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麦克白》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0-03-03 22:2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麦克白》的观后感大全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麦克白》是一部由Rob Ashford / 肯尼思·布拉纳执导,肯尼思·布拉纳 / 阿莉克丝·金斯顿 / 亚历山大·维拉赫斯主演的一部舞台艺术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国剧院现场:麦克精选点评

  ●看的是没有现代化改编版本 果然还是更适合看现代版 太原汁原味接受无能

  ●舞台设计很赞。“剧场设置在一个教堂中,中殿作为舞台,甚至泥泞战场也被搬入室内。p.s.麦克白夫人宋江演的,不怎么心狠手辣,却有点疯癫神叨 :D

  ●把剧院选在教堂并铺设成长形舞台特别新颖,时隔十二年能看到啃泥再演莎剧真的好满足,您老人家好好演戏吧,不演莎剧了再演契诃夫也行

  ●看着演员背词太累了,我一点都不喜欢全剧都是对话,对话,对话,一点喘息都没有。莎剧的演员一定要像牲口一样体力

  ●这一版的演绎的确跟其他版本有所不同服装上应该也是最贴近历史的,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搞成泥地也是下了血本羡慕能去现场观众。肯尼爵的台词高亢金石之音,低吟如细水,闭着眼听也是享受。但是麦克白夫人选的有点奇怪,明明应该是恶毒的美妇人,这个倒更像是个女巫年轻的马尔康有点娘没有气势

  ●(补影评2015.11.6 不小心删了)全场下来恨不得只记得肯尼爵可怕演技,Macbeth的一丝一纹都刻在了他的身上,Alex的Lady Macbeth心计不足痛苦疯狂倒是淋漓尽致。这种舞台布景也要让我羡慕死看现场的观众了

  ●刚看riversong会出戏,但lady演得太好了,成功塑造形象纪念我们的麦克白剧组

  ●演技大赏

  ●全程实力演员用实力来演绎他们眼中的麦克白

  ●这个剧院的观众太爽了,前排的完全可以摸到演员了。泥潭都直接搬上舞台,观众亲临战场,就是演员的衣服看着有点揪心,肯尼思的演技不用多说,他老婆演的太夸张,即使是作为舞台表演而言,比较不满的是又有黑人演员,口音真的很奇怪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麦克白》观后感(一):流动盛宴

  其实没有那么多话要说,但短评又显然写不下,,所以还是开一篇评论

  这个剧2014年标的想看,拖到今天终于看掉了。

  舞台布置创意无比震撼,在教堂中间沿纵轴划出一个长条演出空间,铺了厚厚的泥土。尽端的半圆形想必也是教堂本身的布局。长条两侧递升数排观众席,与半圆形相对的一侧短边(应该是教堂出入一端吧,有一层位于高处的表演空间,大概利用建筑本身的楼梯回廊

光影效果卓越几乎每个短评都赞叹,我就不多说了。而这个长条形的表演空间,实在令人玩味。像一个,我实在不想这样形容,,做设计的人也许原谅这种比喻,,就像一个三屏的ppt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麦克白》观后感(二):中规中矩

  首先这个词条很混乱,图片和演员表,和剧照分别含有两版的内容.

  今晚我看的是服化道更现代的一版,然而其现代化没有带来相应的现代感,注入新意,而只是淡化了历史感,也有一定抽象化的作用。所以算是无功无过吧。

  似桥似山坡的布景的确是个亮点。

  塑料袋装人头也不错。

  麦克白演技和台词还行,体态略糟。因为外貌不够高贵,令人难以共情。女主用力过猛,没疯之前已经好像疯了。这一点和卷福的哈姆莱特以及其中的奥菲利亚有相似之处。

  邓肯很迷人!有点伊恩李尔王的味道。红西装只有他穿最像君王。

  三女巫不错,黑女巫神秘高贵,白女巫疯癫乖戾,黄女巫不紧不慢却毫不泄劲的攻击性,力道十足。

  黑班柯很棒,身体和语调都有活力。之前对班柯没啥特殊感觉,就觉得是个类似于霍拉旭的工具人。被他一演,活灵活现,虽不到夺目的程度,却很舒服。诶,班柯如果就是这样,也很不错。大概这个感觉。

