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24 23: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100字

  《消失的孩子》是一本由艾琳娜.斐蘭德著作,大塊文化出版的2018-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孩子》精选点评

  ●或许莉拉根本不曾存在。她只是埃莱娜的另一种生活,是她对抗世界武器,是她试图揭露改变那不勒斯的工具。莉拉做了很多事,莉拉控制着她,莉拉生了儿子……其实莉拉并不存在,蒂娜一样。埃莱娜写的是另一个自我,以及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渣男怨女故事

  ●最后一本真的是……人生没有答案

  ●晚年的语言变得深情衰老让两人内波澜不惊,生活越复杂需要清楚日子经过去了。里面很动人的线竟然是埃莲娜和她母亲部分…那个瘸腿和镯子,有些东西浮夸耀眼,所有错误遗憾由此而来,但有些是永恒的,我要继续这些永恒的美好

  ●活着努力活着

  ●直到这一本,莱农和我们知道,莉拉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我的人生 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低俗斗争”

  ●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真的强,好看

  ●看完四部曲相于度过了 超越国籍 超越语言 的自我的一生

  ●莉拉可能是会想月亮和六便士那种一生只留下一个杰作的人,总觉得莱农有些给自己加戏,每次说到莉拉说了什么的时候还会加上她语气描述,透漏着鄙视讽刺,挖苦…但莉拉可能没有这个意思女主跟尼诺的那几年真是智商下限,没有任何原则。莱农最终结局各种美好,莉拉就很惨淡,总觉得是作者对于童年伙伴的一些嫉妒故事性很强,艾尔莎跟里诺那一段真是颠覆三观,一度确认女主不正常孩子也不正常。这离最正常的大概是彼特罗吧。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一):两位女性成长之路

  “那不勒斯四部曲”即《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消失的孩子》。我花了将近两周读完了两个女孩将近半个世纪友谊战争,读到“真实的生活和小说一样,过去没有凸现出来,而是陷于黑暗。我想:现在莉拉那么清楚地浮现出来了,我应该放弃继续找她。”我还是不争气的哭了,我总是这样,读着读着就被带入故事中,仿佛所有的事情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身上,故事虽然结束了,可我总得花很一段时间从故事抽离回到现实生活中,然后乐此不疲寻找一个故事

  《我的天才女友》其实并非只是讲述一个天资聪明性格鲜明的“我“的朋友莉拉,与其叫《我的天才女友》倒不如说是《莱农与莉拉》就像《七月与安生》。这本书主要讲了在那不勒斯一个破败城区里两个女孩儿少女时代,故事的开始,就是功成名就的莱农接到了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告诉她莉拉彻底消失,这也就和“那不勒斯四部曲”第四部《消失的孩子》首尾呼应,开始我以为“消失的孩子”指的是莉拉的女儿蒂娜,后来才知道原来指的莉拉。

  之所以对这四本书如此着迷,是因为可以在其中窥探复杂的人性、塑造我还未成熟的婚姻观以及如何寻找自我,我认为“那不勒斯四部曲”值得每位女性去读,去思考,去领悟。

  莉拉,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她能让城区里的男人都为她着迷甚至疯狂,她聪明、勇敢具有超强的学习天赋又十分具有个性,她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也是莱农从小模仿的对象,只是这样的独特的女性在那个破败的城区并未被善待,出生在一个修鞋匠庭,被父亲从窗户扔出去摔断胳膊,即使天资聪颖却因为家庭负担不了被迫辍学,十六岁嫁给了肉食店老板,却在结婚当天发现了丈夫的背叛,之后有过短暂以为遇到真爱尼诺却又再次被背叛的时光,到中年唯一的女儿蒂娜失踪了,从此一生都陷入寻找女儿的痛苦和悲伤中,令人心疼的莉拉。

  莱农,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缩影。她自卑敏感,想要成为“莉拉”却又活在莉拉的阴影之下,虽然她在书中坦白说过希望莉拉得病死去,我还是愿意相信她对莉拉的友谊不假。一度我觉得她是个失败的妻子,因为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也是个失败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不够关心,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内心嫉妒朋友的聪明,可是这不是才是真实的人生吗?即使阳光普照,也有阴影躲藏,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复杂难以言明的人性才最真实。最终她放弃寻找莉拉,恰恰是莱农寻找自我的开始。

