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日本》是一本由[美]阿列克斯•科尔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逝的日本》读后感(一):日本的传统文化了解一下
抢先阅读一本,文字读起来很流畅,有一定的阅读感,整体也很美观,阅读时需要备好一杯茶,要有意境,这样深入其中的茅草屋也不会感到空泛。想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妨入手一本。
就行内容简介所说:一本描绘日本美景的文化观察著作,作者阿列克斯·科尔的妙笔重现了在日本经济起飞之前、外人难以想象的旧日日本的朴素绝美,分享了他在历经日本“歌舞伎”文化、美术收藏与书法的改变中,所体悟到的那种“伸手不可及的美”。他笔下的自然美景与传统文化皆因现代化的过度侵袭而终成人类历史中的雪泥鸿爪,而他只能用文字挽救那些遗失的美好,用语言定格那段深沉的历史。
这是一部向业已消逝的古老而优雅的文明、正在被无底线征服的大自然致敬的作品,是一部向工业时代、商业时代、信息时代发出尖锐质询的作品。它充满了回望、叹惋和反思的色彩。
如今商业化年代,过去的终究已经过去,但对于往日那种美好,我们心存向往,也不失对未来的期待。
《消逝的日本》读后感(二):日本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陨殁
作为第一个打三星的人,内心隐隐不安,怕自己对文学的无法理解而委屈了这部作品,但思考再三,我真的只是觉得还行,并不会进行过多推荐,除非知道哪个人是很喜爱日本传统文化的,也许会推荐给ta看这本。
我不太清楚作者原本的语言文字是怎么样的,但这本翻译过来的文字中有一些过分修饰,读起来很是唐突,好像一个善于用修饰性词藻叙述的人,但下一段文字又能感受到典型的美国人说话的直白。有一些文字修饰后应该像散文一样令人舒畅,但书中很多句子却让我觉得有点尴尬,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作者写的多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候的日本,表现出的欣喜若狂我却没有多少感同身受。我个人也偏爱自然,但依旧感受不太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自然的美好。换句话说,作者笔下的自然与我喜爱的自然不是同一种,这样的话就更没有办法理解作者眼中的美丽景象了。
让我比较有共鸣的地方是对祖谷的家的叙述,当对一个地方喜爱至极时候总是期待能够在那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是这个地方的魅力所在。我没有去过祖谷,但却有相同的感受。书中表达的空屋精神让我联想到近两年大热的断舍离理念,不可否认作者喜欢把喜爱的屏风、卷轴以及其他藏品摆于家中是有它独特的美和风格,但空屋精神也有它所要表达的理念,比如简洁,也是另一种风格的美。
Folly式建筑让大脑活跃起来,这样的建筑于人类而言是怎样的存在呢?在精神方面应该是好的,是精神世界的完善,但从环境保护的方面来想,这样的建筑是否是一种资源浪费呢?我有点想不通这件事,但能引发思考总是好的。
个人觉得作者的写作手法较于偏激,当有两者在一起比较的时候,我们都会对更喜欢的那一种尽可能的阐述它的好,但作者又对不喜爱的方面不断贬低,感情色彩太重就会有不够客观的感觉。我不是一个专业的书评人,也没有广阔的视野和才能去客观评价一个作品,以上只是基于我现在的水平对于本书的真实感受,能够给人共鸣我会有点小确幸,但如果觉得我的评论很差,欢迎各位亲自拜读提出想法。
《消逝的日本》读后感(三):岁月消逝,美景不再
自然美景跟我们人一样,也会随时光流逝,或被遗忘,或寿数已尽。惊世美景消失,将会留下无限遗憾,也是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本的《消逝的日本》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对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的深深眷恋。
作者见证着将近60年的时代变迁,我们所看到的也许也会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古镇因拆迁、年久失修、火灾隐患等原因和我们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旷世奇景因自然及人为的破坏,已不可避免地走向湮灭。还等什么,难道非要等到“此情可待成追忆”?让我们说走就走,不留遗憾!
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对东方的文化,尤其是对中国的文化有很深的研究,深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道理。对于自然景观的喜爱,可以说到了一个超然的境界。为自己设下三大要求,在祖谷买了一套老房子。对这座房子的要求也可以说是我梦想中最理想的居所。第一,雄踞在巍峨的山巅,第二,很有力量,让观者臣服在他的气势之下,第三,室内必须完好的维持往昔的生活面貌。这让我看出作者真的是喜欢天然的不经雕琢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
而今不论日本还是其他国家,国家的飞速发展不仅仅是勤劳和智慧,还有勇不可再现的自然资源与美景,追忆消逝的年华,不复存在,往昔的美景也难以再现,只是道珍重!
