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远走高飞》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10 18:1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远走高飞》的读后感大全

  《远走高飞》是一本由柳岱林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走高飞》读后感(一):这是我学习之余最爱看的一本书

  这本书写出了当代年轻人在生活和理想中的决择,作者描写了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做出的选择,当主人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他要根据自己的现状去选择,是要生活还是活着,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吗?对于作者描述的主人公的困惑和无奈,作为一个学生的我,或许还不能体会,或许还不太懂……

  《远走高飞》读后感(二):非常喜欢作者表现形式

  《远走高飞》这本小说的整体架构没有问题,悬念设置的比较吸引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比较深刻,景色的刻画能够配合人物情绪的变化,整体来说是一部成功的小说。人物关系的塑造,性格塑造都非常的成功,人物的语言行为和性格都刻画的非常到位。我平常小说类的书籍看得比较少,但是这本书看了值得推荐给所有的豆瓣伙伴们,本书还是非常值得品鉴的。

  《远走高飞》读后感(三):年轻真好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要想远走高飞,需要付出数倍于具有社会背景的人。这一点,从主人公郑旻身上就充分体现出来。 书中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气息:梅雨、西湖、龙井茶园、苏堤雪景、绍兴、西溪湿地……。把读者带进美丽的江南。 杭州虽美,堪称天堂,不是那个外来人随随便便就能成为新杭州人。 郑州不美,虽称霾城,不是那个外来人随随便便就能成为新郑州人。

  《远走高飞》读后感(四):我来首评

  期待已久的新作 ,再次得见柳老师的文笔,真的是给日渐寒冷的冬日挂上一轮暖阳。

  和柳老师算是旧识,很羡慕甚至嫉妒柳老师能一直从学生时代坚持写作,甚至出了书,甚至又出了一本书。转换思路后,便更多的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了柳老师的身上。

  说到新书,因为熟识的关系,还拿到了签名本,真是赚到。本想好好评论一下,没想到一口气读完新作,发现竟然无法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来评论这部作品,只能卖个关子说,看就是了。

  《远走高飞》读后感(五):谁都别想“远走高飞”

  和作者是熟识,平时也经常有文学创作上的交流,读完《远走高飞》,来这里谈下自己对于这部小说的真实感受,在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一种良性互动和真正的阅读完成。

  个人觉得,这本小说已写得很成功了,作者把自己想表达的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已经表达得很有深度了。其中,对人物微妙心理变化的把握有不同凡响之处,语言也很自然很干净。

  关于书的内容,之前一位评论者说得很好:“在《远走高飞》里面,我看到了繁华的都市,没落的村庄,拼搏想要改变的年轻人,最后左右结果的,无关才华、情感、努力,只在一个钱字,我想这就是当下,就像如来佛的掌心,谁也别想远走高飞。”这也是我看完整本小说所获得的最直观的感受。

  但我觉得这部小说总体上有点四平八稳,情节不够吸引人。色彩和气氛还可以再凝重一点,毕竟书中探讨的问题比较严肃。语言还显得有点直白(语言上不如《良辰美景》)。形式上最好有点创新(这点也不如《良辰美景》)。

  《远走高飞》读后感(六):人,就是一个“装置”

  文学就是人学,写作就是要去表现人;但俗话说“人心隔肚皮”,人又是最不容易看清楚和说清楚的。即使是最好的名著,也没有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一个人那么复杂,所以文学上对“人”的表现,只能是一种努力。

  文学作品实质上是把人当成一个“装置”,然后去研究这个“装置”。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专有“装置”。你昨天是什么样?你明天可能是什么样?这里面有一些偶然性,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必然性,是由你这个“装置”的设定所带来的。柳岱林很清楚地在考虑这个“装置”,考虑自己,同时也在考虑别人。就像《远走高飞》中写到,里面的男女主角都怀着一种向往,要到一个不太容易受到世俗牵绊的地方。这两个人身上产生了这样的情感,但同时又为现实所不容,于是矛盾就出来了。

  生活也正是这样,不断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行进。在你的身体内部,其实也有这样一种“装置”,导引你走向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但有时候我们也应该知道,命运是不可逆转的,一旦往一个方向走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在关于“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进行判断、抉择”的问题,柳岱林在这部小说中写得很细,尤其是对我们当下的青年一代特别有启发,这也是《远走高飞》的核心价值所在。

  《远走高飞》读后感(七):文学的诞生和意义

  我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文学到底是什么?

  在远古时期,在一个荒漠之上,一群人围坐在篝火旁吃东西,四周都是野兽的叫声;这时候,突然有个人跳出来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就在这个人讲故事、大家也在聚精会神地听的时候——文学诞生了。

  当然,文学的意义或许不止于此,但是这个意义一直在影响人的心灵。我的职业是电影编剧,我评价一个作品好不好,首先看里面有没有一个人物是复杂的。我记得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日本演员,在回忆他母亲的时候说,“我总感觉母亲像一条河流,长年累月地在我的背后流淌。”在母亲睡着的时候,他还会用手指去探她的鼻息,这是咱们东方人才有的动作,有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因为这个人物的举动里隐藏的动机和情感,足够复杂。我读《远走高飞》,带给我的也是同样的感受。里面的男主角郑旻,先是在女主角林可妍身上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温存,后来又发生了转变,居然发现这个女人开始回避他,以至于让他一直都陷入一种纠结和思考,最后才发现这个女人是在利用他。有一句话说得好,“内在的压力是欲望不灭,外在的压力是资源短缺。”我看《远走高飞》的时候,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同时也会拿它跟我之前喜欢的一些文学作品和电影剧本做对比。对比过后,我觉得这本书还是非常棒的。