  暂时记下这些。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麦克白》观后感(三):好演员但是离好导演还差一口气

  这个版本的场地狭长局促,地上满是泥土,但是依然给人一种华丽堂皇的感觉,演出效果非常出色。舞美真的很棒,两军对战的大场面、下雨、投影、三姐妹的暗门和火焰,都是亮点;而且这样的华丽反而是小剧场?数数观众席,200-300人的规模效果一级棒啊(虽然前排观众似乎很热的样子)。这里对于Banquo的幻影和魔女的幻境处理不合我意,个人觉得看不见完全靠描述更好,这样全部的表现以示macbeth的无辜;奇怪的是最后的决战macbeth反而很神经质,居然在胜券在握的局势下被一句剖腹生吓掉手里的双剑,反派死于话多OTZ,和前面的有点矛盾啊;还有结尾国王周围的十二个骑士几个意思;这部作品里Lady macbeth的发癫表现实在是太浮夸,更喜欢judi;反过来说这里的全员苏格兰裙好评,ian爷爷没穿裙子好遗憾XD。好吧再次确认麦克白夫妇真的都是软弱的人,受命运的玩弄。摘台词:“The grief that does not speak whispers the o’er fraught heart and bids it break.”“What’s done cannot be undone.”“... and with those that would make good of bad, and friends of foes!”“Father’d he is, and yet he’s fatherless.”“The night is long that never finds the day.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You see, her eyes are open. --Ay, but their sense is shut.”算了台词摘抄放一起吧。“False face must hide what the false heart doth know.”“The near in blood, the nearer bloody.”“Adieu. Lest our old robes sits easier than our new!”“Things bad begun make strong themselves by ill.”。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麦克白》观后感(四):明天,又一个明天,又一个明天……

  尽管《麦克白》的剧情内容已经耳熟能详、人尽皆知,哪怕戏剧课上各种老师们都在不断重提,但亲自看时,不得不佩服莎翁的剧作,如魔法般地一直牵着鼻子,吊着胃口引我看下去,就像一条冒险之路,不达终点,誓不罢休。

  让麦克白走向弑君者、疯魔、众叛亲离的毁灭之路,原因其实并不完全在于女巫三姐妹的预言,那不过是扳机罢了,内潜藏的欲望才是威力十足的火药桶。这其实也和他屡获战功,在前线出生入死的经历有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国王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在17世纪战乱的年代,一个苏格兰其实也没有多大,诸侯纷争之下,麦克白的所作所为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市长通过某些恶毒手段夺得了市委书记的位置罢了。

  他那难以抑制内心激动的一纸飞信就能说明欲望的蠢蠢欲动,从而也像病毒一样传染给了他的夫人。麦克白城堡的SLEEP NO MORE之夜,就像一盘杀机四伏的棋,夫妻俩在权力熏心下,相互怂恿撺掇,越磨越热。而阻力则是班珂的夜不能寐,邓肯王的两个守卫。就像小孩在圣诞橱窗看见了心爱的玩具之后,在夜不能寐时再也无法将其驱赶出脑海,麦克白最终还是会动这个刀子的,臆想中的匕首一方面是为罪行的开脱,一方面也是内心渴求的具象化幻影。

  最后在夫妻俩伪善的演技下,成功把罪行嫁祸给了邓肯的两名亲卫,演得是那么镇定自若,说出来的言辞是那么义正雄辩。至此加冕,棋盘将军。可以说上半部分,莎翁在心理戏剧的创作上已经登峰造极。导致后半部分的王子领兵复仇,麦克白再次一步步踩雷,印证“森林移动”“被非妇人所生之子打败”等预言,反而是莎翁套路化的解决手法。

  其中精彩处在于麦克白得知夫人自尽后的那段独白:

  明天,又一个明天,又一个明天,

  一天天偷搬着这种琐碎的脚步,

  直到有纪录时间的末一个音节;

  我们的昨天全部给傻子们照明了

  入土的道路。熄了吧,熄了吧,短蜡烛!

