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小米+WH
小米说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曾写过好友WH的经历,他本科学人力资源专业,又修了心理学的第二专业,研究生去了厦大读口译,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自由翻译,也就是我们说的同声传译。
自从2010年,我俩认识,如今已经有10年了,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和变化。
在外人眼中,他在一个高薪行业,日薪6000-8000元,一天的收入是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
自从2014年,他做自由职业,赚了200万+,存款早就超过了7位数。
作为朋友,我看到了他的付出,能够拿到相对“高回报”,和他的努力分不开。自由翻译对个人的英语水平和反应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和付出。
在我印象中,本科阶段,他早晨6点多起来练习英语,每天平均学习2个小时;准备各种英语比赛之前,每天练习三四个小时;寒暑假没有休息,每天练习四五个小时,没有间断。
因为是跨专业的缘故,为了打牢基础、练好技能,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进行自主练习,参与小组练习,生活也基本是教室、寝室、食堂3点一线。
这样持续多年付出,才能够从事同传。但他们行业的天花板也容易碰到,哪怕日薪8000元,毕竟时间有限,他一年最多也就做60-80场会议。
89年的他,今年30岁,遇到了职业瓶颈期,开始思考转型的问题,他的一些思考,我觉得很有价值,邀请他写了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正文/
大家好,我是WH,最近比较闲,也在学习写作,很开心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最近的感受。
前几天,我突然收到好友的一条微信:“亲爱的,感觉今年上半年口译业务彻底没戏的节奏啊,我到现在都没接到会议,你说咱们该怎么办啊?”
这样的对话,每隔几天,我就会收到。
我是一名自由译员,也就是所谓的同声传译,我从研究生毕业开始做自由职业,到现在已经5年多了,一直很忙。
但从今年2月开始,我和不少同行都陆续接到会议延期或者取消的通知。
目前最早的一场会议,时间暂时定在了5月中旬,但按照目前全球疫情发展的态势,会议能不能如期进行还是个未知数。
我们已经三个月没有接到工作了,没有工作,也就意味着没有收入。
在危机中,人容易焦虑,我也不例外,这次疫情和突如其来的gap year,倒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好好梳理一下过去5年做自由职业的经历,同时思考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
注:gap year是指间隔年。因为目前最坏的打算是,可能面临一年都没有会议翻译的业务,所以同行们把可能要在家放空的这一年戏称为gap year
1.我为什么
会选择做自由职业?
我经常被学弟学妹问到一个问题:“学长,当初你为什么会选择做自由职业?”
一开始,我并不明确自己想走自由译员这条路。
从研二下半学期,我就在读博、进公司和做自由译员这三条路之间纠结摇摆。
我很喜欢教书,但我对做研究、发表论文似乎一直无感,而高校绩效考核的一大标准就是科研,这让我很矛盾。
相比之下,我更享受做翻译带来的成就感和即时满足感。
想要选择成为职业译员,其实也有2条路。要么去公司、政府、事业单位做全职翻译,要么做自由译员。
全职译员虽然不需要担心业务,但除了翻译工作,还需要承担一些行政上的任务,比如写会议纪要、协调领导的行程等。而自由译员,相对无拘无束,不用朝九晚五,但业务不稳定,需要自己去开发客户。
我找了很多人交流,交流得越多,似乎越发纠结和迷茫。我做了多方面的准备,申请博士、校园招聘,但感觉总差那么一点。
其实,我不是一个爱冒险的人,喜欢归属感和稳定,多年后,回头看,对自己当时的决定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大概是因为,我一直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想要自由一些,我戏称叛逆期来得太晚。
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走上了自由职业的道路,对于应届生,这是很少被选择的一条路。
2.作为自由翻译,
我们到底可以赚多少钱?
在很多人眼中,同传是“高薪”。
客观讲,确实是,来钱快,比刚毕业的应届生,高很多,但天花板很容易碰到。
客户只为我们翻译的那一天付费,但事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如果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会议,一般会议前的准备周期至少需要一周。
拿刚入行时接到的会议为例,一般一天的费用在4000元左右,算上之前准备的1周时间,其实每天对应的收入是500元左右,把这些时间算进去,平均下来的单价其实并不高。
当然,随着经验的增长,自由译员的报酬也会增加,但一般每天每人的最高收入很难超过1万元。
出差的时间,也不算在工作量里面。我曾去美国做翻译任务,来回倒时差、转机,花了5天时间。
说到底,口译收入在本质上还是“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要想获得更高的收入,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但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
像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第一梯队的译员每年一般能够接到100场以上的会议,按每场会议的均价6000-8000元来算,一年的收入上限大致在70-80万左右。
回头看看我的自由职业之路,算是比较幸运的。
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学长学姐、老师、朋友和同行的帮助,刚入行,就接了不少翻译的活,这几年,每年也有60场以上的会议,赚到了一些钱,但这也是极限了,没有增长的空间。
3.
