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3-24 23: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1000字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一本由徐高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96图书,本书定价:65 元,页数:2019-2-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精选点评

  ●这或许是培养中国经济问题意识最好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作者以问题为导向,讲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中国实践数据结合起来,让理论有血有肉,这与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在券商和资管行业的实践有关,不仅适合在校生,也适合市场研究者

  ●2019年度最佳。看过很多人文社科书之后,回头才发现公式数据可能才是阐释世界运行规律更好的方式章节设计得让人像科幻小说一样浴霸不能。

  ●写的太好了!!!极大激发了我学经济学的兴趣!更加坚定自己选择了~读完这本书,收获满满,期待更多的书~也希望以后能够见到徐老师,听一次徐老师的课!

  ●

  ●

  ●兰小欢推荐好看,虽然数学推导我都略过了…b站讲课不带数学推导,外行友好喜欢

  ●第

  ●这本书看的心潮澎湃。刚学经济学那会,国内教材基本没法看,国外教材虽然优秀,但是都是屠龙术。这几年崛起了一大批牛逼闪闪的青年经济学家,徐高是70后,是一位同行的首席,也是学院教授,还有类似的伍戈、李斌,都写出了学科内的里程碑作品,兼具西方与本土学术与实践视野,读者有福!

  ●深入浅出,很好地结合了模型实际,对消费偏低这一现象分析尤其有启发,并穿插了很多关于方法论思考

  ●这书太优秀了,真羡慕那些好学校,有这么好的老师。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一):极富洞见

  极富洞见、富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整本教材的分析框架前宏观主流的一般均衡模型,作者能够在整本书使用统一的分析方法剖析中国经济问题,同时作出不影响结论简化现实假设以求提供对问题的本质洞察,足见徐高老师的学术功底。徐高老师的书让我不再对国外教材持过分迷信态度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如此优质的教材。本书最后还介绍了经济学思想源流,通达古今,给我们思考中国经济问题时提供不一样的答案和分析框架,理解经济学演变到现在的前因后果。读毕,泣涕涟涟,无以为报。看好这本书能够成为高校的经济学教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现在只求能够尽快看到徐高老师的新作,毕竟每读一次总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是很多书不能做到的地方。再次感谢徐高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本好书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二):翻完书给老徐发了条微信

  如下:“前段时间工作忙没有读完《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最近临近季末闲下来才看完。从12章开始真的是登峰造极,一方面,把凯恩斯乘数、李嘉图等价、CIA、MIU、粘性价格、卢卡斯拉平供给曲线、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NK等理论由浅入深的陈列出来;另一方面,又巧妙地控制模型难度,对涉及高宏的内容删繁就简,把模型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以大白话的形式讲出来,这比当今国内外大部分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思想层次要高得多,照顾了本科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接受度,避免用冗杂的数学模型来吊学生胃口、故作高深;最难能可贵的是,每一章开头会深入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及热点议题给出非常详细的数据分析,包括国民经济统计分类、增长核算、中等收入陷阱、BOP、IIP、国际收支危机、央行资产负债表、金融堰塞湖、汇改、房价蓄水池等。这些热点议题的选择与对应章节的模型分析部分环环相扣,没有经济学八股文的风气,极大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最后,把复杂的问题讲明白讲透彻真的是需要真本领的,羡慕现在北大的师弟师妹们能听到如此理论联系实际的课,能用到这么好的教材。”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三):经济学人的保护神

  徐高老师这部作品,逻辑严密,推理清晰,其方法论站在宏观经济学的前沿:抛弃特设模型,拥抱理性预期、微观基础、一般均衡;并一以贯之地解释了众多中国的经济问题(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消费不足储蓄过剩,加之货币传导堵塞引起的金融乱象、债务高企,通胀与房价等等等等,还有数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赞美之词就不多说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谈一谈让笔者最受触动的一段文字吧,它就在全书的第一讲。

