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鹿原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20 23: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鹿原读后感100字

  《白鹿原》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鹿原》精选点评

  ●荡气回肠!一部中国农村史诗,一部中国革命的史诗,一部中国人的史诗。确实有些《百年孤独》的感觉也许那种世事变迁岁月更替凄凉之感是相同的,但是《鹿原》将我们引到了更为脚踏实地的昂扬的民族未来。陈忠实出色之处便是对人物刻画毫无偏颇,对于守旧者和革新者也表现中立叙述者立场,却让读者能分明地喜恶。塬上曾经有白鹿,世间从此无忠实……

  ●三秦通史

  ●难得的好书开始读起来感觉很黄色,越看越像喝茶一样,越品越有味做人要做朱先生那样的人,做事要学白嘉轩。 书中也有些思想落后了,不过还是一本好书。

  ●想去白鹿原了

  ●从十五岁第一次读到现在,已经无数遍了。十五岁时读只感受到性与暴力,但随着年龄阅历增长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更深刻的感受。白鹿两个家族三代人跌宕起伏兴衰暗含着民族的苦难坚韧。从清末到新中国,作家悲天悯人情怀关怀时代洪流复杂人性印象最深的是朱先生,一位超越时代的大儒冷峻地观察历史悲悯众生。“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正是。

  ●百年中国大时代里的各色人物,旧社会封建主义交杂的传统礼教儒学代表军阀轮番登场后应运而生的新兴政权下的官僚共产主义思潮引领下的追求个人理想念的革命者,以及与时代命运抗争的以小娥为代表的小人物……但大时代背景下更多的还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们历经瘟疫饥饿战乱,征丁征捐,革命……所忍受的一切都只为活着黑娃说,兆鹏哥,革命马上就要成功了。于主席说,谁阻挡革命就把他踏倒。黑娃说,兆鹏哥,只听说闹革命穷汉得翻身了,没想到把旁人没撞动,自己闹光了闹净了。兆海说,他们趁着革命的风潮胡成整……把穷人煽动起来打倒消灭富人…… 最后的最后,兆鹏到哪哒去了。

  ●渭河平原的民族秘史。淋漓尽致展现了不同时代社会的变迁和女性解放

  ● 伟大的史诗作品,才疏学浅我不敢妄加评论!只觉得整部小说读下来,令人荡气回肠,对历史、人生多了一些思考

  ●今年中跟百年孤独先后读完的,还是对我们的文化更有感触。有人说因为先有百年孤独,所以白鹿原就没那么伟大了,我认为这就是瞎说。白鹿原的宏伟篇章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一座高峰,这没什么怀疑的。在世界上来说,也更加写实,有那么一两处的神秘,但与百年孤独绚丽的拉美魔幻还是大相径庭的。每个人物都血肉丰盈,每个面孔都饱满有神。

  ●8万字 打卡

  《白鹿原》读后感(一):白鹿原书评

  白鹿原越读越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总是会想到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一个族的史诗,白鹿原正如陈忠实先生所说是白鹿原乃至传统宗族社会的秘史。小说构建的背景框架极大,不但写白鹿原上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写新时代的精气神革命魂。白嘉轩朱先生代表着的乡约文化是白鹿原人长久以来的理支撑,为人准则,而鹿兆鹏白灵代表着革命精神,坚韧不屈。小说中田小娥的形象也十分突出,却与各方面格格不入,但她却是真诚自然的人性形象,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却在传统的宗法制度里无法立足,作者花大篇幅设置了与她有关的瘟疫事件,也是对传统社会对女性人性苛责的批判与反拨。小说让我觉得与百年孤独很相似的是,都有吊诡的地方,比如白鹿两家子女性格的置换,比如鹿兆海的革命,比如玩笑般的拘留与解救。总而言之,白鹿原以其丰富性乡土性,以及所展现的传统现代精神,革命事迹,人物传奇,都令人感慨颇深,值得一看。

