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Mahiro Tanimoto / Ishii Yuich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影评(一):人的旅途一生无非是一场罗曼史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小偷家族》,两部片子都异常相似地在讨论所谓“虚假的亲情”。
在亲情关系中,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看似是与生俱来的,是明白无误不需要辨别的,这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常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对一个陌生人在一个午后袒露的心扉甚至比在家中说的真心话还要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应该交由两个人的相处状况来决定,而用所谓的家庭角色来进行联系和区分是最没有逻辑,也是最粗暴的关系定义方式。
所以,在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层面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真实与虚假,你看到的,你触摸得到的,就是真实的,其他一切,皆是幻想,是自我构建。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影评(二):又日本又反日本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 欧盟电影展开始啦!神秘的赫尔措格今天终于打到卡了。 这部电影让我突然开始思考“跨文化交流”的一些问题。赫尔措格非常敏锐地抓住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某些核心的东西,但是呢,这些东西并不是从内部生发出来的,而是来自外来者审视的目光。这导致,他的方法论又很“反日本”。 大概可以猜到赫爷爷为什么要选择以纪录片为手段,或者这样有助于表达出那种在谈论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事情时的表面感。但,日本人情感中的表面感却不能真的以表面化的方式来呈现。他们固然不擅长于思考,那是因为他们太沉溺于感受。 人们忠实扮演社会身份但却对自我感受弱于表达(总是说废话或者沉默),是因为他们更习惯于倾听。他们的很多情绪,无法直说,一旦直说便不再动人。 冷静记录,作壁上观,套层象征的方式。。。也不是不好。只是,实实在在地让这个感性的民族在镜头下失去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诗意。 这就是我觉得诡异的地方。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影评(三):那么善于伪装自己,还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吗?
对于工作是负责任。那对自己的家庭呢。怎样做才算够负责呢。荒诞中不经带着人类的真实,我们可以扮演角色,对别人笑脸相迎。给别人予以温暖,却困惑到不能给予自己的家庭一丁点温暖。人在孤独寂寞中拥有的百种欲望,如果是你,你会租男主来干什么呢。 全程手持摄影,在一开始的公园镜头里,雇来的男主和小女孩的互动,像是亲生子女一样。然而镜头的摇晃如同一个存在着他们中间的偷窥者。镜头仿佛是第三个在现场观看这一切的人,男主和小女孩的互动,始终夹杂着些许的生硬和不自然。他们仿佛知道镜头的存在。在母亲和职工的对话里,面向男主的镜头平稳,他看的清楚自己的位置,面对母亲的镜头开始微晃,母亲开始在这种虚假的关系中寻求一种自己想要的真实。 男主去了机器人公司,长久的盯着那些机械的鱼。灯光变幻,他看着那些机械鱼,露出困惑的表情,还有很多的悲伤。扮演了那么多完美角色。是否真的可以不带感情,如同游泳的机器鱼一样。不带感情的做事呢。在电影的最末,回到家门口。男主迟迟不进屋,他的女儿伸出双手抵在门口,似乎带着一种渴望。他回家之后又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他的家人又在扮演什么角色来迎接他呢 。这一切算是真情实感吗?还能分的清自己对于女儿需要露出的真情吗。当那个小女孩要求也抱抱我吧。小女孩是否知道这种虚假吗,她在这种虚假里是不是也透着一种对真情的渴望呢。这个片子提出的一系列现代人的感情模式疑问。真的太戳我了。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影评(四):存在于真假的夹缝中
