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游记之诗意唐朝》是一部由蒋雪枫 / 张海菲 / 陈美璐 / 赵妍执导,蜜思鲁 / 笑笑主演的一部真人秀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影评(一):《童游记之诗意唐朝》有哪些现实社会意义?
所谓的现实意义范围有些大,但是不可否认,这节目确实对父母有一定的帮助。我女儿今年四岁,已经零零碎碎会背七八十首唐诗,她妈妈是一个闲不住的,没事就会给读唐诗,家里的儿童类频道是常年开着的,美其名曰磨耳朵,结果是女儿经常语出惊人,今天蹦出一句诗明天蹦出一个略显生癖的英语单词,后天出门又蹦出一首唐诗,记得去年夏天去颐和园看荷花,她竟然指着一片荷花冒出一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当时我们就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好,问她知道啥意思吗?她也说不出个123来,但是明显知道这首诗是描写的这个景色。这就足够了。常常记得我小时候,分不清韭菜和麦子,有一次坐火车,指着麦子对妈妈说,妈妈这里有好多韭菜啊,其实现在孩子问题更严重,很多东西都是书籍和网上看到的,根本没有概念,带着孩子到唐诗发生的地走一走,看看唐代诗人是怎么样的情境下,写的怎么样的诗,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个多少年都忘不掉的经历,不要任何事情都急功近利讲结果,难道养孩子一定要上清华北大一定要获得诺贝尔奖项吗?并不是,只要在自己经济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就够了,出国游没钱,还可以国内,国内游钱不够还可以周末去公园,家门口湖里的鱼,湖旁边的柳树,天上高高挂着的太阳,晚上圆圆的月亮,都可以跟庞大的唐诗挂钩,如果一定要说什么现实社会意义,这个节目给现在的父母开拓了一个教育孩子更好的方式,带着孩子一边走出去满足旅行的需求,又寓教于乐学习又省钱还增加亲子关系,多少焦虑老母亲愿意选择的方式,起码我媳妇就很愿意看,以上。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影评(二):启蒙
在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探索欲的阶段,你一定少不了面对他/她抛出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上了小学,孩子的问题就变得更多了,其中不少都是历史问题。作为家长你该如何作答? 一直以来,许多家长甚至是老师都把历史看得过于遥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很多孩子的认知。而很多孩子错把历史当成了“背多分”。平时不读历史,只背背课本上的时间、地点、人物,甚至模板化的事件意义,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积淀。但历史的魅力绝不应该局限在枯燥的课本知识中。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在演讲中称,“历史即沙漠玫瑰的开放,使人眼界升级”,借此强调了孩子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你也绝对想不到,美国孩子的书单中,历史类图书位列第一。 因为,历史是一切见识的起点。它犹如一面镜子,不仅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还会告诉我们,要去向何方,眼界由此而拓展,思维也随之升级。 你也绝对想不到,美国孩子的书单中,历史类图书位列第一。 因为,历史是一切见识的起点。它犹如一面镜子,不仅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还会告诉我们,要去向何方,眼界由此而拓展,思维也随之升级。 尤其对于新一代的孩子们来说,在三观和品性塑造之际,接受一些优秀历史文化的滋养,可以提升孩子的软实力,让孩子从小便有格局、有担当,有志向! 对孩子而言,历史从来都能担负起启蒙导师的作用,它可以教会懵懂无知的孩子们如何吸取历史人物的浩然正气,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如何理性地看待世界,并赋予孩子们决定将来成就的气质与慧识。 历史上的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全能发展”,堪称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大唐盛世风范在诸多唐代画作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唐代女子以婀娜多姿的风情,留影于一幅幅仕女图像中,我们从流传的古画、宫廷剧可以看到当时女生特殊的妆容。 你知道唐朝女子的“化妆七步骤”吗? 跟着《簪花仕女图》,利用互动多媒体,让参观者趣味“变脸”,体验唐代美妆文化。小朋友们可要借此认识唐代独有发髻、妆容、穿着。 相信这样一个展览,虽不能让孩子观浩瀚历史之全貌,却能在趣味的探索过程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萌芽的种子,等待日后孩子自己去发现更大的世界,探索更多见识。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影评(三):一个好的亲子节目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一口气看完了《童游记之诗意唐朝》,目前只更新了五期。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个节目很赞,西安我也去过,可去的时候完全没有像笑笑和她的妈妈一样,认真体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唐诗的韵味。