  我从头到尾讨厌的人——尼诺,没有之一。他骗了莉拉,莱农,甚至还有很多女人,这种花心却还装深情的男人真的让人作呕,有好几次看到他做的那些事的时候我都不得不停下来缓缓再继续往下读,简直令人发指,他永远都是他父亲的儿子,和他父亲真是一路货色。

  索拉拉兄弟,虽然做了许多坏事,但我并没有觉得他们是彻彻底底的坏人,特别是马尔切诺将弄坏了莱农的手镯再还给她时,用费力的笔迹写了一句:“对不起”。后面是他的签名,写得很工整,像小学老师教给我们的字体。原来我也会轻易地原谅一个人,因为他的真诚。

  感恩在这个春天遇见那不勒斯,感恩让我看到镜子里真实的自己。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二):你一定会在这本书里看到自己

  莱农和莉拉的性格塑造的之所以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每个女孩都可以从这两个女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女孩感性和理性的分身。莱农是软弱自卑的极端化身,莉拉就是那个恪守原则决不让步的理性集合体。

  这部女性视角的小说给了大多数纠结在平衡感性和理性的女孩很多参考价值,也让这些女孩重新审视了周遭的生活背景,每个与自己产生联系的情感生活的人他们的存在的价值和真正的目的。在故事中我们除了看到莱农和莉拉的友谊跨越了从少年到老年,其实更多的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在做了顺应她们性格的选择之后,她们的人生走向。每个女孩生活当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选择题,这个男孩是不是适合我,这份工作我要不要换掉,我还要坚持这段友谊吗,每当做这些选择题的时候,脑子里面就会出现两个声音,仿佛一个来自莱农,一个来自莉拉:莱农总是做出妥协,根据周遭的规则选择那个最能保护自己的保守的方案,而莉拉每次都疯狂的想要坚持本心,去抗争去坚持,不管我们做了什么选择,我们都会遗憾,也会困惑如果当初做了另外一个选择生活又会怎样。莱农和莉拉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诠释,如果你要保持纯真,让所有人都接受你的疯狂,那么你就要像莉拉一样不断付出代价,直到最后,丢失了自己珍贵的孩子---蒂娜,如果你遵守规则,就可以像莱农那样委曲求全,适者生存,获得权钱和地位。

  在看的过程当中最不希望看到莉拉受到伤害,因为这个人就是自己疯狂坚持的原则,和不屈不挠永远斗争下去的我们自身。反而我们从来也没有羡慕莱农得到的赏识,因为莉拉只要去做,她一定会是最优秀的,只可惜她憎恨“界限消失”,她不允许自己的任何部分是被人利用的。她不允许里诺利用她的设计,不允许斯特凡诺利用她的美貌和吸引力,不允许莱凯利用她的聪明和强悍的学习总结能力,所以她每次快速掌握一项技能马上又彻底抛弃它。

  作者通过莱农的角度,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亲情,爱情,友情的真相解剖开让你看,那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令人心生恐惧。试想下那些素日,我们赖以生存的像一张网一样罩住我们的那些情感,温情却也全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简单和单纯。

  作者把亲情的面具扯掉,让你看到母亲有的时候也只是一个需要证明自己的正常人,她对你的约束和要求,也是出于为自己在社区里面争口气。

  作者把婚姻的假象拆穿,让你看到那个浓情蜜意要给你一切的男人,实际上只不过是在扮演一个忠诚的欣赏你的对象,白头到老的普通生活也不是可遇可求的。

  看到第三部时,我喝的很醉,我突然回忆起五年前的一个瞬间。

  我22岁来上海。

  认识了一位29岁的陌生男人

  受人之托,他负责开车送我回家

  他没有直接送我回去

  他把车子开到高架上

  一环一环开下去

  他说,他是一名外科医生

  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

  他喜欢这样在高架上环行

  看着这座城市骇人的灯影幢幢

  并一遍遍的听卡农

  他不断播放不同版本的卡农给我听

  直到循环到第一首

  他把坐在副驾驶呆若木鸡的我送回家

  我一直以为这件事只是一场梦

  当时,我十分确信我真的用了一晚上的时间爱上了一个男人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只是莉拉或者莱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小伎俩。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三):仇恨一层染一层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读完这四本之前对一切都不能定棺盖论。所以《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最后一本书,阅读起来就如同一部即将驶入终点的火车,让人急迫又留恋整个过去的旅程。

