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老人,驶向武汉的列车,临时将就的餐车,一切都预示着这并非一次平凡的旅程。
18日傍晚,84岁的钟南山从广州出发赶往武汉。当天航班已买不到机票,他挤上了傍晚5点开往武汉的高铁列车。由于春运高铁票紧张,他被安顿在了餐车一角,刚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第一张图便是钟南山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闭目休息时的情形。
新闻下有一条留言让所有人回忆起了这位老人,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冲向前线,也不是唯一一次做一个逆行者,去到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那条留言这样写道:“谢谢您,这句话17年前我说过,没想到17年后又要说了。希望这一次大家都平安。您担得起一句:国士无双!”
01
“谢谢,您说了我安心多了。”
“听钟教授的,戴口罩,勤洗手……当年我们做到的,这次一样可以。”
2020年1月21日,“武汉肺炎”疫情爆发!随着确诊、疑似的病例不断增加,微博热搜几乎被及时更新的疫情消息刷屏,一种莫名的慌张不自觉在网络上升腾。
“怎么办?”
他谈如何防控,告诉大家该做什么,甚至该买什么样的口罩。
在钟南山院士相关的无数条留言里,我看到了一个“信”字。
为什么信他?
这要从17年前,那场“非典”说起。
02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但人们之所以如此熟知和相信这位老人,还源于17年前的那次震惊全世界的疫情。
你可能忘了,毕竟“非典”已经过去17年了,但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那是难以磨灭的记忆。
那时候,板蓝根、口罩、消毒用品被抢购一空,每天每个人都定时测量体温,学校封校,每个人都带着口罩。
电视里每天播报最新情况,很多医护工作者被传染、累倒,很多医护工作者写下“遗书”进入隔离区……
没有很多人重视,有专家提出:罪魁祸首是“衣原体”,这是人类已知的,可治疗的。
“用治疗衣原体的方法试了,都试过了,没有什么改善,所以我认为不是。”
一时间,说还是不说,成了摆在钟南山面前的两条路。
说,可能无数人会给他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说,他觉得对不起患者,对不起自己的白大褂。
最终,一场记者会上,接到相关人员指示被要求配合的钟南山,在沉默之后,选择了说:“不是,没有控制,现在还不知道……”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但我不知道这次“说”背后,他承受了怎样的压力。
过去十几年之后他说:那年清明节他在父亲的墓前许久,终于能说出那句无愧于心。
03
人们的这份信任,并非只因为他当年“逆权威”的发言,而是因为他敢言,更敢医。
那一年钟南山67岁,他一直在非典的最前线工作。
钟南山有一句名言,“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说到做到。即使没有人比他更清楚非典的传染性,但为了更好的治疗患者,钟南山还是坚持近距离观察每一个患者,甚至直接观察患者口腔。我们都知道,非典的传播途径,唾液飞沫传播可是主力。
“因为太严重,我陷入了昏迷,当时接诊我的医院已经决定放弃对我的治疗了。我的妻子说,我昏迷期间,她收了3张病危通知单。”
“我被送到钟教授面前。”
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这位患者刚刚从昏迷中清醒,就异常狂躁。他拔掉了身上所有插管,试图出院,为他治疗的医生护士都拦不住他。
直到钟南山出现。
“你不是最严重的,能治。”
一句话,让这位濒死的患者安静了下来。而钟南山也说到做到,在钟南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这位患者最终治愈出院。
其实,他消除的何止是一个患者的恐惧。
当时,整个一线医疗人员,也曾身处恐惧之中。
一位护士长回忆,当时病人来了,她喊了2次“接病人”,病区的护士都没有出现。直到她喊第三次,几个小姑娘才从屋里走出来。
那些女孩告诉她,“护士长,我不是不出来,我脚软了。”
都是人,谁会不怕。钟南山发现,身边的人也怕,当时很多人不敢接近患者,送药都隔着窗户。
于是钟南山说,“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04
