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汉密尔顿夫人》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0-02-18 22:2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汉密尔顿夫人》经典影评有感

  《汉密尔顿夫人》是一部由亚历山大·柯达执导,费雯·丽 / 劳伦斯·奥利弗 / 阿兰·莫布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汉密尔顿夫人》精选点评

  ●VivienLeigh&LauryOlivier~~黄金组合金童玉女银幕情侣~~片名忠魂鹊血离恨天”太古怪”“汉密尔顿夫人”太直白“英伦战火”太背景绝代佳人”最嗲与39年乱世佳人呼应。历史人物的婚外史与两大演员的真是经历相似演的好。她是最美の女子她只为他美人迟暮真伤啊~~

  ●结尾部分艾玛拉上窗帘,好像人生幕布也拉上了一样

  ●世佳人后拍的,有斯嘉丽的影子

  ●劳伦斯长得真像伊万...

  ●1、片名翻译的挺好. 2、海战场面总让我想起吉鸿昌甲午海战什么的……3、如何看待婚外恋,取决于站在谁的角度上:追求真爱没错,可对旧为何又不负责任;旧爱既已不被爱,何必纠缠坏了姿态;真爱之中名分并不重要,但没有名分的新真爱会不会更快的退化成旧爱?——LO夫妇肯定演的百感交集

  ●EE-D9《忠魂鹃血离恨天/汉密尔顿夫人》费雯·丽 劳伦斯·奥利弗 这对夫妻真是金童玉女!费雯·丽把角色演得真活,像她这样的女子,随便放在论哪个时代中,都不可能会不惹人喜爱,话不停断,神采飞扬,有她在场,旁人欣赏,足矣。

  ●可怜的乱世女人 年轻的费雯丽在镜头前总是眨巴着大眼语速很快亢奋的很……

  ●这什么名字= = 女神啊女神,你最美的时候我就只有叹息。们不及你的衰老那么要命地打动我。

  ●多经典的银幕情侣,演绎多经典的史诗爱情

  ●忠魂鹃血离恨天——这老译名翻得…看完觉得概括得倒也精准。自汉密尔顿夫人,到费雯丽,一张脸一旦美成了这样,终其一生都要为它负责、为它连累。既颠倒了众生,也颠倒了自己

  《汉密尔顿夫人》影评(一):费雯丽巅峰时期不俗作品

  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结婚合作过的唯一一部电影,讲述英法战争时期英国海军将军纳尔逊与贵妇人埃玛之间的感情故事,该片制作二战中期,主旨是为了激励二战中的英国士兵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海军将军对国家忠诚,艾玛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无不令人感动。该片也成为丘吉尔最欣赏的电影。

  《汉密尔顿夫人》影评(二):鬼才吉尔是被这段爱情所感动

  参与这部片子大师我不敢在只看看三遍的前提下妄加评断。但是十年间五六次看都反复印证我的疑惑。这剧本真的好?

  原故事情节固然惊天地泣鬼神感人。绝色佳人和盖世英雄命运阻碍的爱情到这个程度也算是经典了。但是剧情拍的确实让人没法感受其中的困苦为难也许是我对当事人现实八卦太过详解。透过屏幕。我只看到费雯丽美得昏天黑天。

  我不相信。那个从来没自己拉过椅子入座的首相不知道时全欧洲都在传的绯闻。

  她的英雄病倒在自己的大床上,她举皓腕用银汤匙碰触他的双唇。每到这个头我都调整一下坐姿,下意识的。想象面前绝色的佳人怀着怯确的心情关怀着我。别说是瞎眼断手,更何况追击的还是从亚历山大帝后数得上的枭雄。

  老天知道多少男人这辈子追求的是什么!!

