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世纪宋美龄》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27 03:02: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世纪宋美龄》观后感摘抄

  《世纪宋美龄》是一部由曾文珍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纪宋美龄》精选点评:

  ●了不起的女人

  ●★★★★★★

  ●看完以后,戏谑的评论都不想写。我要严肃的说,是的,这就是中国第一夫人。这才是中国第一夫人。

  ●在台湾的时候,导游东东最爱放的两张碟,一个是邓丽君的演唱会,一个是宋美龄的纪录片>.< 可能是带中老年团带多了的缘故……坦白的说,这片对我影响还挺大^_^

  ●她说自己就是个东方面孔的美国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在台湾的旅游车上看的

  ●公道的documentray,伟大的女性,虽有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垄断和狭隘,但跟现在这帮政治舞台上可笑的跳梁小丑们的的确确不是一个档次。

  ●10.4 @bus 从台北往嘉义的路上看老蒋夫妇的往事,数度哽咽。宋在88年国民党党代会上的最后一别,承载了中国"最后"的贵族后无来者的优雅和大气。她是"长寿即胜利"最好的诠释者。

  ●前世要结多少善果,才能得今生惊涛骇浪的因缘。

  ●看到美国记者采访吴淑珍那段时,以我之观感,吴所言完全出于对宋的嫉妒。

  《世纪宋美龄》观后感(一):一位传奇女性

  宋家三小姐,一个后人对其褒贬不一的传奇女性。出身名门,大家闺秀,嫁给蒋介石成为“第一夫人”,在“西安事变”中力挽狂澜促成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游说美国为赢得抗战胜利发表国会演讲,这些荣光都应载入史册,而另一面,是她的家族卷入经济丑闻以及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对国家造成的损害。败走台湾,而后长期定居美国,不再过问政治,拒写回忆录,又是另一种激流勇退的高雅姿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如归去,是非功过、兴衰荣辱任由后人评说。

  《世纪宋美龄》观后感(二):美丽的转身

  一个女子,何以如此倾国倾城?

  一个笑容,何以如此过目不忘?

  一身旗袍,何以如此传神达韵?

  这就是宋美龄,一个笑影,足以使得蒋介石心动不已;一番演讲,足以让美国上下轰动不已;一生作为,足以彪炳千秋。

  这部纪录片,翔实而中肯,写出了一个传奇世纪女人的光辉一生。她生而富足,学而通达,行而亲民,衣而雍容,在她身上有一种淡定的美,如同神光笼罩下毫不慌乱的天使,她不慌不忙的活完一生,她一丝不苟的走完这一路,上帝眷顾她,命运垂青她,她是世纪的宠儿,也扛过了救过救民的大任,救黎民国家于水火!

  她无悔这一生!作为一个女人,她得到了相守到老的爱,得到了嫉妒不已的恨,得到了民众的爱戴,也得到过政敌的攻击。她一生所憾,只能是膝下无子,但我想不出会有怎样一个儿子配得起她,或许,她真的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而天使飘然来,飘然去,自然不会留下什么子嗣了吧?

  《世纪宋美龄》观后感(三):《世纪宋美龄》

  纪录片。这部片子开启了我的纪录片之旅。

  宋美龄是以蒋介石的妻子还有宋家三小姐的这二重身份而闻名于世,但我更愿意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来看她。

  世纪宋美龄将蒋夫人分为三个阶段来解读她的一生。读书时代,风云时代,以及垂暮之年的她。而感触最深的是读书时代的她。

  首先要称她为宋三小姐,这个出身于宋家这名门望族,注定拥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身份地位。这样一个家庭一定是重视教育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管哪方面她所接受的都是极好的。优秀,大方,青春,活跃。这样的女子不管在哪儿都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良好的家教让她的气质与众不同。我相信一个人有气场。气质是一回事,气场又是一回事。她身上拥有一种书香味。倒不是她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种饱读诗书,富有文学气息的味道。去美国卫斯理女子学校读书。这是女孩子向往的学习殿堂。而她又从众多优秀的女孩子中脱颖而出。足看出这样一个东方少女的优秀。她读书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她身上的东西方气质。

  我想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在家庭出身就已经决定了她今后的道路方向。她所接受的教育是更是可以改变人一生的轨迹。看她的一生,看她接受的教育,看她的家庭背景。我知道,人这辈子。该怎么走,该往哪儿走,其实已有定数了。

  向她晚年对孙子孙媳妇说的,安心的把自己交给上帝,他会在最恰当的时间带你去适合你的地方。

  我初中老师在我们中考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不用想太多,做好你该做的事,它会带你去该去的地方。我不懂。但我相信总有一个理由吧。

  其实,我们称她蒋夫人。这个称呼就是多她的褒奖。我认为。夫人。多高贵的称呼啊。她中年的时候是跟着蒋介石闯荡江湖。她和蒋先生是一种革命伴侣的关系。互帮互助。战火纷乱。我只能说这个女人实在很有能力。她有交际手段,在美国政界的人脉广泛,获得政客们的尊重。这个女人很强悍。

