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悲惨世界》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02-18 22:4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悲惨世界》经典影评1000字

  《悲惨世界》是一部由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执导,弗雷德里克·马奇 / 查尔斯·劳顿 / 塞德里克·哈德威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世界精选点评

  ●……

  ●第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引人深思的一部片子法律人情强烈碰撞尊重个人选择悔选择自己要的。

  ●有一些原著党不会待见的改动,但作为一个独立故事来说完成度很让人满意层次张力都好。

  ●与原著很贴近,蛮不错

  ●life is to give

  ●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是行不通

  ●2014/06/18 上海國際電影節 於曹陽影城觀看,同行者有觀影小組。看過最長的電影,五個小時。經討論,大認為是一部經典的宗教性電影。看第二次都不累。

  ●冉阿让长得太帅了吧

  ●上学期思修课上看的,拍得很好,情节深刻

  《悲惨世界》影评(一):镣铐自由

  这个很值得大家去看看和深思。

  为什么最后警察会把冉瓦让放了,自己却带着手铐自杀了呢?有什么寓意吗?个人人为戴着手铐的警官实在一直追捕冉瓦让的同时就已经戴上了无形的手铐了,这个可能也是雨果认为当时的政府政治都是带着镣铐的,最后的警官的自杀也许象征着当时腐败政治的毁灭,冉瓦让的自由也许是象征着底层人民获取自由。

  《悲惨世界》影评(二):好人 坏人

  当你的人生档案中留下一笔往昔的轻狂 终生不能进入体制 而且连你的父母都要接受体制的审问 这并不是不存在 睁开眼

  社会发展和进步一定会有一些牺牲,而这些牺牲都有他所存在的意义,没有什么事随便就可以的。

  最后男主与芳汀的对话及其去世后走入另一个世界的画面,告诉你现实丑恶、悲惨、人生残酷,唯有救赎、爱能温暖的主题成功的将低到尘埃中的小爱讲到无欲无求的大爱。

  《悲惨世界》影评(三):爱是给予,而非索取

  一,神父将银烛台送给冉阿让时说,一个人活着是为了给予,而非索取,希望今后的人生路你亦能如此。虽然是很平淡一句话,冉阿让却明白其中蕴含的真谛,并成为他一切救赎的注脚。后来他请求珂赛特和马吕斯永远保存那对银烛台,因为虽说只是银器,对他而言却是无价宝,也是希望传承奉献精神。二,和2012版不同的是,这一版冉阿让是爱珂赛特的。他从未拥有、品尝过爱情,但却宁愿为了爱,舍身救下珂赛特钟情男子常人无法做到的抉择让这份爱更厚重。在决定成全他们,孤身一人远赴异乡前,冉阿让对马吕斯说,人生除了相爱还有什么呢?请像我珍爱她那样珍爱她吧。爱是克服一切困难法宝,因为有爱,冉阿让才能够做出伟大的自我牺牲。三,这一版交代了沙威的出身,母亲是妓女,父亲是苦刑犯,然而对待社会底层,沙威依然毫无同情,他把法律在抓你,而不是我,作为口头禅。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让社会运转的是苛政,维持苛政的是“合法”的暴力,个人只需要服从,不需要有人性,沙威虽出身底层,但制度却把他塑造成一部只知执行命令的冷血机器,他不明有比法律更古老的法律,那就是良知和道义。对沙威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从肉体上打败他,他只能从精神上被击溃,从灵魂上被消灭,正因为如此,冉阿让才放过了他。沙威最后一刻终于明白,曾认为坚不可摧的秩序不过如流沙般易逝,没有爱的世界,一切皆虚无。信念的崩塌是致命的,他已如行尸走肉,是否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经典就是每看一次都有收获,所以才百看不厌。

  《悲惨世界》影评(四):公正还是仁慈

  在观看这部1935版《悲惨世界》的时候,每当沙威出现在屏幕上,身边的同学都发出鄙夷叱责的声音。大家都认为沙威太固执了,固执得让人情理无法接受。而对比起冉阿让的宽容,这份固执更显得无法原谅。电影里对沙威的背景交待很少(原著也是),只知道沙威的父亲服过船役,母亲是个妓女。沙威曾说自己的父母虽然都属于低劣的阶级,但是自己决要脱离那个阶级,让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对法律公正的维护中。或许由于这样的身世,沙威感觉到人类恶的本质,为了不因自己身世被人歧视,他用坚定的法律观贯彻人生来赢得尊重。在沙威的信条里人性本恶,人是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赎罪的,一旦犯错就要接受惩罚,没有什么可以抵消,而仁慈就是人类犯错的根源。这样的信念在他成长过程也愈发变得失衡。