简单说一下我从这个节目中感受到的东西吧。 一、节目整体效果 说实话,别人给我推荐《童游记之诗意唐朝》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节目的拍摄这么赞,后期处理也很nice,整体看起来活泼有趣。 二、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与自己良好沟通? 既然是亲子节目,孩子与家长的相处会成为很多家长的关注点。 节目里,蜜思鲁带着笑笑一边玩一边学的方式真的很容易让人接受。在妈妈一步步的引导下,笑笑了解到科考制度,并在其中学会了克服恐惧,敢于面对困难。 蜜思鲁的引导方式让人点赞,现在的孩子们一生气,大人就火气上涨,动辄大吼生气。 可是小孩子并不像大人一样,心思婉转,他们有什么情绪都会直接表达出来。 许多妈妈都会头疼与孩子无法沟通,说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却从未检讨过自己,没有试着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然后再耐心地引导和沟通。 通过节目,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第五期的时候,笑笑和蜜思鲁去翠华山,笑笑走着走着就不开心了。这个时候,蜜思鲁了解到,笑笑原来只想走一会儿,不想爬到山顶。 我以为蜜思鲁会说各种好玩的来引导笑笑和她一起上山,但是她没有,她和笑笑又走了几步,对着山许了愿就下山了。 我想,如果换作其他家长,发生什么情况呢? 拉着孩子一起上山、和孩子争吵、骂孩子等等,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可是换一种方式,像蜜思鲁一样,是不是皆大欢喜呢? 其实从节目里,我们可以从蜜思鲁身上学到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以及和孩子相处时遇到各种情况该怎样应对。教育孩子,这条路又苦又长,可是陪着孩子逐渐成长,我们也是会有很多收获和欢乐的。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影评(四):观后感
我家老大,目前九年级。学校的历史课程安排始于七年级。七八年级四个学期,课本从夏商周到现代史,将中国的文化系统地给孩子们梳理了一遍。体系完整,内容强大。九年级有世界历史,可惜连历史老师都没有见过。
从她一年级开始,我们的亲子阅读内容就是历史故事。我给她买了大量的历史书籍,通过亲子阅读和自主阅读,让她对中国历史有了全面的认识。当学校七年级正式开设历史课的时候,每天上学的路上,我们会按照孩子的喜好,收听一些百家讲坛中几位大神的历史讲座,帮她多角度理解历史。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的历史学习始终停留在“记住历史”这个层面。中国的历史教育更注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有用性,孩子在学习的历史过程中,记忆的成分更多一些。
这几年,特别流行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我认为“批判性思维”也可以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出来。而美国教育在这一方面,真的做得不错。
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爸爸在网上分享孩子在美国上六年级的历史作业,完成作业时间为四周:
1.老师让孩子们去图书馆任意寻找10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
2.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写出这10本著作的内容概要。
3.再从每部书中选择你认为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描写、论述或者是数据做5张卡片,一共要做50张!卡片上要注明引文出处,包括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机构、年代和版本。
4老师还要求孩子们从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美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对每个人物写上一段几百字的评论。
美国高中生的历史作业之一:美国独立战争,革命彻底吗?要求两页纸的论述。
美国高中生的历史作业之二:编一个故事,发生在17或18世纪的美国,最好是独立战争前后。可以让故事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让故事发生在一个历史事件里。只要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他们穿的怎么样,吃什么,住哪,有没有集市什么的,顺便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是平静的,还是充满暴乱的,都可以。要求有创造性、思想性,文笔流畅。
