通向远方。在沃尔夫笔下,那纷繁的意象与意识流如同溪涧潺潺,引导我们走向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在那里,人们相信杯酒解千愁,相信地产增值的计算公式,相信大理石的温润触感,相信生老病死前世今生,而对于口袋中沉甸甸的身外之物,却有着永远不会餍足的欲望。在那里,童年是画地为牢的一个泡影,在所有梦想跨越的群山环抱之间孕育,而当青春搭上自行车或绿皮火车冲破樊笼,唯有那背影的渺小被加倍放大。故乡和回忆,是所有人都绕不过去的一条河流;当我们回望,总是物是人非世事沧桑。

  评论界用“宛如骤然间光芒四射的一场爆发”,来形容沃尔夫的这部处女作如何震惊西方文坛。但在他笔下光芒四射的激情,那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批判,却也使他被冠以背弃故乡的骂名,竟至于有家难回。粗俗和偏狭,冷漠与虚伪,是那正剧中被挑选被放大的一些部分,犹如黄金八点档的呵欠难挡;而沃尔夫所描绘的童年世界则仿佛一场自娱自乐的插播广告,在父母兄姐的争吵中几乎无人关心,那受尽挫折的校园生活,更是充斥着“迷惘的一代”的失望与忧伤。于是当我们回看他本人,流浪在外又英年早逝的这个才子,岂不也是他的故乡曾经既排斥且不屑的一场插播广告?

  哭,无人听;笑,无人记。尤金痛斥他在家中受过的所有残忍和冷漠的待遇,并在长大成人之后选择出走逃离。从一种孤独到另一种孤独,无非是。如同广告在下一个间歇里依然无人关注。但他的呐喊,他的真实,他的激情,却终将把他引向超新星一般耀眼的路途,并为所有感同身受的人所铭记:就算我不自由,那也只是关在自己的牢狱里,我要为自己寻找美好的事物,我一定要在我生命的荒野里找到某种秩序:我发誓一定要找到逃离这个牢笼的途径,尽管这可能要花20多年的时间——独自一个人去。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三):孤独是最好的墓志铭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蛰伏在出租屋里的年轻人蠢蠢欲动,他们向往金钱,向往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向往拥有挥霍不尽的资产,“月光族”这个词语若是放在那个年代就成了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菲茨杰拉德称呼这个时代为“爵士时代。”托马斯·沃尔夫,海明威,马尔科姆·考利,约翰·多斯·帕索斯,菲茨杰拉德等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他们在美国文学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作品里有彷徨,有失望,有惆怅,但也有“暗夜深处若隐若现的曙光。”

  《天使望故乡》是“迷惘的一代”托马斯·沃尔夫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在出版这本书之前,他郁郁不得志,多次向出版社投稿,却屡屡遭拒,直到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决定出版他的长篇小说,他的生活才有了好转。沃尔夫的一生里有一位无法绕开的人物,就是帮助他的初露头角的编辑珀金斯,在《天才捕手》这部电影里面,珀金斯与沃尔夫情同手足,沃尔夫的老婆都嫉妒他们两人炙热的情感,沃尔夫这匹千里马遇上了他这辈子唯一伯乐珀金斯,是他前半生不幸中的万幸。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的地位。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称赞他为“虎虎有生气的巨人。”就连福克纳也对他赞不绝口,他说:“我敬佩沃尔夫,因为他全力以赴,想把话全都说了,甚至情愿把文体、连贯性以及所有精确的原则加以扬弃,而希望把人类心灵的所有经验,原原本本的放在一个针头上。”

  沃尔夫擅长将个体的成长联系到社会的命运,他通过时间意识与地域意识的变化,来呈现出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天使望故乡》里的主人公尤金就是沃尔夫的另一个化身,尤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尤金幼时,随着“挖金热”的崛起,父母带着他搬离了故乡,天有不测风云,他的母亲伊莉莎因照顾不周,导致格罗夫去世,亲人的去世,在弱小的尤金心中,烙上了一块无法擦拭净的印记。尤金的父亲甘特从小就喜爱雕刻墓碑,对于甘特来说,要解放自己的精神,追求自由要比追求荣耀更为重要,甘特一生的梦想就是雕刻出一个完美的天使头像。可是尤金的母亲伊莉莎的想法却与甘特截然相反,他渴望金钱,渴望灯红酒绿的生活,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甘特对伊莉莎爱的深沉,他用双手为他盖了一栋大房子,那是他“爱的结晶。”可是在伊莉莎眼中,她在乎的不是爱,而是房子所带来的实际价值。享乐主义逐渐占据了伊莉莎的心,某天她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决然的贷款购买了南方的一个客栈,带离尤金离开了老房子,甘特的“男耕女织”的梦想随之破裂,家庭的纽带似乎不复存在。

