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武汉出生 30 小时新生儿被感染新冠肺炎:疫情当前,该如何保护好
日期:2020-02-10 12:01:02 作者:甜椒 来源:少儿起跑线 阅读:

武汉出生 30 小时新生儿被感染新冠肺炎:疫情当前,该如何保护好

  文 | 甜椒 少儿起跑线原创

  朵妈说:

  婴幼儿自身免疫力相对偏低,本来就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危人群,面对这样的新型冠状病毒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自从武汉疫情爆发以来,新型肺炎疫情不断发展升级

  更可怕的是,确诊和死亡数字如翻着日历般每天更新,就如同死神打开大门不断拉人。

  截止到2月9日19点13分,全国确诊人数已经达到37287,疑似病例28942,死亡人数813人。

  武汉、浙江、北京、广东、重庆、四川……目前除西藏外,全国各地均出现确诊病例。

  2020开年才几天,却像度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新型肺炎的消息,不断的出现在微博朋友圈群聊分享里,牵动着全国人民

  椒椒也和大家一样,每天都在密切关注新型肺炎的消息。

  可最近接二连三的一些微博热搜,让作为母亲的椒椒特别焦虑担忧

  越来越多的孩子也被确诊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最小的感染者居然是才出生30个小时新生儿

  从1月25日广西确诊一例2岁的感染者,到1月26日北京出现9个月大婴儿出现感染新冠肺炎,再到1月27日北京出现4岁女童感染病例,现如今2月05日武汉出现最小新生儿感染病例......

  这些新闻一出,椒椒身边很多妈朋友们都在惊呼:什么情况?不是说儿童不易感吗?

  从最初报道的“儿童不易感”,到接连出现儿童被确诊案例这都提醒着作长的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自家孩子的感染情况。

  就在2月4号,国家卫健委公布《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

  看着这些消息,对于家里有孩子朋友们来说真的是比的担心,因为比起自己,孩子才是更让我们牵挂的人。

  椒椒朋友圈的一位妈妈说:

  2003年非典一点也不怕,因为那时还是个孩子。2020年新型肺炎却害怕得要死,因为有了孩子。

  但是,新型肺炎没有特效药,想要保护我们的孩子,作为家长的我们面对疫情可以做些什么呢?

  01

  关于这个问题,椒椒把最近自己搜集了一些有关新型肺炎的注意点分享给大家:

  1.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吃各种预防药物

  很多家长因为过于担心,孩子还没生病呢,就开始各种预防,给孩子吃各种各样所谓的“能预防病毒”或“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了。

  像板蓝根、双黄连之类的。

  李兰娟院士也特别提醒到了这点:

  没毛病,不要吃药。相反,家长这样乱用药,很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2.尽量在家,避免外出

  此次新冠状病毒的传染性极高,所以家里有孩子的朋友们,保护孩子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让孩子尽量在家里,避免一切外出。

  长时间把孩子关在家里,真的挺高难度的。但至少真的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杜绝一切可能感染的机会。

  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增光也曾回应称:居家少出门是对儿童青少年的有效防护。

  所以特殊时期,能不出门就尽量别出门吧!

  3.谢绝访客,家人外出归来勤洗手、勤消毒。

  如果家里有孩子,大家最好婉拒别人上门访客,伤面子事小,一旦传染孩子,可就是大事了。

  除此以外,家人外出回来,哪怕去菜场买个菜,进门之前也一定要先做好消毒工作。

  怎么消毒,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来源:人民日报

  ● 物理方法:

  高温56°,持续30分钟,常见微生物都可以杀死。餐饮具、衣物可以通过此方法达到消毒效果。

  ● 化学方法:

  酒精可以用做物体表面、手的消毒,75%的乙醇及含氯的消毒剂,都可以有效地灭活病毒。

  4.尽量避免和孩子亲密接触,更不要亲孩子

  众所周知,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对都比较低,成人的很多病菌,会通过亲吻孩子传给孩子。

  所以在这种特殊时期,大家更要注意,不要亲孩子!不要亲孩子!不要亲孩子!

