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是一本由钟桂松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读后感(一):缘~丰子恺的艺术人生
生活的艺术,人生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一生的命运,一切对于生活的热爱洋洋洒洒全部倾注于笔端的艺术大家——丰子恺先生。
看过老先生的漫画,简单富有诗意且饱含着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样细致入微地观察力。
读过老先生的散文,接地气的同时让人心之神往地追求生活的人情味感,一个善于从生活中中吸取养分,用艺术的眼光滋润自己,始终如一的保持充满情味的新鲜感。
我们经常被生活的鸡毛蒜皮搞得一团糟的同时,当你静下心来捧读老先生的作品,你会被他的文字里的深情所打动,配生动简洁的漫画让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深意,结合当时当下的社会风气。
即使结合当下实际问题,老先生的艺术造作能够流传至今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论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对生命的期待的热情,无论你在欣赏老先生的画作还是文字,细细品味,一切事物,包括人物、植物、动物、风景……都是有生命力的,仿佛可以听见它们的诉说,如果你在用心的聆听,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通过本书了解老先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又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先生是在温情的包围中长大的,因而他看待事物的眼光总流露着温柔和悲悯,包括抗战时期的画作。 这种特质见诸笔端,就表现为平易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他的作品,不论是文字还是绘画,多以身边人为题材。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琐碎小事,在他那里,总能有新的意趣。 在欣赏大师的漫画时,你能感到让思想笑出声音的智慧与幽默! 品他的诗,悟他的画,赏他的文,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从未有过的豁然开朗!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沙,在不经意见悄然滑落。 那些往日的忧愁和哀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读后感(二):平凡的生活中不失有趣的灵魂——读《幸有我来山未孤》有感
对丰子恺先生的了解,最初是在语文课本里了解到的,犹记得他笔下写的那只高傲的《白鹅》。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在这荒凉举寂的环境中-,这鹅竟成了一个焦点。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分惟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读了这篇短文,使我不禁对白鹅也有了一种喜爱之情,愈发觉得自家的白鹅不再惹我生厌了。
丰子恺先生热爱生活,并善于观察生活,他的漫画也常常取材于生活。
《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画的是女儿阿宝为凳子穿新鞋;《瞻瞻脚踏车》画的是儿子瞻瞻骑在蒲扇做的脚踏车上;《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姐姐做媒人》画的是孩子间的游戏情景……这些都是丰子恺先生抓住瞬间闪现的儿童天性而创作的作品。由此可见,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是充满了童趣的,他保护着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保持着最纯真的童心。
丰子恺先生不仅在漫画、文学上出名,在书法、佛教、教育等方面也皆有造诣,可谓全才。
这本《幸有我来山未孤》一书是为了纪念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而编写的,书中选取了丰子恺先生近百副影像画作,全景呈现了一代民国大家的艺术与人生。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丰子恺先生的一生虽经历了家国动荡、流离失所,但其并未因这些经历而改变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依然热爱生活,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读后感(三):缘分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
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看这本《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的时候,恰好是我的人生低谷期,人在经历了一段求而不得的感情之后,要么变得更加成熟,明白自己有多少不足,后天再去弥补;要么变得堕落,觉得无所谓,反正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最想要爱的人,不如破罐子破摔。
可能是失败感情的缘故,让我觉得缘分这个东西,真的有些不走寻常路,它让根本不会在一起的人遇见,又让不想分开的人离别。
对于丰子恺,我的了解浅薄的不能再浅薄,除了知道他是一位知名漫画家,看过几幅他画的黑白漫画,我就一无所知了,可正是因为我对他的不了解,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更好被代入情节,不会被旁的什么影响了心里的印象。
虽然不会有崇拜的目光看他,也不会有粉丝滤镜,能更清晰明了,不戴眼镜地阅读他这个人的生平,他的过往,他的成就,然后从身心发出对这位画家本人的崇敬。
作者把丰子恺的故事分为四个章节来讲,分别是“永远的石门湾”,也就是丰子恺的出生地,他小时候的故事讲起,讲到他幼时的趣事,更方便我们普通读者对于他为何如此热爱家乡,在家乡又有哪些乐事,他父母子女亲人的讲述,吸引我们进入他的语境,知前因,而明后果。
再到第二章“在缘缘堂”,如作者所说,
丰子恺的一生是有缘的,他与时代有缘,与人民有缘,与读者有缘。他的“缘”并不是随遇而安的“缘”,而是一种追求,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他的人生际遇中,一直和缘分不期而遇,从娶妻生子,再到遇到的恩师朋友,接着是逃难途中得到了贵人的帮助,以及和儿女、小动物的爱和缘分。
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缘之一字贯穿了他的整个一生,可能因为他是丰子恺,所以人们愿意给他提供帮助,可也因为他对于世间万物无私无偏见的爱,所以这世上的缘分才会反过头来回馈于他。
我对于缘分的奢求还是太过狭隘了,不敢和画家本人作比较,可真的只是沉溺于男女情爱里,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一味强求这不可得的缘分,本就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而缘分本来就不是可以强求的,它是修来的,是你的努力和上进,你的勇气和胆量,你的真诚和坦然,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你是你自己,而不是虚伪假装出来的别人喜欢的样子。
看到这里,更觉得茅塞顿开,我不在拘泥于过去,而是更看重于现在,认真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就是在修行属于自己的缘分。
可能我醒悟得有点晚,但是好在不迟,对不对?
