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大手笔》是一本由商务印书馆(香港)编辑出版部著作,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0元,页数:1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从何而来,归于何处?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处理天人之间的关系?从诞生的一刻起,人类便开始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探素这些永恒命题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形成各自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孕育、形成阶段,中国人对待自然、生命、道德、伦理最根本的观念基本都在这一时期得以成形。
《名家大手笔》读后感(二):鲁迅谈魏晋名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录)》
魏末,何晏他们以外,又有一个团体新起,叫作“竹林名士”,也是七个,所以又称“竹林七贤”。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但究竟竹林名士不纯粹是喝酒的,嵇康也兼服药,而阮籍则是专喝酒的代表。但嵇康也饮酒,刘伶也是这里面的一个。他们七人中差不多都是反抗旧礼教的。
这七人中,脾气各有不同。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的。
阮年青时,对于访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别。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眸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后来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的地步,嵇康却全不改变。结果阮得终其天年,而嵇竟丧于司马氏之手,与孔融何晏等一样,遭了不幸的杀害。这大概是因为吃药和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他们的态度,大抵是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带。若在平时,有这种状态,我们就说无礼,但他们就不同。居丧时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流人中,子都会叫父的名号。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即如刘伶——他曾做过一篇《酒德颂》,谁都知道——他是不承认世界上从前规定的道理的,曾经有这样的事,有一次有客见他,他不穿衣服。人责问他;他答人说,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进我的裤子中来?至于阮籍,就更甚了,他连上下古今也不承认,在《大人先生传》里有说:“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无意义,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然而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只要看有一次司马懿求和阮籍结亲,而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没有提出的机会,就可以知道了。
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宋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现在自然更很难看得懂他的诗了。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还有管叔蔡叔,是疑心周公,率殷民叛,因而被诛,一向公认为坏人的。而嵇康做的《管蔡论》,就也反对历代传下来的意思,说这两个人是忠臣,他们的怀疑周公,是因为地方相距太远,消息不灵通。
但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懿因这篇文章,就将嵇康杀了。非薄了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嵇康的见杀,是因为他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罪案和曹操的杀孔融差不多。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但倘只是实行不孝,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的,嵇康的害处是在发议论;阮籍不同,不大说关于伦理上的话,所以结局也不同。
但魏晋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形,宽袍大袖,大家饮酒。反对的也很多。在文章上我们还可以看见裴的《崇有论》,孙盛的《老子非大贤论》,这些都是反对王何们的。在史实上,则何曾劝司马懿杀阮籍有好几回,司马懿不听他的话,这是因为阮籍的饮酒,与时局的关系少些的缘故。
然而后人就将嵇康阮籍骂起来,人云亦云,一直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季札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是确的,大凡明于礼义,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黩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现在说一个容易明白的比喻罢,譬如有一个军阀,在北方——在广东的人所谓北方和我常说的北方的界限有些不同,我常称山东山西直隶河南之类为北方——那军阀从前是压迫民党的,后来北伐军势力一大,他便挂起了青天白日旗,说自己已经信仰三民主义了,是总理的信徒。这样还不够,他还要做总理的纪念周。这时候,真的三民主义的信徒,去呢,不去呢?不去,他那里就可以说你反对三民主义,定罪,杀人。但既然在他的势力之下,没有别法,真的总理的信徒,倒会不谈三民主义,或者听人假惺惺的谈起来就皱眉,好像反对三民主义模样。所以我想,魏晋时所谓反对礼教的人,有许多大约也如此。他们倒是迂夫子,将礼教当作宝贝看待的。