  四部里面,第三部的前半部分是比较枯燥的,也是莱侬唯一大半本书都脱离了养育她,塑造她的那个肮脏,暴力,腐朽的那波里。可是莱侬在与知识分子家庭,自由民主的北方有地位家庭融入一体,获得事业,婚姻和孩子的过程中,在莉拉基本上和她的人生不再交叉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意义的存在。这个意义和她自身意识中,早年压抑自己,拼命读书所得到的结果并不相符。她想拥有男性思维,想了解时政,想女权发声,想成为那个淫灭在小城市小近郊小圈子的莉拉所无法企及的存在。但是正如第四部中说的那样,莱侬都只是做了一半,一半的她。

  一直让读者明知结局却揪心的尼诺毫无疑问地在最后一部中以他的势利,滥情,失责,浮夸的本质击碎了由他的表象给到痴心于她的女人的底线。是的,底线。有一刻,我想起了莱侬在婚前想过和尼诺ONS来了结自己少女时期的心结。这种很明确的“得到”在当时看来是一种奢望,在此后看来确实一种就该如此的念头,就像莱侬和安东尼奥的最后一次,就像把时间推移到过去,完成过去欠着他的。如果对尼诺,也是这样就关闭,就足矣,因为尼诺不是那个会主动去关上门的人。他是萨拉托雷,是英俊版裹上知识光环的帅b。于是埃莱娜陷入了一场婚变,搅入了一种虚假的情欲关系,还生下了这场闹剧的孩子。命运把她带回那不勒斯,带回莉拉的身边。

  莱侬以与莉拉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情感为基石,把两人紧密地渗透入了彼此的中年生活。这样的生活里,他们再次步入了以索拉拉兄弟布下结界的依然如故的小世界。靠计算机技术获得独立和财富的莉拉和恩佐,嫁给马尔切罗的艾丽莎,充满怨恨婚姻不幸的吉耀拉,为gc党“恐怖分子”哥哥帕斯卡莱成天担惊受怕的卡门,认同自己飘飘身份并深陷索拉拉泥潭的阿方索,日暮西山颓废潦倒的斯特凡诺和里诺。这些人物,依然紧紧地扣住了回归的莱侬,给予莱侬继续写作的素材。

  而隐藏的莱侬对莉拉的感觉却一直没有变,这种即使没有任何根据,只凭莉拉眯着眼睛就知道她的格局远不至此的感觉,投射在她对尼诺的吸引力(这种在少女时期,尼诺和莉拉奋不顾身的热恋,也是第二本书最主线剧情的背叛和伤害)是对莱侬一辈子的暴击,而且丝毫不会减少。

  隐藏的莱侬更是因为她自身和莉拉的“二代”自我,莉拉聪明早慧的女儿蒂娜和自己略显迟钝的女儿伊玛之间的共同成长关系,亲密连接以及差距,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波动和不安。一场1980年那波里的大地震,一场二代莉拉的失踪,进而一下子把莉拉的人生推入了绝望和疯狂的深渊,让她的生活再也无法正常,或者说,说着“界限破裂”,“都是脑子作祟”,折腾一生的莉拉,根本就不可能正常。

  埃莱娜一辈子都高估了莉拉的威胁性,高估了莉拉对自己自我意识,成长,成熟,情感,人生走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书中说,正因为莉拉不存在虚荣的属性,所以她的一切行为才会如此与众不同,目的性才会如此难以捉摸。

  她们想要推翻的,想要抗争和羞辱的对象并不会因为文字的力量,埃莱娜的声誉而发生本质的改变。南方的意大利也会一直在一代代人的变化抗争中用建筑,历史来改变不同的风貌,但本质的东西,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腐烂。

  只是一生已经走完,埃莱娜的一生虽然都是与莉拉的相融相斥而塑造,但无可否认,她们活出了新的姿态,改变还是存在了。那是女人对男人的依附,是婚姻中的状态,一种南方旧意大利男人追求名利面子虚荣金钱地位影响力统治力而女人依靠男人生存,情欲即使打着爱情的幌子依然转瞬即逝,生育接踵而来,源源不断,男人在家庭责任中的缺失或者部分缺失,不独立的女人就很容易遭到背叛,欺骗和暴力,整个社区中都交叉着婚姻破裂之外的勾搭和苟且,宗教的仪式和意识难以褪去,仇恨一层染着另一层,厚重而无法剥离。

  一生对莱侬骂骂咧咧,态度恶劣,冷嘲热讽的母亲却说她是自己最爱的长女,爱到自己其他的孩子都仿佛是养子养女一样不重要。她临终前告诉女儿我相信你,是一种救赎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对莱侬的认可呢? 索拉拉兄弟死于非命,却被洗了白,马尔切罗勉强手写给莱侬的信和修好的手镯,体现的是人性矛盾中的真实吗?毕竟,这是他们的城区,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是爱恨夹杂的背景,无法被抹去,无法被忘怀。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四):消失的莉拉

  刚认识我的初中好友一个月,我就吵着要绝交。当时她坐在我后面,我已经忘记为什么而起争执了,大概就是觉得她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所以一气之下我就说我们绝交吧。说完转过头的那一刻,我就忐忑地想:“绝交了,我和谁做朋友?”

