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点线面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3-24 23: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点线面读后感摘抄

  《点线面》是一本由[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点线面》精选点评

  ●拿在手里一个月,终于看完了,,看到最后才发现是《艺术中的精神》的续本,emmmm…好吧ヽ(  ̄д ̄;)ノ接下来先刷一遍艺术精神再细读第二遍点线面!

  ●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的续集。康定斯基从抽象造型基础的点,线,面逐步展开类似于在前一本书中对色彩理论诠释作者对抽象艺术当中的元素进行系统解释,也是包豪斯设计理念经典教科书。虽说康定斯基对非物像艺术有着开天辟地印象力,但是对元素过于细致科学阐述是否违背了他在艺术中的精神当中对于艺术最核心的乃是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形式一条原则?我相如果Jackson Pollock读到此书,应该会反过来质疑自身艺术的形式是否真的属于抽象艺术的犯愁吧

  ●没读懂

  ●从最纯粹的点开始构成动态点在时空上的展开形成线。点、线、面有组织冲突张力构成了美,哪怕是任一点任一角微小变动都会突现为另一种美。书很小,也很难。

  ●排版不是很习惯阅读,对于非艺术生来说,把艺术研究的这么理论化,非常崇拜,可是大多数并不能看得懂* ~ *

  ●比想象的要浅,大略谈,他说黑是暖,是冷。冷暖这种对立要分得这么清楚么,艺术就喜欢设置对立。山本耀司说黑是所有事物的柔杂,这样黑既可以理解成冷又可以理解成暖,冷暖是主观的。他对黑的冷理解又客观,好像很理所当然,因为蓝是冷所以蓝之后就是黑

  ●这是绘画本质

  ●第一遍读完 等我再来第二遍 第三遍

  ● 康定斯基在这套讲义当中,显然已经完成了奠基性地完整阐述“构成”的任务。 于艺术创作和设计工作中抽象操作认识实践方面,其贡献巨大。不可以轻率讨论类型和形式以及在地、时间问题

  ●这位翻译

  《点线面》读后感(一):这位翻译我真的是醉了!

  这位翻译,我想让知道,我数次抑制自己不上来发这一条!但是我实在受不了你这种前后不搭的翻译了!看的我好累!你的翻译可以说:一点都不通顺!一点都不通顺!一点都不通顺!看的我好累!看的我好累!看得我好累!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点线面》读后感(二):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遍读下来,第64页的这一段文字引发了我强烈认同

  在作品的构想阶段,思维敏捷,跃跃欲试

  在作品的实现阶段,举重若轻,沉着克制

  在作品的完成阶段,画意达意,怀遗憾,可谓‘意兴阑珊’

  其他的都还消化不来,虽然相比百年前,我们已能接受这种“非物质主义绘画”,甚至已经在抛弃写实(看看大的头像,都处理成平面了),但还是消化不来。我从没去量化地看,也没仔细揣摩过这些要素。还是要时间。

  《点线面》读后感(三):一个理论带来三门课程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认为,演绎和逻辑推理并不能带来新知识,因为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中。

  现代科学是基于这样一直思维程式,提出一个预设,对预设给予推导和证明。

  康定斯基的理论即类似于此,它基于工业文明,想把艺术学转化为科学。虽然很多用语并不精确,源自艺术通感,但这种努力和尝试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而且影响非常深远。毕竟现在高校设计类专业里的三大构成就是因他而设立。多少学生学得恼火,又有多少学生因此挂科,补考费也不便宜。