《消逝的日本》读后感(四):不止巴黎圣母院在起火
《消逝的日本》读后感(五):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宿命
东方文明的殒落并不是从当下开始的,而是在你意识之前就已经潜移默化发生着。《消逝的日本》题记就揭示了主旨:行将消逝的,不光是日本,还有整个曾经的文明世界。那么,文明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一种生活生产方式,如果社会进步了,经济发达了,改变了略显陈旧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可悲的是我们将一些优秀的传统也抛弃了,改之以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强盗逻辑。 日本,对于华人而言,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半是报以仇恨,永远在内心不愿原谅大和民族的罪与恶,确实他们对于华夏民族的破坏力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可是时间过了这么久,如果我们仍然生活在仇恨中,那么我们只会固步自封,而丧失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需要了解你的对手,然而在此后的竞争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消逝的日本》由此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实而优美的国家,书中涉及的祖谷茅草屋、歌舞伎的异想天开、奈良的神秘,不正是我们内心所向往的处所吗? 20世纪60年代,东方具体发生了什么,是殖民地的觉醒与民族的独立吗,是世界的 冷战与科技的发展吗,都有一点影子,但不全面不客观,我们只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这段风雨交加的光阴,而没有静下心来去思考文明的走向以及对人性的修炼。文化之所以是文化,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而是让你用内心的力量去驱使自己的行为,达到社会的善治。 《消逝的日本》第五章将日本与中国进行了客观的对比,或许是旁观者清的缘故,这种比较让我们更多的觉得后背在流汗,我们是如此不珍惜祖先的创造,以为自己凭着身强力壮就可以摧毁一切看不惯的事情,意气用事地将自己放在了历史的审判台上,如果文化并不因为你的存在而发扬光大,而是因为你而蒙羞,你将以何等的面目去鼓吹现代化! 现代化,辩证地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同时也给生活于其中的人类带来了内心的焦虑与抑郁,正因为这山看着那山高,所以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忘记了本我、失去了初心。呵护文化绝对不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对那些有“良心”的族类的嘉赏,而是全民族、全世界共同的职责,阿列克斯科尔的言下之意如此清楚、如此透彻! 唯有在无欲无求的人眼中,世界才是纯粹的、精彩的,那么夹杂着私心杂欲的人,总希望炫耀自己的智慧,把破坏环境、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作为能事。或许,不仅在日本,在东方,对于西方也是如此,不能较好地平衡自我与他人,短期内可以行得快,但长期看来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更多地是为自己与族类挖下了坑,把自己埋了进去,不亦悲乎!
《消逝的日本》读后感(六):能一直再见多好
虽然因为历史原因,始终对日本有着心理上的隔阂,但是又因为相近的血缘,相似的文化,因为日本的大多数文化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可以说他们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再揉合他们自己的文化,形成了现在的日本文化,从这个层面上讲,我又多多少少对日本的文化保留着一份想去一探究竟的念头。
因为文化而造就人文景象,日本的景象与我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是还未等待我们踏上那里,有许多的景象却行将消逝。《消逝的日本:美丽景象的遗失》说的就是日本那些消逝和即将消逝或终将消逝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象。