  人生只是个走影,可怜的演员

  在台上摇摆了,暴跳了一阵子以后

  就没有下落了;这是篇荒唐故事,

  是白痴讲的,充满了喧嚣的吵闹,

  没有一点儿意义。

  这既是疯魔至极的麦克白彻悟,也是莎士比亚作为剧中人们的上帝的自嘲,是戏剧哲学意义上的探索,是形而上学最有血肉的演绎。

  以至于,这段独白经常会被我拿来,在生活缝隙间自言自语,它就像锚一样,能够给我扎准在人生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准确定位。

  女巫三姐妹们关于班珂的子嗣将成王延续这一条并没有得到应验其实也是莎翁高明的地方,他本身就不是一个迷信预言的人,预言对于他来说只是戏剧里的激励事件,而贯穿动机永远是主人公心底的欲望。因此,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预言,才是人生无常的写照。我们无需妄信他人言语,不如坚定内心所向,即使做了也无怨无悔,大不了用生命做代价偿还。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麦克白》观后感(五):空王冠 | 麦克白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 ——《麦克白》 舞台上的最后一幕是又一轮的加冕盛典,不知这时候的麦克德夫是否会想起麦克白被自己勠死时脸上特有的哀恸,他自然会按照上帝的旨意永远诅咒,但那铿锵的音调听起来怕是不再属于英雄的荣光,而是教皇通谕般的吟唱,因为一顶王冠得而失失而得的悲慨情调,足够具备伶人戏场悲欢离合的丰富元素。 一、《圣经》叙事:一团颠踬的欲焰与“褪去的圣园”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情节链最为简单的一部作品。如同亚当,麦克白拥有异于常人的地位、身份,他平定战乱、立下战功,但又背负违背超出法度的欲望——内心深处渴求王位。这种强烈的渴望一旦滋生,就如同盛夏南方的一场燠热始终郁积在麦克白体内,无法摆脱。这是致命的,因为内心不够笃信道德的准绳,忠欲两全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遭受着外力的威胁,也就是说,与女巫、麦克白夫人“猝不及防”的对话也可以是一种必然,更或者,这两者可以堂而皇之地插足麦克白尚已成年的心灵无非是自我欲念的外化,是他早已首肯的允诺。从荒原到城堡,麦克白终究敌不过外力的拉扯与提挈,于是,杀死国王,取而代之。随后,恐惧与罪感占据麦克白主体的生命活动直至毁灭。 《麦克白》与圣经对照表 人物:麦克白夫人、麦克白——夏娃、亚当 起因:弑君的欲望——吃苹果的欲望 经过:杀死国王——吞下圣果 结果:麦克白、麦克白夫人罪感显露——圣园褪去后亚当夏娃用叶子盖住身体有了羞耻心 1.此念 夺权篡位、夺财篡位、夺名篡位我想不是麦克白想做的。世人的心相绝不会只有几条粗犷的纹理。我愿意相信这个故事里的欲念代表的更多是宗教意义上的原罪,无法用人的力量对抗甚至借用神力也无法消除。比如麦克白在主动追寻女巫的踪迹,奋然考问天命时用的排比式的祈使语将这点表现无遗,“使确定的事实加倍确定”,“凭着你们的法术,我吩咐你们回答我,不管你们的秘法是从哪里得来的……即使大自然所孕育的一切灵奇完全归于毁灭,连‘毁灭’都感到手软了,我也要你们回答我的问题。”很多时候,麦克白生命最本源的存在就在这种放荡不羁的自我表达之中得以彰显,而这种欲念的狂暴力量是麦克白之所以成为麦克白的原因,他似乎是想借此扩张自己,并以心灵的瞬息万变的幻象充溢世间,甚至连死亡也不能终止他的自我表现,而他在死亡中也的确最彻底地表现了自己。 2、颠踬 在此意义,麦克白最初面临的选择“弑君与否”成了怎么选都是悔恨的人类困境,怪就怪为何像他这种最原始的欲望都往往以爱的离场为目的?戏剧的尾声,麦克德夫携着麦克白的首级高呼虐政已被推翻,众人用一派祥和的喇叭奏花腔山呼祝福,而新主马尔康却冠以上帝的名义掷地有声地宣布着有关党羽极刑的处罚。然而,尽管我始终知晓爱的重要性,又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正是靠着野心与铁石心肠,人类历史才能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在戏剧开始时,马尔康在战争中像他的父亲一样厚爱着下属,但到结尾与麦克德夫机警应对已经可以看出他不再轻信跟爱待别人,从敌人身上学会残酷无情,铸就了更为坚毅的性格。 