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故事》是一部由埃里克·侯麦执导,夏洛特·韦里 / Frédéric van den Driessche / Michel Volet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看#宛如“爱在”三部曲之前奏,被祈愿的心声最终为“上帝”所聆听到,侯麦拍出了爱情中充满哲思的追寻,灵性的互动,书袋哲学的趣致,生命无常中的恒定性,甚至是超验的个体心绪,在反复辗转的选择中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意念。与《夏天的故事》成有趣对比(一对相互投射的相反形象),幸福贴心的结尾。
●我只能和另我疯狂的人一起生活,可惜这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句话而已。
●灵肉统一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端,同时也是人间四季里真正短暂而迷人的尾声和前奏。然而这种和谐的爱却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暂时性的一去不返,侯麦借着两性之间的游戏抑或冒险拉开了《冬天的故事》的大幕。正如莎翁的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自此人们生活在一个灵肉分离的后爱情主义冰河时期。幸或不幸的是,在这旧物速死灵魂复生的冬季总是蕴含着挥之不去的春意。春天适合讨论康德,冬天则宜批判柏拉图和笛卡尔。恰如女主角分析的那样,柏拉图式的爱与机械唯物式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但相对于务虚的知识分子女主角更倾向于务实的企业家,然而二者关系的本质却是支配与被支配主奴关系,这让不堪忍受的她走上了内省和反思(辩证唯物主义)之路。结尾的久别重逢真是令人喜极而泣的冬春交接呀,因为拥有历史而非回忆的二者永远无法忽视女儿(真理)的存在。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侯麦的四季故事,侯麦的拍片顺序是春、冬、夏、秋,而我的喜爱排序也恰好是这个,回过头来最喜欢的仍是《春》。这部《冬》也与另外几部有着类似的故事,截取生活片段、永恒不变的爱情主题等;给我的最大感触在于对于真爱的“失而复得”,以及与莎翁作品《冬天的故事》的遥相呼应。
●“人间四季”之冬 从某些方面看,侯麦其实和伍迪·艾伦很像:他们都热衷于琢磨男女之间的各种关系,将真实的道德选择展现在观众面前。故事中的菲利茜将全部的男女之爱在冬日里冰封,她迷茫地游走于两个男人之间,而结尾查理的出现就如同《春》中项链的寻回一样巧妙——如果不知如何抉择,就把一切交给命运吧。
●候麦的姿态让我无法给他五星,但这部真的快要值得了,太通透了。他的镜头始终是极度琐碎且缓慢的,区区一个半小时,观众对于“电影”的期待几乎被消磨殆尽,姿态开始偏向审视、批判女主,但最终“不可能”胜利了。固定机位、环境音效、走来走去的人,是极致的现实、极致的生活、极致的哲学:Love and life is the source of philosophy.
●[冬天的故事]像是女性视角的[夏天的故事],侯麦给女主角提供了务实的、知性的和旧情难断的三种男生,涵盖的类型已足够多,让这种选择成为了一种“爱情哲学”。女主采取的方法论是一个一个试,朴实但也最有效。最后戏剧化的结局温暖了巴黎的冬天,电影感变强。人间四季,至此结束,春冬夏秋。
《冬天的故事》影评(一):一些摘抄
卢瓦克是个读过许多书的男人。可女主角不太爱他。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她的爱情程度体系里,他甚至没达到可以将就着一起生活的程度。他对女主角说,“帕斯卡有一个赌博理论,如果你赌灵魂是不朽的,且赌赢了,那么你赢得的东西足以补偿那微弱的可能性。即使灵魂不是不朽的,有这个信念也能使你更好地生活。”
《冬天的故事》影评(二):冬天的故事
观察侯麦电影所有的对话,对话者在动作上亦不能固定,都要一气呵成,如流动的希腊雕塑时光,《人约巴黎》第三个故事最后的画室对话,已经淋漓尽致。
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侯麦继续写“四季”,换做普普通通的人物,谈起帕斯卡尔,《慕德家的一夜》也是冬天。
春风来,冬雪喜极而泣。我知道冬天过去会是如何⋯
《冬天的故事》影评(三):冬天仍然感觉到温暖
1. 到了1992年,侯麦的电影里终于出现了裸露镜头,很短的性。他的宗教信仰让他相信有神迹,要抱有期望。
2. 他是个暖男啊!
3.什么时候中国的女人能够得到这样的对待,一个单身妈妈,工作也很卑微,能够独自生下孩子,自己按照是否爱来选择伴侣,不会被现实羁绊。而跟她交往的男人不会嫌弃孩子不是自己的,而且在她决定结束这段感情关系时,不被打骂,不被泼硫酸。
《冬天的故事》影评(四):共鸣
一
那种忽然一下什么都再清除不过的感觉,不必作抉择,就看到了答案。
在长时间或者剧烈的焦躁不安之后,内心忽然平静,忽然什么都看见了,平时视而不见的细节,不去把握的整体,都看见了。贪婪地扫视着一切可见与不可见之物。
二
不可能理解一见钟情,除非碰上了。凭第一眼就做了决定,本身就是疯狂。靠直觉行为很不可思议,就像千分之一的奇迹。
三
“只能和让我疯狂的人一起生活”
《冬天的故事》影评(五):仁慈的侯麦
一半因为学法语的原因,这段时间一直在看侯麦,一直以为他是冷静的,波澜不惊的,细索的。这部从头到尾电影给我的感觉也一样,但是最后的结局却出乎我的意料,戏剧,荒诞,给人一丝希望。如果最开始看的就是这部我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有时候正是这些非理性的,冲动的想法,对爱情疯狂的渴望,在黑暗中给人点亮些微的烛光。但又有多少人等到了第二天的太阳呢?侯麦在这是仁慈的,但我是现实的,脑子里会有那么一些浪漫不切实际的想法,但也仅仅是一个苗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