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生有幸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3-18 23: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生有幸的读后感大全

  《三生有幸》是一本由李晓著作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3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生有幸》精选点评

  ●一部读起来像理工科心理学书籍,另外,幸福就是 专注,愉悦意义

  ●幸福体验实现

  ●很多时候都有这种感觉:作者能不能多说点人话~ 粗粗翻过一遍,没感觉到别人说的那么好,有点碎有点~ 感觉再读第二遍会好一点~

  ●三种时间尺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追求不同目标,不可抽样阅读。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问题混做一团,需要提升时间颗粒度,颗粒度越高,人的层次感也越清晰

  ●快速读完了~,书里内容丰富信息量挺大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里面涉及的一些研究方法讲解,对于学理的同学很有启示意义~还有关于幸福的三个时间尺度的讲解也是相当详细的,希望我可以运用里面的一些内容,让我过得更幸福点吧,哈哈

  ●一本很扎实很可读的心理学读物主题积极心理学紧密相关。还比较喜欢书的结构,另觉得这本书略有门槛

  ●时间维度解释幸福的定义并告知追求真正幸福的方法。愉悦和心流虽然重要,但找到适合自己有意义人生才行

  ●就不用反思操作主义局限性了。作者这是专业书还是科普书,行文怎么安排的?我看作者写作意图是写一份基于操作主义方法论的积极心理学实验统计成果综述。哪篇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成这样非被导师撕了不可。还有他引用丹尼特引用弗兰克儿到底想干啥?他最后要陈述什么见解

  ●近一两年学习不少内容在这本书的帮助下给连结成网。从名字开始就引入人生的不同颗粒度,分秒小时,月年。与幸福人生的愉悦,心流及意义相对应。不在这里赘述了,等有时间写个读书笔记总结下。

  ●统计学那块直接跳过,又回到被spss支配恐惧中。这本应算作操作层面下的幸福测量。最惊讶的不是幸福测量,而是作者的记忆力。他在每一章都穿插着不同的章节序列号,这记忆路径能力惊人老实讲,除了反复在不同时间尺度举例幸福的PEM模型,我看不出讲了什么幸福=_=:本人才疏学浅

  《三生有幸》读后感(一):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三生有幸。

  本书经由恩师-阳志平推荐阅读,阳志平老师以“心智黑客”著称,潜心研究心理学专业数十年,不断在运用来自心理学,脑科学及相关学科实证研究,对人类的心智进行逆向工程拆解。

  本书作者李晓煦师从教育心理学名家杰泰教授,在201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不仅在积极心理学、社会科学深厚的研究,更厉害的是他所教授的《幸福心理学》入学著名的“复旦蹭课指南”。

  幸福这个词其实充斥杂我们的日常生活,你看我们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期望,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生不幸福的时刻居多,所以幸福才值得我们追求,往大里看你看国家层面,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往小里看,大家经常说到我们渴望追求幸福的生活;既然幸福使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生话题,但我们真的知道:“幸福是什么?”

  本书从描绘了一幅“学术幸福图谱,从科学范式角度理解幸福的脉络。

  《三生有幸》读后感(二):见字如面,萤火相随

  谈内容,我是俗人,只会大呼牛逼,然后自己明明只懂个皮毛,却拾人牙慧,迫不及待,四处吹牛。但论收获,这种个人化的东西,还是可以聊聊的。

  1、见字如面。

  我不是复旦学生,只是个草根人物,李老师此前是没有接触过的。但捧起书,第一段文字——浮生若梦的更改,就被吸引。谦谦君子的形象跃然而上,然后是品味优雅,治学严谨,最后是博闻强识。服气,改的好!而这几点在后续更是熠熠生辉。

  治学严谨,以注释为例。西文人名中译标准让人惊叹,这得多增加多少工作量。(题外话,在国内,西蒙、詹姆斯之流居然不如斯金纳、乔姆斯基)。资料来源收集有多种网络资料,如阳老网志,彭凯平微公众,知乎专栏等,给出原网址,并特作标明。更可贵的是,在注释中,李老师会给明位置和关注点,甚至还有推荐其他资料以及自己的一些观察和看法,这可以说是直接的从入门到精通了,或许还有点望子成龙的意思,哈哈哈。另外,对有歧义字词/观点,特作解释并补充资料佐证;英文翻译给出原句;专业词汇的不同译本也作说明,同时自己采用自己的翻译给足理由。此外,就包括只是有参考,也增加注释。

  品味优雅,文采飞扬。老师对词汇的自译可知,也可看老师译本:你未着镜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着镜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再看老师的翻译:样子没有你那么帅的伴儿。地道!

