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家监察》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27 03:0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家监察》经典观后感1000字

  《国家监察》是一部由王晓清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监察》精选点评:

  ●配合《红色通缉》食用效果更佳

  ●国家监察

  ●有内味儿了

  ●我是想来看案例的,结果重点学到了体制。

  ●我居然鬼使神差的想看

  ●真实,国家监察其实加强监察是对公权力的全社会覆盖。只有这样才能将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在正道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需要这样的纪录片来震慑依然在违法违纪行驶公权的那些人!

  ●都给我去看!真的好看!

  ●做过一集类似的案件,看起来简单其实不容易。配音员和旁白很关键,一个个案件的起因无不是跟贪念有关。

  《国家监察》观后感(一):关于疫情与湖北红会与监察法

  2020年2月1日

  今天的朋友圈有两大主题:

  一半是被微博上湖北医院拿不到救援物资气的昏天黑地的朋友们 一半是“页面已失效“的关于湖北红会种种爆料贴的五花八门内容

  在网络时代,真像永远是滞后于谣言的,吃瓜群众们也不过都是只来得及顾着一波又一波的浮浪,没几个人来得及顾得上什么沉默在汹汹舆情下的真像。

  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三章监察范围和管辖,第十五条之(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家监察力量应当主动介入湖北红会,落实工作!履行职责!调查相关问题,在这个后真像时代,尽早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

  不要再让人民觉得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只存在于官媒的纪录片中,而不存在于真实的社会现象中!

  改变领导者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不是靠一部纪录片或一个电影拍出来的,而是靠真实的工作落实出来的。

  2020年2月1日晚,怕自己会忘,特此记下

  《国家监察》观后感(二):人民监察

  第一集和第二集可以视作一个总论:国家新设立了一套监督体系,告诉观众“为什么?”“会怎样?”

  而全篇的重点则在后面的第三集和第四集,监察扶贫和民生领域的腐败问题。为什么这两个领域要单挑出来说?为什么只把这两个领域单挑出来说?因为这两个领域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这两个领域的监察案件,很好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党和国家反腐败,跟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而这两个领域的案件足够让人民群众看见自己的切身利益在被腐蚀、被侵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电视机前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情绪,构建起人民群众与反腐败斗争之间的联结,单纯的政治理论宣教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同时,前四集都有一个共同的线索:弥补制度漏洞,将掌握公权力进行腐败的的非党员非国家工作人员,纳入监察的范围,由此引入第五集来收尾:制度和队伍。弥补了过去制度的不足,必须完善好新的制度,新的监察机构本身也要受到规范化和法治化的约束,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本身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环节,这就必须在依法治国的轨道上运行,不能成为一个新的不受约束的机关。

  制度的运行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要依靠具体的人来维持运转,队伍建设是一个关键。一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监察队伍是监察制度落到实处的保障,监察制度也明确了对监察队伍的监督,不把监察队伍的廉洁寄托于监察人员的自律,而是引入新的监督:人民。

  在新的国家监察体系中,一个新的概念出现了:特约监察员。这些特约监察员的监察对象,就是监察队伍本身,他们来自监察体制之外,有专业性、群众性的特点,依靠人民来构建一个关住权力的笼子。

  《国家监察》观后感(三):对邱大明式害群之马绝不手软

  “就觉得这一天终于到了,其实我有心理准备,当时我也挺平静,很平静,我知道早晚来临,逃不掉。”2018年9月10日,吉林省纪委原副书记、省监委原副主任邱大明同往常一样踏进办公大楼,等待着他的则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干部监督室的工作人员。

  1月16日,《国家监察》第五集《打造铁军》介绍,邱大明案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查处的第一起省级纪委监委干部案件,也成为了执纪者违纪、执法者违法的反面典型。邱大明被查处充分表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清除害群之马的坚定决心,体现对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始终保持“零容忍”、坚决防止“灯下黑”的坚强意志。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纪委监委的监督范围扩大了、责任也更重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对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以更严的纪律要求自己,坚持刀刃向内,强化自我监督。

  打铁必须自身硬。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强调,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和国家监督专责机关,要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带头加强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健全内控机制,经常打扫庭院,清除害群之马,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

