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阙里人家》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0-02-05 22:2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阙里人家》观后感100字

  《阙里人家》是一部由吴贻弓执导,朱旭 / 尔康 / 张文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阙里人家》精选点评

  ●打9分:由一个压抑时代,变到一个混乱的时代,再到一个迷茫的时代。如果是山东话,可以打满分

  ●朱旭是今年离开的。

  ●各位的表演都很好,个人认为“爷爷”是个以理想借口的极度自私者,如果与“奶奶”没有感情初何必结婚生子,之后其实有数的时间早点亲自回家乡处理好,却又道貌岸然的立牌坊,造成一家子的痛苦。只有拉里邋遢辈子光棍的“三爷爷”活的最真实,也是最懂感情和责任的一个“任”。

  ●20190219 代际传承和隔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人生,都要有抉择放弃勇气努力一样不可或缺

  ●足够动人,但还没那么好,因为正生活在这种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环境,所以对片里的很多情感感同身受一面人丁兴旺其乐融融,一面是让人喟然长叹的多年积怨影片在抒情与写实间达到了微妙平衡,景与情、人与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里彼此相融;五代人、四个父亲、两个女人,他们都是孔家的后人圣人子孙,但在现实的种种面前,他们只是渺小常人罢了,老太爷对儿子的不舍、老伙伴们的畅聊人生、父亲与爷爷的离别都是片中触动人心温情时刻,但碍于篇幅还是展开不够细致外国友人角色只是沦为功能性角色实在有些影响主题情绪传达

  ●大家小家难念的经,三代矛盾时代隔音中积苦愿君倾听,望父台前上下一心

  ●“奶奶是个好人 长着一对小虎牙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啊 她就呲着小虎牙对我一笑 然后赶紧低下头去”这种爱情真好

  ●台词写的真接地气又富含深意人物群像式的成功塑造,个个性鲜明中国式的家庭传统的父父子子君臣臣,还加入外国人角度可惜没有深入,现代思想冲击,在那个八十年尾声文化真是纯真质朴,这样的电影后来再也见不到了。。。。。。。。

  ●夹在中间的人永远最难做,把对爸爸不满借机发泄在儿子的车上的一幕看得我心都跳出来了。朱旭果然是老戏骨。三爷爷的角色很棒,无论是人设还是演员表现都棒。谢谢你。

  ●多么动人的中国电影啊!太有中国味儿了,表演也都太棒了,感人。没想到宁理哥受这部电影影响这么深,这部电影影响了他一生,揉进生命里了,延续了电影里所饰演角色的人生。很感慨,过去很久了,理哥把从这部电影里学到的精神说给了我听,可能就像当年吴导和朱老跟他说时一样,我差的太多了,辜负啊,全心全意努力真的难,他们的成功不无道理,致敬学习!

  《阙里人家》观后感(一):记念吴贻弓导演

  今天看新闻,吴导演走了。经常被烂电影,不知所谓的所谓艺术片熏臭了的今天,尤其怀念老电影,阙里人家就是,它带给人的感觉是电影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每个家庭的故事都可以拍成电影。慈祥的爷爷,倔强的父亲,混账的儿子。他们就像你的邻居,你的亲朋,一点都不遥远。历史与现实,传统与革新,矛盾结着矛盾,冲突连着冲突。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大咪咪,没有小鲜肉,没有特效,就是靠故事,靠镜头,靠音乐,靠演技,就能拍出好电影。

  《阙里人家》观后感(二):梦想与责任

  今天看了圆桌派何冰那期,里面提到了老表演艺术家朱旭,对他的评价很高,出于好奇特意去搜索关于老艺术家的电影,选了这部电影来看。看这部电影本来是想瞻仰一下老艺术家的风采,没想到却被电影剧情深深吸引力。里面的一段爷孙间的对话触动了我。爷爷说现在的人总是抱怨,不愿意担负责任,但是一个不能担负社会责任的人,其实是不配做人的啊。爸爸的一句话也很经典就是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在我看来这不是不思进取,反而是担起了自己该付的责任。至于梦想,他是可贵的,但不能像空中楼阁一样,把该负的责任全部抛诸脑后。