作者阿列克斯·科尔是一位在日本生活超过三十年的美国人,他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作家,在《消逝的日本》这本书里,他描绘的是20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的日本变迁。作为一个西方人,作者看日本看东方文化的视角和我们应该会有所不同,试着站在他的立场来读懂东方文明的演变。他笔下日本那些曾经的浪漫田园美景,其实我在一些日剧里也有些体会。《小森林》、《幸福的面包》等剧中多多少少是能看到日本乡野的那些风光的,在现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土的、陈旧的,但是小森田园里的麦浪、山路上铺满的落叶,那还用着老式烟囱的木屋,不都是渐渐消逝的恬静朴素吗?北海道月浦一望无垠的绿草地、蔚蓝至极的湖水和冬天白雪皑皑的纯净,是否还如常?阿列克斯·科尔在《消逝的日本》书中很大一部分描写的是日本人文文化,包括日本的建筑、艺术、歌舞伎等,而另外描写自然景色的那部分,看似不起眼,却恰恰最打动我的。他写四国、九州山林的景象——
“山谷中升起一层层雾气,仿若处于梦幻之地。”、“好似原始森林,视野中的山都被野草、山蕨和落叶覆盖。行走在山林间,好像时空穿越回到了几亿年前,也许下一秒,就会冒出一只翼龙,迎面扑来,有种难以言喻的气息。”这景象,虽然我没有亲眼目睹,但是看过电影《小森林》时,倒觉得和小森那的自然风光很相象,不知道这样的自然是否能一直存在着,不消逝。
看日本的山水,有心动的感觉,是因为它们和中国的山水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峻岩如玉,瀑布从对面山巅笔直地飞流而下;茅草屋三三两两散落在山腰上,好像是仙人的居住之地“阿列克斯也说这和中国的山水画里的景色如此相似。
如今的人们为什么一直在追求着古时那些自然的美好,不论是画作艺术品里的那些令人向往的美景,亦或是返璞归真、过简单的生活,其实都是对过往传统的怀念和试图保留,文明的脚步不停歇在向前,但愿的是那些自然的、传统的东西不要流失不要消逝,能一直再见就好。
《消逝的日本》读后感(七):追寻消逝的美
作者阿列克斯·科尔,是一位在日本生活超过三十年的美国人,在《消逝的日本》这本书里,他以一个具有国际观的成人眼光来重新审视日本,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的变迁。作者抛弃幽默,保有自己的本性与社会人士的成熟感性及见识,感性先行又超然不羁,因此有了这个作品。作者在书中很大一部分描写的是日本的自然景观、建筑、歌舞伎、艺术、文化、经济等,他写四国、九州山林的景象……
作者对日本的着迷,使他不顾一切在避世脱俗的古老的祖谷置地建屋,在那里有神秘莫测的自然美景,海风吹拂的松林,多彩多姿的雨林,沉浸在河水中的青色阿波石,飞流直下的瀑布、三三两两散落在山腰上的茅草屋……在那里可以建让人着迷的日本屋舍,爽亮的别墅房间、雅静的榻榻米、可以眺望富士山的窗户、神秘的玄关……但终是因为时代变迁,面对剧烈的文化变动,日本人不知如何面对自己过往的文化及自然环境,不但抛弃了花销巨大且不方便的茅草屋顶、也抛弃了木构住宅,并将山、石、林木与海岸也一并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里。现在,日本的自然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到处都是招牌、电线、混凝土,各种各样的林木被统一成井然有序的杉木林,这就是作者说的“国荣山河亡”,日本的自然环境已经病入膏肓。
日本歌舞伎的主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日本社会的现象,多以主从关系或爱情为主,从不讨论“友情”,无论古今,日本社会里都很难结交真正的朋友,也许是因为日本人宁愿将心底真正的想法掩藏起来,而不愿勇敢的说出来,所以对他人总是带着怀疑,很难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
近年来,日本人对亚洲艺术品的漠不关心,使日本的古董越来越少见。二战之后,日本各地的库房被摧毁,很多古老的艺术品就此消失,尤其是屏风,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大大的衰落并减少,而水墨画过几年也会在市场上消失,涌泉已经干涸。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甚至是美国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或许是旁观者清的缘故,这种比较让我们更多的觉得后背在流汗,越来越觉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中国人的伟大智慧,比如茶道艺术。中国有以孔孟为主的众多文人把出众的思想化为精彩文章流传后世,审视日本历史,却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较有系统的文化典籍,夸张一点说,日本是没有思想的国度。此外,日本还有一大弊病,就是日本的教育方式,目的就是塑造“平凡人”,什么事情都只按部就班按照指令做就好,所以日本人安于平凡与无聊,日本思想真是难懂。