  我是一个慢热的人,因此“交朋友”对我来说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后来因为是前后座的关系,难免会讲话,因此最终没有绝交,并成为挚友。

  一晃十几年,我们有过嬉笑打闹,有过怨怼,也有过相拥而哭。一起逃过午休,赶过火车,泡过温泉,放过天灯。我们曾经因为争执而互不理睬,我为了找她说话而故意问她借钱买东西,然而那件东西我完全不需要,现在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每次看到它我都觉得好笑。我曾经也很气她每次到紧急关头就问我借作业抄,嫉妒她每晚都因为打游戏而不做作业,但最后都能准时交作业,而且考试也能正常发挥,当中有些科目对于我来说是很困难的。我曾经很烦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毛病,觉得她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懂得怎么给我们之间留一条底线和距离。我觉得她身上有很多毛病,觉得有些地方不如我,但当我有什么心底话,头一个想到的倾诉对象却是她。

  朋友是一个很妙的词语,也是人与人之间奇妙的关系。它本身只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精神契约,当它跟个人需求相契合时,这个契约就开始发挥效用。但当它与个人欲望相违背时,那么它便支离破碎。可是这种破碎很多时候都是短暂,它呈现的是破碎的形象,可是隐约有丝线牵着般,它一下子又恢复原形。

  每个人因为他/她的独特而互相吸引,也因为对方的独特互相排斥,甚至互相伤害。不过仔细想想,我们有时的暴躁与疯狂,也只是为了让对方知道我们的心思,不过这种“在乎”比较暴力罢了。

  我并不是鼓励这种暴力,但是却是难以避免的,它有杀伤力,但它又是珍贵的,它代表的是每个人的青春,它也会随年岁增长而减弱。

  我不能保证我不和我的朋友起争执,意见不相左,可是我会尽量找到一种适合彼此的相处方式,毕竟我也是签下这个契约的一方。

  我一口气把《那不勒斯四部曲》看完,第四本是在香港买的实体书,因为kindle还没出,但我已经迫不及待了。上面说了这么多,都是莉拉与埃莱娜激发我的,借此记录一下我与朋友之间回忆,以及当下的感受。

  我不太了解意大利的历史,也是在跟我爸提起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意大利以前有名的“黑手党”。但是生而为人,多少还是对相处之道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的。

  故事里没有一个高大上的角色,没有人像圣母一样完美,但的确,如作者所述,我喜欢莉拉,她十足一朵带刺的玫瑰,吸引他人亲近后,又毫不留情地伤害别人,包括她最亲近的人。作者对于这个角色的描写,很真实,却也很不真实。我曾经问过很多遍,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吗?天生拥有超强的能力与智慧,却拼命想掩盖自己,亲手埋没自己的才华。小时候是无知的父母与贫穷的家境埋没了莉拉,长大时却是莉拉亲手禁锢自己。她给自己设限,从不离开那不勒斯,不坐火车不坐飞机,然而越是禁锢,却越是解放。她的光芒在事件与事件的缝隙中,人与人的间隙中,历史的交替中,绽放开来。像这样夸张的人物,于读者看来,只能存在小说里,可能有很多人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可是现实也的确存在这样的人,饱受家庭,学校,社区的暴力,经历女性地位最低下的年代,这样的人不仅是莉拉,不仅在意大利,在全世界不是一抓一大把吗?因此,莉拉这种人,存在,也不存在;真实,也不真实。

  第四本名为《消失的孩子》,一指莉拉莫名丢掉的女儿,二,我觉得指的是莉拉。回想起来,其实莉拉早在第一本书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消失的孩子了。早在她想设计自己的鞋子,不仅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反而遭受严厉责备的时候,她那孩子的轮廓就已经消失了。其实她爱身边的人,爱她的家庭,爱她的朋友,她也不是吝啬付出的人,可是身边的人却不懂得爱她。