  大丈夫当如是。费雯丽通过汉密尔顿夫人成全了所有男人的梦想。片子里的战争情节太少。镜头不够宏大!!但是女人够漂亮,足够的漂亮。

  此类题材后继者太多。例如勇敢的心。也能成为经典。但是话题性不够。当然我不是说苏菲玛索不够漂亮。

  纳尔逊死在战争胜利的一瞬。将军百战死,深闺他还是某人的梦里人,红颜知己等着他。最完满不过的结局。如果接下去。面对肯定不会是夫妇恩爱天长地久。一个战士能适应奢华爱热闹的贵妇?事实也是如此。

  但是艾玛就不一样了。孤独潦倒终老。留下的只有娇憨纯真的画像供人们追想。同时伴随的还有已经生育过还能有如此神态的巴拉巴拉。

  真是一部值得反复八卦也能嚼出滋味的好片子。

  最后加一千个惊叹号。费雯丽的容貌满足男人的一切妄想。

  虽然没机会亲见海伦的美貌。但如果是费雯丽,我可以理解特洛伊的战火。

  《汉密尔顿夫人》影评(三):What a Women!--Emma Hamilton

  此部电影是继《乱世佳人》后,我最喜欢的费雯丽的电影之一。费雯丽是一个少产的演员,但部部经典。《欲望号街车》是我看完后最压抑的电影。之前看评论说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叫《绝世佳人》,我觉得它完全没有辜负这个名字。题目引用的是乱世佳人里瑞德对斯佳丽的一句赞美之词,emma其实也是What a woman!

  电影开头让我想起了《欲望号街车》里的情节,我以为这里面又会是类似的故事,还好,不是。回忆开始时,我只觉得这个女孩很虚荣,一切只为挤入上流社会,会为了讨好别人而说一些故作姿态的话。但事实上,也不完全如此,至少那个时候她只是一心想要嫁给查理,虽然她明明知道查理负债累累(这证明她也不是那么的虚荣)。当然,那个时候她还小。正如后来她所说,为了报复,她嫁给了威廉.汉密尔顿。

  威廉.汉密尔顿让她学习西班牙语,法语,让她成为一个十足的淑女,只是emma却如他手中的画像和雕塑一般,只是他热爱的没有生命的收藏,甚至是工具。

  emma很聪明能干,立刻取得了王后信赖,成为王室的红人,王后下令谁都不见,但除了她之外。当纳尔逊来像威廉要5000个兵队时,emma轻而易举就向王后要了1万。申请要2万,最后给了她一万,这期间的谈判对话,连纳尔逊也说应该记录到兵书技巧上。What a woman!Emma真的让我佩服到五体投地。如果她是一个男人,估计也会是一个很出色的人物吧。尤其是经过这次事情后,她深深意识到自己对战争很痴,于是要求威廉给她补这方面的知识,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能有这方面的觉悟和能力,敬佩之情再次油然而生。而且,我相信正是她对军事对战争知识的学习使她精神层面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她不再是以前那个虚荣的小女孩了。

  五年后,当纳尔逊在焦急的怒斥着威廉不给他们供给物资时(这会让他们错失打败拿破仑的好时机),emma却未雨绸缪雪中送炭,送来了王后下的指令,就像金牌一般。其实,虽然这里时间很仓促,emma不得不立马就离开军舰,但是还是应该来个纳尔逊的特写的,那种感激佩服爱慕的神情,这会使后来他向她表达爱意时不会显得这么突兀。虽然人人都知道剧情的发展肯定是他俩会坠入爱河,但导演安排的不太妥当。当然,emma对纳尔逊的感情的由来倒是有很不错的铺垫,从第一次见面她觉得他很严肃,从未见过的严肃,跟别的男人很不一样;到第二次见面,被他的独眼断臂所震撼,到第三次他让她帮他写信,从中透出对emma的赞美,而这是emma第一次收到这么诚恳这么高贵的赞美,她坚强强大的外表下的那颗柔软的心被触动了。之前,也许所有的人都只赞美她的外表吧,从没有人真正了解过她。

  胜战后,纳尔逊没有回英国也没有去找他妻子,而是来到了emma那里。刚开始我觉得他不是因为emma才回到那个国,他只是去汇报战情之类的,但从emma妈妈的口中得知他昏迷后一直在叫唤着emma的名字来看,也许他是为了她而去的。后来他第一次见到emma的母亲,还对她说“我可不可以也叫你emma?”,赤裸裸的可爱而又感人的间接告白吖!这是有多想念爱的多深才会觉得叫对方的名字怎么也叫不够,怎么叫也不嫌多!