在欧盟影展上完成了对赫尔佐格电影的初体验,想不到观感是这般奇妙和矛盾。在有着浓重纪录片色彩的叙事背后,是一个较为简单的故事结构,而导演想借着第三人称的观察视角点出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由于在情感上没有过多的渲染,这里面的角色观看起来相对独立。
石井裕一由单纯的乙方逐渐变为走入客户的家庭以及情感体验的“替代者”,在进一步的“越界”边缘选择了克制,并对自己所处的关系网络产生怀疑,最后陷入不知如何面对自己家庭的痛苦。赫尔佐格将石井作为提出自己悲观看法的主要载体,也理所应当地增加了一些细节:
访问机器人旅馆时那段长长的机器鱼大特写,点缀着石井与机器人同框在鱼缸壁上的反射,让我们不禁思索他紧锁的眉头下是怎样的心态变化。自己所为一个在为不同阶级服务,扮演不同角色时填补客户的欲望与情感空缺的服务人员,与逼真的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它们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服务,也可以在阳光明媚的下午问一声“您今天过得开心吗”,也可以用新奇的方式娱乐大家。独自体验殡葬服务,本不是客户要求,而石井却由于已渐渐走进这个家庭而主动导演起自己作为“父亲”的死亡事件,划定并恪守服务者的边界。一向以出售情感体验盈利的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老板,这个时候反而突变成了主动获得体验的客户。
至此,石井逐渐让我们看到他矛盾的内心,但依然是旁观,导演无意直接讲述其精神与道德困境。无刀武士之梦,在失色后变得异常诡异。一切都是逢场作戏,就算是缺少了打斗中最重要的刀,梦中的武士依然可以杀人切腹,而古乐不停。难解的梦,亦是难解的心。美丽的少妇带他去见的灵媒,也是人的情感诉求的商业化体现。影片少有的将石井作为完全的旁观者进行叙事,但这其实是在审视自己。灵媒给建议时手机声响起,这似乎有些讽刺的一幕让他更为矛盾:看似充满魔力的中肯建议实际上也是为众多客户服务的一部分。直到最后他缓慢走近自己的房门,却被楚门式的担忧所困扰,蹲在门边,而在玻璃门后,是他的小孩模糊的双手与面容。与樱花树与晴空塔共享一个明媚的白天,而这里却是男主混沌的开始,影片也在这里结束。
而千寻作为另一个主要人物也在情节上不断推动男主的思绪变化。随着影片的进行,观众眼中的二人间情感随着向石井的篇幅倾斜不再如千寻与他拥抱,谈论暗恋男生和带黝黑的小朋友玩时一样动人,而在千寻角度的故事线中却是相反的。直到最后,女孩被淡化出视野,所以连她是否知道他不是自己的父亲一事也变得悬而未决。导演在结局处给足了开放的空间,亦如全片伪记录式的手法在人物情感上的点到为止,至于是否是由于浅尝辄止而破坏了原本巧妙地情节设置,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人的情感能否被这种经济行为所代替。既然幻觉这么容易获得,那么情感的价值又怎么定义呢?
内容之外,赫尔佐格的独特拍摄手法意在将非虚构元素置于叙事语境下进行混合叙事。手持摄影虽看起来极为别扭,却帮助影像提高了生活的真实感,创造观众与叙事对象的距离感,是一场消除记录与表演边界的实验,尽量达到观察而不去判断的效果。此外,转场和“掉帧”慢镜头烘托氛围在我看来过于简陋,好在配乐中大提琴的轻柔张力增加了叙事中的宁静气氛。
如果说这是赫尔佐格的《迷失东京》,那便是一个德国人在日本以异乡人的眼光对于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抑或是日本社会,人类社会的情感需求中真假的悲观审视和怀疑吧。(7.0/10.0)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影评(五):《视与听》|评《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
原标题:《家庭房罗曼史公司》:沃纳·赫尔佐格探索了一项非常私人化的日式服务
文:Katherine McLaughlin
在日本,家庭成员租用服务提供包括对于孤独的治愈一直到对秘密之耻的圆谎。赫尔佐格在这部感情细腻的电影中遭遇了一个为了替代家庭中令人失望或缺席的亲人而存在的男主人公。 沃纳·赫尔佐格最新的电影尝试探索日本家庭租赁公司的一隅,并且承诺对于之一主题报以一种同情和理解的态度,于是他邀请Yuchii Ishii,一家位于东京的家庭租赁公司的老板,来在影片中扮演自己。2018年Elif Batuman在为《纽约客》写的关于租赁朋友和家庭成员的现象的报告时,曾花时间接触了Yuchii Ishii和一些他的客户,甚至她也为自己租赁几个小时的母亲来亲身体验。然而,赫尔佐格拒接自己介入到电影中,禁用了赫尔佐格式的招牌画外音,为了从西方视角观察日本社会的这一怪事。赫尔佐格似乎是以一种简单精微的方式去接近他的主题,但其实上也是需要检视的。一部分用旅行纪录片的方式,一部分用细致调查的方式来探讨孤独的困境,这部影片是非常精彩的。 