人们还说,钟南山本身,也是奇迹的一部分。如此多,如此大规模接触病患,他竟然没有任何影响。
其实,怎么会没有呢,这是他守着的小秘密罢了。
在抗击非典最严峻时刻,连续工作30几个小时之后,已过花甲之年的钟南山病倒了。发烧等症状和当时非典的症状极为相似。
钟南山没有对外界说,他把自己隔离了起来。
除了他知道如何判断自己的病情之外,“不说”是他的选择,这个仗义执言的长者选择沉默,因为他知道,他说了,人心就慌了。
“钟南山得了非典,这让人们怎么想。”
还有一件事,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
2004年,非典过去了,人们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钟南山病倒了。
“2004年,我透支太厉害,得了一个小的心肌梗死,心脏放了个支架。”
他就是这样,从不为自己说什么,却会为病患,为国家说所有别人不敢说的话。
2003年5月,非典病情得到控制后,钟南山受邀参加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全美胸科年会。
一楼阅报栏《新闻世界》周刊上赫然的大标题:“非典是中国毁灭世界的武器”,猛然震惊了我,而旁边还有一本《泰晤士》杂志,封面上是鲜红的五星红旗,红旗的背景是人的肺脏,上面居然写着“非典民族”,文章满篇都是歪曲,令人不忍卒读。
他临时更改演讲方向,向在场所有顶尖专家介绍了中国抗击非典的成果。
他用一线的数据、病例成果告诉全世界,我们虽然被非典打了个措手不及,但中国人做出了牺牲,获得了成绩,我们没输。
05
熟悉钟南山的人,对这个80几岁依旧敢说敢医,坚持在一线的倔强老头所做的并不感到奇怪。
因为他一贯如此,即使已经有足以躺在功劳簿上过一生的成就,他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个医生。
救每一个可救,能救之人。
一个人,要救。
2019年8月31日,南航一架由新加坡飞往广州的航班上,一位9岁的男孩突发过敏,全身红肿,情绪激动。
这时,钟南山闻讯赶来。一番检查,确诊男孩没有生命危险后,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医生眼中,没有“不值得动身的小病”,所以他遇到的每一个患者都认真诊治,即使只是飞机上的偶遇;医生眼中,也没有“不敢前往的大病”,因为那最危险的地方,那个风暴的中心,就是他们必将抵达的战场。
所以,84岁,他又一次踏上那片没有硝烟的战场。
06
钟南山则会讲他父亲的故事。
他说,小时候他顽皮,将父母给他交学校伙食费的钱偷藏起来,自己买东西吃。一直撒谎瞒着父母,直到事迹败露。他以为父亲知道后,一定会打他一顿。没想到父亲只问了他一个问题:
“你认为你这样做对吗?”
后来,他的一生时常用这个问题问自己。
还有一个故事,是父亲晚年时,视力已经极度下降。但父亲挂心当时国内医疗条件不好,很多儿童患病诊治被耽误。于是他决定写一本儿童疾病症状学,希望帮助医生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能够靠症状判断。
当时他父亲眼睛复视,看什么都是两个。父亲就捂住一只眼睛书写。累了换另一只。父亲总是最早去图书馆,最晚出来。就这样在父亲去世前,完成了几十万字的著作。
“人活一辈子,总要留下些什么。”
所以现在的钟南山,只是选择了正确的的事情,并且努力为这些同胞们做些贡献。
新型肺炎疫情爆发。我们在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李兰娟。
1月18日,73岁的李兰娟院士同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一起听取武汉方面疫情汇报,再战防疫最前线。
1月20日下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她和钟南山院士一起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就是这位73岁的老人,在十七年前创造SARS“零严重后遗症”、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病人的奇迹。
每当黑暗时,我们才更能看清楚光的方向。17年前,他们在。17年后,他们依旧坚守。
这个春节,有太多人无法回家团圆了,这些医护人员在为我们筑起那道安全的堤坝。
谢谢你们,辛苦了。
有些话,我们晚了17年才说,17年后,您依旧值得:
钟南山院士,敬国士无双。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视 觉 志
敬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