  Emma跟纳尔逊坠入爱河后,她的灵魂再一次升华。第一,她可以为了爱情放弃她现在拥有的一切。这从后来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来。威廉要断气了,她母亲让她去看望他,说否则可能一分钱遗产都拿不到,而emma却说,她不在乎,她有她女儿,她跟纳尔逊爱情的结晶就够了。

  第二,她可以为了纳尔逊的名誉而放弃这段感情。第三,当她经济明明进入了窘迫的境地,她宁愿自己参加活动挣钱也不愿意告诉纳尔逊。在深爱的人面前她要保存自己的尊严。第四,当纳尔逊跟她平静的生活了几年后,有一天一个战士过来说国家需要他,要他指挥新起的战争,刚开始emma坚决拒绝,她说纳尔逊为国家牺牲了太多了,他需要休息需要健康,但最后她还是没有隐瞒,把这件事告诉了纳尔逊,因为她了解他。

  已经猜到纳尔逊的噩耗的emma,强作镇定的在那里绣花,最后倒在了地上。

  Emma有另一点幸福就是她有个支持她的母亲。当第一次她得知查理并不是要娶她,母亲说没事,我们emma走到哪里都最受欢迎,没人能配的上她的女儿。当emma嫁给威廉几年后,她母亲问emma“你幸福吗”?她说你幸福,做妈妈的她也就幸福了。当纳尔逊被迫突然要离开,来不及告别时,纳尔逊偷偷来到阳台,还是emma母亲告的密,这比起《泰坦尼克号》眼里只有钱的ROSE的母亲来说,真的是超幸福的啦。.......

  结尾是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当那个见义勇为的女乞丐问emma,然后呢?其实那是我正好也想问的迫切想知道的,但是emma很平静的说了句:没有以后了。是啊,男主都不在了,故事也就结束了。

  但是,可想而知,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想要谋份职业养活一家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况是一个已经到了一定岁数的女人。而为什么她需要自己养活一家人呢,很简单,她跟他没有任何实际关系,国家也不承认这个关系,是不会给她任何经济援助和补偿的。

  于是,最后她沦落到了电影开头的境地。

  但,即便她避免不了那样的结尾,我想,她的人生也够丰富了,不枉在这世上走一遭。没看到那个见义勇为的女娃听的如此津津有味吗。

  而emma对她说:你们对我真好。

  《汉密尔顿夫人》--一个从乡下的虚荣女孩到从容高雅有血有肉的女人

  的蜕变史,也是一段emma与纳尔逊坚贞不渝的离奇爱情故事。

  What a woman!

  《汉密尔顿夫人》影评(四):无

  电影总体来说算是佳作。很多欧美电影的特点是先抑后扬,前面平淡如水,后面渐入佳境,带人入戏。《汉密尔顿夫人》是这类的作品中的典型。就情节来说,前半部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不温不火,并没有给人多大的共鸣或触动,但随着时局、境况的变化以及互动的增多,再加之最后的男主人公重大变故,故事在临末被推入高潮,而最后又在女主人公的流离失所中归于平静,留下不少回味空间。