  《点线面》读后感(四):关于康定斯基“点线面”理论的延伸和发展

  在康定斯基的《点线面》一书里,康定斯基分别赋予直线、竖线、斜线情感定义:1横线的基调是冷静、平直;2、竖线的纵深对应横线的平直,其温暖对应横线的冷静;3、对角线处于横线和竖线的对分角,对角线是无限冷暖能的最简形式。 众所周知,康定斯基的抽象画灵感来源于音乐。关于康定斯基的这一理论,我结合自己的看法,对其理论进行了一些延伸和发展,形成了新理论: 1、竖线的情感可以理解为激进、上升。由于这种无限暖能是纯粹的暖能,所以竖线可以对应为音乐里的大调音阶; 2、横线的情感可以理解为抒缓、和平,由于这种无限冷能(外冷内热)是纯粹的悲伤,所以横线可以对应为音乐里的小调音阶; 3、对角线的情感可以理解为刚柔并济,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的悲伤,因此对角线可以对应为音乐里的半音音阶。比如,当我听luis Miguel的音乐《Sabor A Mi》时,进入的第一个小节是纯粹的大调旋律,给人以欢快阳光的情绪。接着第二个小节的主调旋律依旧重复了第一小节的主调旋律,但是伴奏旋律出现了升降音。这在乐音传递的瞬间,情感不再是纯粹的阳光和欢快,同时掺杂了一丝抒情的成分。但这种抒情并不悲伤,只是在阳光的基础上多了几分别样的色彩和成分,由竖线开始往斜线的倾向靠近。可以诠释为悸动的阳光,因此音乐的旋律开始增添一丝浪漫的气息。

  由此,这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半音(升降音)传递的情绪相对复杂,因为半音没有无限欢快和悲伤的情绪倾向,半音代表五味陈杂。

  《点线面》读后感(五):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s Are the Limits of My World

  本书的内容,包括序言,都比较玄学。说得不好听些,就挺神棍的。纵使 Кандинский(以下简称康)口口声声说抽象艺术是精确的科学,但最终还是落点于经验之上,得到自以为具备普遍意义的总结,却未形成任何行之有效的公式。他有意在书中模糊声音元素与视觉元素的界限,使用音乐语汇阐述画理,乃至借用多种通感来解析点线面的体系构成——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语境让人觉得富有诗意,但当聚焦到理论的推敲时,未免显得有些含糊不清、缺乏逻辑。

  但不得不说,康对于抽象艺术的开拓与探索确实值得称道——剔除纷繁嘈杂的修饰,将艺术构成还原到单一的原初型——即书中提到的 purposeful subordination 和 concrete pictoriality。比野兽派、表现主义更进一步,完全抛弃了具象对象及其支撑的美学价值,不再受制于物质客体,将视觉传达凝聚在最简单也是最丰富内涵的点线面中——「形态越抽象,它的感染力就越清晰而直接」——当绘画或者说艺术表现需要某种纯粹的、普遍的、达成人类共识的精神,那就需要抑制情绪性的、偶然性的、过于具体的精神。而这种简单的抽象形式的构成有着无限的外延和所指的内涵。

  简而言之,即是通过调节艺术讯号对人类官能的感受,对二维平面的表达范式的精准重构。时至今日,除却情景的再现和事实的记录,艺术家的创作需要根据审美冲动寻求更高级的创意形式,也让观者感受到纯粹节奏的生命力和形式本身的 in-between 趣味。

  而在这一点上,看似是形上学,实际依旧受限于人类本身官能体验的感受度,或是生活、自然的规律。所谓的通感研究和艺术的通性,可能不过是物质存在法则的再现与表达,最终还是难逃具象的窠臼——或许是人类精神内涵这个主题太过宏大、难以捉摸了,也不妨降低些许期待,转而只考虑表层的沟通与联结,也就是康所言的观者与艺术品之间「透明却坚固的玻璃壁」。

  非物象绘画中形式的灵动美感和韵律,隐约中包含着纯粹的和谐秩序,使得整幅画成为有界的动态表达——冷暖,色彩,声调,呼吸的韵律,时间的流动,戏剧性,乃至痛感,在观者领会由艺术家最初的审美冲动带来的精神震颤之时,亦是其潜意识回归纯净感受的过程——在某些瞬间,或许可以感知到宇宙的无限和意识的美妙,达到 the oneness of human and divine 的境界。

  对于整个螺旋向上发展的人类艺术和其审美的理念之路而言,康的点线面和构成的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现代人不再满足于外在的物象,需要凝视和倾听更精妙的东西,抓取艺术因素背后的不可见因素。或许如 Wittgenstein 所言: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s are the limits of my world. 视觉语言何尝不是如此呢?

  此外本书的排版和翻译特别棒,值得阅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点线面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