通过作业,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美国历史课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他们在历史教育强调的是探索和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得到不同的结论,得到更多的对历史认识的思考。
教育是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教育体系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国情。作为家长,我们只能取长补短,理清自己的思路,了解未来的趋势,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
中国孩子的历史学习始终停留在“记忆”层面,优点是能系统了解知识点,从而让学习更有体系。
外国孩子的历史学习是通过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各种资源搜集资料,从而得到逻辑自洽的结论。
如何结合国内国外历史教育的长处,给孩子制定一个适合孩子的学习之路呢?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影评(五):你是一个在孩子学习和陪伴中“用心”的父母吗
最近留意了一个综艺《童游记之诗意唐朝》,以唐诗为主题的亲子旅行节目。蜜思鲁妈妈带着女儿笑笑,以唐诗为引,探访古代诗人生活,了解唐代的科举、唐人的饮食文化、人文情怀等等。
笑笑堪称唐诗点读机,各种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信手捏来。看到后来,妈妈蜜思鲁不由让我生出敬佩之心,她与女儿笑笑的相处,对女儿在知识上的引导,都值得我学习。她为笑笑营造了一个宽松、开放、积极的引导环境,用旅行和唐诗相结合,遵循孩子天性,不任意抹煞她的玩乐心态,让笑笑在自由环境下,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 马迪·金的诗《如果您能记住》中说: 如果您能用您的爱, 感受我的人生, 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改变! (截选) 这位伟大的诗人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孩子的角度表达了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他替孩子们告诉父母: 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矮三尺;让我自己试试而不是把我推到前面或挡在后面;不要剥夺我自我决定的需求;我像您一样失败后再试需要勇气;我希望寻找自己的路而不是您替我选择的路…… 我在实践中几乎处处违背诗中展现的教育理念,相信很多父母感同身受,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虽然留意,不免出现过度保护、过于干预、失之公允等等情况,并且时常觉得力有不逮。 现实是很多时候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也不再亲力亲为,他们要参加各种兴趣班、早教班,上学之后有学校和老师,放学之后还有补习老师,我们协助的催催作业,要批改检查时还觉得麻烦……以最轻松的方式来逃避更多的麻烦。偶尔的亲子时间,只是换个地方吃喝,难得的出行,不过是换个城市吃喝。聊得话题也逃不过是些生活琐事。 看到蜜思鲁妈妈在《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和女儿笑笑的相处中,可以感受到她在女儿成长中的用心。从片头的自述中,她和女儿不是第一次开始这样的主题旅行,只是这次的唐诗旅行作为节目展示在我们面前。 片中她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言一行都在引导笑笑了解、追问和体验。特别是美食篇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可以看出她对女儿的期望很高,即使笑笑才6岁,却并未回避一些生涩难懂的话题,而是悉心解答。
这与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不懂这些,就避而不谈的情况正好相反。却不知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这同样对家庭教育也有效。 最后让我们反思一下:我是一个在孩子学习和陪伴中“用心”的父母吗? 不管答案是与否,这样的节目都值得称赞。这样诗意的亲子之旅,都值得我们参与。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影评(六):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是家长必修的功课
我时常听到许多同学妈妈说:要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这周又没时间陪孩子了,每天上班累得要死,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等等。很多家长都说孩子又不听话了,又顶撞自己了。
