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是一部由拉吉·利执导,让娜·巴利巴尔 / 达米安·勃纳尔 / 亚历克西斯·曼蒂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世界》影评(一):香港离巴黎有多远?
刚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法国新片,在上海电影节无时差展映。
一次法式维稳的失败,一场青年暴动的酝酿。电影始于庆祝法国世界杯夺冠引发的骚乱,贯穿着欧洲圣母对移民少年的人文关怀,却终局于巴黎的官民主客贫富黑白之间的不期冲突。作为故事,全无前因后果起承转合的轨迹可循;但作为现实,往往就有不可理喻不知所以的发展逻辑。
在这个悲惨世界上,民变动乱此起彼伏,从巴黎、委内瑞拉再到香港,有多少深陷其中的个体不知不觉就成了事件的一块积木。就像影片结尾,持枪的白人片警和手握燃烧瓶的黑肤男孩惊悚对峙,双方都目光坚定如同自己手握真理,这时画面定格影片落幕。所有的“真相”和“意义”都是留给站在时空远处的我们信手描绘的……
#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第二场《#悲惨世界# 》Les Miserables,拉德.利导演处女作杀入主竞赛,相当令人震撼。整体质量颇高,有瑕疵但很珍贵。
影片以凯旋门下的大游行开场,挥舞的三色旗、多种族的人群,立刻呈现了当今法国社会的面貌。之后跟随一辆三人巡逻警车深入巴黎一个多族群混居的社区(当年雨果就是在那里写出了《悲惨世界》)。一个由非裔少年引起的突发事件,使各个族群、各方势力卷入,冲突不断升级,最后以少年受伤、各方强制妥协草草收尾。第二天,遭受不公的少年们拿起了武器,变成令人胆寒的街头暴徒。
影片出场人物非常多,所以前半段背景介绍比较长,节奏稍微有些拖,但设计的一些小幽默有一定的弥补;后半段从少年受伤开始节奏骤然加快,非常紧张。每个角色性格鲜明,群戏表演精彩,尤其是黑人小演员特别厉害。镜头非常流畅,场面调度很见功力,高潮部分的巷战扣人心弦。
“Remember this, my friend.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bad plants or bad people. There’s only bad cultivators.”
“我的朋友们,请记住这一点。世界上没有坏庄稼,也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庄稼人。”
谈两句《悲惨世界》里的足球元素(剧透慎看)
电影是以描绘去年俄罗斯世界杯决赛时法国民众的反应开场的,印象里最开始那些黑人小孩还在聊奥斯曼登贝莱和姆巴佩上不上场的话题。
了解这只世界冠军的朋友都知道,以姆巴佩、博格巴(坎特)、乌姆蒂蒂(瓦拉内)为首的三条线都是黑人,还没有算上登贝莱、勒马尔(电影里“市长”穿的正是勒马尔的冒牌球衣)、马图伊迪等等主力球员。法国队决赛的首发11人阵容里更是有超过半数的6位黑人,毫不夸张地说是黑人少数族裔给法国拿到的大力神杯。这就不难理解导演设置这个片头的用意,不只是通过所有人走上香榭丽舍大道欢庆胜利的宏大场面营造气氛和引出“悲惨世界”的酷炫片名,更是暗示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打响了,即这到底是谁的法国。
这里还必须提一个小细节(也是一个逗的我笑出声的细节)。粉红猪小队刚开始在市集里有一段闲聊:粉红猪说金球奖就是他了吧,团队的黑人小哥说是姆巴佩吧,粉红猪否认说他觉得是莫德里奇。很不经意的一段对话,但信息量很大。
首先解释下金球奖是足球个人的最高奖项,过去十年都被梅西和c罗垄断。再看两个人选:姆巴佩是法国人,世界杯夺冠最大功臣之一和当今足坛最炙手可热的新星,以及黑人少数族裔;莫德里奇是法国队决赛对手克罗地亚的核心球员,世界杯最有价值金球奖(不过这个奖项近几届被视为对亚军的安慰奖),以及白人。然后回看那段对话,作为法国人的粉红猪宁愿把金球奖颁给对手也不给自己国家的黑人球员,那种不可调和的种族矛盾通过两句话传达出来。事实上电影最后交代给我们的正是无法调和的结局。(有趣的是,当年金球奖最终得主正是莫德里奇,姆巴佩印象里是第三?)