  《阙里人家》观后感(三):中国式的伪文艺

  第一次看是大学期间,在同济大学的礼堂,读书会。吴贻弓、张文荣,在现场谈了一些拍片的心得——影片导演和女演员的感受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他俩在现实中是夫妻。

  本片的核心情节是两对父子情感,却都无事生非,以冰冷甚至敌对的心理制造矛盾。如同那个年代号称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一样,平面而表象地反映了孔府现代人的生活,塑造了几个特色并不鲜明的人物。

  虽然影片枯燥乏味、观赏性极差,却总会受到文艺奴隶的吹捧,因为文艺奴隶主的教育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只要不搞笑,就是现实主义——最好有点悲剧;现实主义必然包含着人生哲理,从来没有烂片,都需要回味与思考。

  以吹捧《红楼梦》为代表,所谓的历史主义现实主义革命主义,造成了中国文艺创作一直在低水平重复,严重扼杀了中国文艺的创新,产出了大量的伪文艺作品,这是中国文艺不能引起世界关注的根本原因。

  《阙里人家》观后感(四):细致入微又有出乎意料的惊喜

  爸爸给爷爷下不来台,太爷爷在手上的绳中系了一个结。德贤砸车,爷爷出来制止,太爷爷随手丢下一疙瘩绳,要爷爷解开。这团疙瘩,象征家里暗流着的复杂矛盾。终于,在爷爷回北京前最后一次看太爷爷时,默默将解开的这根绳放在太爷爷桌上,一家和睦。维本上班,爷爷到奶奶的坟头点香忏悔……

  绳子与结的象征把握的恰到好处,每次出现都是一种对剧情若隐若现的暗示与透露。

  德贤把被赶出家门的大妈送进旅馆,儿子接走后,自己从暗处走出来,付完剩下一半的钱。这个剧情看似与一家人毫无关联,但却能从中感受出德贤发自内心的孝,与自己对爸爸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这对父子矛盾的积怨深沉。

  影片的最后,爷爷回京,原本以为与爷爷和解的德贤并没有出现在家门口、送别的队伍中。我以为,以德贤内向收敛的性格,一定会在暗处默默送别。然而,剧作的出乎意料正在于,德贤站在望夫台上,少年时和母亲日复一日的盼望竟成了习惯,父亲德贤的车正好路过,想起“一辈子也没待过几天”自己的原配夫人,德贤难掩心中愧疚,下车回奔,张开双手向曾经道歉……

  望夫台,历经几千年,终于盼来了“夫”,是儿子代母亲为一辈子的念想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故事发生在孔子后人的家庭中,维本的出国梦、接待外国人象征了改革开放后与时代与世界接轨的时代精神,而老一辈的德贤、太爷爷,仍恪守儒家所倡导的“仁”与“孝”,在自己的土地上踏踏实实做好份内的事。三叔甚至不经意爆出“为啥不把嫂子让给我”,与孔子所倡导的家庭伦理观截然相反,似乎儒家的部分思想正在分崩离析。

  传统与时代,在家庭这个最简单的社会组成部分中,突显、上升为社会或整个时代的矛盾。

  《阙里人家》观后感(五):有些恨不是那么容易就消除

  为什么有个成语叫“抱憾终生”,因为有些“恨”不是那么容易就消除。

  极其不喜欢这个结尾,孔令谭/爷爷向 孔德贤 /父亲奔去,站在望父崖德贤,终于迎来了父亲的回头,两代人的心结也中终于揭开,这个结局合理却不合情。

  影片中最苦的除了在众人口中的奶奶之外,无疑就是德贤了。

  从小无父,与以泪洗面的母亲相依为命,又亲眼目睹了母亲被逼在离婚书上按红手印,甚至死后都无法光明正大葬在祖坟,只能偷偷立个小坟。这些苦无法宣泄,无法诉说,儿时还能通过一双小狼似的眼睛表示抗拒,可是年长之后呢?不能报复,因为这些痛苦的根源都源于亲身父亲,只能深藏胸中,久而久之汇成汹涌暗流,哪里就那么轻易放下?

