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微观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2-26 23:0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微观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微观世界》是一本由[法] 埃莱娜·拉杰克 / [法] 达米安·拉韦尔杜恩著作后浪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微观世界》读后感(一):科学优雅微生物世界,改变认知图画

  说到微观世界,法国的三维动画《小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用三维动画的方式,用故事展示蜘蛛、瓢虫、毛毛虫屎壳郎昆虫生活习性浪漫法国人设计了一个个特别有趣情节来展示小动物们的特性,它颠覆了以往真实展示昆虫们生活习性的纪录片模式,所以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们看了之后,都会哈哈大笑

  微观世界太精彩了,可是它还有没有其他的模样呢?直到我看到了《微观世界——谜一样小生命》,才知道,我所看到的微观的世界比较浅显”,真正的微观世界,是“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微小物体现象。”再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生物世界。这本书也是法国人作品原来,不管在浪漫方面还是写实方面,法国人做得都是这样认真而有创意

  这是一本探索我们身边的微生物世界的大型写真图画书,向读者们展示了水中、沙滩海底、床上、厨房森林苔藓死水、河中的微生物们的真实形态科学家们选取其中的一个点,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之后,展示里面所有微生物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而且,每一个场景都是一个大的拉页,展开之后,各种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微生物瞬间展现,有的令人恐惧,有的令人好奇,有的让人赞叹。几乎每一种出现的微生物都有或专业趣味文字介绍,让小读者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这是一本超高品质的图书,不管是初见惊艳,还是再读时候冲击力,都不会让读者失望,所以它也能够在出版两年获欧洲三大专业奖:

  法国高等教育科研部颁发的“科学趣味奖”;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奖”;

  法国上塞纳省“科学无秘密奖”青少年组奖。

  这本书的科学顾问由专业人士担纲,他们是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德里克•于巴斯和克里斯蒂娜•罗纳德。中文版译者具有生物学和古生物学背景,这一切保证知识准确性专业性

  这本书,可以用以下三个特点大体概括

  特点一:有真实而具体实体展示。

  每一个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大人可能都会被里面的插画吸引住,因为这些小生命的形态,普通人从来不会料想到它是这个样子,而且,它们还并不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是被插画师们画得纤毫毕现,仿佛在放大镜下面拍了一张高清晰的彩色照片

  有人说,“在微观领域中是存在艺术美感的,这种拥有奇特效果的微生物视觉图像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需求。”

  而我要说的是,我们一直想要培养孩子的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能力,就是要从真实走向真实,从细节走向细节。

  孩子曾经在《海底小总队》里看到过水熊虫,知道这是一种能够在很高的温度下生活的生物,在这本书中再看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它胖乎乎的身体和短短的腿,腿上还有一些细细的绒毛。

  电视广告上卖除螨机的时候,经常会向我们展示长时间不洗的枕头、被子上的螨虫。事实上,在我们的床上的微生物世界非常精彩,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螨虫、还有人体的皮屑,还有让很多人过敏的螨虫排泄物,看完这张图片,我相信孩子会养成清洁被褥的好习惯。

  我们都知道蚊子要叮人,不过肉眼哪能看到这个吸血鬼是什么骚操作。在这本书中,放大了的蚊子吸血的头,它将刺吸式口器插入宿主的皮肤,吸取宿主的血液。同时注入可导致宿主过敏的物质,让皮肤刺痒、红肿,场面堪称壮观。

  其实,不管是展示厨房里的微生物,还是展示床铺上的螨虫,我们一方面在认知这个微生物的世界,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这些场景,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清洁,不仅仅是肉眼所见的美观,更是为了让我们避免微生物的伤害的手段。

  特点二:有科学而翔实的文字介绍。

  作为科普童书,长在意的,除了图片传递是否真实,还有一点就是,文字的表述。科学的特点是严谨,而逻辑的漏洞表述的清晰度,都将影响一本科普图书的品质。

  本册图书的文字表述,还有一个特点是比较接地气。尤其是每一个场景出现之前的开场白,我们来摘抄一段感受一下:

  “你仔细查看过家中厨房的角角落落吗?那儿可驻扎着好多小贪吃鬼呢。这边,尘螨围着一堆饭渣、毛发和皮屑大摆宴席;稍远一点,面包蠹虫幼虫正为了一块饼干碎片跟粗脚粉螨吵得不可开交;就在附近,几只甜果螨在一小滩果酱前就座了;墙上的一道裂缝里,一窝啮虫发现了一层薄薄的霉斑,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这时,室内迷你猎手——伪蟹到来,加入了盛宴,准备将其他参宴者一口吞下。”

