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包法利夫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3-14 23: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包法利夫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法]居斯塔夫·福楼拜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7.9,页数:4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精选点评

  ●每次看了一些不那么经典的“经典”,就得再去看看真正的经典洗洗眼睛。看看福拜就知道,啊,原来真的存在唯一的名词这一回事啊。

  ●#2019共读01 | 翻译很好。

  ●艾玛的故事包裹在包法利的故事中,用浪漫主义手法书写现实主义。这个故事听了那么多年,现在才完整地看完,一直备受推崇李健版本并没看过但福楼拜的这部作品文本众人称为范本,改日去翻一下另一个版本对比。这个版本的译后记写得像中学时期的语文主观答案扣一星。

  ●借用评论里的一句话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现实的包法利先生变得浪漫,浪漫的包法利夫人因欲变得庸俗。人可以有欲望,但倘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不勉强,不将就,知足自己拥有的。

  ●一出悲剧

  ●换个了译本重读了一次,还是觉得 福楼拜 略微有些啰嗦了。这次倒是注意到了很多边边角角的人物,比配角还不重要的「道具式」小人物,比如被莫名其妙切了断的马夫、被坑入狱的瞎子作者刻意冷漠地将他们一笔代过,可以说过于真实了。

  ●教科书级别情感人伦宝典。 福楼拜叔叔弟弟给您跪了。

  ●一个女人在欲望和现实中挣扎,出轨,最后惨死的我场面。从她出发,看到自身,再反省她的行为,希望我能过得比她愉快 不要步她的后尘,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争取!

  ●许译本,有些人名地名与通译不一样。这本算是反向操作的《浮士德》吧,也不能这么讲,毕竟世俗博士那种博古通今写法大相径庭。我可以彻底放弃福楼拜了。

  ●20191009-1011·R·18。 不管是不是女性欲望首度纳入文学主题,涌动在包法利夫人体内的确实是尼采酒神旺盛生命力。在我看来包法利夫妇合适的,但她却偏要走向毁灭,不断滑向婚外恋偷情带来的危险欢愉中,表面原因似乎是受那些不曾拥有的东西诱惑深层原因却更关乎生命本质人生不就是用来毁灭的? 191011读完补充:包法利先生有点可爱,包法利夫人实在愚蠢药剂师最值得注意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讽刺

  “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断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原来《包法利夫人》是真实事件改编,包法利一家错误的婚配体一起葬送了生命和幸福年轻自私莱昂开开心心结婚轻佻圆滑的罗多夫悠然地打猎,市侩自利的药剂师奥默赢取勋章,你看,只要你不认为罪恶之为罪恶,自私为自私,冷漠为冷漠,你就不用为命负责,你就能成为命的掌权者,走在光明的坦途上。而关于福楼拜所说包法利夫人就是他自己,关注情,但追求艺术的福楼拜似乎像又更高级一些,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也是包法利的悲剧,他们是一体的,他们本来就不应该结合在一起的。读《包法利夫人》想起莫泊桑的《漂亮朋友》,都是一样的追求情爱,共于心计,狠辣野心的杜·洛瓦权财双丰收,还有一个死心塌地的情妇,一个年轻可爱,身份高贵,财万贯的妻子,我不知道哪个的讽刺效果更强烈一些,但巴黎似乎有把人熏陶成金钱和情欲的奴隶的魔力。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包法利夫人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这句话放在《包法利夫人》身上再合适不过。读这本书有一种错综的感受: 你明明觉着艾玛的行为很放荡,却又艳羡她的美丽妖娆继而同情甚至有点喜欢她;你明明知道夏尔是个懦弱无主见的男人,却又被他的憨厚和对艾玛的爱所感动。而至于艾玛的情人罗多夫或者药房的老板奥姆,他们自私,损人利己造成了别人的悲剧让人痛恨,然而生活中不是每天都有这样的人存在而我们也只能平静代之来保护自我吗?包法利夫人的原名艾玛,纯真而活泼,大概只是象征了一种美好的期望吧。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他自己。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自己读到包法利夫人和罗多夫的私会是,竟然内心有一种爱情多美好的欢喜感。“她渴望爱情,就像砧板上的鲤鱼渴望水一样。” 可以说罗多夫到莱奥,再到夏尔,象征了爱情和婚姻的三种状态,从初恋时的冲动狂喜和无尽奢侈(别墅中),到刚步入婚姻(即使跟莱奥没有名义上的婚姻)时的温情脉脉和拮据现实(只能小旅馆中),再到婚姻后期的枯燥乏味以及生计所累(处理数不清的账务)。 如此的设计,非常精彩,却又异常残酷。对于自我,也算是个警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葬身于爱情的女人