3、“圣园褪去之后” 莎翁并未点到即止,他还有更犀利的怀疑,“圣园褪去之后”才是重头戏——所谓的“表现自我”会不会沦为“作恶”的遮羞布?所谓的“天性”会不会只是自私和贪婪的虚饰?麦克白杀死国王后被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驱使着走向更深的罪恶,他弃绝糟糠之妻,搁置黎民百姓,将匕刃对准班柯后代。而这些道德的深渊都始自对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纽带(伦理之爱)的拒斥:当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将来抛弃血亲与君主,他有什么不能抛下?他有什么做不出来? 我仿佛碰触到莎翁的某种“文化焦虑”,惊异它闪现于历史舞台的时间是如此之早。文艺复兴如同一把冰镐,它的使命是去砍碎中世纪宗教桎梏的冰海,而又会有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省察宗教原旨,在转换之际拒绝被潮流裹挟坚持自持判断,一如五四中的鲁迅,这些是能够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把握民族命运的人。四个世纪后,当科学理性推到极致,资产阶级享乐风气盛行,尼采宣布上帝死亡,人神易位,这个母题被文艺工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抛出来。陀翁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设计了一组再经典不过的“上帝之辩”,我们知道无法触摸道德准绳的伊万最后沦为“弑父”事件无形的推动者,即使他早已声称彻底背弃上帝,也无法逃脱良心的终极拷问和鞭挞,终致疯癫。 与麦克白遥相呼应,想来惝恍无限。 二、恐惧:从鬼影幢幢到如梦泡影 退一步假想,若有勇有谋的麦克白能效仿“玄武门”事变后的李世民,兢兢业业、亲厚待民,将老国王来不及完成和没有能力完成的大业完成,以呕心沥血来成就一代盛朝,亦不失为某种意义上还讲得过去的“宗教自赎”。 可他得让泪水濡湿我们的双眼,随后我们才能意识到那是怎样荒唐的舞台,为煞有介事的蠢话而惭愧,随即在灵魂无度的探索中又新认出个“人世”来,而后才重新整装踽踽前行。谁让他是麦克白呢? 麦克白是“恐惧”。换言之,“恐惧”是莎翁让主角的人性得以彰显的特质心理活动。 这部戏剧中恐惧的情绪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稳定存在的,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日益使其受烦扰。起初恐惧之于麦克白是一个无限的可能性,是惊悸、迷幻以及甜蜜的焦灼,而并非一个既定的选择。后来“恐惧”每加强一次,他的灵魂就会受到更深的痛苦与煎熬。在杀害邓肯一幕中,相较于夫人的果决,他更像是处于延宕期的哈姆雷特,在“恐惧”中踯躅了太长时间,以至于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选择行动,显得被动跟从属,两种悲剧感情活动指向并存:一种指向罪恶私欲。一种指向正义公正,接近神与理想的趋势,表现为他弑君前的犹豫与彷徨、懦弱与胆怯,以及他在最后挣扎前的幻觉与内心的煎熬。如此,他的意志与恐惧在自我的冲突和斗争达到顶峰:“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在进退维谷的困境中,麦克白有意识地选择恶,但这个选择好像并不自由,所以到霸业已铸,患上良心顽疾,仿佛有一种触及灵魂深层次的力量吓住了他,这种无法摆脱的“恐惧感”并不比起初那火焰般的欲念弱小,它甚至外化为舞台上班柯带血的魂魄,反复去拷出麦克白灵魂中的罪与耻。于是,有限而病态的舞台空间只装恐惑与焦虑。麦克白,精疲力尽的,仿佛不是王。一切规则、法度包裹至高无上的金漆,如今成锈迹斑斑的链条。如若邓肯泉下有知,是否会心有不忍发出类似“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的喟叹。 再后来顺理成章的,班柯鬼魂道德秩序卫道者的作用越来越小,更多染上生者困惑。戏剧的情节由故事推动转化为在谵妄中极度挣扎的主人公的情绪推动,主人公彷徨而痛苦的独白式呓语贯穿始终。舞台逐渐轮换权力空间、宗教空间、超自然空间和生活空间,交融而又分裂的空间,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观众都可能在一些鬼影幢幢的颤栗中觉察到一种致命的信仰危机。