  把一个现实的场景,用诗意的,几乎是讲故事一样的语言描绘出来,看微生物大家庭的忙忙碌碌。这符合少年儿童的理解世界的角度。

  其实,图书或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表述出来的话和孩子理解的话,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一个问题讲了很多次,有的孩子还是理解不了,一定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语言模式和故事模式”。

  所以,不妨把知识做成孩子世界里的模型,这样孩子才能把这些知识装进自己的知识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除了这些可爱的文字,还有对每一种微生物的简单易懂的介绍。极大地方便了孩子,一边认图,一边学知识。

  特点三:有历史而有层次的展示逻辑。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知识展示逻辑。这个逻辑,表现的是作者对读者的关照度和自身的学识能力。

  在这本《微观世界——谜一样的小生命》中,除了展示一个个微生物场景之外,在全书的最后,还有专门的名词解释。这和前面我们提到的图注有什么区别呢?

  它们的区别在于,专业的名词解释,为我们展示的是科学的概念。比如它为我们展示了显微技术的发展简史。这相当于一个知识的索引,让孩子们更科学更全面地认识科学。

这个是和图片对应的趣味十足的图注这个是附录在全书最后的专业的名词注释

  不管是生活化了的微生物,还是科学角度的微生物,其实都是微生物的不同认识。这就为孩子们提供全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真实样子也能够引导孩子继续去探索。

  同时,本书的知识的展示模式,还能培养孩子寻找和发现的能力,作者在每一种需要认知的微生物旁边标注了序号,然后在侧面予以文字的表述,孩子可以一遍寻找,一遍核对。

  事实上,我们还是要给孩子描述一下放大135倍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就像我们以前读过的《格列佛游记》一样,格列佛在大人国和小人国里的经历,就是一个相对比例的变化过程,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让比较小的小朋友理解大和小的概念。

  这三个特点,让这本书从经验,到吸引,到产生兴趣,到未来的深入研究,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们更可以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习惯。要知道,他们将会懂得,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里的小生命一直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微观世界》读后感(二):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奥秘

  这个曼妙的地球,还有无穷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地球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

  2020年,新年伊始,我们还没来得及放鞭炮辞旧迎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已经在全国迅速蔓延。原本酝酿已久的年味,被恐惧取代。

  作为成年人,我们大多数很清楚什么是病毒。可当3岁的儿子一脸天真地望着我,问我“什么是病毒”时,我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他。

  该怎么给他解释病毒这种“看不见”的微生物呢?

  浪花朵朵童书出品的《微观世界——谜一样的小生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本图书本来是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阅读的,但拿到3岁的孩子面前,引起他的一片“惊呼”。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开本的图画书,书上画的“虫子”比他见过的真实的昆虫还大,而且姿态各异,千奇百怪,就像孩童想象中的光怪陆离的世界。

  除了精美的图画,这本图书所获的荣誉也让人惊叹!自2017年出版以来,已出售多国版权,两年时间内获得了欧洲三大奖:

  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颁发的“科学趣味奖”;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奖”;

  法国“科学无秘密奖”青少年组奖。

  两位作者实力超群,除《微观世界:谜一样的小生命》之外,他们共同创作的青少年科普读物还曾获法国青少年出版工会颁发的“地球奖”。

  这本书的科学顾问也非常厉害,由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塞德里克•于巴斯和克里斯蒂娜•罗纳德担任。中文版的译者具有生物学和古生物学背景,这一切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强烈建议在读完本书之后,随身配备一个手持放大镜,帮助我们大开眼界,发现大量的微小生命。

  无论是十几年前爆发的“非典”,还是两年前的“埃博拉”,或者如今的“新冠病毒”,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只是管中窥豹,对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也只略知一二。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还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奥秘。而这些生命大部分都是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

1. 遇见谜一样的小生命

  一开始看到书名时,被“谜一样的小生命”吸引。自从升级成妈妈,就一直在探索孩子的身世界。对于每一位妈妈而言,孩子就是“谜一样的小生命”。当我们的小生命遇见微观世界中的“小生命”,会有怎样的惊喜呢?