  《远走高飞》读后感(八):远走高飞

  《远走高飞》读后感(九):《远走高飞》读后感

  在墨白文学交流一群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赵渝老师推荐柳岱林的小说《远走高飞》。看了作者介绍,80后,河南许昌人,想着是老乡又是同龄人,就支持一下,买了一本认真拜读。

  很幸运我住的地方离柳老师家不远,柳老师亲自送书,还在扉页上签了名。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由作者本人签名送书的待遇,感觉很新鲜感。见过作者本人后看作品和没见过作者看书感觉还是有些不同。

  回家后,利用3天工作间隙和家庭生活中难得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读完了整本小说。能这么快读完也让我挺意外。小说的出场人物屈指可数,情节也不繁琐复杂,但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对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内心描写。可以看出,写这本书柳老师确实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是对小说构思的考虑,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安排,还有对书中人物内心的推敲,对人物命运的设计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思索。

  我喜欢思考,喜欢看作者描写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感受。每个人经历不同,即使看到同样的东西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我喜欢出乎意料的结局。故事的发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虽然说有因有果,性格决定命运,可是人物的命运发展还是让我颇多感触。有时候我常会想,如果我是小说中的人物,我会怎么处理发生的事情。我相信如果我遇到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结局。

  很感谢柳老师能让我看到这部给我不一样感觉的作品。我喜欢柳老师的写作风格,期待您更多优秀的作品!

  美芽

  2018年11月30日

  《远走高飞》读后感(十):《远走高飞》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了青年作家柳岱林的新作《远走高飞》,读过后就急迫想写点感想,无奈最近事情有点多,拖了大概两周,今天终于完成;希望读过这本书的朋友,能够交流一下心得;想读此书的朋友,可以联系作者购买。

  觉得这本书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比如:小说开头,两个小伙伴结伴买二手自行车的情节,想必很多朋友在刚毕业时都经历过;这样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还有,弥漫于整个书中的,年轻人,对于选择什么样生活的纠结。

  初读这本书,觉得书中的两个主人公,陈默与郑旻,都有些走极端。陈默,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越来越“沉默”,最终“再也没做过那个飞起来的梦”。郑旻,似乎总想“证明”些什么,不想让自己的路符合传统价值观,然而,他自己要走的路有些曲折不说,还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危害。所以说,两个主人公,似乎都有些极端。有相同感受的,好像还不止我一个人,发布会现场提问的观众当中,就有两位持类似观点。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极端的人。是怎样造成的呢?留守的童年、灌输式的教育、地区城乡的巨大差距、平等机会的匮乏,形成了极端的思路,也造成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割裂感。 但是文学、故事就是这样经常用想象、虚构的极端例子,令人反观生活,所谓“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

  小说值得一读,但是有的部分稍显枯燥,比如前半部分对话太多,如果增加一些场景、心理描写或许会更好。还有,如果结构能改一下,从凶杀、跳水自杀写起,估计会更吸引人。 另外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毛姆的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与这本小说中的郑旻有些类似,都想远走高飞。《月亮与六便士》中,写作者与主人公距离好像比较远,作者在远远地描述;《远走高飞》中,作者好像离主人公更近。两本书中,从世俗观点看,主人公都在慢慢走上一条不归路,但是毛姆的书,虽然是平淡、远远的书写,但是觉得好像离主人公更近,哪怕他一步步的走向消亡,都好像在亲眼目睹一个人,被一刀一刀凌迟处死一样。这样写,绝不是拿大师的例子,来苛责年轻的作者,而是想做一些写作手法上的探讨。

  当时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就用了一个月,写出这部小说。写作的过程,也是作者宣泄心情、探索生活的过程。小说写成后,作者做出了决定,离开杭州,回到郑州,并逐渐买房、稳定下来。 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惑了,有时候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出来,多是日记、随笔,以抒发情绪,或者反思自己;确实有效果,但是容易流于抒情,缺乏具体的形象、情节,让人易于想象,甚至觉得是可以触碰的。柳岱林用小说的方式,尝试解答自己的困惑,很值得学习尝试。

  只是我好奇的一点:作者用一个月时间渐渐写成这部小说;也在这个时间段内做出了决定。写作的过程和最终的决定,如何相互影响,很值得玩味。从这部小说的结局和作者在实际生活中的选择来看,两者是符合的。也就是说,作者现实生活中的选择,与自己安排的,小说中人物的选择、命运,基本是一致的:觉察到“追求自己理想”的诡异之处,回到常规生活。有没有一种可能,两者是相反的?或者,通过写作这种自我省思对话的方式,来做决定,是否有些单一?

  作者是河南襄城人,所以他感受到的困境,来自河南农村的小伙伴,大概都有所体会。另外一位来自襄城的作家,绿妖的作品,也很值得一读,代表作有《少女哪吒》等。

  一个大学室友也是襄城的。通过他,我喜欢上了好吃的襄县焖面,我们也一起结伴买过二手自行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远走高飞》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