其实,孩子在成长,我们自己一样需要成长,作为一名家长去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引导,我们常常不知,在无形中,孩子会学习我们身上的一些毛病。
对那些经常带孩子外出“看世界”的父母我一般都会默默点个赞。偶然看到《童游记之诗意唐朝》这个节目时,觉得还挺不错呢。
对周围事物的好奇,笑笑母亲都会一一解答,有历史气息的地方,对历史进行讲解,会比平时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加印象深刻。
节目后期,可以加个鸡腿。那些小贴士能让我们了解平时和孩子相处时忽略的那些小细节,原来也是很重要的。
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
不懂得聆听孩子的心声,或者拒绝听孩子说,是许多家长都会出现的情况。
小时候我也经历过,我说要吃包子,我妈非要给我买豌豆饼,因为她觉得豌豆饼好吃。结果是什么?我没有吃豌豆饼,也因为我妈的这个举动生气了大半天,我妈也因为我生气,揍了我一顿。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大人小孩都是如此。
一遇到小孩哭闹就胖揍一顿的父母比比皆是。孩子还小,不懂得如何更好的和大人沟通,这点我觉得笑笑妈就做得很好。
她聆听笑笑的心声,知道了笑笑害怕考试,并耐心进行劝导。
独立成长必不可少
独立,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不管是小孩,还是成人。
在《童游记之诗意唐朝》中,笑笑妈一直陪伴,引导笑笑学习和思考。
但我觉得,如果节目能多几个小朋友就好了,那样整个节目的内容会变得丰富有趣。笑笑妈和笑笑相处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都做得很好。可我觉得稍微单一了一些,节目大多围绕着笑笑妈带着笑笑了解各地风景以及它们的历史。
如果有很多孩子一起玩,比较容易引发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有矛盾有冲突,也有成长,这个节目会变得更加吸引人。节目我会继续追,毕竟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呢,希望我能和节目共同成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影评(七):看《童游记之诗意唐朝》有感
这两天有朋友推荐《童游记之诗意唐朝》,说别人的家的孩子咋那么优秀呢? 我仔细看完五期节目,不得不说,节目里的妈妈蜜思鲁是许多妈妈的典范。她有许多妈妈身上没有的有点,起码,她能花这么多时间和女儿一起上节目,并且耐心陪伴、引导等。我小的时候在外地读书,我妈可是看都没去看过我一次的。 该不该带孩子旅行学习?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蛮存在争议的,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孩子还小,能学到个什么东西?还是别浪费钱了,等孩子长大了再出去看世界吧。 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就和有五块钱的牛肉面,可你为什么非要走两条街去吃十块钱的是一样的。 因为十块钱的好吃,而且它的碗筷比五块钱的看起来精致漂亮。 之前我侄女的试卷遇到一道题,是青城山上天师洞的一副对联,然后我姐就叫上我,带上我侄女去看那副对联。去了以后,我们才发现那副对联根本不是天师洞的。 我敢说我侄女现在都记得那对联不是天师洞的。因为我们爬过长长的阶梯,流过了许多汗水,才爬到青城山。 如果她没有去,别人告诉她,那对联不是天师洞的,可能她过两天就忘记了。下次再考到这道题,她还是不会。 爬山的时候我们看了银杏,还捡到了板栗,最后还知道了试卷的答案。我相信这种寻求答案的过程对她来说,是一点也不排斥的。 我想这也是蜜思路带笑笑去那些唐诗发生的地方旅行的原因吧! 只有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去感受那种氛围,才能让体会更加深刻,这和在书上学习,老师讲课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旅行学唐诗值得一赞 之前看各种和诗词有关的节目,都觉得我大中华文化中开始复兴了。第一次看到这种带着孩子旅行学唐诗的,首先我手动点个赞。 这些遗留下来的瑰宝,就是应该从小学习。从小学习古诗词的孩子,和不学的孩子差别还是很大的,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不是白来的,看看董卿就知道了。 笑笑在看到黑色大鹅的时候,和蜜思鲁讨论了鹅的脖子为什么是弯的,然后就即兴“作诗”。这种互动和引导学习的方式真的很好,孩子觉得有意思,也不会排斥学习。
当然,这并不是说非要鼓动大家带旅行学习。这只是一种教导方式,生活中处处都是可以用来教孩子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引导,学会制造学习氛围,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让他更好的学习。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影评(八):《童游记之诗意唐朝》有哪些还可以更细致的地方?