  着眼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制化。2019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施行后,同年7月1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又印发《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两部法规同向发力,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给纪检监察机关定制度、立规矩,为加强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制度安排。

  “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它不仅仅是违纪违法的这个干部个人受到惩处那么简单,更严重的是它还会透支纪检监察机关的公信力,影响党的形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干部监督室副主任周煜华表示。

  一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和《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切实把监督执纪执法权关进制度笼子。把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案谋私、跑风漏气、执纪违纪、执法违法问题作为查处重点,及时清理门户。

  2019年,全国共谈话函询纪检监察干部9800余人,组织处理1.3万人,处分3500余人,涉嫌犯罪移送检察机关150人。这组数据充分彰显着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加强自身建设,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清醒认识和刮骨疗毒、坚忍不拔的决心韧劲,防治“灯下黑”。

  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强化内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必须用权慎之又慎、监督严之又严,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

  《国家监察》观后感(四):《国家监察》第三集《聚焦脱贫》

《国家监察》第三集《聚焦脱贫》:强化监督 护航脱贫攻坚

  把纪检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做实做细末梢监督

  【案例回溯】

  2018年4月4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溪洛米乡32岁的乡长冯莹盈来到县纪委监委,她说自己挪用了扶贫款,前来投案。

  冯莹盈从2013年底开始参与赌博,却屡屡输钱、债台高筑。就在这时,她在办公桌里发现了几十本存折,这是给乡里的特殊困难儿童领取生活补助的专用存折。一年多前,冯莹盈从县民政局领回存折后,就忘记了这事。县民政局以为补助在正常发放,特困儿童家庭以为补助没有申请下来,两边信息不通,于是,67张存折在冯莹盈的办公桌里沉睡了一年多,从来无人过问。冯莹盈感觉这是一个可乘之机。之后的几年间,她便把这些本该困难儿童领取的生活补助金共计88万多元取出来,还清了自己赌博欠下的高利贷。

  监察体制改革后,各地纪委监委进一步加强了对扶贫领域的监督,并且不断向基层延伸,侵占扶贫资金更是成了监督的重点。这些举措给了冯莹盈巨大心理压力,她总担心东窗事发。

  2018年4月,凉山州纪委监委公开曝光一起乡镇干部挪用扶贫资金案,冯莹盈看到消息后坐立不安,思前想后决定去投案。

  【改革坐标】

  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2018年2月12日,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要强化监管,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进一步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聚焦侵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把纪检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做实做细末梢监督,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为抓手,聚焦治理基层微腐败精准施策,从查处具体案件到推动制度建设层层深入,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凉山地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投入的扶贫资金量非常大。透过冯莹盈案,凉山州纪委监委发现,发放各种补贴的“一卡通”乱象丛生,为此于2018年4月,开展清卡行动。

  同年6月,四川省委在全省21个地市州全面开展清卡行动专项治理,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负总责、纪委监委督促推动,财政、农业农村、扶贫等14个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纪委监委把监督范围拓展到扶贫领域的每一处细小环节,要求在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管理中有问题的人,限期向当地纪检监察机关主动说清问题。全省共有24000多人主动向组织说明问题,纪委监委按照“四种形态”,对大多数属于轻微违纪的给予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对问题性质相对严重的1900多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其中涉嫌职务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共追缴退赔相关资金8000余万元。

  【观众热议】

  冯莹盈的主动投案,一方面体现监督执纪问责越来越严的态势给违纪违法人员带来强大震慑,另一方面说明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已逐渐转化为治理效能,反腐质效不断提升。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认真履职尽责,让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最前沿,确保精准脱贫“一个不落下”,精准监督“一处不放过”,持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陆利明

  强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

  【案例回溯】

  对扶贫工作不用心,不上心,应付了事,陕西省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冯新柱将其分管的扶贫工作搞得一塌糊涂。按照规定,每个省级领导都要确定一个贫困县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点,但冯新柱上任后的两年时间,都没有选定自己的扶贫点。作为分管副省长,对下面上报的虚假脱贫材料照单全收,不采取任何把关措施就上报;搞脱离实际的考核,给全省扶贫工作的整体风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除了对扶贫工作敷衍应付,冯新柱甚至利用手中扶贫资金管理权谋取私利。他落马时,从家中搜出的购物卡就多达674张,最终查明,他受贿总额高达7000多万元。