《消逝的日本》读后感(八):那些在与不在的,都曾经出现过
美国人阿列克斯•科尔九岁时在华盛顿就读的教会小学学习中文,从那时开始,他接触到了遥远东方的文化。他把童年中奇思妙想的童话城堡和中国的壮美河山联想起来,在中国的古诗词和绘画中感受着一切,满心充满了对中国的向往。然而,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他来到了日本。初入横滨,年纪小小的他被绝美日本的文化冲击,陶醉在青山绿水间,沉迷在和风日俗里。 科尔的成长过程往返于美国和日本之间。在耶鲁大学,他进入了日本学系就读,然而学校教育却给不了他想要的知识。于是,他用两个月时间环游了日本,深入在民间,直接和日本人打交道,领略了日本人的亲切和对外国人的无比包容,也见识到了日本的自然之美。从此,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了科尔心中的梦幻之国。他后来在日本定居,开公司,工作。 日本举办了奥运会,经济腾飞。现代化不由分说地席卷而来,挟裹着城市、乡村,那些独特的房屋渐渐无人居住,被废弃;那些树林里品种多样的植物统一被规划成杉树林;那些羊肠小道渐渐变成柏油路…….自然美景与传统文化皆因现代化的过度侵袭而终成人类历史中的雪泥鸿爪。二十年后,日本成为全球最向往的旅游胜地之一。许许多多的外国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日本,为京都庭院着迷,然而科尔却以同情的眼光看着他们,因为他见过以前那个更好、更独特、更神秘的日本。 《消逝的日本:遗失的美丽日本景象》是美国的日本通科尔所写。书里写了令他心醉、目眩神迷、魂牵梦萦的昔日桃花源被现代化包围,然后消失。书里带有浓重的、强烈的个人感受,作者观察仔细,学贯中西,字里行间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惋惜和无奈:没见过那么美的人不知道,见过了的人如今只能在回忆中重逢。 虽然是美国人所写,但遣词造句异常优美,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这本书的翻译也很好,让中国读者看起来完全不会有隔膜。在书里能见到东西方,见到日本的传统和艺术,能见到中国的诗人和画家,见到美。孔子、杜甫等名字的出现,更让人觉得亲切。 它描绘了一个喜爱东方文化的美国人眼里的日本美景。在日本经济腾飞之前,他亲身经历了旧日的日本,重现了被现代化摧毁之前的那些自然以及文化美景,分享了他在经历日本“歌舞伎”文化、美术收藏与书法的改变中,所体悟到的那种“伸手不可及的美”。只有真正的热爱,才会有如此的深情。 最近,关于梁思成与林徽因对文物保护所做的工作被一再提及。新中国成立后, 北京城的许多重要建设都倾注了他们的大量心血。他们对北京城的建设规划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现在愈来愈被证实是正确的。而那些消逝的文物建筑,让后人叹息。我们想一睹当年的城市面貌,只能通过他们留下的大量照片、图纸和文字。两位先生为救奈良和京都的古建,建议盟军不要轰炸这两座古都,他们对日本也颇有研究。 整个东亚文化同根同源,很多人说:想看唐朝,要去日本,要去奈良。 这是另一种无奈。中国追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造城的速度惊人。水泥森林取代了自由生长的植物,网红经济又短视地决定了花草树木的种类。我们惋惜失去的美好,又不能放弃便利的生活。这些情绪,读者在《消逝的日本》中能和科尔共通,能感同身受,虽然书里写的是日本,又何尝不是中国呢。书里明确写着:当传统的自然与本国文化被消抹后,大家就创造出“新的传统文化”。那是被披上传统皮毛,搭上现代化骨血的产物,是文化上的科学怪人,我认为最悲剧的莫过于中国。 当历史的原貌没有得到保护,而是被毁损、拆除,后人误把草率修理的建筑、寺庙等当成名胜古迹,以讹传讹,让美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传统因为后继无人,已经失传。 达芬奇的名言:“美就存在于平衡之妙里。”可惜日本人没有做到,中国人更没有做到。科尔用文字尽力挽救那些遗失的美好,用语言定格了以前的风貌。 《消逝的日本》是一部向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渐渐消逝的古老文明和大自然致敬的作品。就像书里那本日本少女的日记一样,生在当时的人们,不觉得乡村的独特和美,相反无限向往高度发达的大都市。日记里对孤独和落后的绝望,如同今天的我们对过去的回望、叹惋和反思。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每个人都有两次死亡,一次是肉体的死亡,另一次是所有人都不记得他的时候。 现代化的便利和迅捷,让地球成为一个村,让世界各地高度同化。《消逝的日本》是对过去的悼念,也是对今天的警醒。我们不能阻挡时代的滚滚洪流,但可以记住,记住那些在与不在的,都曾经出现过。
