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买钢琴,是为了培养美好气质;给儿子买吉他,是让他更有魅力。)
为什么邻居的孩子有青春期叛逆?谢天谢地,我家的两个孩子比较省心。
不在意他人感受,对他人要求高,这样的家长、大人,往往不会把孩子养育好。
我们的孩子终将平凡,但要美好
文摄:罗西
有次,在电梯里遇见楼上这家住户的孩子,当时他还是个小学生,我笑着、含蓄地问:小弟弟,你是不是喜欢打篮球?很好啊,就是最好啊不要在家里木地板上拍球,我在楼下都听得到……
我尽量消掉带有“投诉”“埋怨”“批评”意味的词汇,只是很诚恳善意地提醒。
孩子很聪明,马上意识到我的言外之意,脸上同时显出怒气:“没有啊!”
我赶紧说:“没事没事。”
看来这孩子已经养成一股脑儿说“不”的习惯。
后来他与我若有在电梯里遇见,他还是一脸怒气。
(一双儿女,我的“好”)
最近,因为疫情,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在家里呆着。
楼上经常有人跳绳,不是在阳台上,而是在大厅或书房里。
我是受到干扰的。
但还是可以忍受。
今天,听到楼上母子大吵的声响,似乎还有摔东西,这不是第一次。
这次我是大白天还躺在床上,所以,他们吵架的声音,听得特别清晰,其中有一句听着极其刺耳,这位已上了初中的少年骂他母亲“SB”……
然后双方都在吼,似乎也有肢体冲突。
我不想听。
同时,也觉得:这就对了,孩子会这样叛逆、冲动、无礼,一定是模仿父母的一些作为,比如情绪处理方式,比如待人接物;同时,也说明其内心有很多压力、情绪垃圾,他需要发泄……
(一双儿女,我们的“好”)
一次,我与他们母子同在楼下等网约车,聊了几句,知道她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有围棋、美术、钢琴……
我还表扬一句“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
后来,还有一次,在社区一发屋门口,看到那少年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估计是父亲带他去剪发,哪里得罪了公子……
那张发怒的脸,我见识过,如仇人相见,特别吓人。印象深刻。
后来,知道他上初二了,对我礼貌很多了,几次主动为我按住一楼玻璃门,脸上也有了青春痘。我为他高兴,觉得“懂事”了。但是,仍然是属于沉默、躲闪的那种孩子,逃避他人正面的眼神。
想不到,今天隔着一层楼听到少年对母亲粗暴的吼叫、辱骂、摔东西,我心里是咯噔一下。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这个。
以我有限的观察,我觉得这孩子的父母角色分担上有偏差,父亲一角偏弱,似乎更多扮演宠溺的一方;母亲似乎“管教”一角表现得过于强烈,对孩子期望颇高。
养育儿子,“母强”,不是吉兆。
一个家庭,母亲过于强势,往往对儿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
比如容易变得很弱,家里是恶霸,外出是小鬼……
其次,父母的为人有点自私,不在意他人感受,这样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孩子就很容易变得特别自我、自私。
(一双儿女,我们的“好”)
在这里,我还得表扬一下我太太林老师,她是很弱,几乎什么都不会做,但是有个优点或者说缺点,就是过分在乎他人感受,连她自己最爱最爱的姐姐打她电话聊了3个小时了,自己还没吃早饭,快到11点了,她都不敢说“姐,我要吃早饭了,先这样”,每次都是我扮演坏人,故意大声喊:“林老师,吃早饭了”……
我儿子喜欢健身,常常在家里做幅度比较大的俯卧撑,连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动静的运动,她都要逼儿子去阳台做,“不要影响楼下的”。
每晚入睡前,她把垃圾袋打结,就放在门内的鞋柜边,从不放外头,虽然对门常常把很臭的垃圾袋放在房门外……
所以,我儿子有几天不在家,整栋楼的老人、大人都在问我:“好久没看到你儿子了!”
显然,貌似酷酷的儿子在电梯里与他们有过眼神或言语的礼貌交流,或者乐于助人,要不怎么会有无缘无故的挂念与毫不吝啬的赞扬?
(我们永远“好”着)
还有一点,做父母的要注意,对孩子不要太苛刻,我们的孩子终将平凡,不必一厢情愿给孩子无形的魔咒或压力。
我们的孩子99%会成为普通人,不要给他们太多高不可攀的期待。
再重复一遍我对孩子的三个希望:身心健康、有魅力,然后才是所谓学有所成。
我对两个孩子,都没有什么要求,儿子从小成绩都在班级最后几名,从倒二变倒三我都要倒香槟庆贺;对女儿更是零要求,一路上虽然谈不上是学霸,也顺风顺水:福州实验小学、福州三牧初中、福州一中、英国留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精算专业硕士……
总之,我有两点个人养育孩子的体会:
要像对待外人那样对待自己孩子,一是在乎他人感受,二是不苛求他人。
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孩子会更宽厚、善良、美好。
罗西简介:
专栏作家,某杂志主编。
在《新民晚报》等全国50多家报刊写过专栏。
个人专著有《性感是另一种高贵》《你生命中的贵人往往是异性》等30多部。
公众号1“罗西有意思”:
luox
公众号2“罗西美摄美句”:
Luox
公众号3“AAA111语文老师”
AAA111yuwenlaoshi
(若喜欢此文,欢迎点击下面红色框,即可打赏,哪怕1元也是100分的支持。万分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