于是,这一问题在欣赏者的认识和情感上激荡起的是一种对自救的忧叹与否定,以及因信仰的虚无、他救的缺席所带来的灵魂的恐惧与颤栗。如此恨不得替主人公疾走呼喊——如何再生?如何自救?人类的精神史上曾有两次伟大自救。一次试图从自然的奴役中挣脱出来,拒斥自然对人的奴役。一次试图从上帝的奴役中挣脱出来 ,恢复失落的主体意识。麦克白的挣扎两种自救意味皆备:反抗以女巫预言为代表的宿命论和信仰缺失之后人的精神无可依托进退失据的困境。 大概也同时是麦克白生命活动的两个重要支点吧。正如“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鲁迅哲学,麦克白也从“黑暗与虚无”的“实有”状态到确认“终于不能证实”。在知晓夫人死讯时,他念出那段含混复杂的著名台词,“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明天 ,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 ,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 ,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 ,熄灭了吧 ,短促的烛光!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 ,登场片刻 ,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 ,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却找不到一点意义。”仿佛是《伤逝》中的涓生,要去证实对现实无可希望或绝望的状态,把一切乐观主义的人生全部的期待跟选择全部销毁。那一刻,麦克白确实以死亡的虚无交换了恐惧,讽刺的是这种虚无感是由内在于他的无可逃脱的道德责任或犯罪感派生出的,所以不同于鲁迅的过客,不同于神话中的希绪弗斯,麦克白体认出“生不过走向死(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之后的唯一的能动性是将真正的痛苦和垂死的挣扎隐藏到虚无背后。于是,在对遮掩的那一头的死讯的等待中,在对渐行渐远的恐惧的确认中,在未知的信念的迷惘中,一切也只好如梦幻泡影般逝去了。 诸如此类的幻灭感在戏剧后半场中俯拾即是,和亘常的死亡有关。 三、秩序:政治的命门、历史的伶人 又看了一遍《理查二世》,当《理查二世》与《麦克白》并置,可以寻找到某种一脉相承的相似性。理查二世和麦克白都是给人民与国家带来灾难的暴君。理查二世放逐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后来的詹姆斯二世)与麦克白放逐马尔康的情节线暗合。麦克白最后众叛亲离,跟理查的下场也一致。除了这些特别的相似之处以外,还有一个更宽泛意义上的相似,即多行不义必自毙,恶人必最终受到惩罚。这种因果论的逻辑点是稀松平常的,许许多多文学经典的结构框架皆来于此。剧中第七场,麦克德夫夫人望着儿子忐忑不安,“可怜的小鸟!你从来没有想到有人在张起网、布下陷阱,要捉你去了。”小西华德天真地问,“我为什么要怕这些,妈妈?他们是不会算计可怜的小鸟的。”可转眼间,妇儒小孩葬于军刀。这种秩序层面的场面混乱感很熟悉:《裘力斯凯撒》党派阴谋、《科里奥兰纳斯》多数人暴力、《理查二世》专制暴政、《哈姆雷特》兄弟相残、《李尔王》骨肉叛离、《麦克白》纂权夺位等等,是莎翁笔下一如既往的等待重整乾坤的时代。 稍显不同的是,当麦克白卷入国家机器,一种由历史建构起来的政治秩序就可以生动的在个体中显现。《理查二世》政治秩序的重新确立是詹姆斯二世王国的开始。《麦克白》主人公的死亡意味着马尔康统治的开始,即一种政治秩序再次被确立。某种意义上,莎士比亚将秩序与个人融合一体的观念贯彻到底——政治秩序就像个人的身体,国家就像人的躯体,高贵和秉持正义的君王就像头颅,人民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这令我想起阿来《尘埃落定》,麦琪土司的“顽固”虽然违背历史潮流但保全藏族土司制,“傻子”的“聪明”虽然顺应历史潮流但冲击土司制度。有意思的顺拐命题是,“如何协调与均衡历史融合与个体的政治统治?”