  晚年多磨。但她看得开。她活了一个世纪多的年龄,走过了三个时代。她从政便是致心力于其上。她退出也退得一干二净。不得不说蒋夫人真的很令人尊敬。

  蒋夫人是遗世独立,绝代风华。

  《世纪宋美龄》观后感(四):唯有牡丹真国色

  刚刚看完了纪录片《世纪宋美龄》,从《上海的金枝玉叶》到《巨流河》,《我们仨》到宋美龄,这些民国的传奇女子一次又一次地震撼我。

  不想评判她到底是“爱权”还是“爱国”,谁又能只爱一样呢?也不想分析她在自己家族的贪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历史有太多迷雾,人性是多面的。当事人都选择不留只言片语带走所有秘密,把一切留给神,我们又如何去分辨呢?更何况一直觉得要从道德上去评价一个人是有些狂妄和愚蠢的。

  只想说一说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如何欣赏她的。

  学识与教养,她接受了那个时代最好的西式教育,当然不得不说许多东西是来自于她优渥的出身,正如宋先生所期望的,中西交融的教育让他的子女站在了那个大时代的最前沿。所以,宋美龄可以在政治、经济势力错综复杂的近代中国并肩站在自己人中之龙的丈夫身边,成为备受他尊敬的智囊;所以她可以在美国国会上自如演讲,让美国人看她如爱怜而欣赏地看着一位自己嫁出去的小女儿。

  优雅,那一袭旗袍的风华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美的剪影之一。哪怕是在疾病与困境中,哪怕已经年过百岁,依然打扮的一丝不苟,保持着精致的笑容,思维清晰,口不出恶语,仪态万方。在这一切的映衬下,那段对吴淑珍的短暂采访简直分分钟高下立判,吴的言语气质在宋美龄面前就像是一个跳梁小丑。

  进退的智慧,人生进退之间如同舞步,优雅从容还是慌乱失据全凭自己。进退的选择不仅需要判断的智慧,还需要勇气、忍耐与圆融。很多时候忍耐比勇气更难,前段时间一直反复提醒自己一句话“事缓则圆,戒急用忍”,恐怕没有些阅历真的很难做到。宋美龄可以在丈夫被软禁,西安形式危急的时候毅然挺身前往斡旋,有男人身上都少见的担当与冷静,救出丈夫同时使中国免于一场内乱。也能在台湾风云变幻之时决然退出政坛,隐居美国不问世事,保全了晚年最后的优雅大气。这中间有柔韧,也有看开的智慧。

  把握人心,任何事本质上都是对人心的体察、判断和把握。看《明朝那些事》,朱元璋对陈友谅、张士诚性格的判断及行为的预期准确到位。西安事变中,宋美龄比蒋介石更懂得张学良是怎样一个人,该如何沟通。体察人心本来就应该是女人的长处,因为女人往往比男人更有同理心,也更能放下自我。但不论对谁,人心都是一门要终身学习永不毕业的功课,就像生活本身。

  《世纪宋美龄》观后感(五):我们怎么对待历史,历史就怎样对待我们

  文/严杰夫

  2003年10月,我在家乡的小报,做完一个关于那座城市的古桥专题以后,毅然离开了那家报社。

  2003年10月的美国纽约上东区,一个105岁的老人默默地在睡梦中离去。

  有时,就是一转身的瞬间,一切的故事,一切的影像,一切的文字,一切熟悉的容颜就都成为了历史。而那个转身,在当事人看来,却跟时间长河里的任何一秒没有任何不同,那一刻好像早就注定好要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所做的都只是书写,然后等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老人离开这个世界,跟我离开那家报社一样,都不过是各自人生上的一个标点符号。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表示,我们将要开始一段新的历程:对我来讲或是一个新的单位,对老人来讲则是美妙的神国。

  尽管,能够想象,老人离去后,媒体会多么郑重其事地将其与所谓的“时代”、“历史”、“传奇”挂钩起来,以撰写出故作情绪的文章。可老人自己却早在15年前就选择了与孤独为伴,而将那个曾经处处惊艳的自己同那些华丽的旗袍一起收起。甚至我觉得,1949年还在美国的时候,她就看到这一生的辉煌已然落幕了。她知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当然,或者1949年的她,对于这种突如其然的落幕还会隐隐地心有不甘,所以会回到丈夫的身边,期待像1943年那样的辉煌再次降临。但在1988年的挥手作别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40年后的她已能淡定地“退而结网”,以守住自己最后的尊严,那作为“永远的第一夫人”的尊严,那作为“神的女儿”的尊严。

  所以,我们看到,那个曾经或者有点虚荣的女孩,在面对无法挽回的历史潮流前所做的决定,无疑是大气而明智的。也所以,吴淑珍在采访中对她所进行的抨击和丑化,就显得那样的浅薄而捉狭。

  单独来看,吴的观点在逻辑和理论上当然没有错误,可是那种正确从她嘴里出来的时候,就显得那样苍白和贫乏,背后充斥的则是乞丐对富人的嫉妒,并有一种小人得志似的鄙陋。

  在2008年,作为所谓的“平民第一夫人”,吴显得那么狼狈,我们几乎可以想见她今后的人生会画上怎样的一个结尾。

  我们怎么对待历史,历史就怎么对待我们,这句话果然不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世纪宋美龄》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