  埃莱娜收到被丢到地下室的玩偶,蒂娜和小努的时候,“我心想,如今莉拉让自己如此清楚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必定要接受事实,永远也见不到她了。”莉拉的女儿消失了,莉拉也消失了,不是死了,是消失了,这是比死更可怕的事情。

  这个怎么理解呢,想起我妈曾经说的,家里有老人患老人痴呆的话,要赶紧送到老人院去,这并不是后辈的不负责任,而是如果这个老人哪天自己出门走丢了的话,这个事实比他们患病去世还要折磨,因为你会不断地想他们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抑或明天突然自己开门回来了呢,然而永远没有一个事实,一个答案摆在你面前。

  和平与战争,是莉拉和埃莱娜之间的旋律,其实也是我们与朋友之间的旋律。谁能保证自己能永远宽容与体谅,反正我不能。不过我们也许能尽量保持心中的爱吧,玫瑰虽然带刺,但是毕竟还是有美丽的花瓣和清新的香味不是吗?

  :这是我少有很喜欢的一本书,第一遍看完有很多很多的想法随之迸出来,有些是关于这个故事的,有些是联想到自己的。我也不是完全看得懂这本书,也不能完全理解莉拉,或者某些情节,如埃尔范索作为莉拉影子的存在。不过不管怎样,想到什么写什么,总比因为忘记而错过这些想法好。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五):曲终

  (一)莱侬的爱情生活

  这部很多篇幅在讲述莱侬离开家庭,与尼诺的“私奔生活”,虽然是已经入中年时期,可莱侬就像是刚刚恋爱的小女生,心里满满的都是爱情和尼诺,其他什么都看不见听不见,也不愿意去听见看见。莱侬的全部注意力全部在尼诺身上,一切都是模糊的,只有尼诺是清晰的并且是中心。

“关于蒙皮利埃,我基本上没有关于这个城市风光任何记忆,就好像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样,但我记得那里发生的一切”“我没有办法振奋起来,就好像从我和尼诺开始相爱的那一刻起,我身上的那些精彩的事儿,还有将要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变得黯然失色。”

  在莱侬和尼诺的爱情出现问题,看到尼诺真实样子的时候,莱侬的做法就是蒙蔽自己,逃避问题。

“但还有其他我假装看不见的事情,假如这层黑纱的这里或者那里有一些破绽,就会使事情真相暴露出来我马上会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来安慰自己:未来一切的都会变好的……”“我学会了逃避问题。只要尼诺敲了门,我的任何懊悔和矛盾就会消失,我对自己说:“现在”的生活就是这样子,没有别的可能。”“我忽然看见了自己真实的样子:很卑微、总是对他妥协,很小心,不让他陷于困境,不让他尴尬。”

  随着时间的流逝,荷尔蒙不再操控莱侬,感情平淡一点了,当她慢慢看清事实和现状,她看到了生活的循环-她和尼诺的生活出现了和彼得罗在一起时出现的问题;她开始渐渐不再迷恋尼诺,听着同样的的理论逻辑已经不再有小时候的崇拜感受,开始习惯他的招蜂引蝶。当发现尼诺与年长的保姆发生性关系,莱侬的对他的爱和迷恋彻底崩塌,烟消云散。但是她还想着原谅和将破碎的恢复原状。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旁人无法介入挽救的。莱侬与尼诺这段生活如同是我恋爱的真实写照,读到这些话语,我一度怀疑作者钻进了我的脑子,将我最深层次的东西偷了出来。还几次都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子伤害你,还是放不下,离不开。朋友、家人几番劝阻,面对他的日渐加深人格羞辱、逐渐升级的背叛行为,我痛苦到怀疑人生,还是会原谅,并一再自我安慰:明天会好的。当所有人都恨得牙痒痒的时候,我却是那么的镇定并坚信跟谁在一起生活都是一样的,我何必再重新出发,所有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

“我内心很挣扎,面对他对我的羞辱,我还想着找个借口原谅他,我没有办法忍受把他从我的生活中驱赶出去。”“这些背叛的行为,假如不是在核实的时机知道,根本没有用,当一个人恋爱时会原谅所有的事情,要使得这些背叛的事情起到作用,那要等到情感平淡一点,陷入恋爱的人是很盲目的。”

  (二)莱侬与母亲

  莱侬从开始就很讨厌自己的母亲,害怕变成自己母亲的样子。从小就不与母亲亲近,莱侬的母亲也是常常语言粗粝甚至刻薄,让人无法忍受。童年我常常怀疑莱侬的母亲是不爱她的,更爱自己的儿子或者其他子女。在莱侬父亲坚持让女儿上学的时候,母亲的狂躁,让我不得理解,难道是因为老师的权威让莱侬母亲感到自己地位被威胁?