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历史规律面前,人的选择或者反抗能够实现多大程度上的自由意志? “自由”定义表 1、外在束缚的消失为自由 西方的经验论者和功利主义 2、心灵的自由为自由 伊壁鸠鲁、黑格尔 古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一个不能进行自我节制的人,不能称之为一个自由的人。” 3、无为为自由(不知怎么概括) 皮浪、犬儒学派的代表第欧根尼 皮浪,人活着,就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 第欧根尼,穿的破破烂烂,把能够躺在桶里晒太阳看作一种自由。 4、意志的自由。 卢梭、卢克莱修卢梭:“向强力的屈服,只是一种必要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志的行为。 卢克莱修:“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在你自己”。 5、“自由的选择”。 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 或许,这里的自由概念要更接近意志的自由。麦克白打破原有的均衡,却无力再建构更好的秩序,也遭到了反噬,丧失自由。 另外,这剧中似乎还蕴含着某种隐秘调和的天地秩序,比如女巫模糊而朦胧的默认,默认麦克白的欲望,其“默认”本身是最让人玩味的。再者,如鲁迅《野草》的“影”——“当人睡到不知道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自然界中无缘由存在的影“我”却要亲自跟它告别了,这是影的牵绊,也是自我的羁绊,不舍却决绝。),麦克白也发出“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的感慨,“行走的影子”是什么意思呢?能否这样理解,心灵内在的纠扯无法在自处时获得平衡,就“分裂”出另一个自我即“影子”向外界求助,以妄图打碎人事枷锁谋得重塑主体行动能动序列的转化契机。于是,念出“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的君王反复咀嚼时空感,提炼人生荒诞的成分,成为“舞台的伶人”。 戏剧中有一处留白,在等待麦克德夫闯入宫殿的那段时间,那个孤独的君王在想什么?应该不只是语言中狂暴的诅咒与“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的绝望,不然步伐何以如此混乱,神态何以如此悲伤。不知他会不会闪现类似《尘埃落定》结尾处的历史厚重感跟宇宙的苍茫感——“我看见麦其土司的精灵已经变成一股旋风飞到天上,剩下的尘埃落下来,融入大地。我当了一辈子傻子,现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聪明人,不过是在土司制度将要完结的时候,到这片奇异的土地上来走了一遭。”我更愿意相信他也在祈祷更多的时间,会想在尘世间阴郁而明媚的光线中多停留一会儿,哪怕只有一会儿,如小诗所述。 再多待一会 苏易舟 暴君在屋子当中踱步,偶尔望向窗外 却无法想起什么。在他离开自己的皇冠之前, 还有几件未竟之事在等待,比如说 安葬老死的猎犬,找到一块抹了毒液的棉帕, 重新攀登已低矮于他的假山。 人类在夜晚焦急地赶往宫殿;再如何匆忙, 在人造的森林里也无法再加快脚步。他要如何去赞赏他们 尽管脚步已如此匆匆?他是如此盼望着—— 有个影子在园子里被夜晚不断稀释 他听到有人在低声呼喊:陛下…… 从咽喉中取出的石头可以用来建筑不倒的房屋 它面前环绕的河流中一些带苦味的调料,或者是年轻人 正在制作的象牙号角 终有一天会带走它如今难有的沉默 或许需要几个星期,或许要花上几年, 或许需要再多待一会儿, 当人在赤道上再重复一次平行的航程 再多待一会儿 再多一块钟表以及夜幕降临时低飞的昆虫 再多一些时针与翅膀的震颤—— 那场硕大的谢幕演出! 他听到有人在低声呼喊:陛下…… 命若游丝,唯时间的齿轮不息。 忧烦与爱,苦与乐,人世荒诞,却终归无法让我们绝尘而去。 参考文献:《政治哲学中的莎士比亚》刘小枫、陈少明主编 《“勇士与恐惧”:<麦克白>和苏格兰的福音教化》坎托 《莎士比亚历史剧》蒂利亚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麦克白》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