最后想说的是,这可能就是我为什么不喜欢《悲惨世界》的原因的一个缩影。它太工整了,连足球元素都用得没有一点点废戏。每场戏都像是精心算计的组成部分,最后更是用某种看似升华的方式作结。而我对这种高考作文似的表达没有感觉,甚至有点抵触,这还是在没讨论人物弧光的前提下(事实上最后的大战因为人物坍塌在我这也是减分项)。
写于2019年6月24日
《悲惨世界》影评(四):Issa本名也是Issa
主要讲一些我记得并印象比较深刻的,不算影评,但短评写不下,所以这里写写。结尾的字幕里很多演员在剧中的名字就是本名,还挺奇妙的,徒增了一些想在看新闻的感觉。开头有些镜头也会突然拉近一小段,很像新闻连线里会出现的画面。 开头的那段庆祝法国队夺冠给了我一些错觉,以为是开头就会有暴动之类的,还好没有,中间穿插黑幕也很棒,暂停的、中断的狂欢与无数个心无旁骛但总觉得有什么要发生的笑容。看短评里有说在那样的狂欢、团结的时刻打出巨大的“悲惨世界”是非常“法国”的事情。 前面其实看得有些云里雾里的,就和那个刚来的警察一样,不知道潜在的关系怎么样的,就只能按照规则来,小心翼翼地判断,不逾矩。有礼貌、戴臂章、道歉,看着是很有秩序的警察工作模式,但又不真实的。起码我觉得真实的是Chris那样的,永远有理,永远暴躁。但在事情明面上结束,他们回到家,你又看到他活在一个比较正常的家庭,妻子挺关心他,小孩吵吵闹闹,但他的解决方式还是直接下定论,好像要命令一切。 Gwada(编辫子的警察)温和一些,有点像一个偶尔出现的和事佬,倒也不是为了和事而出现,好像是比较怕麻烦,也比较怕事情闹大,可能也比较讨厌粉红猪队长的作风。回家在母亲面前哭那段和搜查那段看出他其实挺在乎同胞的,在同胞面前就恢复了一些温柔。但是又很懦弱,可能是法国环境、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和Chris的工作经历让他变得很怕事。如果乡下警察显得太过具有正义又一板一眼,那他比较像驯化过的我们。 Issa有一个镜头我特别喜欢,忘记具体在哪一段,是拍他的背影,光打过来,他坐在某个屋顶。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起《迦百农》的开头,小孩坐在桶里。和狮子对峙那段特别好,弱者面对强者。以前在看《桥》这部剧里的“惩罚”和“后果”的讨论,很难懂,但我认为和狮子对峙这段、后来的暴动和《桥》的犯人心理有些共同点了,《桥》里的犯人在长大之后对童年虐待过自己和其他相关的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他对警察saga说:“这不是为了惩罚他们,这是他们做的事情的后果。” 关于把乡下警察设置为ga/y,其实我还没想清楚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因为很多争论在于一部电影是涵盖多个话题还是主题就专注在一个,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回答。因为如果这个环境换成其他国家,那么就会显得想说的东西太多了,这么一点时间根本讲不清楚,又会很混乱。但这部看下来其实是清楚的,几方的关系在无人机内存卡的争夺那段展示得很清楚。 在这里把他设置为ga/y是可以成立的。(题外话,这竟然有些《自由坠落》的后续的感觉)这个设置其实也是有利于塑造Chris的人物形象的。当然,马戏团的出场和后来的抓着Issa去和狮子对峙,马戏团的其他人都以玩笑看待也是可以与gay的设置联系起来的了。把法国的关于LG/BT的社会氛围涵盖进来也是一个点,但这一点大概有很多争论,到底是更丰富还是更浅薄了。
《悲惨世界》是导演拉吉利根据其同名短片改变扩充而来的。没看过短片,也不比较二者孰优孰劣,仅从长片出发。
片名取自维克多·雨果的经典,单刀直入地概括了全片的概念,导演要展现的是水深火热的社会图景。这幅社会图景来自法国巴黎的东部小镇蒙费尔梅伊(Montfermeil),同样是雨果小说里的场所位置。而在这座小镇的Les Bosquets郊区,正是全片不断渲染的“交火地带”,电影透过这一微缩镜像借以反映盘根错节的宏大社会命题。
导演截取了2018年世界杯上法兰西夺冠后凯旋门前的人潮狂欢作为开场镜头,喧腾的人群来自不同的肤色,一场久旱逢甘霖的胜利制造了团结的假象。在中—远—近景之间来回切换的镜头很精准地把握了这种状态,开放式空间下渐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此起彼伏的喧闹声效并不干扰叙事,而是将影片在还未正式开场就推向了高潮。场景内部的层次感加剧了观众的不安和困惑。
人群中高呼的“Mbappé”(姆巴佩)似乎是导演有意布下的反讽线索。这位有色人种在世界杯上如有神助,拯救了法兰西。开头不仅指涉了法国足球队的黑人化,并顺带引出了欧洲移民潮的注脚。简单的开头便包含如此丰富的寓意,交代了大背景下社会问题复杂的法国,并描述了法国人对边缘族群的双重态度。