  从2018年1月到2019年3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共通报曝光了271起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主要集中在监管不力、作风漂浮、违规决策、弄虚作假四个方面。发生在安徽省阜南县“刷白墙”事件就是其中一起典型案例。

  2018年9月,为应对扶贫检查考核,阜阳市委提出3个月内彻底整治153个村庄,并要求立马见效。在一个月后的工作推进会上,郜台乡因为整体工作进展缓慢受到批评,会后,郜台乡决定先花钱刷白墙,而且重点刷能看得见的地方。

  2018年11月,就在郜台乡加快进度刷白墙期间,安徽省委两次在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严肃批评了一些地方刷白墙、搞面子工程的做法,要求立行立改,但时任阜阳市委主要领导仍然不以为意,并没有对阜南县刷白墙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郜台乡继续刷了6700多户的白墙。除了郜台乡之外,阜南县仍有其他乡镇也在刷白墙。直到2019年1月,中央巡视组向安徽省委反馈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后,安徽省委直接点名批评阜南县搞刷白墙面子工程,整个阜南县的刷白墙工程才彻底停了下来。据统计,这项面子工程共花费财政资金799万余元。

  【改革坐标】

  如何保证党的好政策一贯到底,不在贯彻落实中出现偏差,这是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政治监督的重中之重,也是监察体制改革推动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切入口。

  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关键要强力纠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保证党中央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到位。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问题,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职能部门监管职责不落实问题,作为监督的一个重点。

  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强化对职能部门和有关国家公职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在督促、监督他们履行职责的同时,通过问责来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履职。

  2018年初,冯新柱被立案审查。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通报里,冯新柱“对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不力、消极应付,且利用分管扶贫工作职权谋取私利”被放在了开头的醒目位置。这是对中管干部的落马通报里首次提及落实脱贫攻坚不力。

  “刷白墙”事件后,党中央对安徽省阜阳市在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在全党进行通报。同时,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问责处理。安徽省委高度重视,省纪委监委核查问责,着力发现、严肃查处全省此类问题,确保脱贫成效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观众热议】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拦路虎”,对扶贫造假“零容忍”,才能以案示警、以案促改,倒逼广大党员干部不敢任性而为。深入整治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等问题,必须形成合力,既需要上级部门的监督,也需要群众的监督。

  ——四川省绵阳市纪委监委宣传部长 徐旭

  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剩下的都是一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迎难而上,真抓实干。

  ——云南省富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 王芬

  《国家监察》观后感(五):4000瓶茅台、1600平豪宅、10斤金鼎:2020开年反腐大片震撼国人

  这部纪录片,是警示,是震慑,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宣言。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新闻背后,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最近,一部反腐纪录片引起了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这部纪录片堪称“大尺度”,全方位展现了落马官员的贪腐事实,被网友称为现实版《人民的名义》。

  片子里的“主角”们,曾经个个都是声名显赫的高官。

  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贵州省原副省长王晓光、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艾文礼、茅台集团原董事长袁仁国……

  他们的罪行,让很多百姓都感到匪夷所思。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王晓光。

  他收受了4000多瓶最珍贵的茅台年份酒,在被查处的时候,慌忙把茅台倒进厕所,以消除罪证。

  他的妻子感慨道:“扔也扔不掉,喝也喝不了,送也送不完,倒也倒不尽……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另一位贪官赖小民,则被称为真实版“赵德汉”:

  在他的房子里,竟然搜出了两个多亿的现金……

  种种行径,都让群众感到不可思议,像是影视剧里的情节。

  然而,这部纪录片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部纪录片,是警示,是震慑,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宣言。

  作为纪录片中第一位出场的“大腕”,郭海被查处的过程极具戏剧性。 他曾经的身份,是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众所周知,山西盛产煤炭。