斯坦福大学的文学教授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说:想象力的真正自由在于意识到自己的有限。对于孩子而言,要激发他们自由的想象力,就是让他们更多地认识未知的事物。

  微生物虽然在我们身边,但却看不见。不被孩子感知的事物,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微观世界:谜一样的小生命》这本书中,作者们所选取的微型生物代表,都是我们或在家中,或外出散步,或在淡水中游泳,或是潜入海底就能发现的。

  当我们对孩子说:“瞧!这些小动物就住在我们散步时路过的苔藓中。”他们肯定会问出十万个为什么。这个过程就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兴趣。

  如果能够随身携带一个放大镜,孩子自己就可以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答案。

2. 异彩纷呈的图画世界

  翻开绘本的第一页,这页和最后一页被称为环衬,又叫做蝴蝶页。很多绘本的前后环衬是一样的。这本书要仔细察看,才会发现不一样!就像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微小生命一样,我们会发觉它们一直在运动!

蝴蝶页(前)蝴蝶页(后)

  阅读绘本最重要的就是读图。一开始的封面和蝴蝶页就向我们展示了无数种不知名的微小生命,我们当然想知道它们是谁?住在哪里?是否对我们有害?也许孩子的问题会更多。

  作者们用精美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十个不同场景的微生物,从海滩到海底,从森林土壤到家中厨房它们在床单上,也在我们的皮肤上......

  每一副图画都是按照精确的比例尺放大,从20倍到150倍。作者先把我们带入一个具体的真实场景,我们会看见各种各样的有着不同动作和习性的生物。然后作者会放大某个不起眼的“黑点”,让我们看清楚这些原本“看不见”的生物。

  这样的设计有趣而又不失严谨,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学习特点:要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

3. 修辞的语言更接近儿童的内心

  “盛大的水中芭蕾”“海滩隐士的秘密生活”“海底的幽暗派对”...... 看到这些词语,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狂欢的场景?作者用这种拟人化的语言,给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双翅膀。

“这儿,水流翻卷起鱼卵,微型水母正在其中翩翩起舞;稍远一点儿,一只虾幼体跳动着拨开一团你推我搡的海胆幼虫......”

  这些优美的语言把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展示得栩栩如生。

  林良先生在《浅语的艺术》中提到一个观点:用文学教育孩子。很多人会觉得“文学”离孩子很遥远,可是在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你还会觉得“文学”与生活是分开的吗?

  记得有一次和孩子在一棵树下捡银杏叶,他精心地挑选了一片叶子拿在手中,对我说:“这个好像一把小扇子。”我很惊讶,孩子就是天生的“文学家”呀!

  教养的难题,很大部分就是因为“语言不通”,大人说的很多话,孩子听不懂,就表现出“不听话”。前几天孩子指着一棵树问我:“这棵树为什么没有树叶?”我心想,当然是树叶枯萎了。刚想脱口而出,就意识到孩子不懂“枯萎”的意思。于是就对他说:“因为冬天太冷了,树叶冷得缩成了一团,我们就看不见它们了。”孩子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这本书站在儿童的角度,运用大量的修辞语言,将严谨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学性。同时也为家长和孩子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孩子能听懂家长的话。

4. 图文结合的专业名词解释:让孩子接近科学

  这本书最让人叹服的地方是最后一章:专业名词解释。作者不光用严谨的科学语言结合精美的图画解释了每一个出现在书中的名词,还介绍了显微镜的历史,让我们知道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和了解微生物的。也让孩子明白,科学进步是每个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孩子并不懂这些专业术语,但如果家长用一些科学语言教育孩子,说不定会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好奇的种子。要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因为他好奇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而不是往天上飞。

  路易斯·巴斯德(研发了炭疽和狂犬病疫苗的科学家)说:“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对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就是在为未来的机遇做准备。

  虽然这本书的篇幅有限,但是作者利用这有限的空间,向我们以及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的大门,大门后面的世界是无限的。

  这个曼妙的地球,还有无穷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地球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

  写在最后:

  “新型冠状病毒”从爆发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周。虽然疫情愈演愈烈,但我依然相信大自然的本意是想和人类和平共处。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善待自然,自然也会善待人类。

  保护自然,从我做起,从教育孩子做起。

  《微观世界》读后感(三):我床单上怎么长出花?

  我曾经去做过一次测试,看我的皮肤里有没有螨虫。不得不说,看到半只螨虫尸体在皮肤里的感受,可真是不怎么好。

  从那之后,我真的有很认真地洗脸,经常洗晒床单、枕巾,但我仍然经常会想,螨虫到底长什么样?螨虫是直接吃皮屑吗?螨虫也分雌雄吗?

