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10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舍先生太可爱了,读《四世同堂》对那些小人的描写讽刺让人乐不可支,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对市井观察的细致入微。这一点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前面老舍先生亲写的部分完全沉浸式阅读,揪心、悲愤、厌恶……各种情绪跟随情节喷薄而出,非常精彩,特别是读到天佑投河时想到老舍先生最后的结局,不胜唏嘘,任何罪恶的统治都是悲剧的推手。另外足本后面从英译本翻回的部分就几感觉一下失色不少,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怎样,有一种草草结尾之感,很是可惜。不过,非常值得一读,比《骆驼祥子》更能带给人感动。
●其实还是有些局限的,比如漫画式的人物,比如偶尔突兀跳出来的理念,比如难免稍显复制(或表象/形式化)的死亡情节;但写北平风物的部分实在是极为纯净的文字,一个落日光色的旧世界。读到祁天佑投水那里真是心惊,这学期读到现在,觉得“体面”这个未经学理化提炼却与土俗世界浑然一体的“潜概念”,可能是最适合把握老舍的。又想起暑课上S老师的问答,一叹。英文回译那部分的文字感觉就有些不对,但大概也已很不容易了。
●【藏书阁打卡】 老舍笔下有志者家国想象的构建,与一些自私鼠目寸光的小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人物的善恶对立:正面祁瑞宣、钱默吟,反面祁瑞丰、冠晓荷,还有一些庸人。因为有理念想表达,所以人物设置有一些扁平化处理,尤其是蓝紫阳……另外第二代祁天佑存在感极低(一个尴尬的存在?),学生形象则完全是抽象的,一个有名有姓的学生也没有。 多少年过去了,瑞宣的困境依然摆在我身上,中国依然是现代化的畸形儿:一方面作为家中长孙“他接受过新教育,可是须替旧伦理尽义务”,一方面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也是个妇人!”不能以行动报国,再一方面还是要为钱犯愁。 老舍的语言也提供多方面的比较: 时间上近代与现代:地的不分都是的,做作不分都是作…… 空间上北方与南方:姐夫叫姐丈……“心里没病不怕冷年糕!”——冷年糕有什么好怕的?
●看完《四世同堂》心中是满满的感动。老舍先生真的是人民的艺术家,书中的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包含着对于普通百姓的深情。老舍先生用它那崇高的情感与理智去启发了每一个人!
●没有谁比老舍先生更爱美、有生活情趣、爱和平、爱国人和理解国人了吧,然而……祁天佑投水一节真是恐怖。
●长篇小说一直啃不动,趁着放假赶快拜读了!老舍先生太会写人物了,无论是犹豫的大学老师还是无耻的汉奸走狗,胡同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情节主要都放在了钱先生的身上,主人公更像是一个象征着知识分子的观察者,既要坚持心中的正义又不得不对客观的现实生活妥协,是一个任何时代都会遇到的永恒主题,冥冥中老舍先生的死和祁天佑的死多么相似,熬过了日本人,却没熬过自己人。
●可能有脸谱化、不真实等等的缺点,但作为文学作品追求文学性多于纪实性也是可以接受的吧?北京底层民众的生活,对读者情绪的调动,都说明这的确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啊。
●#2019共读05
《四世同堂》读后感(一):结尾读到了老舍先生的温柔
没想到最后的结尾是抗日战争胜利了,如果老舍先生想让这本书悲剧贯穿,就是妞妞去世了,钱先生入狱,高弟和老三还在反抗,整个北平还是笼罩在黑暗之中 看不到希望,最后还是以希望结尾,无数次想哭,最后在结尾老三回来喊的那声“妈”,让我最后崩不住了,这本书读完感慨颇多,以小家看整个战争带来的痛苦。
《四世同堂》读后感(二):八年抗战中的北平,沉重压抑下的胜利
磕磕碰碰历时很久才终于读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读完之后心中还是颇不平静的,对于其中诸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折射到今天的时代都引发了我很多的深思。第一部《彷徨》的人物描写相当细腻,感觉小羊圈里的每一位邻居都跃然纸上,尤其是祁老人这四代同堂的 一家。最开始读到的一句是“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这也许是一个深深的伏笔吧,当时我就在想,抗战这八年会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样的毁灭性的伤害。书本的最后呼应了开头“等您九十大寿到的时候,比这还热闹呢。”瑞宣说。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这里的起风,拂拂地也拨动读者的心弦,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虽然文章的第三部《饥荒》最后是以抗战胜利,其乐也融融的场面结束的,但是却一点也让人高兴不起来,只觉得这胜利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儿