自由的前提是自律:
没有自律,
自由职业变成了自由待业
很多时候,我会听到身边的人说:“好羡慕你们的工作啊,只要工作一天,收入就相当于人家开工一个月,这样的钱好好赚啊。”
“不工作的时候,你可以在家葛优躺,任性刷剧,或者出门和朋友下午茶,又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事实的真相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会一直很忙。
自从毕业后,我始终处于待命的状态,已经很久没有休息了。
刚入行时,没有太多选择,基本上什么活都接。印象最深刻的是之前接了一个电工产品的主题会议,会前准备阶段,我看了将近400页的论文。
像半导体、化学、航空这样技术性比较强的主题,我至少提前一周准备,要不然不懂专业词汇,不知道讲的啥。
有时,客户电话会说:“我这边有一个紧急的文档,不多,就2-3万字的样子,后天就要,你尽快帮忙翻译出来吧。”
还有一次,我的一位搭档承接了一场医学会议,虽然她医学会议的翻译经验很丰富,但由于会议内容保密性强,在会议前一天,客户才把一份800页的会议资料发给她,她那时刚从国外出差回来,来不及倒时差,入住酒店后,就开始啃材料,看完材料时,已经是凌晨3点了。
睡了4个多小时后,第二天一大早,她快速洗漱了一下,吃完早饭,便赶到会场,进行会议前的准备。
她出去做会时,包里永远会装两罐咖啡,累的时候,喝一罐提提神,确保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翻译状态。
她曾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来没有谁是不可被替代的,所以千万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为了在会场上更从容,处变不惊,平时即使没有翻译任务的时候,我们也会不断精进口译技能、补充背景知识。
没有会议的时候,我每天都会看《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听BBC和英文播客,毕竟每次会议遇到的主题千差万别,即使是一场看似简单的商务推介会,有时涉及的话题也可能横跨财务、会计、法律、金融、保险、税务。
几年前,我接到一个任务,为全球某知名酒店新闻发布会担任口译,会议会有高管参与,客户本身懂双语,事先不仅筛选简历,听了录音,还做了电话测试。
等我提前一天到达现场时,客户突然说,明天这场活动很重要,我们再来做一个现场测试吧。
所以,很多时候,我必须时刻准备着,脑子里有一根弦,不敢真正放松。
毫不夸张,我不是在做翻译,就是在去做翻译的路上。自由的前提是自律,没有自律,自由职业就会变成自由待业。
4.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还会选自由职业吗?
这个问题,其实我一直在想。
这些年的自由职业经历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赚到了一些钱,业务能力得到了精进,同时,我真实的感受,有些身心疲惫。
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一直在输出,有时候,一场会做下来会觉得 “身体被掏空”。
这几年,我一直很有危机感,也会焦虑。
刚入行的前2年,除了做口译,我也会做一些语言培训,在机构带雅思、托福课,接一些笔译。
有一阵子,小米劝我不要做培训,应该把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上。道理虽然我也懂,可能一来是缺乏职业安全感,二来是想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所以培训的业务我一直没放。
最近,疫情期间,我线上给一些学生上课,收入和做同传不能相提并论,但至少我每个月还能有稳定的1-2万收入,维持日常开销没什么问题。
小米反问了我一句话:“你的焦虑,真的是和钱有关吗?”
我发现,并不是,而是成长的焦虑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今年,我30岁,体力和精力上不再像20岁那么旺盛,以后会成家有小孩,这么早看到自己的天花板,真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
会议间隙,我和同行时不时聊到职业发展的瓶颈和未来的发展。
有些同行打算读个博士,毕业后回到高校发展;另一些同行打算报考联合国,努力通过竞争性考试,成为国际公务员;甚至也有同行准备成立自己的翻译工作室,创业。
有那么一刻,我特别希望有归属感,要不要去应聘一些大型企业的全职翻译岗,开始上班的生活?
这也只是想想,开弓没有回头箭,自由职业5年多的我,想要再回到公司做全职也并没那么容易。
先不说,不少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喜欢招聘应届毕业生,他们虽然经验没有我们那么丰富,但可塑性强,体力上好。
退一步讲,即使通过了考核,进入了公司,如果让我从基层翻译做起,接受收入的大幅度缩水,我的内心是抗拒的。
而且我一直在做自由职业,缺乏团队管理经验,进入公司后,自然也不可能立刻进入管理岗。
前几天,一位带我入行的老前辈,自由翻译10年以上工作经验,有了这样的感慨:
“不少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起薪相对较高,在校期间也能找到不少赚外快的机会,但是很快就会遇到收入上的天花板。
而那些转型去企业其他部门发展的人,虽然起薪低一些,但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广,假以时日,在企业当上了高管后,年薪百万不是问题,甚至还能享有公司的股权。这是做自由翻译所没法比的。”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当我脑海里,有想回去上班想法的那一刻,并不是真的想回企业,就像一个硬币的AB面,我只是看到了自由职业者,不好的一面。
想开一点,管它下一步去哪,兵来将挡,什么能赚钱就先赚着。
这是我的一些思考,没有答案,我也在探索中,希望和大家多交流。
写在最后
我(小米)看完WH的分享,他很真诚地剖析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事实上,情况远没有那么糟糕。
一直以来,他是一个危机意识特别强的人,89年的他,思考转型已经很早了,毕竟他的职业黄金期至少还有5年。
再说,他英语说的和汉语一样好,完全是可以靠英语这个技能吃饭的,只是纯靠技能,天花板显而易见。
人生需要系统规划,早几年,我提醒WH买房子、买商业保险,设置好防火墙,手里有钱,哪怕转型,也会从容。
我希望他的一些思考,能给想要从事自由职业的人一些启发。
PS:我还想说,他别想什么事业了,单身的他,恋爱去呀。既然文章都写了,我顺便问问有没有在厦门或杭州(他是杭州人在厦门),想脱单的女生,对他感兴趣?
- END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转发给家人朋友。
也欢迎你在留言区说一说:你对职业规划有什么看法?
推荐阅读
《疫情之下,我用怀二胎保住了工作》
《好太太胜任力模型:作为男人,这是我相亲,筛选老婆的标准》
上期文章
《教学18年,被央视专访,他曝光英语学习潜规则:这套逻辑,比努力重要100倍》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