片子的开场,Ishii在散漫的步行大道上等待12岁的女孩Mahiro。他被她的母亲雇佣扮演她的一生都为谋面的父亲。Mahiro不知道事实,整部电影表现故事终将通向一个苦乐参半的结局,并在其中穿插了和其他客户相处的片段内容。 当我们看到一个因为肤色而被排挤的小女孩,不免为之心痛。Mahiro带着她,和Ishii一起去刺猬馆和东京塔参观。当我们看到Ishii为一个高铁操纵员(他早了20秒开动了列车)承受了老板的责骂还当众下跪,又不免吃惊。每一个细致描绘的事件都展现了一种人性的古怪方面,并且用旁白对于我们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编出的那个故事进行了评论。
赫尔佐格走到场景之后,展现了客户签约的过程,其中Ishii不得不提出很多极私人的问题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也看到一群以此为生的演员,他们有时甚至扮演很重要的家庭成员,诸如一场婚礼中新娘的父亲。客户选择这项服务的理由各自不同,其中的一个理由可能是丈夫有酗酒问题,而同样关于“成瘾”的主题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整部电影中。复杂的问题招致复杂的情感和一种两难的困境:虚假的快乐是否真正对于情感有益处。 有几处,《家庭房罗曼史公司》使人想起沃纳·赫尔佐格针对繁忙的大都市的记录哀歌,以及他关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寻找小津》,赫尔佐格在其中现身说法。家庭的主题,是小津电影中的重要主题,赫尔佐格以一种温柔的语调带领着观众。他不带褒贬的展现Ishii的服务提供了我们静思对于一个家庭单位的所失所得,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人的境遇”。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影评(六):终于柔软下来的赫尔佐格
毫不夸张的说,赫尔佐格是我选择纪录片导演这个专业的原因,他重塑了我对纪录片的所有认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从未在电影中隐藏过自己的作者身份,他会强势地介入角色的生命,毫不避讳和观众目光相接。这就是赫尔佐格。一个强势而坚定的叙事者和记录者。
但这几年,赫尔佐格变了。《白钻石》里他的探索开始蒙上一层抒情的凝视,而在《会见戈尔巴乔夫》中,面对老政客熟稔的话术时流露出的那一丝丝迟疑和窘迫。已过古稀之年的赫尔佐格,一直在为孤独的唐吉柯德写书立传的赫尔佐格,终于在这一刻开始变得充满温情。
在之前的影评中,我写过赫尔佐格的创作核心是基于纪录片的。他的演员,是与他棋逢对手的金斯基,两个菲兹卡拉多式的人物,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为创作的基底,将一切痛苦与狂喜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陆上行舟并非虚构。孤独的逐梦者,孤独的狂热者,那一切都是他们内心的投射。
纪录片也正是这样一种艺术。
话说回来,《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其实是一部蛮为难观众的电影。拍惯了宏大风光的欧洲导演在拥挤的日本都市依旧用配乐将画面的缝隙填的满满当当。在离场时,我听到过不止一次“中途想离开”。在所有创作者都在奋力用更精彩的视觉体验讨好观众的今天,被称为“新电影的意志”的赫尔佐格,是少数有资本可以不顾观众是否有耐心看完他草率的镜头,愣是把这么一部片子搬上银幕的导演。尽管影片89分钟的体量,大概只是一部小品甚至是习作,但却是近几年他最令我惊喜的一部作品。
影片中的石川先生,事实上真的是一家家庭成员租赁公司的老板,他在片中扮演自己。这种服务和前两年国内闪现的“租个男朋友回家过年”十分相似,只不过在压抑且追求秩序的日本,形成了有规模的产业。在纪实风格的镜头下,那些一幕幕人间喜剧翻到披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希望再一次体验中彩票之后惊喜感的女人,与石川先生会见时声音是那样的微弱,但眼睛里却充满期待和狂热;让列车提前离站开走,找来石川先生代替自己挨下上司责骂的驾驶员,在一切尘埃落定之时逃出生天的模样仿佛他替他挨下的不仅仅是一顿骂,而是真真实实朝着他面门挥来的一刀。穿着性感的女孩,雇佣虚拟的狗仔队拍摄自己以图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得名声;和女儿一同生活的母亲,对扮演自己丈夫的男人发出邀请,想要以此慰藉自己的孤独。
虚构的朋友,虚构的亲人,虚构的粉丝,这一切对于这些人们来说不过是短暂的望梅止渴。不过,若能在现实中饮到甘泉,谁还需要那些酸梅子呢?