《四世同堂》读后感(三):《四世同堂》读后感,没想到字数超了
《四世同堂》如同一幅精美的百鸟朝凤图。随着画卷的展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每一片羽毛,每一笔冠羽,每一个眼神,都细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每个人的心里,语言,神态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每个人物都值得玩味,每个人物也都感到唏嘘。故事讲述日军入侵北平为背景这八年小羊圈里街邻的市井生活。有一开始就做汉奸的冠家;有中途变节的金三爷,招弟;也有有始有终的钱先生、瑞宣、瑞全。可以说,老舍笔下这二三十人没有重样的,甚至近似的人也没有,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把这幅作品推向了顶峰,而后在一片不知是悲是喜的双重场景的猛烈碰撞中结束了全文。我对老舍笔下《四世同堂》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对中国人性的把握,及至尾,也仅仅轻描淡写出国人对压迫的逆来顺受,以及战争胜利对日本人也就是“唾”一口的市井想法,以及用钱先生口吻说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思想的权利,而你们只会视天皇,首相为永恒,这就是差别。
《四世同堂》读后感(四):有多爱就有多无奈
读的第一部抗战时期文学作品,文风质朴故事厚重人物刻画深刻,感觉不像小说倒像特定历史时期群像记录片。老舍怀揣着对北平深切的爱,写老人贺寿写中秋写端阳写街坊邻居相互照佛,写北平的公园小巷,写中华文化,写“在往年”“在太平年月”细细碎碎的生活琐事,字字句句都是化不开的感情。他同时又从热爱中跳脱出来,冷静又精准,写瑞宣们的矛盾和无能为力,写钱诗人们的痛定思痛和星星之火,写瑞全们的果敢刚毅和家国情怀,写天佑们的顺从自保和无力雪耻,写高第们的出淤泥不染和逐步成长,写白巡长们的尽力守底线和身不由己,写大赤包们的钻营和寡廉鲜耻。他批判审慎,又饱含深情,让这部作品生动又深刻,不从大事件大人物着手,以小羊圈几户人家自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这八年的经历和变化,以此见全平北见整个中国。 故事的最后,作者说“北平人,大难临头的时候,能忍,灾难一旦过去,也想不到报仇了。”却也说“一个被征服的国家的悲哀和痛苦,是不像桌子上的灰尘那样,一擦就掉的。”
《四世同堂》读后感(五):读四世同堂
以前历史没学好,只知道八年抗战、七七事变,甚至记不得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年;只知道战争期间人们很苦,但是究竟艰难困苦到哪个程度?老舍先生通过祁家四世的命运、社会缩影小羊圈里各家各户的为人处世和生离死别,描绘战争局势、抗战进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意义。
书中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形象,描写内心活动和语言形态,仿佛这些人这些事不是发生在七八十年前,不是发生在遥远的北平,就在你我身边。会忍不住咒骂汉奸,会为无辜的人们心痛,会由瑞宣联想到自己,仿佛瑞宣身上也有我的影子,会懊恼会无奈也想改变。
全书用来描绘胜利的篇幅不多,明知道抗战有八年之久,可在阅读的过程中心总是揪在一起,战争还没结束吗?摸着剩余未读的书本越来越薄,作者的笔墨越来越少,抗战怎么就还没胜利呢?很怕看不到作者描写胜利,虽然历史事实告诉我最后结果是胜利,但是如果书中没有体现,谁又能知道小羊圈里还活着的人是否都能活着迎接新中国呢。幸好也是不幸,在小妞子死的那一天日本投降了,钱先生出狱了,祁老人双手捧着钱先生的手,只说了一句:“到底是回来了!”就再也说不出话了。
到底是回来了!到底是胜利了!到底是熬过去了!到底是可以做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