还有一个实证,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天下的别人,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但嵇康阮籍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竹林七贤中有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一样的饮酒。阮籍的儿子阮浑也愿意加入时,阮籍却道不必加入,吾家已有阿咸在,够了。假若阮籍自以为行为是对的,就不当拒绝他的儿子,而阮籍却拒绝自己的儿子,可知阮籍并不以他自己的办法为然。至于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有一次,他在家打铁——他的性情是很喜欢打铁的——钟会来看他了,他只打铁,不理钟会。钟会没有意味,只得走了。其时嵇康就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但我看他做给他的儿子看的《家诫》——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有一条是说长官处不可常去,亦不可住宿;官长送人们出来时,你不要在后面,因为恐怕将来官长惩办坏人时,你有暗中密告的嫌疑。又有一条是说宴饮时候有人争论,你可立刻走开,免得在旁批评,因为两者之间必有对与不对,不批评则不像样,一批评就总要是甲非乙,不免受一方见怪。还有人要你饮酒,即使不愿饮也不要坚决地推辞,必须和和气气的拿着杯子。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这样庸碌。因此我们知道,嵇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足的。所以批评一个人的言行实在难,社会上对于儿子不像父亲,称为“不肖”,以为是坏事,殊不知世上正有不愿意他的儿子像自己的父亲呢。试看阮籍嵇康,就是如此。这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但又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很多了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刘勰说:“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的文章的特色。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
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陶渊明)。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里,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像。
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还有一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因为当时饮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觉得奇怪,而且汉魏晋相沿,时代不远,变迁极多,既经见惯,就没有大感触,陶潜之比孔融嵇康和平,是当然的。例如看北朝的墓志,官位升进,往往详细写着,再仔细一看,他是已经经历过两三个朝代了,但当时似乎并不为奇。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譬如墨子兼爱,杨子为我。墨子当然要著书;杨子就一定不著,这才是“为我”。因为若做出书来给别人看,便变成“为人”了。
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
(节录《名家大手笔》下册)
《名家大手笔》读后感(三):紫禁城典藏,文明的真迹丨经典需要这样读
必读·必看·必须知晓的中国经典
《岳阳楼记》何以被金圣叹成选为“天下才子必读书”?写经何能修行?……
这套包罗万象的《名家大手笔》中,收录了不少来自故宫博物院精心选藏的诗文书画真迹。阅览这些传世名篇的真迹,或许能助你找到最准确的答案。
这套书中精选52篇古典诗文,涵盖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中既有以彰显儒家温柔敦厚精神的《诗经》,也有道家无为逍遥的《道德经》、《庄子·逍遥游》,还有佛家的《心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杂糅的文化特色。
无论是无法超越的《兰亭集序》,亦或是文赋的登峰造极之作《赤壁赋》,流传千年的古典文化宝藏,尽收于此。通览全书,也便是通览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无论是追根溯源或是陶冶情操,这本纵览了华夏文明结晶的画卷,会将东方智慧的起源与发展,徐徐为君展开。
·东方智慧的结晶——《道德经》
中国最畅销的书和它的作者老子
吴叡《隶书老子道德经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一个统计,结果出人意料:在各类文化名著中,被译成外文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除《圣经》以外,首推老子的《道德经》。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学者被其包蕴的博大智慧所折服。鲁迅也曾由衷地感叹:“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读《道德经》,不知何谓东方智慧。
《道德经》被誉为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老子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不过五千字,却几乎一字涵盖一个观念,让后人用了不知多少万言去诠释它,却永远意犹未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未因时代久远而被人遗忘,智者的声音将永远穿越时空照亮今日的生命。
·“天下第一字书”——《千字文》
启蒙经典,绝妙文章
行书《千字文卷》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启蒙读物,有“三百千”之称,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其中《千字文》成文最早,亦被公认为是编得最好的。该文选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四字一句,句句成文,两句一组,前后连贯,对仗工整,合辙押韵。全文虽然只有一千个字,但内容及其丰富,包括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身、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学会了它,不仅学会了一千个字,而且能掌握各方面的常识,这是学习其他任何一篇诗文所难以做到的。
·八十一字,字字珠玑——《陋室铭》
“陋室”高才刘禹锡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中国文学宝库中从来没有另一篇文章,能够像《陋室铭》一样,用九句八十一字的篇幅,写出如歌的韵味,绘出如画的境界。
《陋室铭》令人叹为观止,语言的明白平易也功不可没。纵是字字凝练,句句精巧,亦字字通俗,句句流畅。而且除末句外,全文每句句尾之字皆押同一韵,全文如诗如歌,读来真令人大感酣畅。非大手笔,不能有如此之作。
苏轼说过“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文学为根本,心有余情则发而为书法,或转化为画作。书画成为了这些文字的二次创作途径和情感出口,因而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离不开对书画真迹的解构;而书画的多维度表达,也为经典赋予了更深刻的情感与意境。诗书画是相辅相成,共融发展,剥离看待就失去了许多韵味,实在会可惜。