  为了叙述方便,这里按时间顺序、挑选主要的几幕情节简要评论。

  首先是男女主人公的相爱。如前面所说,欧美电影,故事的开头总是太平淡,并且情节跳跃性较强。这是特点,然而在某些时候很有可能变成缺点。在这部电影中,艾玛在与纳尔逊的初次见面时,以自己的交际手腕,为纳尔逊化解困境。这虽是比较特别的相遇,但二人的对手戏并不多,谈话也全以客观、平常的方式进行,更不存在有特殊情愫的眼神交流。但在艾玛帮纳尔逊第二次时,也算是双方的第二次见面,两人的感情却被表达为急速升温。然而,这似乎也只是影片单方面,单纯地以亲密接触以及谈话增多的形式,试图传达的信息。对于观众来说,两人在情感上并没有太动情的交集,甚至可以说连多一点的火花都没有。导演想表达的“灵魂伴侣”层次的关系,在观众的概念中搁浅。这种缺少铺垫的陈述与无迹可寻的感情,影响了后来相当多的情节。其中一个就是艾玛第一次送别纳尔逊出征的镜头,两人算是热恋中的离别,可惜作为观众却难有一丝“惜别”的共鸣。所以说前小半段是电影比较失败的部分,主要原因就在于剧情设置太过着急,酝酿不足,而男女主人公在表演中的亲密互动,尤其是眼神交流也是过少。

  当然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人感情的润饰有所增强,总算让观众开始入戏起来。在第二次送别,纳尔逊要去伦敦出征,艾玛则别开头说自己去埃及好了,那种因为无助而发出的自嘲,让人分外心酸。高贵自我如她,当她轻巧地靠在纳尔逊身上时,一切光鲜与距离都褪去,她仅仅是一个很需要他的小女人而已。而征战四方的大将军如他,也不过是个万分不想与恋人分开的男人而已。两人的感情线这时终于开始顺理成章起来。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场景就是当纳尔逊回来看艾玛的时候,艾玛恰好陪一位指挥官出去了,得知此事的纳尔逊非常不快,完全没有大将军的身份或光环,就是个迫切想看到恋人、对恋人吃醋,说什么事都可以坦诚、他的钱就是她的钱的简单男人。

  其实无论电影或是小说,对爱情类故事比较好的一种呈现方法,可以是这种恋人间小小的温馨与吃醋。这些最简单又平凡的事情都发生会发生在你我身上,当这么似曾相识的情景发生在电影里遥远的人物中时,还恰好是些“大人物“身上时,很快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容易获得共鸣。从心理上,也能满足观众投射的需要。

  故事终于来到高潮,是最为激动人心,却也在观众心中留下最多遗憾。影片临了,纳尔逊接到通知,要回海军部出战。他终于还是离开了艾玛。虽然他成为了国家的英雄,但代价却是失去了生命,以及他与艾玛失去彼此。影片在这部分的台词设置非常值得称赞。虽然都是很短的话语,却直扣观众心弦。纳尔逊死前说:“我的艾玛,她怎么办?”是的,大英雄一生为国家而战,他保护了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却唯独不能保护身边的女人。他一生面对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可他这次的困难是失去生命,意味着他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他最想解决的难题—他的艾玛。而对于艾玛来说,是阿,艾玛怎么办?失去了纳尔逊,她怎么办?威廉死后,艾玛在物质上固然失去依靠,但她更失去了对她而言人生剩下的一切—她的纳尔逊,她的爱情。影片到这里的情节设置相当巧妙。或许对于不少人来说,爱情是人生的一个方面而已,失去爱情旭日依然东升。但在这个故事中,艾玛失去了物质支柱,当她因为纳尔逊的存在而依然能有盼望的活着时,命运却夺走了她的唯一支柱。通过这样的设置,影片成功地放大了纳尔逊离世对艾玛打击的致命性。

  再有一句, “主阿,我这一生尽到了我的职责”,纳尔逊最后的台词听起像是对生命最好的总结,但却也是对遗憾结局的最强烈对比。不禁要问,是的,主阿,他这一生都尽到了他的职责,可却不得不在尽到职责后失去年轻的生命,并且留下他无法照顾的艾玛。这一句对人生如此无悔的总结、如此荣耀的呼喊,在宗教以外看起来是显得多么讽刺,无限留白。

  主要情节梳理完毕后再回归到这部戏的内容与背景设置上来看。这部戏是战争题材的电影,定位应该是典型的史诗类爱情片。但从电影名字可以看出,这又是女性视角的影片。因此通篇对于纳尔逊的出征或整个战争历程没有过多的刻画。由于视角问题,这种选择可以理解。但在电影最后纳尔逊最后一次出征时,却却用了过长的镜头描绘战争现场,而这些画面都由一组相似的镜头组成,画面本身并没有突出战争的紧张以及纳尔逊中弹的扣人心弦。导致这组镜头显得冗长,又与主色调、故事主线无法很好交融。而通篇电影并没有强调汉密尔顿夫人夫人的性格特点。一部好的电影,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与个人魅力极为重要,但在这部电影中却鲜有刻画,难以呼应电影片名--《汉密尔顿夫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重大失误。

