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2-09 23:5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读后感摘抄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是一本由林凤生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精选点评

  ●本来不太好意思批判本书,看到拿了2018中国好书和文津图书奖还是决定差评提醒一下,以免有人被误导。其中关于艺术部分实在有太多荒谬论述了。作者对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几乎一窍不通,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认识。这可能是由于老先生成长时代和所攻专业的局限,可以理解,但也因为时代语境学科跨度原因,本书的语言风格同样非常落后别扭。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在专业领域内的表现,书中关于自然科学的部分确实还比较有意思。总之建议对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之后再来阅读本书,在具备快速去伪存真能力的读者手中,本书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胆固醇标的蒙娜丽莎》、患有焦虑症的《抱银鼠的女人》、马方综合征患者《长颈圣母》,有趣有趣。书的装帧真的很棒!

  ●第一,这本书至少有五篇文章涉嫌抄袭英文原著,已详细举证。作者的人品存疑。第二,这本书至少有15处明显知识谬误观点偏颇,已详细指正。作者的学识存疑。第三,这本书的写作平和语言风格令人不堪卒读,滥用感叹号,滥发议论,网语连篇。最后,这本书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和2018中国好书。

  ●抄袭

  ●抄袭了,还大言不惭列到了参考文献,要是这样,我出本圣经,后面参考文献写上《新约》《旧约》行不行做人要有底线,不能把自己方舟子这样的抄袭败类相提并论

  ●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细细品来,饶有趣味

  ●不知道为啥这本书被评为2018中国好书。写得很一般,内容时深时浅,看得一头雾水。

  ●文津图书奖是被他骗了呢?还是说文津图书奖就是个跟他沆瀣一气的贪腐的分猪肉呢?抄袭世人都不识得洋码子么?

  ●抄袭给一星。这么多给五星的水军也是有点意思。

  ●想给孩子找点科普读物,不过一般的科普太严肃了,这本不错,内容不深,关键有很多名家画作彩色配图,孩子看不懂科学看看名画培养培养艺术细菌也是不错的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读后感(一):名画在左,科学在右

  2019年 第21本

  最近比较喜欢艺术,或者说比较喜欢西方的绘画,本书从相对科学的角度讲述色彩线条大脑成像眼睛对色块的敏感程度,等等等等。

  说白了就是一个成像的原理,很多画家使用所谓取景器画画,而且远比我们认为的早的多。翻来覆去就是这些东西,倒不如用一张讲个明白,不用这讲一点,那讲一点。显得很松散

  本书的装帧相当不错。一星给装帧。作者的讲述功力还有待提高。而且最后讲中国画讲的一点都不好。不是很认同,在最最后面又开始diss中国画。到底是觉得中国画好呢,还是不好呢?呵呵~体会不到。林风眠曾经入狱,然后烧掉了自己的很多画,因为风景画都被说成是资本主义。我天X,还真是TM的伟大啊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读后感(二):艺术可以通过科学来达成,科学也可以服务于艺术

  前段时间也看过几本有关于名画研究的书籍,讲述都不是我们对与以往的那种一贯的认知。有的书专门讲述的是名画中出现的一种动物,有的书讲述的则是我们以往在欣赏名画时不会注意到的一些看似无用实则十分有深意的小物件。总之这类书看的人有一种窥探到隐私秘密的感觉,原来这一幅幅的画作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说起《名画在左,科学在右》来就更加有点意思了。在以往的认知中,似乎艺术和科学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科学几乎可以被看作是理性的代名词了,而艺术这东西若是没有了灵感与想象那就不能够被称之为艺术了。这二者怎么能够联系到一起呢?

