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为了寻找救命的中国医生,我40岁开始学中文
日期:2020-02-25 20:45:44 作者:苏晓楠 来源:CCTV1等着我 阅读:

为了寻找救命的中国医生,我40岁开始学中文

  “铁哥们儿,是吧,铁哥们握握手。”马基隆热情地用中文跟工作人员招呼

  这位巴基斯坦朋友第一次来到北京,这片让他寄托热忱土地

  白色在巴基斯坦是代表尊贵、喜庆的颜色。为了寻找救过自己母亲性命中国医生,马基隆特意身着一身白衣而来。

  01

  中国人救了我的母亲

  40多年前,马基隆的母亲身患肿瘤,被医院诊断为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

  “儿子,我该怎么办,我不能看着长大了……”看着年幼孩子,想到将要告别幸福庭,母亲陷入了前所未有悲切

  绝望之际,马基隆的父亲听说,附近有一支中国来巴基斯坦援建公路部队,他们的医生可以治病。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马基隆一家来到了中国驻扎在巴基斯坦的医院。一番检查过后,医生说马基隆妈妈的病能治,但是手术需要大量输血。

  于是马基隆一家连忙赶回村子村民帮忙献血。可就在手术这天,联系好的村民却不见踪影

  马基隆一时不知所措,蹲在医院的角落泪如雨下

  小朋友不哭,我们在呢。只见数十个中国工人叔叔身影映入眼帘大家有序为马基隆妈妈献血。

  在医生的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

  

  中国医生的背影让年幼的马基隆明白了什么叫做最坚实依靠

  02

  动人故事不断上演

  医院的救治不收当地人一分钱。

  当时条件艰苦,医生和护士只能住在帐篷里,只有手术室病号住的房子才是用石头砌成的。

  好多中国医务人员,芳华正茂,在异国他乡坚守岗位辛勤奉献

  1965年,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政府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两国的喀喇昆仑公路。

  由于巴基斯坦一面工程艰巨进度相对缓慢经过协商,中国政府先后派出一万多名筑路人员到巴基斯坦施工。

  在《等着我》节目现场,曾经参与过公路援建的蒋贞孝回忆到,巴基斯坦人民对待我们,也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热情。

  记得有一次,蒋贞孝带着几个工友向一位巴基斯坦老大爷水果,他们摘了300公斤的杏子。要付账时,老大爷却说“你们是中国朋友,来到这么艰苦的地方为我们修路,我们十分感激,这些水果全送给你们了!”

  在这条连接两国的公路上,情深意重的故事在不断在上演。

  03

  “你好,中巴友谊万岁!”

  经过这命悬一线的救治,马基隆妈妈对中国的感情更是与日俱增

  “我妈妈不懂中文,看电视时候她问我这是中国的吗,是中国的我就看!”

  1986年,中国通往巴基斯坦唯一陆路通道——喀喇昆仑公路正式通车。

  马基隆成为了一名货运司机,常常往来于这条公路之上。

  妈妈常常会问出行归来的儿子,“你不是到中国去了吗,你找到当年的医生了吗?”

  而其实马基隆的工作只是在关口边境运输

  看着母亲惆怅失落样子,马基隆决心一定要找到当年的恩人。他在40岁的年纪开始学习中文。

  他学的第一句中文,就是“你好,中巴友谊万岁!”。

  马基隆答应妈妈,要带她来中国,来看一看这片令她魂牵梦绕的土地。

  遗憾的是,2014年10月,马基隆的母亲逝世。临终前,妈妈把中国医生的照片交到马基隆手中,“我不在了,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找到恩人。

  04

  只为那兄弟般的情谊

  当希望之门开启,即使岁月的寒霜已经浸染尚医生的双鬓,马基隆仍然一眼就认出了恩人。

  马基隆紧紧地抱住尚医生。

  母亲的遗愿,一家人的牵挂,自己多年来苦苦的找寻,都在见到恩人的一刻,收获到最好回馈。

  栏目组为马基隆准备了更大的惊喜。

  原来,当年的医护人员也来到了现场,马基隆端详着每一位”亲人“的面庞,与他们一一拥抱握手。

  “比喜马拉雅山高,比阿拉伯海深,比蜂蜜甜。这是巴基斯坦民间对于中巴友谊的形象比喻。

  愿中巴友谊之树万古常青。

  点击下方关注更多《等着我》暖故事

  13岁的她撑起一个家!

  一间三十余年的理发店,一扇为儿敞开的家门

  13年后再见救命恩人!竟是在战疫一线…...

  妈妈奶奶被确诊,爷爷爸爸被隔离,5岁孩子谁来照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为了寻找救命的中国医生,我40岁开始学中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