  当然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在这部戏中演技,尤其是中后半部分很是可圈可点,另外有几个情节也非常值得一提。然而要说的总太多。

  最是享受一部电影看完后仍能萦绕脑海的片刻。而黑白电影带来的气味总是停留最久,最醇香。无论是那些老旧的画面所能满足的怀旧的精神需求,甚至是某些层面上的艺术追求,当年的影星如今从观众视线永远消失,成为无法企及又神秘的偶像,这一切其实都比电影本身更能吸引人。

  《汉密尔顿夫人》影评(五):《漢密爾頓夫人》:那一抹溫柔的茜色

  《漢密爾頓夫人》:那一抹溫柔的茜色

  博客圖文版原文:

  http://blog.stnn.cc/chang-an/Efp_Bl_1004854943.aspx

  凌晨看完《漢密爾頓夫人》,無論臨近影片尾聲那場盪氣迴腸的英法海戰,還是男女主人公生離死別的悲劇結局,都教人心潮澎湃無法平復。拍攝於二戰時期——那國難臨頭的當口,決定了影片大義凜然的主旋律基調,也是邱吉爾首相十分欣賞的一部作品,一如Greer Garson的Mrs. Miniver(《忠勇之家》)。G. G和費雯,都是叱咤國際影壇的明星,她們的美貌和才情,更適合演繹富貴閑愁的浪漫題材。但與此同時,她們更是大不列顛的女兒。英格蘭式的愛國主義,在於每一位公民,無論男女,無論從事娛樂還是嚴肅的職業,都以充滿公民意識的敬業態度幫助水深火熱中的祖國,愛國也愛得極英倫——在自己本職範圍之內的,低調而克制的。

  故事很簡單,交際花出身的Emma Hamilton因被情人查爾斯抵債送去那不勒斯的叔叔(英國駐意大利大使),反而因禍得福當上了大使夫人,結交名流出入宮廷,與意大利皇室也過從甚密。她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英國的霍雷肖• 納爾遜將軍成功抵禦了拿破崙的入侵。可是所有簡單的故事摻雜了感情,特別是愛情,而且是不該有的愛情,則會變成天下最糾結的故事——納爾遜上將和漢密爾頓夫人相愛了。一個有婦一個有夫,一個泛海浮舟以戰鬥為生,一個歌舞昇平是安寧的象徵,而他們唯一的相同點:都是歐洲矚目的公眾人物身份,只不過將他們拉得更遠。

  【費雯麗】

  她生前拍攝的作品並不多(十六部?),但是每一部都堪稱經典,《亂世佳人》《魂斷藍橋》《安娜卡列琳娜》《慾望號街車》《斯通夫人的羅馬之春》,除了天生麗質的底子加分不少,後天的表演——噢,其實我覺得這仍是一種天分,才真正成就了她的銀幕神話。這部影片無論是造型還是服裝,都盡顯費雯巔峰時期的美貌,但是她的演技同樣的光彩照人,把漢密爾頓夫人從天真爛漫的18歲豆蔻少女演到潦倒街頭的婆娑老婦,自然貼切,毫不做作。重頭戲自然是她和納爾遜上將相戀的過程,印象深刻的三個鏡頭:

  納爾遜申請不到意大利皇室的軍事物資資助,猶如被拔去羽翼的蒼鷹,困守海上,無法與氣焰囂張的拿破崙軍隊一決高下。求大使,大使也無能為力。可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的Emma進宮一趟,與皇后家長里短閑侃一通,便拿到了permission, 救納爾遜于水火。那一刻,他的如釋重負和她一貫的瀟灑佻達,一拙重一輕盈,卻如此般配。