  第一讲引述了一个小故事:马歇尔决研究经济学后,将一副油画挂在宿舍中,画中是一位“落魄者”;马歇尔称这位老兄为自己的保护神,并立志要让所有这样的人获得幸福——这一轶事来自凯恩斯的长文《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然后,徐高老师说,他曾看到一张照片,照片定格了一对母女的开心瞬间:她们在捡拾被汽车压碎的方便面碎片。这一刻发生在2011年6月23日上午,地点是义务商贸城附近。如何称得开心瞬间啊?从母女脸上灿烂的笑容可知。然后,徐高老师写到:

“如果说‘落魄者’是马歇尔的保护神,那么这对母女就是我们的保护神,让她们获得幸福就是我们的任务所在”。

  为什么这段文字最让笔者受触动呢?首先当然是其中蕴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这种情怀从古至今,在东在西,永远熠熠生辉。更打动笔者的,是“保护神”这一说法。将今天的世界称为“诸神之争”的世界也许已经不合时宜了——还有哪座神没被打到?不仅每一个文明/民族没有了保护神,而且每一个个体也没有了保护神,内心只能被欲望与激情填充,用计算理性巧妙地代替价值理性。当然,经济学人似乎是天然的启蒙学者,面对这种人对人是狼的丛林,他们或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用权力对抗权力,用野心对抗野心”,好吧,至少这一道路在美国实践成功了。可如果中国的经济学人心中没有一樽保护神,我们能完成——如本书最后一讲最后一节的小标题所称——“历史时期的历史使命”吗?也许我们只能重复阿西莫格鲁的断言(详本书见25.4.2节)。

  当然,成为阿西莫格鲁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像刚刚逝去的李文亮医生一样,作为一个普通人,做一些善良的小事——哪怕明知要被训诫。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四):经济学人的保护神

  徐高老师这部作品,逻辑严密,推理清晰,其方法论站在宏观经济学的前沿:抛弃特设模型,拥抱理性预期、微观基础、一般均衡;并一以贯之地解释了众多中国的经济问题(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消费不足储蓄过剩,加之货币传导堵塞引起的金融乱象、债务高企,通胀与房价等等等等,还有数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赞美之词就不多说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谈一谈让笔者最受触动的一段文字吧,它就在全书的第一讲。

  第一讲引述了一个小故事:马歇尔决心研究经济学后,将一副油画挂在宿舍中,画中是一位“落魄者”;马歇尔称这位老兄为自己的保护神,并立志要让所有这样的人获得幸福——这一轶事来自凯恩斯的长文《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然后,徐高老师说,他曾看到一张照片,照片定格了一对母女的开心瞬间:她们在捡拾被汽车压碎的方便面碎片。这一刻发生在2011年6月23日上午,地点是义务商贸城附近。如何能称得上开心瞬间啊?从母女脸上灿烂的笑容可知。然后,徐高老师写到,

“如果说‘落魄者’是马歇尔的保护神,那么这对母女就是我们的保护神,让她们获得幸福就是我们的任务所在”。

  为什么这段文字最让笔者受触动呢?首先当然是其中蕴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这种情怀从古至今,在东在西,永远熠熠生辉。更打动笔者的,是“保护神”这一说法。将今天的世界称为“诸神之争”的世界也许已经不合时宜了——还有哪座神没被打倒?不仅每一个文明/民族没有了保护神,而且每一个个体也没有了保护神,内心只能被欲望与激情填充,用工具理性巧妙地代替价值理性。当然,经济学人似乎是天然的启蒙学者,面对人对人是狼的丛林,他们或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用权力对抗权力,用野心对抗野心”,好吧,至少这一道路在美国实践成功了。可如果中国的经济学人心中没有一樽保护神,我们能完成——如本书最后一讲最后一节的小标题所称——“历史时期的历史使命”吗?也许我们只能重复阿西莫格鲁的断言(详本书见25.4.2节)。