  孔令谭对他说:“我已经70了!”其实德贤应该接一句:“你70了,可我娘坟头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已经不知几回了。”这个女人既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也是民国很多这类女性的缩影。

  最鲜为人知的便是鲁迅的原配朱安。这个医生得不到丈夫喜的女子,不仅要赡养婆母,还要打理家务,体贴慈爱地对待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及其孩子,最后孤独终老。不过鲁迅还没有做绝,没有与朱安离婚。

  张恨水的第一段婚姻也是包办婚姻。文人都有些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梦,风花雪夜自是人生乐事, 但徐大毛嘴唇翘、鼻梁塌、身材矮胖,完全走不进张恨水的世界。她一生生了两个孩子,却都是一出生就夭折。她同样也要照顾张恨水的另一位妻子和她的孩子。命运对她有诸多不公,好在张恨水还有良心,不仅赡养她,还在她去世后,让长子去料理后事,葬在自家祖坟。

  人比人气死,货比货该扔。相较与鲁迅和张恨水,徐志摩真的是渣到不能再渣的地步了。

  徐志摩与张幼仪也是包办的旧式夫,与上两位不同的是,鲁迅从未跟朱安圆房,而张恨水也是迫于母亲要为徐大毛留后的逼迫才与之同房,但徐志摩一边嫌弃张幼仪,一边还与之同房。张幼仪怀有身孕,去德国找徐,而徐正与 林徽因 打得火热,选择与张离婚。不过张幼仪因为家有势力,活生生把自己活成了玛丽苏的女主角。离婚后的张幼仪不仅在其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而且50年代与第二代丈夫在香港结婚,相伴18年,颇为幸福。而徐志摩再1931年就因飞机失事遇难,只能说,天道有轮回。

  其实除了这些因为与文人捆绑在一起的旧时代女子广为人知之外,在广东海南一带,这样的女子数不胜数。

  岭南人颇有拼搏打斗的精神,因而再民国时期,“下南洋”在广东海南一代颇为盛行。在外打斗的男人固然辛酸,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血泪史,但是,那些留守家乡苦苦等待的女人更苦、更可怜。她们不仅承担生活的重责,伺候公婆,养育儿女,而且还要时时担惊受怕,害怕有一天会等来丈夫的遗像和遗物。而那些男人们?

  海南有一部地方戏就叫《下南洋》,戏中女主人公琼娘在送走丈夫下南洋之后,艰难地抚养孩子和苦苦等,然后长途跋涉去寻丈夫,却见丈夫已另娶他人。这不是戏剧,而是真实现象。有没有隐情另说,毕竟,在那种时代和环境下,让一个男人为妻子守身如玉也做不到,更何况,传宗接代在南方的观念尤其重。

  但是在这种前因下,让人物结局达到相互理解与和解,实在是太过强人所难。

  回到影片,所有人都对德贤说,要理解“爹”,理解“爷爷”,但有谁理解过他。他不愿像自己父亲一样做一个抛妻弃子的人,因此他对自己的妻子十分尊重;他不愿自己的儿媳像他母亲一样,一辈子都在无穷无尽地等待,因此他反对儿子辞职。看起来很专制,但他也说,你可以出国,可以走,但是要凭自己的本事考出去。

  对于孔令谭/爷爷的态度,有人理解,有人崇拜,也有人怨恨,但唯独德贤不能原谅他,而且也不应该原谅他,他的痛苦在于不能宣泄,因为他目睹了母亲一生的悲剧。他们注定只能做一对血缘关系而没有亲情缘分的父子。

  毕竟不是所有的恨都这么容易消除,尤其是面对母亲的孤坟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阙里人家》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