  英王政府急召納爾遜回國,他公然抗命逗留十餘天仍不肯去。兩人在船頭深情擁吻,1799年新年的鐘聲遠遠地敲響了,納爾遜伯爵(此時他已進爵受封為Lord)說:1800年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紀。啊,過去的那是個什麼樣的世紀啊?華盛頓當上了總統,路易十六上了斷頭臺,斯圖爾特王朝到了末世,彼得大帝,伏爾泰,拿破崙……“還有,納爾遜”Emma又說,”Oh, Darling, I just kissed you through a century”(親愛的,剛才那跨世紀的鐘聲里,不正等於我吻你吻過了整整一世紀么)。分別的一刻還是來了,她傷心欲絕,忍痛與他道別:Oh, dear God, why we have to meet everytime just to say goodbye? (噢,上帝,爲什麽我們每次見面都只為隨後的道別?)

  兩人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回到了英國。納爾遜卻在不久后的海戰中陣亡。Hardy向她報信,她木然地拉上了窗簾,倒在地上。我覺得這個情節設計得不好,倒不如她送他出征那一幕,她咄咄逼人地駁回Hardy的請求(請納爾遜伯爵出戰):他為你們失去了手臂,失去了眼睛,失去了健康,不,我不會再讓他打仗了。可是話雖這樣對人說,在他面前仍是平靜地如實轉達了。她知道,國家需要他,他不屬於她。這份明白,不是一個純粹戀愛中的女人所能具有的,所以漢密爾頓夫人不僅是個明白人,也是一個偉大的女人。她更是一個獨立的女人,William死後一個星兒也沒留給她,她獨自撫養與納爾遜所生的女兒,搬出去租房子住甚至不得不去找工作,卻不曾向他開口要錢。這,便是貴族的驕傲了。

  演得好,也有假戲真做的情分在裡頭。戲內如此,戲外亦然,當時這兩位主演勞倫斯和費雯麗也是婚外戀,同樣的不被世人所包容和祝福,但是他們還是排除萬難走到了一起,然後二十年后又分道揚鑣。費雯後來患上精神抑鬱癥,鬱鬱而終。

  不知道爲什麽,對這類非赫本式的卻同樣貌可敵國的女星,我總是會有純粹觀影以外的感情傾斜——沒有個性就沒有天才,而天才的代價往往是悲劇,因為悲劇無疑更具有可觀賞性。

  影片黑白畫面,然而,那戰火中的愛情,卻為全片抹上了一層溫柔而奪目的茜色。

  【奧利弗】

  不多說了,對他本無多少好感。最近一部看的他的作品是Diane Lane主演的”A Little Romance”(《情定日落橋》),他演一個小偷的老年,倒還可愛。

  這部影片里對他的感情純是角色原因。他飾演的納爾遜上將(Horatio Nelson,1758年-1805年),世界著名海軍統帥,被譽為“英國皇家海軍之魂”,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他犧牲的那場戰鬥)中,他獨創了現代海上交通用的國際信號旗,旗號為”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英格蘭期盼人人都恪盡其責!)

  影片末尾那場海戰,他在槍林彈雨中站立在甲板上指揮戰鬥,被敵艦上狙擊手的流彈擊中脊椎,然而他一直支撐到確定英國皇家海軍的勝利不可動搖之時,才閉目而逝。臨終前的遺言是:take care of my Emma. (照顧好我的艾瑪)——這樣的男人,我也愛。

  【結局】

  納爾遜上將被奉為烈血英倫的英雄,而英雄必須完美,所以他的囑託註定被辜負——英格蘭沒有照顧他的艾瑪,艾瑪在他死後悲慘地獨自一人窮困潦倒死在了馬賽。

  可是,費雯的演繹,卻讓艾瑪•漢密爾頓成為了不朽。

  豆瓣上看到有影迷說:看《亂世佳人》,看到的是一部偉大的電影,而看《漢密爾頓夫人》,看到的是一個偉大的演員。我想說:除此之外,我還看到了一段偉大而淒美的愛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汉密尔顿夫人》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