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保护中国女孩,从别逼她结婚开始
日期:2020-03-04 07:45:13 作者:晏非 来源:新周刊 阅读:

保护中国女孩,从别逼她结婚开始

  “剩女”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羞辱。/《剩女》

  整个社会,都在利用女性柔情善良包容逼迫她们牺牲自己正当诉求,为传统观念权威性乃至社会的稳定性做出牺牲、付出血肉

  中国女性的婚育决定权,似乎一直没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近日,因为一则《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腥风血雨

  不少人认为,这样会导致大量外国人口涌入,使得本就稀少的适龄女性加速外流。为此,有人甚至发起了#中国女孩只嫁中国男孩#的话题

  然而中国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保护,到底有多少来自于中国男性人们担忧的,究竟是女性的人身安危,还是男性的婚育难度

  别了,在此之前,被称为“剩女”的中国适龄女性,可没少受中国男性的羞辱。

  最近,由以色列导演希拉·梅达利亚、Shosh Shlam等执导,历时4年拍摄完成纪录片《剩女》(又称《中国剩女》)受到了广泛关注

  四五年前起意拍摄的作品,到今天依旧未能过时。相关链接评论区里,感同身受大有人在。这是创作者幸事,却也是我们的不幸

  在眼下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单身者依旧要为是否结婚、何时结婚而纠结苦恼,确实是不太说得通的一件事。

  有观点亦指出,“剩女”问题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倒退。

  然而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泾渭分明

  如果不曾生于一个物质条件优越、观念开明环境,那么不管是下定决心坚持单身,还是身体力行贯彻到底,都要经历一场难于登天的漫长跋涉。

  13年过去了

  单身女性依然备受羞辱

  “剩女”一词,在2007年被列入《中国语生活状况报告(2006)》的171个汉语新词中。自此,媒体对27岁以上单身女性的羞辱,就未曾停止。

  然而态上的分水岭比这还要更早到来。社会舆论上的压力,让不少女性在25岁时就开始婚姻焦虑

  对婚姻抱有期待姑娘们,因忙于工作而无法接触到更多适龄男性,加之个人标准的进一步筛选,使得她们遇到理想对象机会少之又少。

  《剩女》一片中,三个受访者年龄分别是34、28、30+。在世俗眼光中,除了最后一位在一年内光速婚生子,其他两位在人生大事进程上显然已经落后

  其中,律师华梅(音)身上,几乎集中了所有单身女性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婚介所眼中,邱华梅不够美、年纪大、不愿意生育,就是有原罪的。而她所有的择偶条件,都因为她自身的水准“过低”而“站不住脚”,哪怕她已经是一位相对成功的律师。

  贬低女性客户价值,是不少婚介所首先要做的事。/纪录片《剩女》

  她对另一半要求,甚至没有包括任何物质条件,仅仅只是“受过良好教育尊重女性,愿意承担家务”。

  即便如此,也被红娘一句一句驳了回去,最终得出“选择婚姻就不可以选择不生孩子”的结论。

  或许在急于提高婚配转化率的机构眼中,大龄单身女性就是打折销售的物品,只要选择了婚姻,就不配拥有任何生而为人的尊严。

  婚姻法,是打离婚官司用的。/纪录片《剩女》

  来自父母乃至家族的既有观念,也让她遭受到无时不刻的精神打压。

  她的姐妹怂恿孩子喊她“光棍姨”,母亲觉得她找对象过于挑剔,父亲甚至将婚姻法的存在理解为每个人必须结婚的法律依据。

  最后一句是不是很讽刺?但女性所经受的责备实在太过雷同,以至于我们在看到前面的场景时,都因习以为常而感到麻木。

  一旦邱华梅据理力争,他们就搬出那套亲情绑架论,说自己养育她、支持她读书的辛苦,说家人因她不结婚所遭受的舆论压力,最后再上一通糖衣炮弹,柔声细语地表示这都是为了她将来的人生考虑。

  多么熟悉的说辞。一套组合拳下来,即便是高知如律师,也止不住地抹泪。

  这样的眼泪,多少中国女孩曾流过。/纪录片《剩女》

  邱华梅不是没有努力过。和许多大龄青年一样,她也曾去相亲联谊,但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

  对方要么不愿意恋爱,要么嫌弃她的出身,要么口口声声“不是大男子主义”、但还掩饰不住对家庭话语权的独占欲。

  连去相亲角观望,都要被男方的长辈揶揄“律师太厉害”,被对方明晃晃的拒绝态度伤了自尊。

  他们眼中的好儿媳,必须是逆来顺受的。/纪录片《剩女》

  正如邱华梅对医生所哭诉的那样,“敌人太多,最好的办法是一边战斗一边撤退”。无法破局的她,选择出国留学,用一种“出人头地”的方式,消解自己不结婚的“不合理”。

  在导演的口中,纪录片之外的邱华梅得到了一个圆满结局:不仅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业,得以在德国定居,还如愿结了婚,实现了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