当我们一味从外部,从别人身上去寻找某样东西的时候,往往都是找不到的,安全感要从自己内心去求,那么缘分也是如此,我希望自己终于有一天被人爱上的时候是因为我是我,那么这也许就是我一直以来求而不得的缘分。
――End。
《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读后感(四):艺术与人生的双重奏,情感与生活的疗愈师
艺术与人生的双重奏,情感与生活的疗愈师
——从《幸有我来山未孤》读丰子恺先生
伴着声声蝉鸣,进入夏读时间,最近在读的是一本关于丰子恺先生的书:《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
我想,但凡是读过几本书的人,应该都是听过丰子恺先生的,他是一位文学家,漫画家,教育家,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深入人心,极受读者们的欢迎,而这本书就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述丰子恺先生七十载岁月的颠沛浮沉,用影像记录他的艺术人生,用文字解读他的人格魅力。
本书作者钟桂松是一位丰子恺研究专家,著有《丰子恺与杭州》《丰子恺:水光山色与人亲》等书,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渐渐对丰子恺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 艺术与人生的双重奏
每个人都有自己故乡,自己的根,本书就是从丰子恺先生的故乡石门湾开始讲起,少年时代的他,对人间的曲直是非,真善美假丑恶,似乎就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在他年幼的视野里,人人都是平等的,这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丰子恺的很多作品中,也会时时吐露着对父母,对故乡的怀念,作者节选了几篇,值得揣摩,但我认为,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玩味的,是丰子恺先生的“缘”。
丰子恺的“缘”不是随遇而安的缘,而是他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追求的一种至真至诚的境界。缘本来就是一种极其玄妙的东西,更是丰子恺先生在他的人生中所追求的东西。不论是他与弘一法师的缘,抑或是与马一浮先生的缘,都与他自身的品质分不开,他的天分,他的刻苦,他的谦虚,他的追求,他的悲悯,都成就着他的“缘”,这些缘成就了他的作品,他的艺术,因而才能成就他的人生,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场艺术与人生的双重奏。
(二) 情感与生活的疗愈师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传递着许多情感,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童真”,比如说,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注意力集中》画了小孩子写字时认真的姿态,《穿了爸爸的衣服》中孩子穿着宽大的马甲开心地笑着,这些无一不是通过捕捉儿童最动人的天性来表现,《空将荷叶盖头归,折得荷花浑忘却》也是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作品,无论是画面感,戏剧性以及儿童的特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就不禁会心一笑。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和画作作一选录,让我们看到丰子恺先生所追求的“真”,不矫揉,不造作,记录生活最可爱的一面,这样的作品,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成为我们情感与生活的疗愈师。
读他的文,品他的画,丰子恺先生一生为我们带来了太多优秀的作品,读着《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这本书,想象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位大师,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着自己的想法,表达着自己的三观,只为让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真善美,能读到这样的书,了解大师背后的故事,也是人生一大幸事,感恩。
《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读后感(五):看过了宫崎骏的动画,我想起了丰子恺
北京的炎炎夏天热的让人烦躁,赶紧躲在房间内把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重新刷了一遍,不禁感叹动画的温暖治愈。同样,也让我想起了擅长于夏日、恬静淡雅画风的民国大家丰子恺。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评价他的画说:“风格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丰子恺有时使你置身市尘,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丰子恺右手持画才,左手持文才,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漫画作品。《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记录了丰子恺七十载颠沛浮沉的生活,近百副影像画作,每章节的附录有名家点评和相关散文,全景呈现一代民国大家的艺术与人生。
作者钟桂松与丰子恺为同乡,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颇为了解。另著有多部丰子恺研究著作,描述也更直观真实一些。
丰子恺的成名首当其冲的是漫画,他的国画功底深厚,直接取材于生活而立即诉诸于笔墨,寥寥几笔就可勾勒出生动的图像。
书中第三章《人间情味》以很大篇幅讲解了丰子恺的漫画。比如,《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是丰子恺女儿阿宝六岁时,看见凳子有四只脚,没有穿鞋,充满爱心的她便脱下自己的一双鞋,又拿来妹妹的新鞋给凳子穿上。他看到后立刻速写下来,留下这副不朽的漫画。 《注意力集中》捕捉都是女儿学习写字的神态;《穿了爸爸的衣服》以及反映小孩悄悄地尝试大人用地牙膏和化妆品的《尝试》《爸爸不在的时候》都是作者抓住瞬间闪现的儿童天性作品,极有艺术感染力。这类题材在丰子恺的漫画里不胜枚举。
丰子恺的散文同样是传世之作,他师从于李叔同、马一浮和夏丏尊,朴实自然、充满意境的思想情趣也在文字间显露。
书中附录收录了一位日本友人谷崎润一郎读过丰子恺散文《缘缘堂随笔》的读后感,使其颇为心动。文章讲的是丰子恺带两个女儿去西湖游玩,在山间遇雨,避雨茶肆,可雨总是不止。为解女儿们的厌倦,丰子恺借了茶博士所拉的胡琴,拉奏小曲,两个女孩和着唱起了歌,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变得温暖起来。他又说怀娥铃(即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个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一把,虽音域没有怀娥铃之广,也仅够演奏寻常小曲,但其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有之,裁缝店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有之。倘若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怕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的多。
能够真正创作出的艺术作品的人,须是一位艺术家;如何成为一位艺术家,他的生活原本就是艺术。《幸有我来山未孤》就是丰子恺的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