  我也试图上网搜索过答案,但是说实话,回答并不清晰,有介绍螨虫的部分,也有介绍皮屑的部分,但把所有内容整合起来,并且清晰讲出来的,真的没有。

  感谢《微观世界 谜一样的小生命》这本书,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作者手持放大镜,从海滩观察到海底,从森林土壤观察到家中厨房,从床单观察到皮肤表面。在这本书中,有近100种微生物震撼登场,它们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它们与我们亲密如斯、共创世界”。这本书出版两年即获欧洲三大少儿非虚构类图书奖项,2017年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奖”,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颁发的“科学趣味奖”,2018年法国“科学无秘密奖”青少年组奖。

封面是各种微生物

  两位作者拥有丰富的少儿科普读物创作经验,他们共同创作的青少年科普读物还曾获法国青少年出版工会颁发的“地球奖”;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2位研究员塞德里克•于巴斯和克里斯蒂娜•罗纳德是本书科学顾问,一起参与创作,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译者具有生物学和古生物学背景,译文简洁准确。

我们的床单

  现在,让我们说回床单的问题,我的床单上有什么战役?这场战役的敌我双方是谁?床单为什么会长出花呢?这些花长成什么样子呢?

这些黄色的花就是匍匐曲霉

  我们现在把床单放大100倍,这些花是不是还挺好看?花朵层层包裹,像不像开花之前的绣球?《微观世界 谜一样的小生命》中给出了它的名字—匍匐曲霉(标号3),是一种真菌,它可以将床垫和枕头上的皮屑(标号2)转化成尘螨的食物,而尘螨通过传播孢子,帮助曲霉扩散。

肉食螨正在猎食尘螨

  尘螨(标号1)有多少呢?一张床大概有二百万只吧。它们这么小,是不是不会产生多大危害?刚好相反,它们的危害主要是粪便(标号6),这些颗粒极其微小,小到可以进入肺部,加重了过敏人群的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哮喘等症状。所以如果你是过敏人群,那么伤害你的就是这些尘螨。

雌性普通肉食螨的背上是已经孵化的卵

  尘螨还只是食物链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这场战役中的一方。它的敌人是普通肉食螨(标号4、5),处于床单食物链的顶端,这两只普通肉食螨看起来是不是很像?我现在教你区分一下,体型更大,将孵化之后的卵背在背上的就是雌性普通肉食螨。肉食螨会对尘螨进行猎杀,当尘螨不够的时候,它们也会自相残杀。

  讲了这么多,我必须要放出全景图了,是不是眼花缭乱?连你都得找一会,那对孩子来说,更是锻炼专注力的好时机了。

  床单上这么恐怖,那还能睡觉吗?不要担心,在介绍部分,已经给出了建议。

  1.房间不要太热,因为螨虫喜热

  2.尽量多通风透气,因为螨虫喜欢潮湿。

  3.常用吸尘器清洁,不给螨虫留下大餐。

  《微观世界 谜一样的小生命》中类似的页面,总共有10个,每一个都拥有着巨大的篇幅,包括一个20厘米宽的折页,用来讲解此处情境和放大后的微生物都有哪些,还有一个长达50厘米的彩页,展示放大之后的场景。鉴于每种情境下微生物的大小并不统一,所以放大倍数从15到150倍不等。

森林土壤居家环境

  看着这些微生物,孩子和大人一起,真的是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光怪陆离。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本很幼稚、简单的放大书而已,书的最后部分“专业名词解释”,不仅对科学术语进行了解释,还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历程、自然界的分类等等。

  我们还是用螨虫来说,螨虫肯定是属于动物,那它属于哪个纲、门、届,你知道吗?书里也给出了清晰的分类和图像。

欧洲室尘螨的生物分类

  写在最后

  《微观世界》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了我们的生活,原来世界很大很多层,我们身边有如此之多的生物和绚烂的色彩。只有知道,才有可能感兴趣,才有可能研究,才能可能意识到世界的多元,进而尊重生命、向往更好的生活。

  《微观世界》读后感(四):法国人这样给孩子展示肉眼看不见的世界

  这本书挺好的,虽然讲的不是病毒,但也挺应景的。

  强烈建议看完书以后买一台便携式显微镜去亲自体验。我相信,当孩子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地方,居然有那么多小生命,绝对会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至少会真正理解搞卫生的重要性。