  当然,成为阿西莫格鲁——这位未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像刚刚逝去的李文亮医生一样,作为一个普通人,做一些善良的小事——哪怕我们明知会被叫去训.诫。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五):工作思考与读书笔记

  读本书的动机有二,一是早已心向往之。前期徐高老师来我司路演中,我即被其深刻的洞察力、独特的思维视角、精彩的讲授艺术所打动,本书作为徐老师在北大国发院的讲义,自然是其思想之凝练和精华。二是补足短板。近期对在组合管理工作中所需的能力开展了框架性的整理,自上而下,第一条主线为“宏观经济分析-资产市场研判-组合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债券久期策略”,第二条主线为“行业研究-行业利差研判-组合用策略(行业/个券)”,其中宏观研究为组合策略的起点,近期工作的感受是,脱离理论基础而漫谈经济漫谈策略,不成体系也缺乏逻辑,甚至难以说服自己,期望本书可以一定程度补足自己在宏观领域的短板。

  徐老师在前言中提及的三条线索即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一是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决定了全社会总收入不能充分流向消费者、转化成消费,国企等刚性储蓄者掌握了大量资产和收入,因而产生了消费不足、储蓄过剩的问题,而由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S-I=CA可知,国内储蓄要么变成国内投资,要么通过经常账户顺差的形式借给外国人。次贷危机后外需走弱,因而储蓄更多地转化为投资,叠加国内以债权融资和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为主,自然形成了国内债务累积(宏观杠杆率上升)和“货币超发”(M2/GDP比例上升)。中国经济的消费不足、储蓄过剩、投资过剩、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对外失衡,乃至全球失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均可用统一的逻辑线索串联,本条线索正是本书的核心要义。伯南克《全球储蓄过剩和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即是有力例证。

  二是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阻塞。理想的古典二分法假设货币中性,货币被创造出来之后就瞬时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经济中,现实中货币的非均匀分布则为常态,形成原因包括价格黏性、市场分割、预算软约束等,近年来的影子银行、钱荒、股灾、同业空转、资产价格泡沫、流动性堰塞湖等怪象均由此形成。这部分内容在金融市场工作中的体会尤为深刻,从货币传导和流动性出发研判资产价格也是不错的角度。

  三是围绕萨伊定律展开的长久历史论争。这部分简要介绍了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理论相信商品价格由成本决定,新古典理论(马歇尔等)认识到商品价格由供需决定。大萧条背景下,新古典综合理论应运而生,强调市场和政府的折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与菲利普斯曲线的结合、IS-LM-AS-AD模型。20世纪70年代,滞胀出现、菲利普斯曲线消失,理性预期革命爆发,卢卡斯批判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的影响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新古典综合理论,则是RBC理论内核套上名义刚性给市场运作带来的短期摩擦力,相信政策可在短期内起效,长期经济运行由市场决定。

  读罢本书,除讲义内容本身外,额外收获有三。一是重新认识理论基础和模型工具的意义。以一般均衡模型为例,首先在微观层面求解优化问题,其次通过市场出清条件求取均衡,得到宏观层面的均衡结果,价格连接了宏观和微观,也即宏观研究须有微观基础。二是再次深刻认识目标函数的重要性。上个月读小川行长《数学规划与经济分析》即对此形成了一定认识,我们需要在清晰的目标函数和现实的约束条件下寻求规划和方案。这里有更生动的例子,我们之所以尊称邓公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因为他倡导了“发展是硬道理”和“摸着石头过河”,给大指明方向,并在全国范围形成摸索出路的系统工程。这就是清晰目标函数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也感悟颇深,缺乏目标函数而过分纠结细枝末节,迷失在琐碎杂糅之事,往往效率低下事倍功半,也难出成果。三是道路自信。在疫情面前是如此,在经济改革中亦是如此,张五常先生曾说,“我可以在一星期内写一本厚厚的批评中国的书,然而在有那么多不利的困境下,中国的高速增长持续了那么久,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一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奇迹。那是什么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