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陈松勇 / 李天禄 / 高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9年,侯孝贤拍摄以台湾近代历史为背景的《悲情城市》,打破了当时台湾电影涉及政治的禁忌。梁朝伟在片中扮演不会说话的主人公文清,大获好评。二十三岁时,我是《悲情城市》里的中学教师,和同志一起对酒当歌,唱起祖国的歌曲。只有同我一样憧憬未来的青年,才能知我此刻心中的苦痛。——唱九一八的时候很触动人。
●“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其实前殖民地的人们最没概念的往往就是“回归”,但“回归怀抱”永远是喊得最响的口号。风飘絮者山河破碎,雨打萍者身世浮沉,过得不好,政权更迭就都是狗屁。私以为侯孝贤善于化小但拙于见大,着小处侯更佳,揭大处更爱看杨。
●每一个时代每一座城市都承载着自己的恢宏与悲悯,不过分追求煽情,只细致缓慢讲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侯孝贤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梁朝伟和陈松勇奉献了最出色的演绎。
●侯孝贤曾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 这部片子又是关于岛民的故事。即使不甚了解台湾的那段历史也能从中感受到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悲凉。进而感慨的是人于时间长河中的悲凉。
●侯孝贤由私人自传影片转向社会历史题材的代表作,获威尼斯金狮奖。1.以中远景固定长镜头泼墨出数十年无法风干的记忆,写不尽的家仇国恨和描不尽的乱世浮沉,沉静内敛下暗潮汹涌,悲怆凄美;2.神思者的悲沉配乐,余音绕梁;3.梁朝伟饰演的聋哑林文清,无言的控诉与无奈;4.空镜头,樱花盛极离枝。(9.5/10)
●在台湾教孩子门历史,不用讲教材,他们的电影就是最好的历史,而且在审视历史的时候又兼具了人文教育,我不知道我的孩子还能从中国历史教科书上看到多少真实的东西,我们的电影有几部是可以作为历史教科书的?蓝风筝,颐和园,鬼子来了,都是被制度毙掉的片子
●几乎没有特写。室内大量的中景,多把摄像机置于门框门楣隔窗之外,给镜中的人一个密不透风的空间传递压抑的情绪,像极一个冷峻的旁观者,室外大量远景将人物放在浩瀚无边的大自然,渺小又无助。大量静止长镜头既保持了生活状态又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神韵
●大时代的小人物,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通过优美的画面悠扬的配乐,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这种风格并不陌生,看到编剧有吴念真便明白。20世纪40年代的台湾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情真意切,无法不动人。每个中国人都该看看。在1989年,台湾把他们最敏感的事件拍成了如此优秀的电影。谁来拍我们的1989?
《悲情城市》观后感(一):大时代,小人物
1945-1949,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因为世事变迁,突然变地不普通起来.台湾,大陆人心中的神秘所在,此刻这样的悲情,或许这就是命运...可以成全你我的地老天荒,也可以毁灭一切的希望.
《悲情城市》观后感(二):那一刻的悲伤
文清站在鏡子前,慢慢的梳著頭發
可鏡中的他已不辨容貌
坎坷歷遍
任憑如何梳理
人生都無法恢復原有的舊貌
唯有像片中的人與事
還能憶起當年
《悲情城市》观后感(三):台湾史诗
侯孝贤为台湾写的史诗。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有大量的生活细节的刻画,甚至“拖沓”、甚至“罗嗦”,让我想起小津。最喜听宽美说闽南语,字字珠玑,一唱三叹,不得不承认北方话是粗俗的。梁朝伟真是一个男人中的尤物,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悲情城市》观后感(四):一天都是关于你
今天幸运的和侯孝贤合了影,觉得自己这辈子算是半个完满了。悲情城市看了2遍,按照导演的话说,有些东西有些冗长,现在看来应该是可以删掉的东西。作为讲述一段历史给人民带来的悲痛来看,觉得没有过多的动人之处,虽然是好片。但是没有给我更多的共鸣和震撼。
《悲情城市》观后感(五):深深地悲伤
刚刚看完,感觉挺好的。这种压抑的悲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无奈。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而普通人民有时候仅仅是陪葬品。就连文清这么一个残疾人都无法苟且生存,更何况是别人呢。霸王别姬展示了中国大陆的悲剧,而悲情城市又饱含了台湾人民的艰辛。。。。。。久久的感动深深的悲伤,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