习惯介入拍摄对象生命的赫尔佐格,这次却藏在了摄影机身后。粗粝的手持镜头,也是对男主人公石川先生“演员”这一身份的否定。自己的扮演的父亲一角,被从未真正见过自己父亲的少女识破了,石川先生动摇了,他在神社前踯躅,找朋友解梦,也是解自己心中难解的难题。单身母亲雇他与自己一同拜访灵媒,试图询问死去的丈夫前路该如何走是好。尚且还拥有未来的人都无法回答的难题,已往的逝者又如何能能够解答呢?当灵媒坐下的刺耳的手机铃声响起,石川先生的位置和摄影机,以及坐在银幕前的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讽刺。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所谓真实的意义。
在我自己的旅途中,一个居酒屋里,曾遇到过一个对着店主放声大哭的中年男子。我听不懂日语,也不知道他刚刚经历过什么。但事实上,每一个随着社会洪流高速运转的现代人,应该都有这么一刻泪水决堤的时刻。隔着薄薄的门扉,孩子的小手印从磨砂玻璃中透出来,高大的石川先生坐在墙角,蜷成一团。影片到此戛然而止,这一次的赫尔佐格没有用自己带着德国口音的招牌式画外音带领我们思考,而是让我们自己沉默,回首。
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上了年纪的人一种“放手”的智慧。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影评(七):借用一部电影名:罗曼蒂克消亡史
一点杂想。
开篇没有提到年代背景,作为一个创造romance的公司,供需关系佐证了片中的社会中romance的巨大缺失。 科技的发达、精神的空虚、人情的淡漠......柔软和温暖只能从刺猬的肚皮上获得,就连这一点真实的感触也要渐渐被机器鱼替代。
一直觉得日本人的表演有魔力,浮夸的语气和夸张的面部肌肉却总能一针见血的阐释一些很细腻的东西,同样的表演方式换成同是亚洲人种的中韩演员就变了味道。 源于日常又带着荒诞性的情节、不时出现的滑稽细节、放在异常语境中的正常台词、有些许怪僻的人物……这些「脱力系」作品的特点都在本片中有所体现。突然出现的手机哑剧,让我想起同样「脱力系」作品的三木聪的《热海搜查官》里舔着双色棒棒糖的老婆婆,同样看似荒诞搞笑实则寒意阵阵的隐喻。 真的?假的?重要吗不重要,你真的被逗笑了最重要。活在真实里还是虚幻里?重要吗不重要。 真假哪有对错之分。
手机哑剧观赏片子的观众已知男主是在收钱服务,理所当然的认为虚【假】嵌套真实,殊不知是真实嵌套着虚【无】。所有看似只是营造出来的温情下,不是假的、坏的,而是什么都没有。笑脸盖住的不是哭泣、愤怒、绝望,而是没有表情,剩下的标准化笑脸竟成了唯一真实面貌。 咬开鲜亮的果皮发现空空如也,而啃食果肉的都只是一只没有灵魂的机械虫。
当我以为本片是探讨现代社会的人情冷暖,或上升到生活真貌和虚像假美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伪纪录片形式(虽然略显做作)站在客观疏离的角度去还原现状时,突然出现的机器人酒店给了我新的冲击。不是因为机器人娃娃眨眼睛太过仿真(也是吧),而是酒店经营者和男主对其并不过分惊讶的交流,我突然恍然(开脑洞),开篇没有提到年代背景,本片是一个畅想、一个模拟,模拟的是一个低阶版赛博朋克的世界。 同样的高科技低生活,没有黑客、反乌托邦建筑和霓虹灯,有的只是镜头扫过的机器人前台、机器鱼和一个同样因为文明发展科技进步而精神荒颓的社会。
机器人酒店电影其实已经替我们展望了,而我们所需做的就是站在这个设置好的眺望点去回溯。
仪式不再神圣(婚礼谎言)、惊喜是可以被人为制造(重温彩票)、美丽和热度都是虚假营销(街拍摆拍),棺材里很多时候躺的都不是死人了,只是为了观赏亲友的泪水。
【为什么要制造罗曼蒂克,因为罗曼蒂克在消失。】 于是我们制作精良的甜腻偶像剧,开发刺激好玩的电脑游戏,制造有身临其境体验感的vr眼镜......一代比一代音效逼真画面精美,令人啧啧称奇。