  伊莉莎对甘特不管不问,金钱至上,他们的孩子都在伊莉莎的影响下抛弃了学业,只顾赚取金钱,从而带来物质的享受。甘特生病后,伊莉莎甚至埋怨甘特不好好照顾自己,我突然想到了加缪《局外人》中的一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或许伊莉莎内心深处是爱她的丈夫的,可是这个社会金钱决定了她的生存,她的理性战胜了感性,她的生活是如此的单调,就像一面冷冰冰的墙壁,只剩下苍白的色彩,享乐主义将他推下了道德的深渊。

  本是全书中最悲剧的人物,没有人关心他,他却用自己的善良去温润每一位亲人,即使他们都不放在眼里,他会为了弟弟所遭受的痛苦与母亲吵架,他疼爱每一个人,当他的家庭分成两方时,他却尴尬的立在了中间。他想用自己的身体,为祖国贡献出一份力量,可是祖国却拒绝了他,他疯狂的锻炼自己的身体,却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一生如三岛由纪夫一样,充满斗志,却无人接纳,最终精神崩溃,仓促的了结了自己的一生,“他从未渴望过得到老年的智慧。他总是想着如何才能在年轻时代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至于痛苦。这样一种优雅的死,犹如脱下的华丽的衣裳乱扔在桌上,不觉间滑落在黑暗的地板上一样。”

  尤金,本书的主人公,他是孤独的异乡人,他渴望着离开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他似乎与每个人都格格不入,他看不惯他的姐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海伦笑里藏刀的样子让他感到可怕。他们的家庭犹如一个巨大的线团,杂乱无章的缠绕到一起,不分彼此,而尤金那截微小的线头却停留在了线团的外面,哥哥死亡后,他的理智将他从中抽离了出来。

  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他们在孤独的深渊里蛰伏着一动不动,他们的生活犹如上了发条的玩偶,机械的手舞足蹈着,看似井井有条的日子,其实每个人都被利益无声的操控着,丧失了理性,他们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变成了卑微的尘土,然而尤金背负着巨大的使命,与巨大的孤独感做着斗争,他将哥哥的亡灵化为利剑,将那片看不见的虚无的孤独一剑封喉,最终以昂首挺胸的姿态走向了前方。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四):你是否想起自己的故乡?

  全文1500字,阅读时长3.5分钟

  拖拖拉拉读完《天使,望故乡》,合上书的那一刻,如释重负。

  这本被誉为美国版《追忆似水年华》的小说,作者托马斯·沃尔夫用自传体记录了出生在南方小镇的尤金,从出生到上哈佛的故事。

  读《天使,望故乡》,我有那么两三次把它塞进书架不想再看的冲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看这本之前,偶然了解到麦克斯威尔·帕金斯,他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的编辑,帕金斯帮沃尔夫从满满三箱纸里,编辑出长达40多万的小说《时间与河流》,驱使我看《天使,望故乡》却是豆瓣网友,说曾经大段背诵书中的句子。

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无数难以捉摸的境遇:褪去自己的外衣,追溯人类的根源,你就能看到,在4000年前克里特岛上开始的恋爱故事,昨天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结束。毁灭人类的种子在沙漠上开出花来,救治人类心灵的仙草长在山间岩缝里,我们的生活因为一位从佐治亚州的懒女人而饱受影响,只是因为伦敦的某个小偷没有被绳之以法。我们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四万年历史的浓缩。在每个争分夺秒的日子里,我们都想苍蝇一样嗡嗡地叫着飞向死亡,每一刻都是通向历史的一扇窗户。

  《天使,望故乡》开头写得意味深长,我跟捡了宝贝似的,期待值短时间之内拉得很高,读着读着,感觉不对劲,情节越来越弱,描写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工作了一天,躺着看书,不到半小时就有些昏昏欲睡。

  景色描写分布在书中的各个角落,一开始尤金父亲视角居多,从尤金出生那一刻起,作者更偏向尤金的视角去感知世界。

  沃尔夫擅长描写景物,带来的意象不断冲击读者感官。

一天,南国之春开始舒展她丰裕的姿态,院子里松软的黑土地上忽然长满了嫩绿的青草,开满了湿润的花朵。粗枝大叶的樱桃树上点缀着琥珀色的簇簇宝珠。成熟的樱桃一串串挂满了枝头。 …… 就这样,他们开始漫步在夕阳下,绕着苍翠的松林、踏过枫叶映红的小道,穿过满地硕大、成熟的南瓜,呼吸着金秋特有的柿子香味。