这套书就从传统文化的特点出发,从故宫博物院中挑选了对应的书画精品,从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故宫博物院为皇家典藏,凝聚了中国历代文化遗存之精华。
唐太宗死了都要带进棺材里的《兰亭序》,用菩提叶写就、呈献内廷的翁方纲《心经册页》,出神入化的赵孟頫《小楷书道德经卷》,董其昌《行书岳阳楼记卷》等历代书法名家的传世之作……,件件珍品。
·佛教袖珍宝典——《心经》
浓缩的修行经典
《西游记》里唐三藏说过:“(佛教)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加上中国人有一种“约化主义”的阅读习惯,对于唯识、般若一类大部头经典和繁琐的义理往往不能读通,而对于简化过了的小部头经典常常反复咏诵,于是以寥寥268字提出佛教的精髓,导引世人开悟解脱的《心经》变得家喻户晓。张旭、苏轼、康熙,乾隆、溥心畬等众多文人雅士、帝王将相都笃信其中。
清代书法名家翁方纲的《楷书心经》用材非常特殊,既不是写在纸上,也不是写在绢上,而是摘叶作纱,书写在菩提树叶子上的。相传释迦摩尼曾在此书下得证菩提果而成佛。翁方纲在干涩的叶子上运化出如此劲力又不失秀惠的笔锋,足见其虔诚与功夫之深。
翁方纲《楷书心经》同时,这些书法作品往往还配有珍品的画作,比如赵孟頫所手书的《洛神赋》就配上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高宗所书的《草书后赤壁赋卷》也配有马和之《后赤壁赋图》,“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般清逸圆和的草书配上月白风清的横轴卷画,真令人身临其境啊。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宋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卷》本书不仅收录了众多文学、书法精品之作,而且还有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读。
比如,本书的《诗经》,在第三节的赏与读部分,不仅有与书法作品相对应原文,还有注释、译注。除了梳理文意之外,还有朱自清先生《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一文对《诗经》的来源、用途、篇目结构所做的基础介绍,读来毫不深奥干涩,只觉清晰,让人下一秒迫不及待去翻开《诗经》寻找机锋。
顾随先生对重点篇目《七月》一文的深入剖析:他认为写实的非个人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最为难写,然而天地间没有不能写成诗的,而这首诗也是中国旧美学“充悦和厚,典则古雅”的最高处。还有许多字眼的妙处解释不一而足,等待着读者去发现诗经之美。
而闻一多则对《庄子·逍遥游》中的谐趣与想象做出了“凤毛麟角般的珍贵”的评价,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花叶,哲学的种子。
在分析文学和书法作品的同时,还有针对作者提到的各种值得琢磨的小知识点进行扩展解释,耐人寻味。
比如张彬在分析《诗经图》时,注意到个别字又缺笔,应该是避讳。书中就穿插了对“避讳”这一文化常识的细致解说和补充。
赵孟頫的私印“水精宫道人”辨真伪:凡传世赵书上有“水晶宫道人”者,皆伪迹及赵孟頫的十几个不同名号别称。
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天字第一号”就来自《千字文》,后来木工丈量、商人账簿、考场试卷、大部头的书典都常以“天地玄黄……”作为次序编码的代号。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中所收录的名篇有三分之一都在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并背诵全文”篇目中。比如《诗经》中的《关雎》《蒹葭》、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出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
庄子的《逍遥游》、李白的《将进酒》、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东坡的《赤壁赋》,都出现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
通过这套书,学生可以在名家大师的解读中,进一步深化理解课本上的语文知识。
而且课本收录文章,往往会考虑篇幅、难度等原因,缩减内容。比如《赤壁赋》分前后两篇,教材编纂者考虑到篇幅,只收录了《前赤壁赋》,但是《后赤壁赋》中所展现的精神境界也非常深远,值得一读再读。通过课内的学习之后,再做一些与课内相关的延伸阅读,可以更快地提升语文知识。在每一课中比别的孩子多知道一点,就又在中高考的角逐中有了一分胜算。
即使是那些未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的篇章,我们也早已耳熟能详,比如《甄嬛传》中《惊鸿舞》的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就出自《洛神赋》,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琅琅背出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就出自《诗经·七月》。
通过对这些流传千古名篇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内知识,延伸阅读,而且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亲近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本书旧版为15册平装,本次全新改版为裸脊精装,平摊阅读解放双手。
分为上中下三册,改为更大大开本,原图放大,呈现更加悦目和清晰的视角效果。
原先粘贴在书中的4张书法折页,可以直接取出,对照解读文章欣赏。还增加了互动体验的《心经》字帖,读者可以阅读后抄写一份属于自己的修行经典。
折页1 赵孟頫《小楷书道德经卷》(局部)
折页2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
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帖》
折页3 翁方纲《楷书心经》
赵孟頫《行书酒德颂》
折页4 翁方纲《楷书心经》
经典对人的塑造不分年龄,不管是念给孩子口口相传、学生诵读、中青年人获取人生经验,亦或是老人追忆复盘人生,在每个人生阶段都可以在其中获得不同的理解与玩味,并常读常新,值得一读再读。它是送给每个珍视知识与文化的人的礼物,也是一套百看不厌,可以相伴一生的读物。
阅读如饮食,有各种各样:一目十行,匆匆一瞥,是获取信息的速读,补充热量的快餐,然不免狼吞虎咽;口诵手书,细嚼慢咽,品尝个中三味,是精神不可或缺的滋养,原汁原味的享受。以书法真迹解构文学经典,目光在名篇与名迹中穿行,从容体会一字一句的精髓,充分汲取大师的妙才慧心,领略阅读的真趣。
苏轼说过“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现实中的酒色财气,功名利禄,都是烟云过眼。而这本书中所饱含的财富与智慧,与清风明月一般是任谁都无法剥夺的,唯有沉淀在我们心中。
现在,就打开《名家大手笔》一同领略这些经典吧!