  “首度将女性欲望纳入文学主题,塑造了文学史上一个人类典型。首度确立了现实主义小说典范,开创文学史上新的纪元。首度将艺术的完善,情节的真实和人类的典型结合到相当高的境界。 ”蜗牛读书在详情页这样写到。 笔者在此并不想谈《包法利夫人》的各种成就——带有“首度”字样的文字在今天已经不再具有开创意义了,仅仅谈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本篇题目是葬身于爱情的女人。无论各种缘由,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做出种种蠢事实在是不可取。 作者在最开头直白的描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观时,提到包法利夫人读过《保尔和维吉妮》,读过许多关于爱情的书。“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懂得爱情,但现在却没有得到爱情应该带来的幸福,于是她想,是不是自己搞错了?艾玛竭力想要知道:幸福、热情、陶醉,这些在书本中显得如此美丽的字眼,在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作者明确地写到包法利夫人在婚后对爱情这个概念产生了迷茫。 迷茫的包法利夫人在糊里糊涂的状态下和可怜的夏尔结了婚。可是她不快乐,现实将她对夏尔的爱一点点消磨,她以为自己不再爱着夏尔。她渴望爱情,就像沙漠里的鱼儿渴望水源。所谓的言情小说害人不浅,让每一个少女都误以为自己能够拥有最纯洁最美好的爱情。当她有幸短暂地接触上流社会,她迷醉了,继而又痛苦了。强烈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此,让她不得不痛苦。她和莱昂暧昧,和罗多夫偷情,再和重逢的莱昂成为情人。她仿佛是在抓住一切机会抓住爱情,哪怕这危险的爱情正套住她的喉咙慢慢的收紧,直到把她勒死。 在她的世界里,爱情大于一切。她像书中的女主角一样,等待着属于自己的爱情,世俗的伦常渐渐对她失去了效用。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她在婚姻期间出轨。她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把女儿视作私奔的累赘。她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误把肉欲当作爱情。她的每一段出轨都是那么短暂又岌岌可危。这是爱情吗?当然不是。这仅仅是一对男女摆脱寂寞的方式。包法利夫人追求的爱情是纯洁的,但这样的爱情并不存在。所以她一直在追逐着,一直未得到。 借用一位网友的评论,《纨绔》中写到“世间纵有千般万般求不得,平平淡淡未尝不是幸福。”包法利夫人太相信书中月,却忘了眼前人。是生活磨灭了她对夏尔的爱意?不如说是她对爱情的盲目追求摧毁了她的婚姻。历经人世浮沉,看遍千帆过尽,最爱艾玛的人一直陪伴着她。 前段时间偶然浏览到一段TED演讲,题目是《为什么看言情故事太多会毁掉你的爱情》,还没来得及看,暂且谈谈标题。言情故事大多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充满梦幻的爱情。在言情的世界里,爱情是至尊。但真实的世界中,不是这样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爱情珍贵非凡但不是必不可少,最多是一段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旅程。看太多的言情小说会腐蚀原本健康的精神世界,扭曲人的爱情观念。包法利夫人深受其害。所以,趁年轻,多读书,读好书!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包法利夫人一心追求她想要的爱情与生活,不幸的是,她失败了,还败得很彻底。现实的结局是多么残酷无情,对包法利夫人是如此,对包法利先生亦是如此,无情到足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是,罗曼蒂克的爱情,高贵奢华的生活,富有才华的另一半,这难道不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吗?这么说来,艾玛又何错之有?