  沃尔夫和普鲁斯特一样,轻而易举就能把画面、声音、气味轻揉成一两句描述,富有诗意和美感的同时,也造就了舒缓的情节。

  尤金出生在这座经济不发达的环山小镇,打娘胎里出来,就感受到逃脱不掉的苦闷:(婴儿时期)他想到眼前漫长的道路、想到自己对大脑缺乏驾驭的能力、想到任性且不服从指挥的膀胱、想到哥哥姐姐们百般逗弄他,而他却无助地又笑又动,任由他们擦干、清洗、不停地翻来覆去。这时候,他就感到非常难受。

  在他8岁的时候,母亲伊莉莎买下一座旅馆,她“天生追求财产和自由的本能欲望又开始萌动起来”,父亲甘特酗酒,发酒疯,姐姐海伦有些神经质,哥哥本恩在家中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存在着,年少的尤金被这些人的生活包围,索性“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虚幻缥缈的世界中。他的整个灵魂徜徉在想象的洪流中,他在书架之间仔细地搜寻,寻找图片,寻找宝藏”。

  尤金小时候看了很多书,加上他自己想想的力量:

他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幕幕神奇的世界景象。地面上有直入云天的尖塔,日新月异的机器,披甲执枪的浪漫英雄,而杜雷《弥尔顿》画中的黑天使正在飞身扑下,来到地狱的深渊里。当他看到这一切时,就会想到自己也将自由地迈入这个史诗般的世界。一想到那里的生活会耀眼夺目,而且远离家乡,他的心就会澎湃起伏,热血沸腾,小脸涨得通红。

  等到尤金上了州大学,一直和故乡的南方小镇牵扯不断,父亲又醉酒了,另一个哥哥卢克上了战场,回来的时候走路有点瘸,本恩这个沉默寡言的哥哥,却在尤金上大学期间染上肺炎离开了,这给尤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他想到死亡和幻灭的恐惧:生命一旦埋进土里,就会分解,所有的记忆、欲望都将不复存在。”本恩可是家里和尤金关系最好的亲人,年迈的父亲写下了遗嘱,兄弟姐妹争夺遗产……

  迷失自己,寻找灵魂,尤金想看清时间经过的痕迹,然而内心迷惘的灵魂让他看不清这个世界。

  《天使,望故乡》表现出尤金的徘徊、迷惘、迷失、小镇的蝇营狗苟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是托马斯·沃尔夫本人的经历重合。

  因为不太了解美国文学史,所以我不敢妄自评价这本书的水平到底如何。《天使,望故乡》国内有2个版本,乔治高翻译(第一个翻译这本书的人,译文流畅优美),雨凡、陈玉洪翻译(读起来没有翻译体的尴尬感觉),哪个版本都可以选,我看的后一个版本。

  但是,除非你真的喜欢文学,对《追忆似水年华》这种大部头的书也能读的津津有味,否则还是慎重地决定要不要读《天使,望故乡》。

  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因为,节奏松散,现代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游戏、电视剧、网文、短视频……完爆了读《天使,望故乡》,更何况还有更多情节紧凑的优秀小说,比如《教父》。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完,书评也写得磕磕绊绊,还要再努力一把!

  “这些微小的生活体验在他的脑海里忽然闪亮并活跃起来,使其他一切事物更显得模糊可怕。他透过火车的窗户,看着外面急速向后倒去的风景,想起了难以计数的回忆和幻想。”

  你是否想起自己的故乡?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五):失落的天使

  谁没有在午夜梦醒时被清晰的虚弱,掩在心底的悲凉,结着痂的惆怅袭击得无比清醒又难以抑制过呢?正如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扇没有找到的门,正如那一丛丛苍凉的荒山,正如那些盘桓在孤独者头上的天使,正如那些迷失。

  正如《天使,望故乡》开头几段抒情诗般的排赋铺陈,谁能在黑暗的娘胎里了解母亲的面容,谁能真正了解他的兄弟,谁曾探察过父亲的内心深处,谁不是永远的孤独呢?整部小说里出现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失落,或是迷失,在时代与家族里失落,在爱情与亲情里迷失。

  迷失源于何?在前半部小说的家族故事里,富有激情梦想的漂泊的父系与善于敛财的本地人的母系的结合,组成了这个充满着酗酒后的咒骂与哭闹声,充斥着形形色色旅客的喧闹声,拥有不菲的房产、地产却几无容身之所的家庭。貌合神离的父母为何要结合呢?不然那那浮雕天使微笑里有着冒险家精神的父亲何以因酗酒而堕落,那极赋投资天分的母亲何以淡漠亲情,那聪明的长兄何以跟随父亲堕落的前踵,那健壮能干的姐姐何以时常怨怼忧愁,那些后来成为大学生和水手的小兄弟们何以小小年纪就被赶到黎明前潮湿阴冷又逼仄的街巷当报童!谁能逼视一个冷漠混乱的家庭带来的创伤?在这个家庭背影里,是已渐渐从内战创伤中恢复的美国南方,那个还沉醉在种族隔离传统秩序里,淘金者们的美梦正酣,空气里飘散着财富的诱惑,处处是漂泊的甘特家族和富有的彭特兰家族身影,由垮掉的青年人撑起的整个时代。