  而,君子谦逊,饱读诗书,行文随处可见。

  此后,尘迹:“我李晓煦老师天下第一!”“老师,我也想用尽心血写这样一本书!”

  2、深入地去读一手资料。

  三生有幸是基于反常识的,而之所以会如此,根源还是在于没有找到源头,嚼的都是科普的渣渣,再然后就是不仔细思考,往容易里学。而所谓读原文献,不是稀里糊涂地啃,是落在纸笔,该引的引,该组织的组织,该总结的总结。

  3、信手拈来

  所谓水平,不过是将时间积累留下的宝藏,随想随用,通过作品不经意间流露的专业性罢了。

  李老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然后强装镇静,学生要超过你!

  《三生有幸》读后感(三):章节试读

  本书若干章节不适合低心流者阅读,建议从略,入坑宜谨慎。

  5.3 节:无脑有心 载欣载奔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21639219&ver=768&signature=F2KXtCx6eGH4OluMXsDWkNrdLkxQft931CD9Cwflj3uCum9nPVT56PrrJOj*WP-bbm2A4AsRQEUrW8RhIFwGfe5FlXVbNif*3WLbIw0UTdwzyJAJDp27FipHUFEN4Emb&new=1

  8.3 节:锦瑟华年 王阳明花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21638923&ver=768&signature=cN5i7viSvy27lfpZkp4x*cqalTxTQmpDOwdweuEH9rpMJ*KTtLWo*vUafqT0if4bHUjswZR-nc3E62y95c8jnhMq2oU7AirPbeFyyeTdGxlKgSyMFABF6QFMTeVOFHGi&new=1

  4.1 节:宠猫屠狗 乒乓鸽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96127/answer/209418116

  更多书评:

  http://weixin.sogou.com/weixin?type=2&s_from=input&query=%E6%9D%8E%E6%99%93%E7%85%A6+%E4%B8%89%E7%94%9F%E6%9C%89%E5%B9%B8&ie=utf8&_sug_=n&_sug_type_=

  《三生有幸》读后感(四):可能是国内最好的一本积极心理学

  全书干货非常的多,作者理工科硬核气质爆棚,虽然讨论幸福很像是心灵鸡汤,但这本书不是这样。里头逻辑,统计,操作主义贯穿始终,作者非常好的把国外积极心理学,认知科学,心灵哲学,存在主义等思想资源用自己的思考结构化的组织了起来,问题与解答的叙述边界非常清晰,范式层出不穷,对各个主题言无不尽,诚意满满。

  全书主线是对时间的认识,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第一条就写到管理者最重要的是管理自己的时间,这是一个人最本质也最刚性的资源。要回答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问题,首先要把自己对时间的认识说清楚。

  书中把时间划分为秒尺度的瞬时体验,分钟小时尺度的长时段心流,年或更长尺度下的理念追求三个层次。总的指导思想是从高往低,宝贵的时间不能被一些瞬时的愉悦体验牵着走,最好是溶于一生的理念追求之中,起码也应该多让自己处于持续的,忘我的所谓心流体验中,也就是我们常听见的:日子如果一分一秒的过会很难过,如果一年一年的过会舒服的多。

  当然这么高逼格的书不会仅仅这么老生常谈,全书伴随始终的另一大主题是丹尼特的多重草稿理论。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心指挥身相反,多重草稿理论认为`叙事重心建构自我意识`,即动作之后才有自我形成,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会注重行动,这理论和王阳明心学似乎有些相通。

  一方面提倡全局的,大尺度时间周期的心理活动,一方面提倡先做了再说,意识自我和更高级的理念都由行动叙事逐步产生,所谓的自我意识和理念规划等处于不断更新之中。行动产生自我,而自我理念又为行动提供规划和动力,这是一个首尾循环相咬,内在两部分存在紧张张力关系的封闭结构。