  印象深刻的情节:白灵与鹿兆海抛硬币 白灵与鹿兆鹏回忆荡秋千

  《白鹿原》读后感(二):象征中国的关中缩影

  [22:58:17] 唉,终于历经一个半月,把这本厚厚的大书看完了。白鹿原全篇53万字680页。相当的精彩。但是,中间的时候有一个章节我不怎么喜欢,然后最后四个章节感觉时间跨度太大,有点收不住尾巴的意思。整篇书看下来,增长了我对关中地区风俗人情的了解。这本书真的写的就是一个社会,上个世纪前半页白鹿原的历史,也是整个中国的缩影。时间跨度历经了清末,辛亥革命,北伐国共合作,然后内战,抗日,又内战。最开始我还以为要写到改革开放,结果建国以后就戛然而止了。对于白嘉轩儿子白孝文其实我觉得作者写到最后有点驾驭不住的感觉。这本书给我有一种百年孤独的味道,不同的是百年孤独用极小的篇幅写了六代人,而白鹿原只有三代。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百年孤独里面的人都短命,而且还是魔幻现实主义,可以不拘想象,但是白鹿原却是基本上按照了历史的脉络来的。还有一个小问题,我不知道这是作者的表现手法我没看出来还是怎么了,最开始描述朱先生的时候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意味,充满了神秘气息。但是写着写着,这个神人就慢慢变成普通人了,再也没有以前的神迹了。我不知道这是因为革命而让儒家不在那么贴切还是因为什么。最后,结个尾,这本书我很喜欢,文笔很通俗,没有什么难懂的句子,但是对于非关中人来说,有一点阅读门槛,特别是经常用哩来结尾,要不是我看了白鹿原电视剧,真的有一点别扭。

  《白鹿原》读后感(三):那片原,那群人

  果然有情节的小说总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

  带着不为人知的一点理想主义情怀,在读完全书确定白嘉轩当得起品行端正的“人设”之后,先是松了一口气了,然后才有时间来回味全书。

  结合附录中的创作手记,个人认为作者以牛才子为原型创作的朱先生形象,既有着传统读书人的使命感,又有着动荡年代下坚定高洁的品性,不只是人物形象,而是这个角色很成功,自然饱满又毫不突兀。

  因为全书是分成2次集中读完的,中间的间断导致有部分情节忘记,合书之后回想起来最能打动人的情节,要数兆海死前请朱先生把那枚铜子转交给白灵的情节了(备忘:所读版本550页)。虽然二人因为党派及其他原因,可能扯不上“革命的爱情分外浪漫”,但一是兆海未改初心,更重要的是,这份可能已经与当事人无关的真情,因为其“真”、“诚”而尤其打动人。(ps:虽然后面情节略有反转,出现了据说是兆海妻子的女子和孩子,但还没有找资料印证,暂不评价)

  对于陈老先生来说,书中的内容来自于他所经历过的生活以及对其的思考;对于我们来说,不远之前的这段历史,只能从不同的作品中去不断获得各自的记忆碎片。差不多同时期的历史(时间跨度不一),第一次在课本以外的书中有一种文学性的认识,是野夫的《乡关何处》,有的记忆,是伤痛,但有的记忆,也是激励。无论如何,感谢作者为我们多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角度。

  lt;完>

  《白鹿原》读后感(四):挺直腰杆

  这书太过耀眼,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太多的赞誉,所以牛逼啥的我就不说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啥的也不说了,毕竟说的人很多,我也说不好。。那么就写写我所看到的几个人吧。 首先就是白嘉轩,这样是全书我最喜欢的人,最正气凛然的人,正如书中所说,他的腰太硬了。虽然有评论说,所什么封建大家长什么的,其实,站在上帝角度,指点江山当然容易,但是作为融入时代的个人,没法做的更加优秀了。从头至尾,坚持本心,处世公正,不愧耕读传家。 然后就是朱先生,作为全文毫无瑕疵的人,接近神了,所以他排在白嘉轩后面,毕竟,现实中的人没法做到这个地步。虽然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那些正气与坚持可以做到,但是料事如神,连及时挂掉死后的事情都能一并料到,这个就有点神了。 再就是绕不过去的黑娃和小娥了,黑娃也很出彩,而且其实也没有做什么错事,后面拜师朱先生,学为好人,更加凸显了他的善良本性。而小娥么,的确是封建思想下的牺牲品,她只是想活的更好,说不上什么好坏,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女性贫困。 再到鹿子霖,和白嘉轩就是个反面,油滑猥琐,不过也挺惨,受两头气,以及儿子还对着干。 其它的人物,当然也丰富多彩,以至于这本书都看不出哪个明显的主角。不可避免,要说说整个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从清末到建国初,白鹿两家以及白鹿原上的风云变幻,起落沉浮,几乎可以当这个时代的缩影看,讲真,要捕风捉影的去看,这书是要封禁的,大不敬,不可说。。。。