  可能母亲心中莱侬的人生轨迹不是上学,而是成家并生活在自己身边。不过后面,莱侬的努力和成功使得母亲很骄傲,渐渐开始认为自己女儿就是应该如此的优秀。大学某天,莱侬生病借此不回家,母亲拖着孱弱笨重的身体,像探险者“哥伦布”一样离开自己的世界,来到学校宿舍。莱侬母亲从不是温柔精致的,就算是进入其他环境,她还是一样的粗狂。看着不能变得母亲,莱侬越发想要逃离,越发害怕变成母亲的样子。所以,她在认识阿黛尔的时候,就被阿黛尔吸引了,阿黛尔是莱侬想要的母亲形象,是精致的堪称完美的母亲。

  母亲在莱侬选择离开彼得罗,与尼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她用最粗俗和行动和言语去攻击莱侬,想把自己的女儿拉回来。

  生病后,在莱侬母亲逐渐敞开心扉。她逐渐向莱侬敞开心扉,变得像个小姑娘。母亲真的很爱很爱莱侬,对于莱侬选择尼诺这个决定也是痛彻心扉,但还是相信莱侬会走出来,会变得好起来。

“当我要离开的时候,她拥抱我,就好像是她要把我像婴儿一样又回到它的肚子里。”“莱侬,现在的我真的很高兴,我唯一放心不下的人就是你,但你是你,我知道你能让事情按照你的想法来,所以我相信你。”

  莱侬最终于母亲和解也是回归真实,她不再认为生子带来的胯部疼痛是恐惧而是认为那是母亲留下来的痕迹,是母亲的遗产。

  (三)莉拉和恩佐

  其实把恩佐放在这里一起表述,是不准确的,但是对比莱侬的爱情生活,还是需要提一下恩佐的角色。莉拉的公司很成功,她还是坚持着各种斗争,从不低头。斯提凡诺和里诺的最后结局实在有一些悲惨,他们年轻时候是如何认为自己是最伟大、无所不能的男人,最后各种失败各种借由堕落不再振作。面对困境和挫折的时候,女人比男人要坚强,振作起来的大都是女人。

  莉拉帮助者身边所有的人,让他们觉得心安。所以很多人在提到莉拉的时候都是敬重,认为她永远有一种让糟糕事情变的顺畅的超级能力。恩佐的陪伴,渐渐抚平了莉拉的内心的对爱情和婚姻的创伤,但我认为莉拉对恩佐的爱,是伴侣式的,不是青春燃烧式,也是经历过,感受过,知道什么事情都有消逝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陪伴。

  (四)曲终

  我没有经历过年老,看着莱侬和莉拉的心里变化和心里独白,我在思考,等到我如同她们的年纪,是否能坦然自若的年对生活和死亡。

  莱侬完成了自我的认同,不再那么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没有婚姻生活,她有情人、孩子和自己的事业,在晚年的时候生活并不悲惨,也没有显示出孤寂,很安稳。

  莉拉的晚年仍然是一个战士,蒂娜的消失让她变得老了很多,神经质严重,可真的是这样子吗?我觉得她除了丢失女儿的的悲痛无法化解,其他问题的认识还是那么深刻,一眼见底。

“我的心死了,这种死亡比真正的死亡更让人难以忍受,那是一种没有情感的死亡,逼着你感受一切,每天叫醒你,让你洗漱,穿衣服,让你喝水吃饭,工作……”

  在抗击索拉拉家庭以及黑势力的时候,莉拉还是比莱侬勇敢和坚强,但因为局限性,莉拉高估了文字和莱侬能力,让她没有更强劲的路径去展示自己的愤怒和纠正一切的混乱,她显示自己的孱弱和不安。莉拉又变回了那个折腾离婚和离家出走的阔太太的情形,社区的人开始又讨厌她又带着敬重的害怕她,他们不确定哪天莉拉就会又变成女王归来。

  最终的结局是开放性的,恩佐的离开,我找不到好的理由和依据,他在丢失爱女的悲痛和莉拉的“愤怒”中,太痛苦了,他跟着安东尼奥去了德国,去寻找还是去开始,不得而知。而莉拉,我更愿意认为莉拉的悲痛用出走的方式疏解,她一辈子没有离开的地方,年老之后她想出去走走,然后就消失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