  至于高层次的大时间尺度与低层次的小时间尺度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过渡与转换,作者援引国外学者反还原论的理论,指出从高往低还原也许可行,但从低往高构建很难成功,按这种说法可以从一生的规划理念出发,层层分解为小时间尺度上的行为,但从小时间尺度上很难涌现出超越本层级的高级意义。

  根据这种思想,作者指出,现在手机app都集中关注小时间尺度的体验层面,碎片化的用脑弱化了人们保持注意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小时间尺度上的涌现当然是存在的,概率很小但由于时间浩瀚总还是会发生,我们现在的文明就是这样发展的,通过少数天才精英的灵光乍现或一生追求得来(当然还要看历史的进程)。

  因为从上往下分解每个人都能做到,具有可操作性,而从下往上涌现只能碰运气,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对文明社会是所有人),必须先把前人的成果硬套在自己身上,学习,理解及最终悟道,而不能等自己从喜爱的身边事物开始一步步往上构建,学习不是一个从低到高,自然生长的过程,至少开始的时候不是,这有点像递归计算,先外界强迫把一副枷锁套在你身上,当你解出一层层递归最里面的那个数的时候,自然生长才开始。在这套高低互动,上下互相触发推动的系统中,始终存在递归与自然生长两种形式。

  书中常举人生识字忧患始的例子,一开始孩子被迫学习的过程未必愉快,学完后也未必比之前快乐,但孩子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提升,让他从头选择他不会选择无知的状态,忧患开始了,他一生的故事才真正开始了。

  全书还花了很大篇幅说明双胞胎实验,结论是先天基因对人的能力,性格,好恶等有决定性影响,教育不能从一张白纸开始,而应该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

  在中小时间尺度上的行为,既要受理念指引,又要符合人类心智本能的规律,在这两方力量形成的张力场中,作者介绍了很多方法技巧,比如习惯,仪轨的养成,体育锻炼塑造心流大我,内部归因内部驱动等等。总的原则是培养持续的注意力,通过“以时间换空间”克服人脑短时注意力阀值瓶颈。

  这在手机app上体现为边界越窄内涵越深,在信息时代,我们要战胜碎片化就必须学会逃避信息,逃避那些分散我们注意力的芜杂内容。

  我们在这个时代飞翔于信息的海洋上,组成飞机的钢铁是秒级时间尺度的愉悦意识,占整个飞机最大比例的机身机翼是一个个分钟小时尺度的专注心流过程,而长时间尺度的意义与理念不用很庞大,但一定要是正向的,它是飞机的尾翼,保持整个飞行的平衡和指导飞行的方向。

  全书一方面注重上层指导,更重要的是提倡行动构建。注重一生的计划,也注重可能的自我,行动改变一切,不用画地自牢。

  另一个对我比较有启示的是时间的b模式,绝对客观的对待时间,追求深度,做有质量的,能经历时间考验的事,而不是追求一时的热点和泛泛的广度(书附录的相对论推理也是切合这种时间观念的,至于什么是时间b模式大家自己翻书去吧)。

  这书有意思的思维范式极多,以上只是我印象最深的几点,作者把脑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心灵哲学,存在主义(其中较不恶心的部分)等等全部融于其三层次的幸福理论之中,语言紧密利落,叙述清晰有序,其语言风格不知道哪里学来的,`乐着寿,莞尔者宜家宜室`,`糖甜茶甘盐有味`这类短语读了就不会忘。总之,强烈建议广大对幸福生活感兴趣的读者不要错过。

  要说问题的话,第一就是可能有些阅读门槛,完全没接触过认知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的人可能会觉得学习曲线有些陡峭。

  第二就是在外部归因那里,提到彻底的外部归因,比如信仰上帝,会对人产生乐观积极的影响。这个当然是对的,但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这里稍微说一下,有信仰也许不错,但彻底信仰恐怕不妙。这种`彻底信仰`不会仅屈尊于工具层面,但如果让他占到伦理层面的话,宗教战争和上世纪的主义之争带来的是什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并且他和怀疑精神相抵触,在我看来为了追求`安心`而扑向他实在不是好的选择,我宁愿拥抱识字以后获得的那种忧患。