  所以接下来,我想认真向大家推荐这本《微观世界》。

一、金牌作者,超高品质,出版2年获欧洲三大专业奖

  这本《微观世界:谜一样的小生命》自2017年出版后,已出售多国版权,两年时间内获得了欧洲三大奖:

☑ 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颁发的“科学趣味奖”;☑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奖”;☑ 法国上塞纳省“科学无秘密奖”青少年组奖。

  两位作者实力超群,除《微观世界:谜一样的小生命》之外,他们共同创作的青少年科普读物还曾获法国青少年出版工会颁发的“地球奖”。

  这本书的科学顾问也非常厉害,由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塞德里克•于巴斯和克里斯蒂娜•罗纳德担任。中文版的译者具有生物学和古生物学背景,这一切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二、IMAX视效,强烈艺术冲击;戏剧化呈现,一看就忘不掉

  微观世界是特别吸引孩子的知识点,因为这个领域无法用肉眼直接看见细节,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当他们着迷于研究和探索,科学思维就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萌芽了。见识到不可思议的微观世界,他的世界观和生命观也会变得很不一样。

  这本《微观世界:谜一样的小生命》的尺度是把肉眼可见的世界放大了最多150倍。所以,你看到的不是分子和原子,而是10个很小很小的小生态系统。

  但是由于这本书的开本很大(尺寸大概是:255mm*325mm),又是折页设计,所以,看上去还蛮壮观的,让整本书有IMAX般的视觉效果。

  颜值奇高,内容专业,十分漂亮。

  比如说床上那些小型动物们的生活:

  粉色的编织物是放大100倍的床单局部,像锤子一样的东西是微型真菌,螨虫在其间忙着吃皮屑。

  再比如说皮肤上的小小世界:

  最显眼的那个是书上画着的大蚊子,旁边我手里的是专属模特,一只真正的蚊子,感受一下这个对比,是不是特别有冲击力?

  画面的细部,栩栩如生,图画和配色都非常漂亮,看起来特别酷。

  这种画面相比文字,更加直观。孩子会因为这样的精彩场景,从而喜欢上生物。

三、比普通显微镜视野更宽,超大视域展现微观生态

  这本书的画面效果如此精彩,并非仅仅是因为开本大,图漂亮。

  它的大还体现在超大视域范围。要知道显微镜是有视域范围的,通过目镜你只能看到一小块地方,如果想要看到目镜之外的更多细节,就需要移动切片位置。举例来说,假如普通显微镜在100倍下能观察到2mm×2mm的区域,那么大视域场景则可以保证100倍的情况下,展示30mm×30mm的超大范围。

  等于说,现在书上出现的10个大场景,相当于是显微扫描,或者叫显微大视场扫描。所以,看起来非常大,特别震撼。

  细节丰富,说服力极强,能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不可思议的一面。

四、神奇手绘带你亲临现场,10大场景捕捉生命奇迹

  这一系列的图,除了大之外,还很神,主要神在场景上。你想想看,在普通显微镜下,你只能看到观测标本里的东西,但是在《微观世界》里,你看见的是场景,一切仿佛亲临现场,而不是通过标本来观察。

  比如,这一张跨页图:

  它所处的位置是海底,是下面这个地方的一个小点放大了80倍:

  再比如:这一张:

  它是厨房角落的一个小点放大了50倍:

  基本上,没有人趴在类似的地方观察微生物。

  但是在手绘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合作下,《微观世界》可以精彩地展示这些不可思议的场景。

  无论是沙滩,还是死水,也不论是海洋,还是森林,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都有小小的生态存在。

  在“河中小民的英勇斗争”一节里,形似缩微贻贝的豌豆蚬,还有小型腹足纲软体动物蜓螺,和小小的浮游稚虫,为了生存,要对抗着流水的冲击力,甚至试图逆流前进。

  而在沼泽死水还有海滩沙子里,居然也活着一大堆小东西。

  读书的过程中,让人不能不感叹生命的神奇啊。

五、生僻字标注拼音,适合6+岁儿童独立阅读

  生物类的书,经常会有一些不常见的汉字,在《微观世界》中,比较生僻的汉字,均标有汉语拼音。

  稍有识字量的孩子,可以独立阅读本书。即使是亲子共读,对一些爸妈而言也会有提示作用。

六、精致符号系统,找一找,锻炼观察力

  折页最左边白色的部分,是标号、图示,还有简单的介绍。在右边跨页大图上,对应的序号散落在画面对应的生命图案旁边。

  寻找这些符号本身充满了趣味性。对应阅读时,图文互相辅助,令人印象深刻。既可以玩找一找,也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猜一猜。读书的过程就是锻炼观察力和记忆力的过程。