  不过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艺术是可以通过科学来达成的,而科学也是可以服务于艺术的。二者的融合是十分有趣且有意义的一件事。当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我们所看到那些名画时,一扇隐秘的知识大门已经悄然的为我们所打开。

  一提起著名荷兰画凡.高,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那副向日葵。他对于色彩的运用是十分随所欲的,而他颇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以光彩夺目而著称。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凡.高对于鲜艳色彩的疯狂偏爱呢?这恐怕是和他所患的疾病有关。喜欢了解名人八卦的人都知道,凡.高说的体面点是个疯狂的人,说的不好听一些那他就是一个“脑子有毛病”的人。试问一个正常的人谁会闲着没事去割掉自己的耳朵。正是因为他患有癫痫引起的精神障碍,在发作前会产生幻觉与错觉,所以他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幻觉景象,他在艺术上的惊人创造力实际上是与他的疾病有关联的。或者可以说如果凡.高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无法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

  看到这里倒还真的是感觉有些脑洞大开的感觉。本以为一个人的创作风格是来自于他的内心情感世界,没想到还可以用科学知识来进行剖析解释。不过在《名画在左,科学在右》这本书中并非全部是这样略带些八卦性质的科学论证,其实还有大量的名画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科技手段的讲解。

  从前欣赏名画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但是艺术的领悟每个人所能够达到的高度是不同的。不过若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瞧,似乎就简单了不少。知识是通过学习累加的,量不够咱们可以学啊!再加上《名画在左,科学在右》这本书的指点,专业的欣赏名画好像也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读后感(三):不可不知的美术知识

  要比较深入地理解绘画并不容易,因为绘画既不能发出声音,也无法展示动作的连续性,即使借助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也只能给观赏者提供看画的线索。所以我们对相机重现似的作画风格比较容易接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流派。

  《名画在左,科学在右》就是这样一本书,以科学的方式教你提高对画作的审美。一如我对朋友所说,读《名画在左,科学在右》最大的一个感受是,觉得这幅画好是这个原因,看这书就是一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全书分为几大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近代美术史上的各大流派及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画家的生活(美食、文化、疾病)对画风的影响。第三部分重点说明了科学与绘画相辅相成的关系。

  艺术流派很多,下面仅以我喜欢的几个流派来举例说明。

  一. 野兽派

  西方绘画一直有“重形轻色”的传统,哪怕是现在美术生学画第一步也是从线条及形体开始。但野兽派画风打破了这一传统,炫丽的色彩,用笔奔放,这一画风刚面世时令观者哗然,批评家沃塞勒称之为野兽。

  二. 追求彻底简化的抽象画派

  说实在话,我之前一直对抽象画没啥好感,觉得那是画家在故弄玄虚,因为名气在,外行人觉得看不懂的都是好的。我的印象改观是因为透纳的一幅抽象派画作《暴风雪》,此画是依透纳39年前的同名写实画作而来,当两幅画摆在一起,不得不说更吸引我的,是抽象风格的画作,画作中已经看不到具象元素,但可以看到运动的云层、天空和波浪,只能从一只桅杆联想到小船,天空和海洋的分界也仅仅是一种模糊的印象。感受得更多的是波滔的汹涌,狂风的肆虐以及扑向船身的暴风雪。让人感受到面对大自然我们的弱小与无力。

  作为一名美术生,我深知反复练习时的枯燥与痛苦,念书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有天赋的学生,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懂得怎样画,懂得如何用寥寥数笔表达出自己所思所想,从此书我却知道勤能补拙。之前也一直觉得必须是有钱有闲才能长期从事艺术创作,不管是美术、音乐、抑或是写作,现在我却改观了,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是不会以贫穷为借口放弃艺术创作的。

  这不是快餐文化类书籍,是床头必备品之一,对近代美术史有做一个全面的介绍,虽然每个领域都没有深入描述,但对于仅对艺术流派有个简单了解而言此书是最好的选择。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读后感(四):科学品画