  然而,这个振奋人心的“后续汇报”中,依然暗藏着许多普通女性无法企及的幸运。

  邱华梅胜利的前提,是即便出身于小乡村,依然能获得全家孤注一掷投入的资源。

  而她的四个姐妹,不仅得不到更多受教育的机会,还只能囿于传统观念所要求的、早早踏入嫁人生子的人生轨迹中,成为与父权一起欺侮她的帮凶。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广袤土地上,有多少女性能成为邱华梅,又有多少人只能成为邱华梅的姐妹?

  连“战斗”,都是要先“被挑选”才有资格做的事。

  振聋发聩。/2017年中国纪录片《剩女,盛女》

  即便有了斗争的资本,也未必能逃脱亲情与旧俗的束缚。

  要么像28岁的徐敏(音)一样,因为过分顺从母亲而错过一段段姻缘;要么像30多岁的教授盖奇(音)一样,和比自己小、不算太高、农村出身的另一半结婚,并迅速生了孩子“糊弄一下他”。

  整个社会,都在利用女性的柔情、善良、包容,逼迫她们牺牲自己的正诉求,为传统观念的权威性乃至社会的稳定性做出牺牲、付出血肉。

  类似的悲剧,曾经发生在邱华梅的母亲、徐敏的母亲、盖奇的母亲身上,也正发生在她们的女儿身上。

  “剩”下来的中国女性

  究竟挑剔什么

  按中国目前的男女比例来看,剩男可能是更为严重的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高出3400万。预计到2026年,中国15-29岁的女性中,每一位就相对应3名以上的男性。适婚年龄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是数十年都无法抹平的。

  但是,不管是日常生活所见,还是媒体导向,我们都很少见到对剩男的批判。在数量上明显占据优势的女性,反而成了被诟病的一方。

  如果要从婚姻最早的形态来看,感情深厚与否、双方观念是否一致等,确实是婚姻最不重要的问题。

  在17世纪之前,英国上层社会的普遍观念是,子女婚配问题应由父母亲属决定,择偶标准以家族政治和经济利益为主。而早在16世纪,就有贵族通过与商人结亲的方式获取财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曾写在中国漫长的婚姻发展史中。不然,为何梁山伯与祝英台会成为时代的异类,因勇于抗争而得到世代传颂呢?

  威廉·霍加斯(W Hogarth),《时髦的婚姻:婚约》( Marriage A-la-Mode:The Marriage Settlement),油彩画布,1743,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在个人意志得到认可的当下,婚姻给个人乃至家庭的裨益,似乎已经不是人们首要考虑的问题。然而两代人观念的碰撞、新旧标准的拉锯,让婚姻问题变得无比复杂。

  不少男性认为,自己迟迟找不到对象,就是因为女方对物质要求过高。车子房子票子缺一不可,丈母娘就是成亲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但是,如果不是因为传统继承制度下,唯男方有房产等大宗遗产的继承权,女方又何必撒泼打滚要一套房呢?

  在讲求门当户对的年代,假设男女持有遗产的比例普遍为80%与20%,那么双方只有来自两个经济实力相当的家庭,才能让婚后生活的水准与原先持平。否则,结婚就是一项赔钱的买卖。

  更何况,在婚姻中另有所图的,绝对不止女性。

  早年天涯有一神帖,一自称山西煤老板的网友老叵,坐拥太原一套400多平米的别墅、北京东三环一套126平米的房子、一辆奥迪A6和一辆路虎,要为21岁的女儿招上门女婿,响应者甚众。

  但老叵在另一个版面则摇身一变成为浙江女富翁,内容大同小异,说要给儿子招亲。然而应者寥寥,回复内容无一不是嘲讽。

  回到当下的语境,如果女性拥有了继承权,或靠个人奋斗得到了一定的资产积累,那么结婚找对象这件事会变得更容易吗?