  我觉得,艾玛的理想与追求没有错,亦是人之常情。错就错在,她自私虚荣,背叛与欺骗丈夫,被物欲横流的贵族生活蒙蔽了双眼,所谓: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她的所作所为,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依赖出卖道德与信用换来的享受,如泡沫般脆弱,当其被刺破的那一瞬间,一切又被拉回现实,结局不仅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他人。小说不带一丝怜悯地、如实地将现实刻画了出来,有夫之妇的情欲,丈夫的平庸懦弱,情夫的无情无义……

  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福楼拜如是说。每个人都有理想,每个人都有欲望,当理想和欲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时,有的人选择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理想、满足欲望,为此甚至奉献出自己的肉体,他们都是包法利夫人。理性的人则回归现实,甘于现状,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不去追求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脚踏实地地生活。所以,梦想或能实现,或不能实现 ,包法利夫人们都是活在梦想之中。

  她们或许活得很浪漫,但结局多以悲剧收场。因此要慎思。《包法利夫人》正是用残酷的现实狠狠地鞭笞了这种所谓的庸俗的浪漫主义。它只图享乐纵欲,罔顾亲情道德,它的追求是颓废的追求,它的理想是消极的理想,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是没有未来的。其次,艾玛的悲剧还源于那个时代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她是在父亲卢奥老爹的安排下,与夏尔成婚的。没有恋爱,没有了解,不知长短,不知深浅,便结合在了一起。渴望爱情,却发现来之轻易的爱情与理想中天差地别,轻率武断组成家庭而拥有的生活不如人意,她与丈夫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丈夫平凡庸俗,呆板木讷,不懂调情,更不懂诗情画意,而她沉醉于浪漫的幻想,喜欢音乐、小说、戏剧,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两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天南地北,于是,结局是可以预见的。最后,是这个丑陋的社会价值观。奢靡豪华的生活令无数人引颈盼望,表面的繁华背后是堕落的灵魂,金钱渐渐腐蚀着人的心灵,又有多少人自甘堕落。夏尔出生于普通家庭,个性淳朴,碌碌无为,似乎注定与繁华富贵无缘;而艾玛从小接受贵族教育,热衷于上流社会的生活,这可能是夏尔一辈子都给不了的,两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南辕北辙,悲剧亦可想而知了。

  在人物方面,小说的刻画是客观、真实及讽刺的。艾玛,包法利夫人,一个受到过良好教育、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少妇,当平凡的婚姻满足不了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时,开始产生精神出轨,为弥补空虚的感情,又甘于被勾引,慢慢发展成了身体出轨。为了得到浪漫的爱情,理想中的幸福,永远不知道女人会变得多么的主动。为了无拘无束、肆无忌惮地幽会,艾玛甚至用心险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丈夫,以学钢琴的名义定期会见情人,可怜的丈夫还深信不疑。包法利夫人的钢琴水平得有多大进步呢!又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满足虚荣的心理,艾玛不惜债台高筑,一步一步地走向欲望的深渊。唯利是图的商人勒合,同时也是悲剧幕后的推手、杀死包法利夫妇的帮凶!当梦想破灭之时,面对残酷现实之日,艾玛则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彻底地击垮,犹如从高空落下,非死不可了。自杀,对她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归宿。夏尔,包法利先生,拥有朴实无华的品质,不幸是一个庸俗软弱的人。丈夫对妻子的软弱,未免不是一种疼爱。可夏尔的软弱成了一种卑微,卑微得在妻子眼里一无是处。当母亲与妻子再次争吵时,为了两个亲人的和解,为了家庭的和睦,夏尔对妻子跪下了。这一跪,即是全书对夏尔性格刻画最生动、最自然、最精彩的一笔。尽管如此,夏尔对妻子的爱却是如此长久。无论妻子怎么变化,即是是她死后,在他眼中都是最好的妻子。在得知真相后,他还将一切归结于命,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在沉默中爆发,于是只有在沉默中死亡了。这便是软弱窝囊的必然结局。奥默,一个沽名钓誉的药剂师,对包法利医生一家十分友好,但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了名利二字而已,在小说的最后一页,他得偿所愿,“到底得到了十字勋章”。药剂师成功实现了他的追求,只因他不是浪漫主义者,他是现实主义者,而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是现实主义者,“当局不敢得罪他,舆论包庇他”,他的成功是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讽刺。罗多夫与莱昂,一个凭借金钱与地位,一个凭借才华与学识,成为了艾玛眼中的理想对象。可他们的目的却很单纯,单纯到只是为了满足私欲,想方设法把这位少妇弄到手而已。他们华丽光鲜的外表掩盖了其虚伪丑恶的内心,让人感到即使与《巴黎圣母院》中的弗比斯相比,也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什么样的爱情才能永恒不变?小说不禁令人想到。两个人的爱情恐怕要势均力敌,才能历久弥新。艾玛与夏尔之间是这样,艾玛与罗多夫及莱昂之间也是这样。在爱情中,越是卑微的一方,越是若有若无。下跪绝无可能提高在别人心中的地位,更不可能换来真正的爱情。包法利先生是这样,包法利夫人也是这样。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与高富帅(或白富美)谈恋爱是多么的——简单一个字,爽。而现实主义告诉我们,无数包法利夫人所仰慕的高富帅或白富美大都是逢场作戏、各取所需,反而老实人的爱情最持久、最真诚!恰恰说明了,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珍惜!