这个节目看到第八集,自我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尤其是蜜思鲁在面对笑笑拒绝或者有抵触情绪的时候。
但让我比较意外的是,她们略过了很多可以重点讲的知识点。苏州我觉得是一个历史气息很浓的地方,有很多东西可以讲啊。
1、“春蚕到死丝方尽。”
蜜思鲁带着笑笑参观丝绸博物馆的时候,看到了蚕宝宝的很多图片视频。然后从抽丝到织布的过程。
其实我觉得这一块可以细讲一下。
一个传说,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尊称她为“先蚕娘娘”,这个故事可以提一下的,毕竟小孩子都爱听故事。
蚕从出生到死亡,毕生任务就是吐丝。从喂养蚕,到它吐丝结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过程。这可以让笑笑了解到,任何事情都不容易,一件衣服的制作也是需要上百人挥洒汗水才能制作而成的。
并就着轻松的氛围,和卡通的蚕宝宝图片,告诉笑笑,要珍惜每一件衣服。现代的孩子,父母都会给孩子买很多衣服,优越的生长环境并不能让他们理解一件衣服得来有多么不容易。
2、我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
让我比较意外的是,博物馆竟然没有多讲。没有说,中国是丝绸的生产的发源地,更没有说,苏州有“丝绸之府”之称。
毕竟在唐宋时期,苏州就是全中国的丝绸中心嘞。
在明清时代,皇家高级丝绸织品也大多出自苏州织工之手,也就表示,那个时候的苏州织工织出来的东西很赞啊。
最最重要的是,苏州丝绸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这些知识点不难,随便用有趣的方式讲一下,笑笑估计也能记得一二。观看节目的观众更不用说啦,去了苏州博物馆,啥博物馆的知识都没说,这不是很让人遗憾吗?尤其是这种历史文化,我觉得更应该多讲讲。
3、苏绣
苏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天啦噜,这个重点竟然没讲。带笑笑体验刺绣的时候,就应该讲一讲苏绣的事情,再适合不过了。顺带再提一嘴“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
而且在清朝的时候,苏州被称为“绣市”~
苏绣简直名扬四海好吗。
这一集我觉得是知识点最多的地方,却是讲得最少的地方。也许是蜜思鲁怕引起笑笑的反感,但我觉得,还是可以用有趣的方式进行科普的。毕竟身处博物馆刺绣艺术馆,一边看一边听,更有那种感觉。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影评(九):这才是给孩子唐诗启蒙,最好的打开方式
《唐诗三百首》可说是所有孩子的启蒙篇,它囊括了一个有浪漫洒脱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半官半隐的王维,隐逸才子孟浩然等大诗人存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让孩子们在吃饭、学习、运动、休息……的斑斓童年中渗进了一份诗意。这里流淌着动听乐章、描绘出迷人画卷,可以展开联想的翅膀,进入一个诗的境界。
就像我们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古诗词的学习积累,从来是单调复述,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乐于重复,而像《童游记之诗意唐朝》中寓教于乐,将诗词、情境结合起来,让孩子充分感受诗篇中的“意”与“境”,我觉得才是给孩子唐诗启蒙,最好的打开方式。 方式一:把旅行和唐诗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中,“旅行”和“唐诗”是分开独立的两件事,“旅行”就是吃、喝、玩、乐;“唐诗”就是背诵、忘记、再背诵,循环往复。而《童游记之诗意唐朝》这个节目很巧妙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既涵盖了“旅行”的目的,同时让“唐诗”在孩子的脑海中更鲜活。就像节目中妈妈蜜思鲁和笑笑的唐诗主题旅行,不仅提倡孩子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我们在教孩子背诵唐诗时,由于年纪小他们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只能死记硬背。这样的方式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不利于培养孩子对唐诗甚至对学习的兴趣。 余秋雨曾说,“在孩子们尚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诗文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本人10 岁左右背了不少诗文,直到40多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万里漫游来寻找诗文描述的实地,真是感概无限。” 可见“知行合一”确实是孩子唐诗启蒙的最好打开方式。
相信当笑笑长大,回味曾在大唐芙蓉园、凤凰台、翠华山这些地点浏览和背诵这些诗文时,应该比其他人体会的更深刻、更能感受到当中的意义。 方式二:让孩子拥有一个充满诗意的童年 诗词的言语美学众所周知,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伴随一生并且随时会表现出来。 古诗中或吟咏天成之美,阐发生活哲理;或抒发至真情感,浸润纯洁心田;或介绍生活常识、融汇民间风俗。无论是借景抒情、咏物状景,还是托物言志、叙事明理,都生动逼真,美不胜收。 诗词中丰富的知识、优美的景物、动人的故事,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教导他们要学会欣赏自然、亲近自然,更要在心灵上和大自然沟通。 在《童游记之诗意唐朝》中,我们看到了通过唐诗主题旅游,笑笑与环境、自然互动的点滴,看到了妈妈随时随地的引导,看到了她在一言一行中不断积累的知识。这样的亲子活动确实的帮助了孩子,让她在学习和玩乐中乐悠悠地成长。这对我们父母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影评(十):如何评价《童游记之诗意唐朝》里的妈妈蜜思鲁?