影片跟随着巡逻警车的运动开始深入这一动荡的巴黎郊区。三位主人公皆为当地警察,相同的身份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视角。影片中有大量的巡逻戏、楼道戏和追逐戏,导演采用了晃动的手持镜头,在持续跟焦的过程中保证了镜头的流动性,从而赋予了叙事在混乱之中仍具有一种荒谬的秩序感。这些镜头揭示了导演审视社会的意图,虽然手持镜头的运用在批判现实的电影里并不少见,甚至已有泛滥之嫌,但拉吉利却让平庸的手持镜像恢复了连贯的跳动性,当然这一方面当然与扎实的文本有很大关系。在《悲惨世界》里,Gwada用Flashball打伤Issa后,镜头游移在三个警察的脸庞之间,动与静的对峙中不但交代了事件的发生,同时为后续三人不同的态度作了细致的铺垫。可见,大量的手持镜头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与文本之间相互增强,在情绪渲染之外拉动了暴力的延展性。
影片里,摄影机在某些时刻被淡化了,街上奔跑的小孩,偷拍隔壁女生的小孩,围在一起的黑人帮,怒气冲冲的警察,叫嚣着“永远不要道歉”的警察,本质上,他们是一样的,这个社会的一小块拼图,他们是设计好的角色吗?随着电影的推进,那种随时可能被点燃、被激怒的状态微妙地钳制着不同社群的力量,这背后可能是身份阶层,是权力,也可能是原始地位的交锋,来自最内部的鏖战。导演用这种方式去呈现社会暴力,某种戏剧化的又十分日常的暴力,偶然和必然的集合。
在周旋于外部矛盾的同时,导演对准了内部的异化,这是《悲惨世界》比较特别的地方。信奉“C’est moi, le loi”(我就是法律)的Christ暴躁粗鲁,一副种族主义者的陋相;身为黑人的Gwada稍微收敛但同样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新人Stéphane厌恶一切粗暴的执法手段,很多时候他犹如局外人(没有那么“白”,也没那么强权)。在外出巡逻中,这三人的分歧加剧着,直至枪击黑人小孩事件发生,蛰伏已久的矛盾终于刹向了高潮,此前的叙事铺垫令这一高潮的到来毫无设计痕迹。
flashball(防暴球弹枪)这种所谓非致命武器在西方一直争议很大,官方的定义是并不会侵袭皮肤,但通过网上的数据可知伤者并不在少数。在此前法国的“黄衫运动”,甚至十几年前法国的骚乱中,当地警方就频繁使用过。当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明确禁止该种武器使用时,法国的《内部安全法》早已赫然规定了Flashball的适用情形和适用人群。说是适用情形,但基本上一发生暴动,警方就有权使用,对于“暴动”的定义,警方实则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
另外一边,一个黑人小孩用无人机录下了这一幕。记载关键信息的无人机录像成了枢纽,人物又一次不自觉的陷入拉扯式的困境。前圣战分子Salah为首的势力集团与当地警力之间的利益交换说明了,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关权力,支配社会倒退抑或前进的力量来自于权力的更迭与交换,而非权力的消弭。
而整部影片描述的,恰好便是权力的流动状态,包裹在暴力的氛围中,个体不断被分解着,你很难用简单的善恶与对错观去衡量这些角色。Issa在从马戏团偷走狮崽的瞬间是他得到权力的开始,这场盗窃引发了全片最大的张力,某种程度上,警察,当地帮派争夺狮子所有权、占有权的行为都是权力的分割、控制。狮子是暴力与权力的象征,意味着,权力的诞生伴随着暴力,企图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铲除暴力如夸父逐日般荒唐。
当小男孩被压着身体关到狮笼中,在暴力的震慑与对峙下,他彻底丧失了权力(狮崽)。如何夺回主动权呢?于是才有了结尾的楼道对战。Stéphane所谓的“love&peace”似乎宣告无效(结尾处Issa面对Stéphane的恳求并不打算手软),暴力是乌比斯环,一旦开了头,费力去停止只会付出更大代价。开场的狂欢与结尾的闪弹混战是暴力的具象化,走不出的乌比斯环,以暴制暴,以牙还牙,古老的谚语在现代社会屡试不爽。扎根于人性的暴力,俨然成了不可抗力,无法预知、预防也难以抵抗。
值得一提的是,拉吉利镜头下的暴力世界也是一个男权世界。女性近乎软肋般的存在。在推进或是对抗暴力的过程里,她们无一不是失语的,像是无灵魂的、被动的容器。
与雨果的小说不同,影片中并没有如阿然让那样拥有无懈可击人格的角色。在小说里有一个情节,是警察沙威站在塞纳河旁陷入沉思;电影里的后半段,拉吉利也安排了类似的“沉思”镜头,Christ坐在沙发上紧皱眉头,沉默不语。雨果的小说里用宽恕为恶指出了方向,而在影片里,这样的宽恕不复存在。爱,变得很脆弱。
当失衡的高角度附拍镜头掠过日常的巴黎郊区,每个人走动着,奔跑着,阳光和尘埃淌过他们的头发,这些个体很相似,脏的灵魂,善的灵魂,看起来都是那么无足轻重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