  关于写实主义,关于描绘女人的情欲,令人联想起了另一本小说——《金瓶梅》。该书出版于明代中后期,足足比《包法利夫人》早了300多年。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用了5年,当然仅仅读一次是不可能完全读懂读透的,它需要反复地、细细地品味,才能深刻地领悟小说的内涵、作者的思想。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为何名为“包法利夫人”,而非“爱玛”?

  我看《包法利夫人》,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主角只是包法利夫人,何不用包法利夫人的本名,爱玛?——有这个问题还因为一个认识: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多直接以人名为题名,比如俄狄浦斯、安提戈涅、美狄亚、堂吉诃德、唐璜、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大卫科波菲尔、简爱……由此想开去,我认为,“包法利夫人”这个标题,是有文章可作的。

  我最初认为,包法利夫人代替了爱玛,是男权社会中夫权的体现,女性失去了自己姓与名,而成为“夫”的附属品。也算直接点出了爱玛的悲剧所在,她不是一个独立的爱玛,她的悲剧就因为她是“包法利夫人”。对此,福楼拜应该是有意识的,并借罗多夫之口说出:

“我不想来是不是有道理?因为这个名字,这个占据了我的心灵、我脱口而出的名字,你却不许我叫!你要我叫你包法利夫人!……唉!大家都这样叫!……其实,这不是你的名字,这是别人的姓!”(第二部第九章)

  不过,后来我越发认识到夏尔包法利的重要性,所以想换个角度思考。我就想到“夫人”不是一个能够单独解释的称呼,而是必须同“丈夫(先生)”联系起来解释的,甚至你不得不解释婚姻制度。所以,看到“包法利夫人”,就自然会想到“包法利先生”,而且按理说“包法利先生”才是这对关系中的主体。“包法利先生”与“包法利夫人”同为标题,但是一隐一显。小说中也正是如此,显处是包法利夫人,隐处是夏尔包法利贯穿始终。

  继续细读《包法利夫人》,前面写夏尔包法利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夏尔包法利绝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男性,而是弱势、平庸却善于忍耐的小男人。他的性格几乎完全继承了他的母亲,老包法利夫人。小说最前面讲述老包法利先生与老包法利夫人的关系:

“他的妻子从前爱他简直着了魔,对他简直是百依百顺;不料她越顺着他,他却越远着她。她本来脾气好,感情外露,爱情专一,后来上了年纪,就像走了气的酒会变酸一样,也变得难相处了,说话唠叨,神经紧张。她吃了多少苦啊!起初他追骚逐臭,碰到村里的浪荡女人都不放过,夜里醉得不省人事,满身酒气,从多少下流地方给送回家来,她都没有抱怨。”(第一部第一章)