春暖花开,打算去带孩子去西安玩一趟,感受下六朝古都浓郁的历史气息。于是在网上开始做起了攻略,除了选择和规划线路,我还特意恶补了下关于西安的知识点。因为,我想维持在孩子面前无所不知,聪明智慧妈咪的光辉形象,那形象在我脑海里,大概就是和《童游记之诗意唐朝》里的蜜思鲁差不多吧。
不想去评价这个节目的效果和成本到底花了多少,也不想去八卦为什么看着和爸爸去哪儿的拍摄风格那么神似,今天只想聊一下这个真人童游记里的妈妈。很多人说综艺节目里的人设都是假的,可是在这个节目里,我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妈妈。
因为整个节目里她都有些“ging”(尬),有点“zuo”。而这才是一个称职妈妈在人前的样子。
不说镜头的成分,就想想,我们带孩子出去旅游的时候会是怎么样?
每到一个景区的时候,感觉自己瞬间由妈咪变成了导游,还是一个有强迫症的导游。到景点大门口,会给孩子念名字,如果有她认识的字,还会要求她指出来,大声的念出来;遇到有典故的场景,会一字一句的粘着旁边的介绍牌;就像去桂林,你会指着象鼻山问孩子,宝宝,你看那个山像什么....再想想,不带孩子出去旅游的我们,会在乎场景典故年份,会去对一个神似大象的山兴致勃勃吗?
但是亲子游的时候,我们都换了一个人,像童游记里的蜜思鲁一样,会“刻意”的给孩子慢慢介绍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会带着笑笑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石碑上的字,会鼓励她蹲着看蚂蚁,会陪着她在小溪边看潺潺流水...因为这是处于一颗老母亲的心,因为这些都是对孩子好的。
孩子的见识来源于父母。她的成长更离不开我们的陪伴和关爱,父母的形象是我们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营造的。你想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世界,你就要给他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大自然有黑有白,人心也有明有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够好的一面。试试想,如果妈妈把最真实的自己暴露在孩子面前,不化妆,不精致,不注意言行,去游玩就是拍照,那么你希望孩子能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曾经有闺蜜说,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感觉你都不是我认识二十多年的那个人。看完节目我才发现,原来,当妈妈的都有两幅面孔,一副是自己期望在孩子眼中的“真实”完美样子,一副是为孩子而费尽心思的样子。有点矫情,但又有些可爱,这又何尝不是妈妈最真实的样子呢?
看到有评论说,那么小的孩子能听懂什么文成公主缔结友好的故事吗?在外面旅游讲那么多孩子有用吗?
在这儿,我想说,别觉得孩子小,对旅程没有什么概念。在旅行中去过的每一处地方,经历过的每一件小事,孩子都依依记得,不仅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还渴望去更多更美的地方。
就像我带孩子去江陵访友,我曾矫情的教她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有一天她学到这个诗的时,在课堂上分享了江陵的风景,让老师狠狠的表扬了一番,回到家的小表情傲娇急了。
现在的教育拼阅读量知识面胜过技巧,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爱学习,有见识的人,那么首先,我们也要做一个有见识的妈妈-至少,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博古识今,什么都知道的妈妈,我想大概就像蜜思鲁那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