【 罗曼蒂克是怎么消失的,是在制造罗曼蒂克的过程中消亡的。】 真实的恋爱关系没有男帅女美的相爱故事来的感人,上班回家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没有通关斩怪的冒险故事来的刺激,看厌了的生活场景没有vr眼镜里的新新世界勾人遐想......一次又一次幸福的阈值被提高,获取幸福的路径越来越狭隘。
电影展现了一种矛盾,生活于科技都市中的人类却仍然(甚至加重)依赖传统的生活方式,也称封建迷信——灵媒、拜神。 那些没被虚假快感填满的内心空间,安静下来时总是惴惴不安,人类要给它们找一个地方安置寄托,甚至在灵婆拙劣的演技面前仍然虔诚。家庭罗曼史公司也是贩卖寄托者之一。 而人类毕竟是人类,无法把自己完全AI化,男主在被寄托中也被自己无处寄托所困顿。 水中月,镜中花,缸中鱼,男主看的是鱼也是自己。
男主和机器鱼短暂的恍惚,男主分不清自己在缸内缸外。现代社会科技物质的发达和精神的匮乏产生了割裂感,本不相交的现实和虚幻发生了错位,梦里没有武士刀仍可以剖腹。
也许梦将是人类社会留存下来的最后的浪漫。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影评(八):岛国成人动作片里冗长的前戏
这大概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体验到在大银幕前看了89分钟的岛国成人动作片前戏了。看见豆瓣里各种牵强附会式的,强行为导演挽尊的说法,刷新了我对豆瓣7.0分的理解。
同样是去年我在油麻地电影中心参与的欧洲电影节,也同样有一部日本电影(相比德国导演片的这部,《睡着也好,醒来也罢》好歹算是血统纯正了),对比之下,并没有让我平息我的不满。因为都是有把戛纳电影节拿出来镀金的嫌疑,但这部实在是令我有种被打劫了60块的直观感受。
观影的过程令我反复产生极其强烈的“对不起,我脏了!”的自我忏悔。
角色的尬演程度之高,也一如短评里有豆邻提出的“总感觉下一秒都要穿越回AV的既视感”,甚至有人提出《迷失东京》和《楚门的世界》之类的强行补锅,你们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楚门的世界这是素人AV的质量啊,演员们连个颜值都没有!全然ない!这样真的不好!整部电影演技最好的分别是刺猬和机器人酒店里的酒店机器人啊难道不是吗。
我给了足足1个小时的耐性压抑住我想中途立场的冲动,在最后20多分钟的时候,我觉得如果剧情有一个恰如其分的拔高和升华,我应该也不至于会过于生气,我当然会选择原谅它啊!
家族罗曼史有限公司可是,机器人酒店里的机器鱼真的有什么很有价值的隐喻吗?
就算有,这种凑在金鱼缸前略带《重庆森林》电影截图的摆拍真的能令人感到——如果我的亲人也是别人假装怎么办的嘤嘤嘤,就可以说明这部电影值豆瓣7分?
重庆森林重庆森林这一部电影让我明白原来AV也算是某种伪纪录片,这次感觉连伪纪录片的名声都被搞脏了,它值得和《Cloverfield》放在同样的7.0级别吗?《摄影机不要停》不得要满分?
如果强行说这是伪纪录片,日本真的纪录片是做错了什么对不起导演了吗?就NHK的72小时已经足够吊打这种垃圾的设置,好歹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也没有太大的毛病不是吗?
所以,将AV的核心部分全部剪掉,并且在最后20分钟强行增加寓意,等于是导演的一次有趣的尝试?真的很难想象导演是不是真如豆邻说的那样,窝在酒店里看了超多的付费AV以后拍出来的垃圾电影。
莫名其妙一个陌生的男人,对着你眯着眼睛笑还要一直叫你的名字,跟你说他是你爸爸啊,但是已经组织了家庭,可是还是每个礼拜风雨无阻陪你一起闲逛谈心?电影取景更是粗糙到莫名其妙,怀疑是不是直接借用了AV的片场,因为真的是有强烈的“万事俱备”的即视感啊!
楚门的世界连求签都是个bug啊大哥!谁会把大吉绑起来?等着住持把你抽到的大吉大利一起烧掉吗?那是绑凶签的拜托!
我真的好生气啊怎么会有这么垃圾的电影打劫了我的钱包!
可能这场电影唯一给我带来的欢乐,就是有幸和一大群(真的是一大群)直男一起带着“肮脏的”遐想看着这部电影发笑吧,改成“喜剧”我都愿意加一颗星,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