  这种黑色黄金使很多煤老板以“财大气粗”而闻名。

  郭海作为山煤集团一把手,本身收入就很高,却还是没有挡住金钱诱惑。

  在其任职期间,山煤集团与德正系进行合作,仅2014年损失就高达43亿元。

▲ 郭海

  背后的真相是,德正系涉嫌金融诈骗,郭海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正是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话,“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017年3月,郭海就被山西省纪委留置。

  按理说,案情应该很快彻查清楚,郭海也应该很快被判刑。

▲ 图片来源:纪录片《国家监察》

  可是,事情却在此时发生了一个急转弯:

  郭海的案子,竟然一下子拖了两三年。 民间谣言四起,很多人猜测郭海背后有大人物撑腰。

  老百姓的想法很单纯,既然案子陷入僵局,那肯定是“上面有人”,说不定被保下来了。

  然而,事情的真相却是:这根本不是“后台撑腰”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

  郭海的罪行,主要是失职渎职。

  国有企业的失职渎职行为,是由公安机关负责侦办,检察院都无权插手办案。

  但是公安平时主要是负责刑事案件,这种失职渎职并非他们所熟悉的领域。

  最后,事情陷入了瓶颈。 用纪委人员的话来说,就是“多头办理,各管一段。” 一个案件谁都能管一点,但却都管不到位。

  在监察体制改革之后,这种局面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纪委人员获得了相应权限,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办理了这件拖了三年的积案。 郭海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

  与受贿1600多万的郭海相比,曾任贵州省副省长的王晓光,胃口更大,对抗检查的手法也是五花八门。

  王晓光就是那位“把茅台酒倒入厕所”的贪官。

  被查时,办案人员在他家中发现了一个堆满了茅台酒的房间,数量达4000多瓶。

▲ 图片来源:纪录片《国家监察》

  在东窗事发的前夕,王晓光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可能要暴露了。

  除了匆忙处理好视若珍宝的茅台酒之外,王晓光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高额非法收入。

  想要遮掩过去,就得想办法,和同伙设计好应对之策。

  但是,他又担心引起办案人员的注意。

  百般筹谋之后,王晓光导演了一场“谍战大戏”。

  他去买了一张新手机卡,这个卡号专门用来联系他的同伙。

  由于担心电话被监听,王晓光从不在电话里说任何重要的事情。 他在短信里使用暗号,约同伙出来碰头。 短信内容非常简短,往往就一个字。

▲ 图片来源:纪录片《国家监察》

  “园”指的是公园,“球”指的是球场,“家”指的就是自己家。 王晓光最经常选择的地点,是公园。

  在公园中,散步的人很多,不容易引人注意,可以进行接头和密谈。

  王晓光嗅觉敏锐,为防备日后被调查,王晓光多年来早就采取了许多隐蔽手段。他牟取私利的手段非常“独特”。

  很多企业主违规操纵所控制公司的股票价格,然后借本金给王晓光,助他盈利。

  通过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方式,王晓光在股市交易额高达4.9亿元,盈利1.6亿元!

  为了逃避侦查,他购买股票用的都是亲朋好友的账户。

  种种手段,令人眼花缭乱,却终究还是逃不过办案人员的法眼。

▲ 图片来源:纪录片《国家监察》

  2019年4月,王晓光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 王晓光的得力干将袁仁国,也没有逃过人民的审判。

  国酒茅台,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然而,对于茅台集团的前董事长袁仁国来说,茅台酒却是他手中最有力的“政治工具”。 茅台酒是稀缺的,供不应求。 袁仁国借此机会与高官进行利益交换。

▲ 袁仁国。图片来源:纪录片《国家监察》

  一方面,他违规为数名高官和自己的亲友办理茅台酒经营权;另一方面,他为关系户增加茅台酒配额指标。

  通过这种私相授受,袁仁国得到很多官员的“欣赏”。

▲ 袁仁国。图片来源:纪录片《国家监察》

  为了能多拿到茅台酒指标,商人们则恨不得把袁仁国供奉起来。

  讨好他的花样,层出不穷。

  其中最博人眼球的,莫过于“仁国鼎”了。

  有位商人为了取得袁仁国的欢心,用10斤黄金铸造了一个金鼎送给他。

  在这个金鼎上刻着一句诗:“酒冠黔人国。”