《消逝的日本》读后感(九):一只1572年的啤酒杯
《消逝的日本》有一个非常让我喜欢的开篇:“日本山林其实很野,湿热,深不见底,好似原始森林,视野中的山都被野草、山蕨和落叶覆盖。行走在山林间,好像时空穿越回到了几亿年前,也许下一秒,就会冒出一只翼龙,迎面扑来,”我喜欢自然、未知和冒险。喜欢追随纪录片的镜头,在扑朔迷离的丛林、或广袤无垠的沙漠、深不可测的海洋探寻,在那些画面里,人重新变得像原始采集部落的人类一般弱小,不再主宰世界,命运变成未知,人需要敬畏自然的现象,因为稍有不慎处境会变得非常棘手,甚至危险。讨论文化,跳出日常生活的窠臼,无疑是个很新颖的开始;但也是一个格局过于开阔的开始,目测这本书轻快的笔触、还有不算厚重的体量,我很担心阿列克斯·科尔后续的写作。 当读这本书接近尾声,作者重写回自然风光,这让我想起在阅读开篇时,那种喜忧参半的体验;我也需要在完整读过之后,给自己一个结论,这本书是不是虎头蛇尾的写作呢?掩卷思量,想起书中提及作者的一段经历。阿列克斯曾在耶鲁求学,当时的中国历史教授莱特这样开始讲授:“纵观中国历史长河,我都不知道如何开始我的授课……我要从喜马拉雅山的起源说起。”中国的历史、日本的文化,都以山为开端,读者从这一相似看到,《消逝的日本》继承了耶鲁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基因。这本书被美国的大学指定为教材,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这是本殿堂级的著作。然而,内容有关日本文化,无论这本书有多大的成就,我既不迷日本,也不怎么关心文化,更不是学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这样,这本书似乎对我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为什么要花时间阅读这本书呢? 为这本书作序的坂东玉三郎,同时也是作者的好友,对阿列克斯的评价是一个非常风趣、幽默的人。一个有趣的人常常会遇见有趣的人和事,即使在无聊的日子里,他也会“自找麻烦”。这些好玩的事,就像书里阿列克斯的私房旅游地图一样,也是文字里的景点。但如果仅仅满足于猎奇,当真辜负了一本好书。 我以为本书的最值得称赞之处,要从作者阿列克斯的一个重要的身份说起——收藏家。各种古代的器物、摆件……他最初收藏时,又是个资金不充裕的藏家,主要买入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字画。抛开这些古玩表达了什么,它们都属于已经逝去的年代,不是现代的产品。阿列克斯还喜欢歌舞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歌舞伎能将往昔日本的生活风貌保存得巨细靡遗。”他不喜欢住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里面,他收藏了两幢木结构的房子,坐落在远离市区的山林之中。其中之一的“篪庵”拥有茅草的屋顶,阿列克斯曾经请来工匠——据说是日本最后一位铺设茅草屋顶的工匠——为他重新铺设茅草屋顶。在我看来,关于这位工匠的一生,就可以写出一部长篇小说。阿列克斯诠释的美承载于已经消逝的事物上,他珍视“篪庵”原主人的日记,日记里记载了她对城市生活的“几近绝望般的无限向往”。虽然当时写日记的小女孩现在已经如愿以偿,她在城市里生活,但是曾经属于她的茅草屋顶下的生活,再也不存在了。 阿列克斯的美也寄托在转瞬即逝的感受之上。他记得小学时期练习写字的感觉,“手就像在跳舞一样”,这种愉悦的情绪在纷繁世界中,依然清晰地浮现;瞬间的感觉被记录下来,就好比文物之于历史——牛津大学的餐馆里的一只1572年的啤酒杯。他热爱居住在深山里,好像并不只是因为宜人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或者建造桃源;相反,木制有年代的房屋是非常不适合居住的,比如各种昆虫的骚扰就难以应对,深夜里悠悠自鸣的古琴也考验人的神经,还有长发在山风中飞扬的暗昧剪影……阿列克斯注重体验自我的主观感受,在阅读时我会怀疑这本书不够严谨,但之后也觉得在后人文主义时代,必须矫枉过正。如果大数据和虚拟现实可以准确地预测和模拟人类的情感会怎样呢?然而无论所编织的故事多么具有欺骗性,痛苦、快乐、迷失……这些感觉是最真实的。成书于90年代的文化评论类的书籍,有着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未来感,我心中十分佩服。 阿列克斯游遍京都奈良一带的佛阁古刹,但却非信徒,令我想起仓央嘉措的诗: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他心中的美神秘幽玄,他的旅途只为与美相见;他认为:美是宗教之母,他是美的信徒。 ps.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和赠送,我是一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俗人,日本或者文化都非我所关心,险些错过好书!