七、很好的科学启蒙,不一样的生命教育

  书的后半部分,在10大场景结束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名词解释】板块。这部分不仅介绍了生物的专业分类(世界上不止有动物和植物,还有真菌、古细菌、细菌和原生生物),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等,还介绍了显微镜的历史。

  看到书上的展示,孩子们大概率会非常有兴趣去亲眼观察微观世界。

  当他们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地方竟然有那么精彩的一面,而且这些奇妙的生物,还很重要,小小的心灵一会被震撼。

  地球上要是没有这些微型生物,也不可能有其他生命的存在。它们各有各的功能、作用甚至超能力,它们也是地球的一员。这些小东西对地球生态平衡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思议的。我想这一点很多大人也未必知道吧。

  知晓看不见的地方有那么精彩的世界,孩子们应当建立这样的生命观。

  跟小朋友说要讲卫生的时候,你也可以给他们展示一下这本书。相信当他们看见原来皮肤上会存在那么些小东西的时候,也更有意愿去把它们洗掉吧。

  以上就是关于这本《微观世界:谜一样的小生命》的全部。

  愿小朋友们从此大开眼界!让好奇心指引大家探索科学世界。

  《微观世界》读后感(五):孩子总喜欢塞东西进嘴里?《微观世界》帮你解决这一问题

  

1、“小人国”里的捣蛋“居民”

没吃完的面包在桌子上放久了为什么会腐烂?掉到地上的食物为什么不能捡起来再吃?饭前便后为什么要洗手?

  现在的我们,自然知道这都是由于微生物的原因。可在几百年前,这些问题可是困扰了人类很多年,别说一般人了,就连鼎鼎有名的英国皇家学会也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全然不知。

  直到有一天,荷兰一家杂货铺里的一个小学徒,用自己磨制出的镜片,发现了微生物,这才解开了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这个人就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列文虎克。从他以后,人们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动物、植物以外,还有微生物的存在。

  1632年10月24日,列文虎克在荷兰代尔夫特的一个酿酒工人家庭出生。16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列文虎克被迫辍学,外出谋生,过着飘泊苦难的生活。

  20岁时,列文虎克回到了代尔夫特,后来进了市政厅当了一位看门人,并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知道了放大镜这个东西。

  列文虎克对能把微小的东西放大的放大镜十分感兴趣,但放大镜的价格太过昂贵,列文虎克负担不起。

  好在磨制放大镜镜片的技术并不难,只是需要耐心和细心,于是列文虎克便转而决定自己磨制放大镜。

  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动,列文虎克终于磨制出了一个直径只有3mm,但却能将物体放大200倍的镜片。

  他兴致勃勃地把镜片镶嵌在木片挖成的洞孔内,用来观察周围环境中微小的物体。

  眼前的场景使列文虎克惊呆了,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那一块小小的镜片下,鸡毛的绒毛变得像树枝一样粗,跳蚤和蚂蚁的腿变得又粗又壮。

  仿佛开启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的列文虎克,十分兴奋地察看着周围的一切,包括手指上的皮肤、蜜蜂腿上的短毛、蜜蜂的螫针、蚊子的长嘴,以及一种甲虫的腿。

  当他把身边和周围能够观察的东西都看过之后,便又开始不大满足了。他觉得应该再有一个更大、更好的显微镜。于是,列文虎克更加认真地磨制透镜。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钻研,列文虎克在1674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并利用这台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血红细胞,从而开始了人类使用仪器来研究微观世界的纪元。

  1677年,列文虎克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

  1702年,他在细心观察了轮虫以后,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小生物,因为这些微生物附着在微尘上、飘浮于空中并且随风转移。

  他追踪观察了许多低等动物和昆虫的生活史,证明它们都是从卵中孵出并经历了幼虫等阶段而长成的,而不是从沙子、河泥或露水中自然出生的。

  列文虎克的这些发现,震惊了当时的整个科坛,他的科学实验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公认,他本人也成了皇家学会的会员。