  也许不会,女性甚至会因此而放弃婚姻。

  原因显而易见。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本就是东亚家庭的常态。当一个饱受工作重压的成功女性,下班后还要独力承担家务,内心的崩溃可想而知。

  要知道,即便是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中国,女性也并不能获得完全平等的竞争机会。升学时的性别歧视,就业时的婚育歧视,都是她们向上攀爬时滚落的巨石。

  《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约为64%,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0.3%)。但在《2019中国职场性别差异报告》中,2018年中国女性平均薪酬为6497元,其均值仅为男性的78.3%。

  当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以成就自己期望中的事业和地位时,一场婚姻所需消耗的能量以及后续影响,足以将她拖回解放前。

  大多数女性在婚姻中的贡献,远大于她们所获得的。北京研究公司零点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70%的已婚女性掏钱供房,但其中只有不到1/3的女性把名字写在了房产证上。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有许多人不明白。/《卖房子的女人》

  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许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不婚不育则不孝”的荒诞所在。即便遇到了体贴的伴侣,没有生育的诉求,也不会轻易踏入婚姻。

  毕竟,原生家庭的苦痛已经足够沉重,婚后可能还要与另一个家庭进行博弈,实在太累了。

  如果爱情是结婚唯一的理由

  请给她们多一点保障

  如果说,纪录片中反映的,是女性自主选择的结果,那么今天的中国女性不愿意结婚,则多了一层恐惧。

  性骚扰、精神控制、家庭暴力等相关议题,在近几年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讨论。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女性在社会关系及亲密关系中所承受的折磨,但她们能获得的援助,远远不够。

  盖奇在课堂上给学生看的电影《嘉年华》,讲述的正是少女遭受性侵的故事。/纪录片《剩女》

  2016年3月1日,中国第一部反家暴法正式实施。然而直到今天,家庭暴力依然在国内各地不断上演。

  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于2018年制作的一份有关离婚纠纷的专题报告,在过去两年中,全国离婚纠纷涉及家暴的一审审结案件中,有91.43%的案件是男性对女性实施家暴。

  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公开数据显示,2016-2017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家暴案件中,家庭琐事、酒后施暴、怀疑被家暴对象出轨和离婚是家庭暴力最常见的直接导火索。

  当婚姻的结果只是让女性成为另一个人的附属品时,“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口号开始被喊得越来越响。

  2019年11月25日是第20个“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美妆博主@宇芽YUYAMIKA在这天发布了一则控诉视频。

  宇芽提及,自己已经遭遇了前男友的四次家暴。施暴者的前妻们,也都因为曾遭受家暴,而以声音或出镜的形式声援宇芽。

  最终,该男子得到了行政拘留20日并罚款的惩罚,宇芽则获得了法院的人身安全保护令。

  能得到这个保护令,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一件事了。但宇芽付出的代价,是险些被杀的生命危险。

  不单是对施暴方的惩罚力度不够,调查过程中受害者所遭受到的羞辱,亦是让人难以接受。近几日,一位网友公开了报案后的录音,调解员不仅不断打断她的话,言语之间还尽是对她的归罪。

  家暴者的面目,从来不会在一开始就袒露。如果说遇人不淑是一种不幸,那么遭受伤害后,还无法让对方得到相应的惩罚,女性又何必顺从地走入婚姻的火坑?

  让女性选择婚姻,不应该是靠威逼利诱。尊重个人意志、保障个人安全及财产安全,都是再正当不过的诉求。可是这些声音都被掩盖了,空荡荡的广场上只回荡着两个字——“剩女”。

  “如果你问一个将要坐牢的男人,他最大的惧怕是什么,他肯定会说,怕在狱中被人强暴。我们从这一事实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监牢对于男人意味着什么,就是生活对于女人所意味的。”

  这是美国作家Soraya Chemaly写在《女人愤怒的力量》一书中的一句话。希望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以让这句话变成一个过时的笑谈。

  [1]“时髦婚姻”:近代英国贵族与商人的联姻,王雪松,刘金源,光明日报,2017-06-13

  [2]中国男女比例失调造成国际性问题,ShareAmerica,2019-07-23

  [3]为什么数百万中国“剩男”找不到老婆?,罗布·布登(Rob Budden),BBC,2017-03-09

  [4]消除性别歧视,为女性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丨凤凰网评论,马亮,2019-03-08

  [5]“男士优先”:中国女性面临的职场歧视和婚姻困局,AMY QIN,纽约时报中文网,2019-07-17

  [6]杀死伴侣:家庭暴力的极端后果,King & Woo,China Law ,2017-09-15

  [7]China’s “Leftover” Women,LETA HONG F,2011-11-22

  [8]女性受害事件背后:暴力、权力与要求顺服的无形之网,马丽,界面新闻,2019-12-11

  [9]寻找100位中国“剩女”,祖一飞,新京报,2019-07-03

  [10]在中国,“剩女”是个伪命题,胡文利,青年参考,2018-04-11

  ✎作者 | 晏非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你要替每一个逝者,看看这个即将到来的春天

  热点瞬息万变,《武林外传》永不过时

  有多少路边小店,没挨过这个春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保护中国女孩,从别逼她结婚开始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