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被遗忘的俱乐部》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01-27 22:38: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被遗忘的俱乐部》经典观后感集

  《被遗俱乐部》是一部由吉利·巴塔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Czechoslovakia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一):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

  一群被遗忘的塑料模特,在封闭世界里过着平静单调生活

  丈夫每天睡醒后与妻子拥抱,然后去上班。妻子准备全家人晚餐老爷爷总在砸那台不出声的收音机老奶奶针线活,小孙女毛线。女乐手总在弹竖琴年轻女孩总是站在窗前眺望,一个小伙子总在偷窥这个女孩。还有一个解体的模特在浴缸里擦拭自己身体日子就这么平静单调地过着,大很幸福突然有一天,新来了一批新的塑料模特,占据了这里,以前的模特都被运走。新来的模特生活新潮开放,让这里的一切都发生变化。被运走的模特不甘自己的地方被占据,又都回来,与那些新模特大打出手,终于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地盘。他们虽然又在以前的地方生活,但很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那些新模特得影响衣服时髦了,收音机换成电视机了,全家聚集电视机跟前了,总是偷窥的小伙子终于大胆地与心姑娘做爱了。可是然后,这些又成了新的一成不变的生活,继续没完没了重复下去。

  生活只是表面上发生了变化,而的本质,也就是一定要按照一个规律循环下去,却完全没有改变。新的规律真比老的好吗?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有什么区别吗?五十步就一定有资格笑百步吗?如果不是,那场新旧冲突不是谓的牺牲浪费吗?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二):二写

  1

  这部影片我如此熟悉,但是突然之间恍然如感觉自己就是里面的某人,所以吓了一大跳。

  每天看书,思考,喝奶茶,吃花生,教教学生,跑步,都是一种日常的惯性,甚至有时候不假思索的,缺乏反思性,我为自己的体制控制,就像西部世界里的西部女郎

  更可怕的,是我看到周围的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啊,我简直陷入了一种悲观主义者的世界,但是其实我不是那样的人,但努力抗争一天也没有用

  韩愈说:“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

  我的解毒剂暂时只有这么多了。

  原来以为巴塔控诉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制度,现在看他根本就是在描写人类本身。

  伟大的巴塔,和史云梅耶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如果说是史云梅耶是政治讽刺片的话,巴塔就是哲学片。它精致描述了人的类本质。

  突然想到了马勒也许像他那样是我的解药。在一个小木屋里就能写出他的交响曲,他内心宇宙浩瀚得如真实的宇宙。

  2

  人很容易忘记这一点——

  We are slaves

  是为警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三):黑没商量

  巴塔表现成人世界就是黑豆了,

  在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下,家家户户都亮着灯,随着灯光渐渐遮蔽,只剩下几家

  ,那些潜藏在暗处裸体模特儿就出来活动了,

  哎,他们在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

  抽大烟,操逼,看电视,各种各样的玩耍,

  小伙伴们在黑暗状态下非常爽快

  ,主人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他们有一个名字

  ~模~特

  ,模特就是以人为范式

  。所以他们反映的就是我们,黑我们没商量

  我们自己就是他们的样板

  ,曾几何时,社会主义是社会上多么积极力量,到现在应该还是这样吧,

  他是我们站在社会辩证的那一面刺激我们的思考,

  没想到现在反倒需要别人来刺激我们思考了

  而且连信息都不通畅了,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

  ,时代的反讽就是这样!

  ,美国制度的建立基础

  就是建立在对人性不信任

  ,巴塔说的也就是这样的事情啊,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人性是不可相的呀。他们会自己干坏事的呀。

  中国古人说,

  君子慎独,就是这个道理,你看看他们在暗中都干了些什么

  ,全是坏事

  ,更不要说当权者

  中国人说的都是最高级的政治学

  ,就是效果上,

  总是连良好都达不到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四):stage

  《被遗忘的俱乐部》中的场景设置故事发生在几个人偶间,实际处于基本同一平面(除工作室外),但木偶行动基本被固定在同一个场地,像是被上紧发条玩具,同一动作被不断重复,即便是交流也是机械的,或者只是使用“看”的方式。在这样的状态下,将空间作一个简单功能分区,即每一个人不同动作都赋予一个小型空间独特功能,将本在同一平面的场所分割开来,用前后、左右、场地大小形态改变来说明。那么,在一个舞台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小区块中上演得不同故事并感受期间的隔离感、差别联系。而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则引用了影片中“发条玩具”的意象以“连续循环的滑梯”形式出现

  建筑是否在向我们讲述什么?一栋水泥钢筋混凝土物体是否具有被玄化的言语功能?言语的建筑是否是某个角落里的喇叭还是导游小姐讲解问题提出似乎与建筑中的每一个要素有关,功能、装饰、空间尺度,每一个要素都是牵动发声神经关联

  分析舞台的言语功能,一个舞台之于其他建筑似乎更具备发声可能,舞台是建筑中一种“异位”的存在,它是不现实的,一个暂时的精神逃离。舞台的存在是为故事上演提供一个平台,但其中的演员情节语言的主要发出者,一个没有任何装置的舞台任具有成为一个医院学校办公室可能性。但在这个舞台中,我们试图将舞台的言语功能具体化、独立化,将一个空间的语言固定为某些零碎词句,当这些词句拼接在一起时,它可能是不连贯的,意识流的。这种拼贴也刚好贴合了影片中营造氛围