  世界上的名画数不胜数,无一不饱含盛情。名画之所以成为名画,不单单是因为画的本身,也跟作者相关,也跟恒古久远的历史相关。一个时代,造就的是一种文化,而一幅画,影射着这个时代,蕴含着一种这个时代才有的独特文化。 《名画在左,科学在右》本书围绕了100余幅世界上脍炙人口的名画,以科学的视角进行解读。所以,看画不单单是看画,对于不了解的人可能连画都看不懂。书中不仅仅对名画表达的科学内容,蕴含的科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与分析,还对画家创作时的构思和创意,采用的技术和手法,以及一些光学色彩学等科学方法在绘画技法中的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分析。然而,对绘画赏析是一般人都可以的,对绘画中的科学分析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了。 本书作者林凤生,上海大学退休教授。中学时曾师从丰子恺、唐云等名师学习绘画。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中学时期到现在的绘画功力,给了他不俗的眼光,也给了他分析鉴赏一幅画的能力,没有这些是不行的。近十几年来对绘画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厚积薄发,几十年辛勤付出变成了现在这样的一本书。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涉及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绘画与科学。 “现代绘画”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喜欢的人看得懂,沉湎其中,如痴如醉;不喜的人言语喷之,嗤之以鼻,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确实如此,看不懂的人就是看不懂,因为缺乏了专业的素养,何况现代绘画流派众多,风格、品味、题材也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作者在书中分别介绍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等不同的流派,为读者感兴趣的做了很好的引导。 “艺术与生活”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很多画家对于艺术的追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因此,为啥有些画家在当时并不出名,死了之后才名扬四海。因为有些画家的画在当时,并没有人看得懂,也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梵高削去一只耳作了自画像,成为人们的诟病。后来又发掘出其中的美,便大为赞赏。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画家们的题材都是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反应社会现状。正因为是社会现状的一个小小缩影,才会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我们也能在他们的画中看到各种风景各种美食。 绘画与科学,主要讲述了绘画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或者技法,绘画的表现形式。绘画中运用了光学、力学、心理学、透视学、解剖学等科学来影响人的观感。 本书是一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本书。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名画,领悟背后的科学知识。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能在本书中领略世界名画的风采。即使沧海一粟,也能领略大海的广阔。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读后感(五):艺术与科学盛宴

  名画在左,科学在右

  一看这书名,我便被深深吸引了,推荐的话简单说,既喜欢艺术,又喜欢科学的读者,千万不能错过这本书。

  最早将名画与科学联系在一起,还是在读《达芬奇密码》的时候,绘画、建筑中隐藏的比例和角度,《维特鲁为人》中暗含的五芒星,《最后的晚餐》中暗含的倒三角,当时就被震惊到了,原来大师的画作中还隐藏着这么许多的秘密。

  因此,看到林凤生这本《名画在左,科学在右》,对于我这种好奇心重、喜欢长知识的同学来说,真是深得我心,爱不释手。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现代画流派无论是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还是超现实主义、维也纳分离主义、至上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等,各派名画家——马奈、塞尚、莫奈、凡高、高更、布拉克、毕加索等等一应俱全,不仅可以再次欣赏各位大师的画作,也可以科普一下其中的内涵和知识,集趣味性与科学性于一体,一举多得,不可多得。

  对于画家而言,“不疯魔不成佛”也是一条永恒法则,不论是凡高的精神疾病和悲惨结局,还是高更的离经叛道和最后的疯魔,都成为使他们画作经久流传的必然元素,更是他们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

  看看书中都有哪些令我长见识的知识点:为什么印象派画有运动感?莫奈的《透过树丛的春色》《亚嘉杜的罂粟花田》和雷诺阿的《茶花女郎》,我也不是第一次看过了,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看到它们的运动感,这一刻,就像有人帮我揭开了眼前的纱,使我获得全新的视觉,真正欣赏到画作的美妙。塞尚《带篮子的静物》,画中的水果、篮子原来是塞尚从不同角度观看后再整合在一起的,凡高的《自画像》《向日葵》《星空》等画作中的短促的线段原来是他精神疾病的产物。高更喜欢将颜色涂抹得很厚,修拉喜欢画数不清的色点……这些既是各位画家独特的绘画手法,也融合了物理学中关于色彩的科学技巧。

  不同于印象派,野兽派是色彩明艳的一派,那么色彩为什么能吸引人?野兽派用色好在哪里?野兽派与神经科学如何碰撞?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欣赏野兽派画作时必须储备的基本知识点。

  塞尚《圣维克多山》,布拉克《艾斯塔克的房子》,毕加索《亚威农少女》《弹曼陀林的少女》等探索空间的立体派,不只探索三维空间,甚至对四维空间展开进行尝试,绘画大师竟然在画作中融入科幻色彩,这些大师们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了。

  除了画家的画作,文末还有许多与科学相关的名画——《上帝是几何学家》,德乔治的《阿基米德之死》,达芬奇手稿,胡克手绘的显微镜下的昆虫,笛卡尔画的心脏图,牛顿手绘的望远镜示意图等等。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林凤生这本《名画在左,科学在右》,这真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艺术与科学盛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