  有的老人,可能会用自己的碗筷喂孩子吃饭什么的,这个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最好的方法就是分餐制,孩子和大人不用共用碗筷。

  实在不行,也一定要记得,就算在家里,也要准备一双公筷。

  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孩子的健康。

  02

  孩子出现哪些症状需及时就医?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常见健康人群手接触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空气气溶胶近距离传播。

  呼吸飞沫的产生:

  ①病患咳嗽、打喷嚏或说话。

  ②实施病患呼吸道侵入操作,如吸痰、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或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过程中感染(所以会有部分医护人员感染)。

  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潜伏期平均为7天,最长可达14天,且潜伏期也有传染性。

  通常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乏力、干咳,呼吸不畅,腹泻等。鼻塞、流涕、咳痰等少见。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家长该怎么办呢?

  1.任何年龄孩子发热超过3天,均应到医院就诊。

  2.新生儿及3个月内小婴儿出现发热即应到医院就诊。

  3.3-6岁婴儿,体温超过38℃或发热时间超过24小时,应到医院就诊。

  4.6个月-2岁婴幼儿,发热超过24小时,应到医院就诊。

  5.孩子出现精神反应弱、哭闹、头痛、寒战、咳喘、呼吸困难、抽搐及进食减少、呕吐、腹泻、鸟哨等情况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6孩子或家长在发病前14天有武汉市旅游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芜湖南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家庭中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发病者,需立即告知医疗机构。

  03

  面对疫情,孩子的心理防护不能缺席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焦虑和恐慌在不断蔓延。我们的心情也像过山车一样随着疫情的发展此起彼伏。

  孩子们的心情更是跟着大人一起遭殃,时而疑惑,时而担心害怕。原本是烟花、爆竹和压岁钱的欢乐春节变得沉寂和压抑。

  其实爸爸妈妈这个时候更加需要保持积极的信念以及平和的心态,因为积极、乐观的心态能提升我们和孩子的免疫力,这种来自于内在的生命力才是最好的防护。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做好孩子的心理防护,也是给孩子一份特别的爱。

  1.大人稳定的情绪是前提。

  我们经常说,“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这种危难的时刻,父母或家人稳定的情绪,对孩子而言,更是最好的礼物。

  孩子常常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父母情绪稳定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力,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2.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

  虽然“疫情”是一个应激事件,但一定不要让孩子感到“危机重重”。千万不要手忙脚乱,自乱阵脚。

  让孩子生活作息维持规律,保持生活的稳定性,是孩子心理稳定的重要内容。

  3.避免信息过载导致的心理负担。

  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在分享有关信息或回答孩子的关于“疫情”的疑问时,一定要用符合孩子年龄的通俗的话讲给孩子听,可以轻描淡写一些,一定要多传递正能量,让孩子有信心。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一定要引导孩子合理看待信息,分清良莠,不要过度关注疫情相关报道,不要轻信疫情相关小道资讯,避免陷入视讯信息轰炸中。

  让孩子永远心存希望,永远相信黑暗不会长久,光明总会再临。

  4.不一样的寒假。

  由于“疫情”的不期而至,可能打乱了孩子盼望许久的寒假计划,外出旅游也取消了,跟着大人走亲访友可能也变少了,甚至外出的机会都大大减少了,多数时间只能“宅”在家里。

  这时候孩子的小心脏可能拔凉拔凉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充足的积极关注,用心帮孩子将寒假过得更加愉悦,如:

  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学习做手工;全家一起练习瑜伽;一起读一本书或绘本,然后讨论故事的情节;一起做饭,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部分等。

  让孩子在困难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爱的存在,让孩子永远心怀感恩。

  让孩子将来能有超越父母辈的心理能力,从而应对他们人生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困难与挫折。

  最后,椒椒想说,疫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相信依靠国家、社会、医护人员乃至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就能够早日战胜病毒,回归往日安详宁和的生活。

  只是希望,这一天能够更加快一点到来。

  _

  end

  _

  作者:甜椒,本文为公众号少儿起跑线(-step2017)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正在团(点击图片打开)

  往期文章(点击下图可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武汉出生 30 小时新生儿被感染新冠肺炎:疫情当前,该如何保护好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