  具体的个人伦理理念需每个人在行动中自我建构出来。不过阿伦特有一句话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决定事物的标准一定要在事物本身之外,而且不能是人造的。这是希腊精神,不是希伯来信仰,主动选择饮下毒鸩的苏格拉底才是西方文明之父,而他的一生,一定是幸福的。

  《三生有幸》读后感(五):20181221 重新开始阅读本书 20190106中午12:00读完第一遍

  ## 规划

  预计16天

  - 30 1 2 陪GF 13天

  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 准备1月7号之后的期末考试

  - 准备面试

  - 准备1月2号交的计量经济学作业

  ## 前因

  ### 为什么打算看这本书

  阳志平老师推荐

  想要improve 生活有所改变 所以决定买这本书

  然后在3月从HPTJ离职去南京的路上看这本书看了一半多,看地飞快,9个月过去了,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我为了逗某个女生笑而记住的一个实验。

  现在为什么重新读这本书

  经济下行 工作不好找 实习都不好找 现在只面了一家企业 被拒绝了 好好读书吧

  ### 章节划分+机械的读书计划

  一天读两节

  读不懂的涉及数学的先跳过

  第一章 幸福三维度/ 1 1.1学术史背景与地标事件/ 1 1956年9月11日发端的认知革命/ 1 1998年的夏威夷海滩救援/ 5 本节线索/ 8 1.2愉悦、专注、意义幸福生活模型/ 9 PEM 与PERMA模型/ 9 PEM预测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12 本节线索/ 14