  窗前的伫立者位于舞台最前方的一个小空间中 与一墙之隔的偷窥者之间由一个空洞相连 弹琴人的周围寂寞空荡,空间的形态扭曲,即将坠落毛衣孩子和拾羽毛老人位置在边上,安静狭小 边上积压变形的空间里做着不断敲打收音机的人 下棋的人在所有小空间的最后面,安静,动作间隔长并难以辨识 上班的人每天的动作最为激烈,拥抱,艰难的下楼,然后在空旷的办公室中坐一整天,办公室处于最下方,空间与上部有楼梯形态的物体连接,空旷,有鸽子飞过的痕迹

  这些独立的空间像一些组合在一起的气泡细胞,重叠、咬合。但是没有一个是单一重复的,每个小空间都只有容纳单一功能的微弱能力,即使没有木偶的参与其中,它仍是独一无二的。空间本身已隐含了在其中发生的行为

  这种言语功能已经无关语法惯例。它是现实生活中异位能够表达到的晦涩含义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五):有灵魂的人偶,无意志的人类

  复制一下简介:在一间废弃的俱乐部里,堆放着许多破旧人体模特。虽然处在人类遗忘的角落,但他们却渐渐有了人性,由此组成一个怪异而平静的公寓族群:“丈夫”每天按时起床,和断臂的“妻子”拥抱后带着便当出门上班;“妻子”专心在家准备美味晚宴;“女乐手”沉溺于自己的音乐世界;“老人”固执地砸着不出声的话匣子;“老奶奶”和“小女孩”平静地坐着针线活;强壮男人”则透窥着隔壁的“美女”。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平静中带着些许枯燥

  我看到这里,很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了现实中的社会。

  在现今的商业社会里,有多少人也是那样,准时上班下班,过着两点一线平淡平庸的生活,就有多少人遵循着同样的形式,任由体制、规则、制度和道德等等条条框框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牢笼里面。

  上班的人并不需要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对社会产生多大的意义,你只需要老老实实坐在那里,时间到了打卡,时间到了领工资,仅此而已。

  人们倾向于生活在一个体制里面,是因为他们懒得去思考。他们总是希望有人能够代替他们去想这些事情。去为他们准备好所有的一切。而他们要做的,就是遵照体制定下的规矩,然后执行

  关于体制带给我们的一切大于实质的形式,我只能够从我所在的深大研究生教育里举一些实例

  1,纵使到了研究阶段,政治教育依然不可少。一周六节课,两节马克思,四节中特社会主义。

  2,教学模式依然和本科阶段没有太大不同,以英语课为例,依然没有摆脱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几乎没有教学平衡点可言。教师讲课方式可用整齐划一形容。当然也有个别教师富于个性神采,但也只是戴着镣铐舞蹈,对学生而言起到的也只是调节多少情绪作用

  3,硕士导师授课推荐一大堆巨著,主要都是西方思想界的宏伟论著,随后不会问及学生到底有无看,到底理解多少。课堂讨论常常跑题,表面上在讨论巨著的内容和思想,实际内容常常扯到各种无关的八卦新闻,且与课堂的题目无关,对于一些学生比较深度的问题,导师的态度常为回避

  4,每个学院都会邀请一些国际上的名人,最近的一位比如诺贝尔得奖略萨,来学院举办讲座。但是和很多所谓的名人一样,即使是研究生也未曾听闻过略萨,不了解其人的作品著作,也就无从谈起一个对等的交流。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体制内运行的,总是过于注重形式,学生到底从中有多少学术上的获益,就只能说是如饮水心中有数了。

  谈到这里,似乎这部影片《被遗忘的俱乐部》的讽刺意味就初步显现出来——他们是拥有了灵魂的人偶,而我们反倒成为了没有自由意志的人类。

  有灵魂的人偶也只是活在形式(体制)里,直到平淡的生活被一群嬉皮士闯入。在嬉皮士那里,形式与实质得到了高度讽刺意味的统一

  那些嬉皮士不用上班、不用织毛衣、不用做家务,这些属于人类的正常活动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是人类。

  他们只是追求欢愉跳舞、抽烟、酗酒、做爱。在人类世界被寻常百姓视为不正经的堕落生活到了人偶这里却成了没有比这更正经的事儿了。因为他们只是人偶。

  再接下来,原本活在形式里的人偶们开始抗争了,为了夺回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向嬉皮士宣战。

  在这里,没有一个具有话语权的第三方为他们主持公道,去评判谁对谁错,去定义哪一种生活方式更为适合人偶的本质。

  唯一具有话语权的,就是力量。于是乎,原本的人偶也只是在形式上战胜了嬉皮士而已。付出代价则是:令原本的生活方式起了一些怪异的变化。唯一可以庆幸的似乎是,老奶奶有了强壮的身体,当她再次拍打电视机的时候,原本坏掉的电视机终于被拍出了图像。虽然只是一片雪花,但足以令这帮追求形式的人偶们欣喜地找到了全新的形式——看电视吧,哪怕它没有内容。(就像对我们这些研究生说:听讲座吧,哪怕它没有内容)

  在我个人的观影解读过程中,影片的意义似乎也就在于唤起人们对于形式和实质的再思考,进而反观自己的生活审视活在体制里的各色人等。这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并且要求我们对此作出反应

  只是问题在于,到底有多少人会做出足够的反应,并且汇聚成一股足够庞大的力量,进而改变这个活在形式里,活在体制里的社会呢?

  我对此不抱乐观态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被遗忘的俱乐部》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