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标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正确的答案了。今天讲2个故事,都蕴含了一个大道理。
在古代,因为道路不发达和信息堵塞,所以赈灾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如果发生饥荒,从其他的地方调粮过去,一则被层层克扣,二则运输过程中可能都要被运粮的队伍吃掉一大部分,三则发放粮食又涉及到公平的问题,所以古代赈灾不仅考验官员是否清廉,更考验赈灾的官员够不够聪明。
范仲淹在杭州做父母官的时候恰逢发生大饥荒,人们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个时候范仲淹的做法不是去抢地主的粮来赈灾,更不是压制粮价,而是要求当地粮商必须提高粮价,粮价一提高,其他地方的粮商闻到商机纷纷运粮到杭州卖,就这样,朝廷的赈灾粮还没有到杭州,但是杭州已经粮商云集了,这个时候因为粮食多,反而导致了供大于求,而粮商又不可能运回去(运回去损失会更大),所以只好在杭州低价卖出,粮多又价廉,粮荒一下子解决了,随后由于粮商云集,范仲淹趁机大搞杭州的旅游业,招募饥民以工代赈,当地的经济不但没有因为灾荒而颓败反而后面发展的更好了。
小知识:古代道路不发达,信息闭塞,“投机倒把”赚取差价是商人牟利的主要方式。
2、明朝潘季驯“束水冲沙”治理黄河泛滥
黄河水灾一直都是古代中国的大灾之一,黄河泛滥轻则淹没农田,重则浮尸满地,在有历史记载的两千多年中,黄河中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重要改道20多次。历史上治理黄河一直都是加固两岸堤岸,随着堤岸的加固,河底的泥沙也越积越高,这次加固加高堤岸治理好了水患,但是下一次泛滥的时候因为堤岸太高河床太高导致水位太高,令到水灾施虐更加严重,造成了恶性循环。
到了明代,潘季驯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理方案,发明“束水冲沙法”,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之后历朝历代都采用这种方法治理黄河,黄河的水患明显比明代之前减少了。
以上两个故事要说的道理就是:堵不如疏!在治国和治理言论的时候,古代的贤君也明白这个道理,《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堵不如疏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经济、治水、治民,其实于我们个人也是,心情不好的时候与其压抑在心里还不如通过运动、交谈等方式给自己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