  短时间尺度人类的愚蠢

  愉悦 专注 意义 亲密关系 成就

  生活满意度

  1.3研究法议题:操作主义与单维近似/ 15 积极心理学如何回答“幸福的本质是什么”? / 15 风之结构? 幡之结构? 仁者心之结构/ 17 NIMH、DSM与VIA 的愿景/ 21 本节线索/ 24 第二章 体验四规律/ 25 2.1传播律/ 25 传球计数实验的第二个常识盲点:体验能否剧透? / 25 研究法议题:区分实证研究的不完全归纳范式与演绎范式/ 27 体验途径传达可能遇到的挑战/ 29 体验的传播律与批判性思维/ 30 本节线索/ 32 2.2参照律/ 33 红蓝药丸/ 33 生理舒缓与自伤行为、体育锻炼/ 34 体验的习惯化/ 36 研究法议题:财富变量的对数/ 37 本节线索/ 39 2.3峰终律/ 40 来自医学院的实证证据/ 40 冷暖自知与人生抉择/ 43 峰终律隐含的叙事结构/ 45 本节线索/ 47 2.4自珍律/ 48 敝帚自珍/ 48 研究法议题:不显著结果的点估计说服力/ 51 本节线索/ 52 第三章 因果与相关/ 53 3.1基因与家庭对幸福感的影响/ 53 Twin Cities的孪生研究(Twin Studies) / 53 如何理解“后天环境比先天基因还多解释了20%的变异” / 55 研究法议题:积极心理学怎么看童年对成年的影响? / 60 本节线索/ 63 3.2人格特质与幸福感的相关/ 64 Clifton的优势心理学/ 64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68 研究法议题:方差与相关系数的统计学常识/ 71 研究法议题:回归预测的常识/ 73 本节线索/ 75 3.3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75 乐者寿、莞尔者宜家宜室/ 75 研究法议题:因果中的反事实参照与可干预程度/ 78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演化意义/ 80 本节线索/ 82 第四章 习得之自助/ 83 4.1条件反射与强化操作/ 83 Kanizsa三角形与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 83 巴甫洛夫的狗与条件反射/ 84 斯金纳的鸽子与操作条件作用/ 87 两类条件作用的同与异/ 90 本节线索/ 92 4.2行为习得与情绪、迷信、习惯、仪轨/ 93 恐高症的系统脱敏疗法/ 93 鸽子的迷信行为与船货崇拜/ 95 育儿中的强化与惩罚/ 97 习惯与仪轨/ 99 本节线索/ 102 4.3习得之自助/ 103 虎饲丰容犬罹抑郁/ 103 发达国家抑郁症发病率的十倍增长/ 106 本节线索/ 108 4.4内部归因倾向与乐观解释风格/ 109 行为科学第三波思潮:双进程学说/ 109 内部—外部控制量表与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反例/ 111 归因风格与学会乐观/ 113 本节线索/ 115 第五章 心流与大我/ 116 5.1最优体验与心流/ 116 25年实证研究参透的“最优体验” / 116 心流的八个要素/ 119 本节线索/ 123 5.2实证研究:高心流与活在当下/ 124 高心流的幸福感悖论/ 124 介于高心流与轻松愉悦之间的活在当下/ 127 本节线索/ 130 5.3自我与时间——心流的多重草稿模型解读/ 131 无脑肉身思想实验与多重草稿意识模型/ 131 心流大我与多重草稿模型的时间尺度拓展/ 137 本节线索/ 139 第六章 意义与自由/ 141 6.1心理学的幸福体验与伦理学的幸福本质/ 141 The Good Life在现代心理学的“实现” / 141 从自我实现到自我超越/ 146 本节线索/ 150 6.2自由即责任/ 151 Frankl的存在主义意义治疗/ 151 使命感与自由意志体验/ 154 本节线索/ 157 6.3从短时记忆的体验通往超越时间的意义/ 157 洞穴寓言与ABCD四层世界/ 157 普世语法学说与认知语法学说/ 160 本节线索/ 163 第七章 网络与幸福/ 164 7.1进步还是堕落,从铅纸墨到光电磁/ 164 两部奇书/ 164 富含超链接的电子教材是否有助于学习/ 166 多媒体是否比纯文本学习效果更好/ 167 一线教学工作者的主流观点/ 168 电子媒介与魅力型政治领袖的兴起/ 169 从游吟时代到书写时代/ 170 本节线索/ 171 7.2大脑可塑性与谷歌效应/ 172 中英文输入的不同活跃脑区/ 172 高频活动重塑神经网络/ 173 使用耙和钳子前后的猴脑变化/ 174 谷歌效应与李楠对《浅薄》的反驳/ 175 Dennett多重草稿模型视角的记忆外包/ 178 本节线索/ 178 7.3高频行为设计的降维攻击/ 179 行为设计/ 179 从Seligman三层幸福感框架解读“行为设计” / 181 研究法议题:交互作用的y变量/ 183 高频业务击败低频业务/ 184 “降维攻击”背后的经济史通识:运输成本、市场规模与分工效率/ 186 本节线索/ 187 第八章 手机与幸福/ 189 8.1主流在线生活方式的变迁/ 189 桌面互联网时代的身份解离障碍/ 189 从桌面互联网“虚拟社群”转向移动互联网“扩增生活” / 191 “扩增现实”相对于“虚拟现实”的商业优势/ 193 本节线索/ 195 8.2移动应用体验大于功能/ 196 反社交的App体验/ 196 移动设备的体验/ 198 用户体验不可还原为产品功能/ 200 本节线索/ 202 8.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独处与倾谈/ 202 独处与倾谈/ 202 并行叙事与通信带宽/ 204 “扩增”独处——云端的幸福日志/ 206 本节线索/ 210 第九章 时间与幸福/ 211 9.1引入时间元素的幸福生活模型/ 211 四象限“汉堡包”模型及其困难/ 211 从现在看过去、未来和现在/ 214 愉悦、专注、意义三层幸福模型在本书中的时间尺度发展/ 217 本节线索/ 219 9.2自助自律与时间管理/ 220 成长思维定式/ 220 延迟满足背后的元认知/ 221 自制力耗竭的舒缓/ 223 艾森豪威尔矩阵/ 224 本节线索/ 226 9.3时间哲学议题/ 226 时间哲学的哥白尼/ 226 隐喻于空间的时间主题思想实验/ 227 隐喻于色彩波谱的时间方向思想实验/ 229 本节线索/ 230 附 录/ 232 附录A 试问“经济主体”/ 232 附录B 光阴交织万物几何/ 233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生有幸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