  19世纪的法国对犯罪的刑法特别严重,动不动就是死刑,冉阿让也是因为偷了块面包而被判十年(这是根据当时真实的事例改编的)。这样的刑法制度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犯罪的防治更偏重于施加对后果的恐惧,而忽略了解析犯罪的动机及根本原因,同时少了很多道德和人情关怀。沙威对法律的过分执着恰好体现了当时法律制度的漏洞。但是一个罪犯是否能因为心灵的造化而免去以前的罪呢?在仁慈面前公正是不是真的显得有点执拗呢?在1998版的《悲惨世界》里,导演索性把焦点放在了冉阿让和沙威的矛盾中,让观众开始思考公正和仁慈哪一个更应该主导生活。沙威自杀了,表面上似乎果给了仁慈胜利,可是这个社会真的不需要有一点沙威的秉法执公的精神吗?

  五月一日国家新通过的交通条例中规定醉酒驾驶将以刑法处理,也就是无论你醉酒撞没撞到人,发没发生事故,只要醉驾都会入刑。很多人认为此条例太过苛刻,不合常情,因为醉驾似乎大多数人都有过。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醉驾撞人事故的发生和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性,普通老百姓对醉驾深恶痛绝。教训越来越多,可是事故依然不停断。而这种靠刑罚的严厉措施确实能有效的减少醉驾现象。尽管醉驾入刑问题还有所争议,但可以看出一个社会是需要一个硬性规定来制衡人们的社会行为的,道德的约束力往往不及法律有效。近日,高晓松的判刑决定也说明了人民逃离不了法律的制衡。在看药家鑫一案,法庭最终还是给他判了死刑。面对受害者家属的哭泣,不是你的同情安慰就可以抚恤伤口,也不是原谅宽容犯罪者就可以防微杜渐,很多时候杀鸡儆猴更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当然每一部法律都因其复杂性有待需要完善的地方,不过既然有了规矩就要严格遵循,否则社会将无据可依,那么仁慈就会显得很卑微。

  “悲惨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公正和仁慈的话题依然持续着。世界会因为冉阿让这样的人而变得更加美好,但少了沙威这样的人社会也缺了份稳定。这就跟辩题一样,谁对谁错都没有一个极端的解释,只有在具体的事上去具体地平衡他们间的关系,让法理通融,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悲惨世界》影评(五):小Mo对于宗教作品《悲惨世界》(1935)的个人见解

  这是我,小Mo的第一篇影评,看到此片影评较少,讨论不深刻,于是补充,希望不要过解,望得到斧正!

  首先要明确,这不影评是针对美国导演1935版的,不是百代公司1934版的。

  本人(moviessentiw,自称小Mo)是先看了1935版的《悲惨世界》电影,而后对一些细节存在疑问而找了原著比对。写出如下影评,目的不在于给大家讲解(因为自己还没到那个水平),而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反馈,共同讨论,与大牛切磋才是小Mo的追求。

  此处提示:以下内容有情节透露,建议观影后斧正。(平常总赶大作业,一打字就刹不住笔,对不住各位读者了。)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为了这部书,雨果前后构思了40年,到晚年才完成。他自称这是“一部宗教作品”。

  而个人认为,1935版的《悲惨世界》也确实将其简化为了一部宗教作品。全片的核心在于冉阿让生命第一阶段得到的主教的启示:“Life is to give, not to take.”(是给予赋予了生命以意义,而并非索取。)影片结尾又进行点题,冉阿让将这句话赠与新人珂赛特(Cossette)和马吕斯(Marius)。

  同时,影片也较多涉及教堂,开始时候冉阿让被好心的主教米里埃(Myriel)收留,第二阶段冉阿让为教堂筹集善款,而后得到上苍的回报,教堂收留了他。其实,原著中还涉及更多宗教内容,包括修女嬷嬷等。

  而影片中两个主要人物,冉•阿让(Jean Valjean)与贾维尔(沙威 Javert)的人道主义觉醒时刻,即第一阶段结尾冉阿让决定重新生活,与第三段结尾贾维尔跳河自尽,电影中均奏响了“赞美圣母玛利亚”,为此笔者特地百度了一下,得到如下信息:

  玛利亚为旅途中的天主子民指出确切的希望与安慰。东正教和天主教认为玛利亚是上帝特别为诞生耶稣而派到人间的,所以她是无罪之身,不同于其他凡人,天主教也因此认为她升天後成为中保圣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

  如果小Mo没有过分解读,这里不难看出音乐的作用是代表着人物内心重获希望,愿用未来的善行祈求玛利亚的宽恕,以脱去灵魂上罪恶的枷锁,得到心灵的解脱。

  还有一点,不知道是小Mo“小眼昏花”还是确有其事,在影片中段,冉阿让逃离追逐下车的地方,背景里有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像,看着像,也许是树枝什么的~如果真的是十字架,那应该代表着圣母玛利亚的宽恕,对他多年行善的报果吧,于是让他逃离贾维尔的追捕。

  影片在表现给予这一伟大核心思想的同时也制造了冉阿让与贾维尔立场上的矛盾,即人道与法制的矛盾,这应该是全片的线索所在。

  贾维尔,以及录用贾维尔的人都是法律的奴仆,缺乏人情,他们认为“人性本恶,一旦犯错就无可抵消。”(来自他人的影评)所以可以解释了为什么贾维尔对 让 穷追不舍,而且面对 让 的枪筒死以明志,势不两立。

  而冉阿让代表的是人道主义,相信这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引用他人的影评:

  人道主义是雨果创作的最突出特点,人性有善恶,而宽恕与仁慈的人道主义具有战胜一切邪恶的伟大力量,因为主教的感化,冉阿让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的人,就连统治阶级忠实的执法者具有顽固信念的沙威也在冉阿让的感化下信念动摇,最后自杀。

  听说电影的其他版本中(恕我精力有限,还没有看其他版本)强调突出了这种矛盾,原著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小Mo认为在1935版中这样的叙述已经达到目的,虽然不深刻,但是也足够清晰明确,如果过多讨论反而会使作品主题淡化。

  真正引起Mo(“小”字呢?太麻烦,不打了~)深思的是人道与给予的关系是什么?当然,给予并不等同于人道,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交叉重叠的,用理科的语言来说,就是交集非空。但影片并没有揭示二者的关系,却明确了二者有关系,这就让小Mo纠结了。。

  再说人物的塑造,以下引自谋篇博文:

  在《悲惨世界》的序里,雨果提出当代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但芳汀(Florence Eldridge饰演)并没有表现出堕落,新的《悲惨世界》音乐剧里有对芳汀被生活所迫走向堕落的描写。在原著中芳汀也整整占据了第一部(Volume)。而1935版电影里的芳汀仿佛只是为了让珂赛特顺理成章出场的一个过渡。

  芳汀之女,珂赛特(由Rochelle Hudsonl饰演),我怎么觉得她都没有艾潘妮(Eponine,由Frances Drake饰演)吸引Mo呢~在短短几分钟镜头下,艾潘妮的人物性格完全可以通过神态变化体现出来,而珂赛特的人物性格是靠语言和剧本塑造的~影片中没有涉及到原著的人物身份纠葛,原著中艾潘妮是恶老板德纳第夫妇的女儿,却在危急关头巧合救过冉阿让一次。

  还要提一句开始时候主教家的佣人管家,让在被领到卧室时候偷窥了银盘,就好像当年偷窥了面包一样,管家对让的这种行为充满了恐惧。让说了一句“她怕我呢!”其实是在暗示观众管家害怕,我就想不明白了,从心理学,他应该是心虚的,怎么会这样说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这不是暴露自己么。这里要是能将画面做细,给管家个特写,估计就不用让这一句暴露自己的话了。

  至于马吕斯,他和珂赛特的恋情简直就是戏外的一笔,完全没对主题起到作用,只是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同时加入一个情感元素。额,个人见解。。

  弗雷德里克马奇和查尔斯劳顿分饰冉阿让和沙威,这两位都是奥斯卡影帝级别的,影片获第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由于小Mo并没有与其他的版本进行对比,感觉二人的人物塑造都挺到位的。本该对这二人多做分析,却觉得电影将二人对立的形象塑造得比较饱满,没什么可说的~倒是看到这个评价简练到位:

  冉阿让苦难多舛的命运与他高尚的品格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让《悲惨世界》这部作品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