  迷失源于何?在后半部的青春与他乡故事里,16岁的尤金与21岁的劳拉在一个夏日里相恋,那是多么多么富有梦幻色彩的一段初恋故事啊,就像那时美国南方的荒凉山峦,就像他们躺在草地上时头顶碧光闪闪的树叶,加勒比海一样蓝的天空,像小船一样轻舞的浮云,所有的声音、影像和气味……除了我们的主人公尤金以外谁都能料想到的,这就像仲夏夜之梦一般,在这个夏日结束后他们将永远分离,就像很多人青春时悉心呵护的那一朵美丽泡沫。只是可怜的尤金,他自始至终未能走出泡沫破碎带来的痛苦的心碎与失落,在漫长的青春岁月里迷失。

  还有那个倔强又孤独,让人骄傲又心痛的本恩 ,他是尤金成长岁月里唯一的相知者,他的沉默是尤金孤独岁月里的唯一陪伴,他和尤金都是头上盘桓着天使的孤独者,他们的感情更像友情,甚于亲情。这个沉默孤独又倔强的男孩,他那定格在26岁的生命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惊雷般沉重的悲伤,在他濒死前沉重的呼吸声里,身边亲人的内心痛苦和纠缠他能看到吗?这个冷漠的家庭,终于在失去这个被忽视的儿子和兄弟的共同悲痛中暂时在同一屋檐下相互搀扶,却又相互怨怼,仇忾,在这父不父子不子的家庭里怨尤源于何呢?伴随着本恩最后一声呼吸的,是忽然睁开的死灰般的空洞、迷失的眼睛。尤金的悲伤是压抑的,在本恩病危时的巨大恐惧中累积,在他病逝后的那个清晨的街道上麻木,在往后孤独的岁月里一点点释放。这个家庭里唯一相似灵魂的离开是尤金注定逃离的源头。

  这个故事的关键词是寻找。尤金从小便在书里寻找灵魂深处的自由,他乡的传说与瑰丽。在劳拉离开后的某一年,他游荡在劳拉的家乡,寻找曾经失落的爱情。在他毕业后要离开家乡的前夕,他伫立在父亲快荒废的浮雕天使店铺里,他看到了那个头上盘桓着天使的哥哥本恩,他在寻找着所有那些逝去的日子。

  这个故事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逃离。本恩至死抗拒着母亲的双手,拼尽全力扭转头背离母亲的注视,他一生都在逃离的是那个给了他生命却因只知敛财而毁掉了他成长的所有幸福的母亲,那个他一切勇气、失落、欢乐、痛苦来源的家庭。在故事的最后,尤金站在山顶俯视着他刚刚离开的小城,那是他父亲游荡的终点,那座山城阿尔特蒙。他要逃离的,是不能理解他,不属于他的故乡。

  寻找与逃离就像一个人长大后对那冷漠又不乏温馨家庭的复杂纠结的感情,难以言喻。谁能选择自己的家乡呢,谁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呢,谁能选择自己的家人呢。迷失的,寻找的,逃离的,就像始终徘徊在小说里的那些意象,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没有找到的门,所有失落的面孔……

  去年看电影《天才捕手》,没有想到那个瘦高个子,偏执,疯狂,具有所有天才特质的天才小说家内心会对故乡与成长这样的主题有如此的执念,这执念可以是《芒果街上的小屋》里小女孩回望的眼神,也可以是托马斯.沃尔夫鸿篇巨著里家族的悲欢离合。一句一句闪耀的词句,大段大段稠密的排比,他毫不吝惜笔墨,任性地重复铺陈,完全是天才者的手笔。还记得的,本恩去世在10月的天气里,文中至少重复了三次。沃尔夫原文语言想必是抒情诗一般的,恣意又致密,细腻又不乏瓦砾。

  如果沃尔夫是小说里的尤金,那么他的天分一定来自他那浮雕天使微笑里的父亲,那漂泊又渴望固定居所,富有才华又自甘堕落的纠结血统正是沃尔夫文笔的 特质啊!

  这个写长篇小说的天才,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躺在海滩上,他望到的是宁静的像加勒比海一样蓝的天空,还是他生命中所有的激情、自由与荣光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