  《白鹿原》读后感(五):杂感

  花了两天半时间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白鹿原》,情节很精彩,作者想必光是收集资料就花了很多心血;每一章、每个故事单看都很吸引人,但不知为什么,连在一起总觉得缺点什么,尤其与我以前读过的莫言所著风格相似故事背景时间不同的《生死疲劳》、风格不同故事背景时间相似的《檀香刑》相比,似乎缺少几分功力。

  想来想去,问题出在人物身上。当然,同为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白鹿原》的“魔幻色彩”没有莫言的作品强烈,也是一方面。书中的人物发展历程不够自然,鹿兆鹏为何突然成为地下党,黑娃又为何下狠心戒鸦片学文化,如此种种,虽然细想也能解释得通,但窃以为一部人物形象塑造更成功的作品,其人物的举动和选择,读起来应当让人感到顺理成章,而不该如此突兀。更何况,有的人物,譬如白孝义,似乎可有可无,对书中情节的发展没有任何贡献,让人觉得结构不够紧凑;还有的人物,比如吴仙草的父亲,虽然是个微不足道的配角,但毕竟还是和主要人物或主要情节有关联,不能说是路人甲,书中在某一章浓墨重彩地描写后,竟再无交代;再比如,滋水县的大部分县长上任时都有描述,但“交农”事件后接替史县长的何县长,是如何突然变成支持朱先生修县志又因惧怕乌鸦兵而逃跑的彭县长的,书中竟只字未提,不知是疏漏还是有意为之……而对于发展历程清晰、个性鲜明的人物,又往往形象过于平面,最典型的,是着墨最多的两位女性人物,田小娥与白灵。

  说到田小娥,她让我觉得似曾相识,仿佛在别的文学作品里边已经见过。仔细一想,原来我所联想到的是《1984》里的茱莉亚。读到陈忠实的创作手记中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的诞生过程后,我的感受更为强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田小娥就是茱莉亚。她们都是各自环境中的叛逆者,却又其实不知叛逆为何物;她们没有做什么真正伤天害理的事情,又都惨遭厄运;她们有勇气,也有一定的谋略,客观上对不合理的压迫进行了反抗;但我偏要说,她们归根到底不过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如果非要说她们的行为有什么进步意义,那也不过是因为生对了时代。与之相比,《檀香刑》里的孙眉娘,同样风流,人物形象就明显更为丰满立体。田小娥的故事,放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说得通的,只是结局会不同,因为恰好放在民国,才带有所谓反封建的色彩;孙眉娘的故事,与《檀香刑》的大背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而白灵则陷入了另一个窠臼。在阅读后半段关于她的大篇幅叙述时,恍惚间我以为走错了片场,看的是《红岩》里的成瑶。描写地下党活动的笔触过于热烈,与全书偏冷峻的风格不搭;不过查过陈忠实的履历后,这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白灵的结局倒是没有落入俗套,与书中世事变化无常的基调相吻合,这是由于人物原型的影响。

  抛开本书,在大部分描写中国新旧交替的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被定义为“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形象似乎只有两种,一种是田小娥式的,“反抗”的唯一武器是自己的身体,另一种是白灵式的,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如同预先知道谁胜谁负的穿越者。或许这样说有些以偏概全,但相较之下,文学作品中同一时期的男性形象则丰富得多。

  一番吹毛求疵后,话说回来,瑕不掩瑜,《白鹿原》还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小说;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物在时代面前的无力和有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不能尽善尽美,也足以称得上经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鹿原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