▲ 图片来源:纪录片《国家监察》

  这是清朝一位诗人的佳句,商人为了讨好袁仁国,把诗中的“人”字换为了“仁”字。

  “酒冠黔仁国”,“仁国鼎”也正是因此而得名。

  为了得到袁仁国的青眼,这位商人也称得上是“别具匠心”了。

  只不过这位茅台集团的前任掌舵者,一点都配不上这个“仁”字。

  权力成为他谄媚上级、牟取利益的凭借。

  他的亲属通过他的关系,获利金额就达到2.3亿元以上。

  为官不仁,贪财负国,民贼也。

  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赖小民,则是现实版的“赵德汉”。

▲ 赖小民。图片来源:纪录片《国家监察》

  在对赖小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办案人员大开眼界。

  正如赵德汉专门准备了一套别墅,用来藏匿赃款,赖小民也同样是“金屋藏金”。

  他有一套豪宅,里面陈列了很多个保险箱,存放现金。

  据清点,现金有两个多亿。

  现金并没有银行转账方便快捷,不过,由于担心转账会被查出来,赖小民更喜欢收现钞。

  有些黑色幽默的是,赖小民冒着巨大风险收下的这些钱,几乎都没有花掉。

  因为胆小,总担心会被组织发现,所以他不敢花也不敢用。

  在东窗事发之后,赖小民哀叹道:“一分钱都没有花,就放在那里了,最后组织上都收了。”

  像极了电视剧《人民的民义》的赵德汉,一屋子的钱,却一分不敢花。

▲ 图片来源:电视剧《人民的民义》

  和赖小民的“胆小”比起来,云南前省委书记秦光荣就显得大胆高调了。

▲ 白向群。图片来源:纪录片《国家监察》

  收红包、拿好处,对他和家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不值一提。

  这位地方大员有两处豪华住宅。

  一座位于北京,面积为1200平方米;

  另一座位于老家永州,面积为1600平方米。

  永州的秦家大院古色古香,设计精巧,看上去非常气派,颇有王侯将相府邸的气势。 在贪污受贿这件事情上,秦家是“父子齐上阵”。

  秦光荣的儿子秦岭,也走上了贪污受贿这条不归路。 最终,父子二人都被党纪国法所严惩。 除此之外,还有白向群、艾文礼……

  曾经风光显赫的高级官员,由于贪腐,如今都已经成为阶下囚。 结果固然大快人心,但是有很多人想不通。

  很多人想不通的是,惩戒贪官为什么要拍成纪录片?

  要知道,腐败一直都算得上一个敏感话题。

  那些高级官员虽然有罪,但是大肆宣传似乎有点影响组织的形象。

  而《国家监察》这部纪录片,却毫不避讳。

  贪官们无论级别有多高,都被毫不留情地钉在耻辱柱上,贪腐事实也被全数揭露。

  有人说,这不好,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

  有人说,这会让老百姓对国家失望。

  对于这种质疑,《人民的名义》中京州市政法委书记孙海平的一段话,是最好的回答:

  “我党在延安时期,果断地处决了立下赫赫战功的腐败分子肖玉璧、杀人犯黄克功;建国初期,又严惩了张子善、刘青山。我想问问诸位,他们这么做,是维护了我们党的形象,还是损害了我们党的形象?”

  自我净化,恰恰是党和国家取信于民的最好法宝。

  明年,就是建党100周年了。

  《人民日报》提到,“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而千秋大业的根基,就是人民。

  对腐败的零容忍,是对人民的负责;

  这部纪录片,是对贪官的警示,更是对人民的承诺:建党百年,初心未改。

  曾经的“老大哥”苏联,是一个典型的反例。

  “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

  这样的悲剧,绝不会在我国出现。

  我党具备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比肩的勇气,那就是刀刃向内。

  一部纪录片,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巨大勇气。

  “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我们的党和国家绝不会重蹈苏联的覆辙。 因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家监察》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