《消逝的日本》读后感(十):读书 | 《消逝的日本》笔记
有一段“牛津的刻度”展现了美国人对英国人的吐糟。很有意思:
-------走出大厅后我已经火冒三丈,忍不住想:什么殖民地来的?我们美国都已经独立两百多年了,他到底在讲什么呀!而且为什么拿拉丁文那种已经衰落的语言和中国研究相提并论。
作者是研究过中国历史的人,但我想是中国文化受政治议题的干扰太重,而且他的中国研究课的教授给作者评价称:科尔先生的思考方式太过于温情,是典型的美式思想,请多严谨治学。
也许是这份苛刻打败了作者的自由学术热情。
86 思考后我发现,日本教育方式的目的就是塑造平凡人,什么事情都只要照着指令做好就好,所以,日本人很安于“平凡”与“无聊”。认为“平凡”与“无聊”就是人生的常态。无疑地,这对日本社会是一大弊端。
但同时,我也从陶艺教室中看出了美国教育的缺失。美国人永远都被要求要有“创意”,要有“个性”,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因此,不管做什么都拼了老命想表现自己,结果这种教育阻碍了他们理性地思考,连在课堂上做一个简单茶碗都把他们累的半死。
有时候我会想,要求“人要活得有趣”的美式教育或许比较残酷,因为真实的人生多半处于平凡之中,大多让人觉得无聊至极,所以人注定要失望,可是日本人一直被教育得对平凡生活从不反抗,也许他们其实比较幸福。
167 禅界的异人馆-----万副寺
万福寺位于宇治附近一个交通稍微不便的地点。它诞生于日本与中国的历史转换期。历史背景是1650年左右,明朝覆灭,满族入主中原,取代汉族统治。中国的很多官吏、艺术家和宗教人士,在强烈的屈辱感下持续抵抗满族所成立的清朝。
而以南方的黄pi(上辟下木)山禅寺抗清尤其激烈,禅僧纷纷渡海来日,将他们热爱的明朝文化带到日本。
万福寺的建筑可以说是很好的展现了中国明代建筑的特点。
作者提到“恶紫夺朱”这个词好几次。
但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满汉本来一家。
中国幅员广阔,注定民族问题一直存在。
204 拂尘:在长棍上装了马尾毛,用来赶走苍蝇,后来这种赶苍蝇的道具便被叫做“拂尘”,用来象征去俗念、拂去尘世间的种种“苍蝇”。
人要放下一点对时间的责任感,才有可能享受自然与清谈。
207 "无为"诗仙堂
作者收藏了丈山的一副墨宝,以李白“月下独酌”为内容所作的自由抒发,读起来很美:
有时折庭花,有时听鸭鸣。
有时扫落叶,有时植清菊。
登东冈对月高歌,面对窗捧卷诗吟。
除此而外,无事需为。
通常文人要面对的最大难关就是钱。不讲钱、不提钱是文人的铁则,可是没有钱要怎么维持那么悠闲的生活可是个大问题,所以王尔德说得好:与其当个充满魅力的人,不如当个有固定收入的人。
哈佛校长也得给有钱校友低声下气求募捐呢。
225 日本人的禁忌:
主人看到穿着鞋进屋的客人会有一种恐慌;
现在的日本人依旧被束缚在“人不可以住在山上”(他们认为山上是神灵的居所)这种古老的禁忌中。
231 作者认为缅甸是东南亚剩下的最后一个未开发国家。是自然风貌"最后的乐园"
近30年来,缅甸从一个丰衣足食的国家,倒退成为今日全球最贫穷的国度之一。邻近的泰国、马来西亚与印尼蓬勃发展,而缅甸完全落在后头。
这当然是缅甸的一大悲剧,但也在这个悲剧下保存了缅甸之美。
作者希望昂山素季可以带领缅甸取得平衡发展,他认为她是这么一位具有大智慧的领导。
233 日本与缅甸有很深的渊源。当年援助昂山素季的父亲、推动缅甸独立的正是日本,因此当昂山素季成为缅甸领袖时,日本企业必定急着进驻缅甸。到时候,日本会不会也变成一条龙,袭摄缅甸呢?
从孩提时代开始我就在日本追寻美,但日本已经被污染了;接着我到东南亚探寻,可惜东南亚也正在步上和日本一样的后尘。如今,我还有最后一个梦。
我虔诚地祈祷,缅甸可以成为东方唯一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开发和谐共存的国家。
:感觉作者还是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偏见,觉得中国人不“孩子气”。资本主义造就了西方的繁华,渴望在东方文化寻找了残存的自然风貌。
对于历史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无能为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