2、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所谓的微生物,其实是我们对肉眼看不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统称,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少数藻类等。

  1674年,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并利用这台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从此,微生物学进入了形态学阶段。

  但是在这之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一直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了生理学研究阶段,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远到14世纪肆虐欧洲,造成欧洲近1/3~1/2的人死亡的黑死病;近到21世纪初,在国内引起恐慌的SARS事件,无一不与微生物有关。

  在人类的各种疾病中,大约有一半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人类不断与微生物作斗争的奋斗史。

  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人类,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各种新型或再现的微生物感染,仍然会时不时地发生,令我们措手不及,我们仍然不能轻视微生物给我们带来的威胁与挑战。

  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食物的腐败,比如放久了的面包,就会在霉菌的作用下发霉、变质;有些微生物则可以用来生产各种具有特色的另类美食,比如“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再比如在法国具有两千多年历史,辛香浓烈,带有刺激性气味的“蓝纹奶酪”。

  除了会导致疾病以及使食物腐败外,某些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比如,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次从青霉菌中提炼出的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某些微生物因为能够降解塑料,而在环保方面大有可为;还有一些微生物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吸引着我们去尝试揭开这些微生物在生理构造方面的特殊之处。

  事实上,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发现了许多微生物,但我们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3、如何让孩子认识微生物

  各位养过孩子的家长应该都知道,孩子到了某个阶段,就会变得格外喜欢探索世界。比如我闺女,前段时间总喜欢吃手,现在则热衷于把床上、地上、沙发上,各种自己能接触到的的东西,都捡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里,然后对着你嘿嘿嘿地傻笑。

  虽然我也很严肃地告诉她,外界有很多细菌微生物,不能随便抓起一个东西就往嘴里塞,这样会肚子痛。

  但年幼的闺女显然无法理解什么是微生物,歪着小脑袋,萌萌哒地问我,“微生物是什么?”

  “就是很小很小的一种生物。”

  “有多小啊?这么小?(比划了一下自己的手)这么小?(比划了一下自己的手指)”

  我被闺女的这份天真打败,只能另外想办法给闺女解释什么是微生物。

  前不久,我看到了这本叫做《微观世界:谜一样的小生命》的书,眼前一亮,立即就下手买了回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埃莱娜·拉杰克和达米安·拉韦尔杜恩,两位作者拥有丰富的少儿科普读物创作经验,他们共同创作的青少年科普读物曾获法国青少年出版工会颁发的“地球奖”。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塞德里克•于巴斯和克里斯蒂娜•罗纳德是这本书的科学顾问,一起参与创作,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

  译者李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与地层学硕士,具有生物学和古生物学背景,译文简洁准确。

  而说到这本书,那就更厉害了,自2017年出版后,就获得了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颁发的“科学趣味奖”,以及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奖”,2018年又获得了法国上塞纳省“科学无秘密奖”青少年组奖,并已售出多国版权。

  这本书的开本很大,折叠拉页以及图片局部放大显示的设计,为你尽可能详尽地展现那些生活在洋底、海边、森林土壤、厨房里,甚至是床单上、皮肤上的微生物。

  比如这页,为我们展示了家中厨房的一个角落。

  肉眼粗粗一看,就能看到这块角落里很脏。

  那如果我们把这个角落放大50倍,会看到些什么呢?

  天呐,这些都是什么呀?

  别急,每幅拉页的左边,都配了各种事物的图片、名称,以及简单的解释。

  有了这些准确科学的描述,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你都可以侃侃而谈,而不会被问得面红耳赤,左一个“我不认识”,右一个“我不知道”了。

  两位作者在这本书中,用生动而严谨的描述、细腻真实的大场景手绘画面、独特精妙的书籍形式,带领我们认识10个微型生态系统中,近100种与我们亲密如斯、共创世界的微型生物。

  极富艺术冲击力的手绘大场景,再小的微生物,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在书的末尾,还有一个专业名词解释版块,在这个版块中,有对各个科学名词的解释。

  有漏斗、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简单图示。

  还为你介绍了生物的分类以及各类生物的基本特点。

  看到这些精致又逼真的插图,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微生物,为什么我们要讲卫生、爱干净,远离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就比如我闺女,看了这本书后,再也不动不动就把地上捡到的东西往嘴里塞了。

  不过我们也不用对微生物太害怕,毕竟,它们和我们一样,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不仅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万事万物的多样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微观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