  与后文包法利先生与包法利夫人的关系相比,结构一样,只是性别换了一下。——由此观之,其实夏尔包法利,有“先生”之名却行“夫人”之事,爱玛有“夫人”之名却行“先生”之事。因而,我想大胆地说,夏尔包法利,也是“包法利夫人”。小说中也可以找到一点暗示:

“人家简直以为他是昨天的少女变成新媳妇了。”(第一部第四章)

  而从爱玛生孩子的念头中,可以发现她对成为男人的渴望。

“生男孩子的念头,就好像希望弥补一个女人无所作为的过去一样。一个男人至少是自由的,可以尝遍喜怒哀乐,走遍东南西北,跨越面前的障碍,抓住遥远的幸福。可对一个女人却是困难重重。她既没有活动能力,又得听人摆布,她的肉体软弱,只能依靠法律保护。她的愿望就像用绳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微风一起,它就蠢蠢欲动。她总是受到七情六欲的引诱,却又总受到清规戒律的限制。”(第二部第三章)

  “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我们过去的理解都是:我是我所具有的一切。我的历史,我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的过去的决定了我的现在。现在,我们要反过来理解:我是我想要的一切。我是我的理想和追求,我的未来决定了我的现在。”由此而言,爱玛可谓是一个男人,可谓“包法利先生”。波德莱尔也说,包法利夫人沉湎于想入非非的浪漫爱情的遐想中,她像男性一样痴心地、慷慨地委身于那些卑劣的家伙,也如同一些诗人醉心于女人一样。

  所以,明确一下“包法利夫人”的意义。第一无疑是明指爱玛·包法利,她是小说的女主角,有“包法利夫人”之名。第二“包法利夫人”暗示了“包法利先生”的存在。第三即暗指夏尔·包法利,因为他具有一种女性气质,继承自他的母亲老包法利夫人,有“包法利夫人”之实。总之,《包法利夫人》是两个主角,所以无法像很多外国小说那样直接以一个人的人名为题名。如果以“爱玛”为题,夏尔的存在就不能体现。

  进一步想,如果爱玛与夏尔的身体互换一下,这个故事可能就很常见了。福楼拜可以说是以“外省风俗”为名进行了一个性别实验,让男人像女人,让女人像男人,以此反对传统的性别观“男人就该像个男人,女人就该像个女人”。可以说,在伍尔夫提出双性同体之前,福楼拜已经在描写这一现象,女性有男性,男性有女性。

  甚至可以说已经有几分波伏娃的意思:

“父亲头脑里有男人的理想,他要按照斯巴达的方式严格训练儿子,好让他有强健的体格。他要儿子冬天睡觉不生火,教他大口喝甘蔗酒,看见教堂游行的队伍就说粗话。可是小孩子天性善良,辜负了父亲的苦心,枉费了他的精力。”(第一部第一章)

  这句话中,父亲头脑里有男人的理想,然后以此训练儿子,这难道不是对本质主义的描写吗?爱玛也对夏尔提出了男人的要求:

“一个男人难道不该和他恰恰相反,难道不该无所不知,多才多艺,领着你去品尝热情的力量、生活的三昧、人世的奥秘吗?”(第一部第七章)

  只是以往很多人一般只从女性主义注意到爱玛的悲剧,认识爱玛的女性欲望与诉求,却忽略了夏尔也是男权社会下的男性悲剧。

  最后,类比于我上述对“包法利夫人”的分析,我想,女性主义的意义我也可以列出三点:第一无疑是明指生理女性者。第二“女性”暗示了“男性”的存在。第三即暗指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真正的女性主义,并不该把个体的男性和女性对立起来。当然可以控诉个别男性的恶行,但是更应该去认识生产如此男性的社会,不然只是治标不治本。

  反思: 如果真有这种文章可作,那么《达洛维夫人》是否如此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包法利夫人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