  再说说剧情。伏笔做了很多,看完电影去回想,觉得电影整个是对称的。文末点题开头的“给予”;剧中服船役的时候就负木而起,成为市长后又因此暴露自己;两次事件上相呼应的“赞美圣母玛利亚”;而影片中心的也就是那段加急的音乐声出现的地方,冉阿让逃离贾维尔的追捕。高潮居中心,剧情对称安排,可谓中规中矩。

  当然,以上见解都是小Mo自己的想法,看不懂的地方都努力赋予了一个解释,存在不合理请指正。

  (不是有那么句话黑。。也不知道黑谁的啦~现在看来,是黑小Mo这样的有志青年的了:

  导演要想知道自己的电影讲了啥,得先去豆瓣看看~

  其实这句话也没错啦,前段时间知道了电影内容是两方面决定的,观众也有导向作用,这是制片人的职责所在。)

  还有一些小Mo想不通的地方(按电影先后顺序),希望大家积极探讨啊:

  1, 冉阿让在服船役后,被要求去 劳德里尔法 报到,当时法官对他说明了报道的时间,即法规,为什么吧啦吧啦说那么快?是体现了法官的什么性格特点么?

  2, 为什么芳汀告诉冉阿让女儿所在的时候详细描述了那家客店的标志,骑着白马的骑士什么的。而我在原著中看到的是这样的:

  店门上头的墙上有一块木牌,上面有这样一幅画:一个人背着另外一个人,这背上的人戴有将军级的金色大肩章,肩章之上有几颗大银星;画面上有些红点,表示血迹;其余部分则是硝烟,大概表明那是战场。木牌下端有一行字:“滑铁卢中士客店”。

  大家有没有觉得,白马骑士是冉阿让的形象,所以影片特意突出强调详加叙述,可是冉阿让的英武形象放在一个恶老板的店头,又觉得不那么合称吧~这就是小Mo所困惑的地方。

  3, 在影片第三段,贾维尔被任命跟踪珂赛特回家时看到了让,然后片中未言就到了马吕斯来探访,贾维尔说那一家人已经离开了。难道贾维尔真的没有发现那个男人是让?以他的性格,他怎么可能允许让轻易离开?既然离开了,他为什么还要在那里守着?个人觉得,此处导演一笔带过,是因为违背原著难以圆场,便“不表”了。

  4, 这一点之前是疑问,在查过资料后得到解决:第三段影片中,冉阿让扶艾潘妮坐下后,要管家拿白兰地。我不禁疑问,白兰地号称八大烈之一,为什么请一个激动的少女喝这个?(想歪,歪想中……)以下是百度的解释:

  世界上生产白兰地的国家很多,但以法国出品的白兰地最为驰名。

  1701年,法国卷入了一场西班牙的战争,期间,葡萄蒸馏酒销路大跌,大量存货不得不被存放于橡木桶中,然而正是由于这一偶然,产生了白兰地。

  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19世纪,我们就可以理解,当时的白兰地是法国最大众的酒品,这就不难解释冉阿让随口一个白兰地了。

  相信还有一点是大家达成共识的,就是电影没有忠于原著,恩,很多处。但既然导演就没想要忠于原著,而是表达其中一部分内容,那小Mo也忠于导演,不去指摘什么。但还是说一点,减少大家的误会(其实是不舍得把他人的观点丢掉啦~)。

  引一段他人的影评:

  冉阿让从下水道救下马吕斯,并没有产生原著中的误会,以沙威的自杀结束,而非冉阿让的死去。这点改编其实挺合我意的,原著中冉阿让救了马吕斯一命,并让他与珂赛特成婚,还留了一大笔钱让他们过上舒适无忧的生活,结果换来的是马吕斯的厌恶和反感,让他不能安享晚年,因为这样所以我一直很不待见马吕斯和珂赛特。

  临到最后小Mo提出最大疑问,相信能看到这里的也都不是什么普通人了,一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本是奔着Pathe公司电影大赏看的本电影,但片头并没有该公司的任何信息。百度里面提到出品公司是Pathe,但主演却是Harry Baur,片长305分钟。这与我看的,即以上所评电影,主演为Fredric March,片长108分钟严重不符,导演在正文名片中介绍的与标题介绍的也不符合。于是我糊涂了,我想我看的这部应该不是百代公司的吧,很明显是20世纪福克斯的。那么Pathe公司的在哪里呢?

  附 哔哩哔哩在线观影网站,点开即可观看1935版《悲惨世界》:http://www.bilibili.tv/video/av637797/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悲惨世界》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