目前有赞独家预售中:https://shop18369946.m.youzan.com/wscgoods/detail/1y2td12oefdfm
《名家大手笔》读后感(四):传颂千年的经典中被忽略的N个小细节
大手笔,古时是指绝妙的文章和作品。
《兰亭集序》《赤壁赋》《逍遥游》《诗经》《洛神赋》……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章,配上来自故宫的书画真迹和民国文学大师们的解读,可谓星汉灿烂。
可这并不令人感到十分亲切,这些文章往往是我们上学时的梦魇:一篇篇古文结尾处令人惊心动魄的“阅读并背诵全文”,承包了我们的早自习,消耗了我们刚吃完的早饭。渐渐地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仰视的距离感和仪式感:传统是需要正襟危坐对待的东西。
一定要这么老老实实坐着看吗?其实趴着看也问题不大~了解传统文化,不如从一些琐碎的小事开始。小事背后的大家们都很生机勃勃,和我们很像。
王鼎钧先生说过,人间事纵然千变万化,今非昔比,然而变化的仅是服装道具布景:何等人为何等事流血拼命,确是古今如一。
他们面对人生困顿时,做出了怎样的应对去开解,正是我们在看古文时可以获得的能量和智慧。
而这本《名家大手笔》就像汇聚了千百年来至经典的矿山,鲁迅、朱自清、梁启超、故宫文物专家等带你从最浅显易懂处下手,挖掘到名家名篇中的稀有闪光。配合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等书画大家的第一手真迹,共赴这场传统文化的顶级觞宴。
酒被称为“忘忧物”可追溯到《诗经》中“微我无酒,以遨以游”,后来曹操《短歌行》也说“何以忘忧,唯有杜康”。
酒的自来水代言人李白觉得喝酒堪比读圣贤书“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连一本正经的杜甫都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这些人为了给喝酒找个理由,什么诗文都能作的出来。又因为他们是名人,于是大家都觉得真香,酒后表演艺术家层出不穷。
我是一个喝酒的杯子但更为重要的理由,还是实际的社会形势逼得他们不得不饮酒;为了逃避现实,为了保全生命,他们不得不韬晦,不得不沉湎,即使说错了一句话,也可以推说醉了,请别人原谅自己。
所以他们终日饮酒,实在是一件最不得已的痛苦事情。
为何古人能饮大量的酒呢?其实古代的酒度数远远没现在的二锅头高。唐宋以前的酒大多、采用发酵法酿造,而非蒸馏法。据史籍载,王莽时两斛(约40公升)粮,一斛、麴可酿出六斛六斗(约132公升)酒,可见酒中水分多,酒度很低。所以古代人往往可以豪饮而不醉,感觉李白老喝醉也没什么了不起了。
扶我起来,我还能喝……其实酒鬼还有一个文艺称呼。
相传汉高祖路过陈留之地。郦生在其洗脚时求见。沛公听说这是个书生,就说:“我天下事还忙不过来,哪有空见一介书生?”郦生听了很生气,怒目按剑,呵斥使者说:“去,再进去告诉沛公,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书生!”从此就以高阳徒指代酒徒了。
各种酒字截图,《名家大手笔》里最好找的字之一魏晋名士向来以放任洒脱为名,穿衣上宽袍大袖、袒胸露乳,行为上服药饮酒,不拘礼法,放浪形骸。比如陶渊明非常穷,家里没米了就去乞讨。有客人来看到他没鞋子穿,客人就从家取鞋送他,他直接伸了足穿上。也不会有丝毫尴尬。
没错,我就是这样的陶渊明嵇康在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自己从小就是把懒骨头,头、脸常常半个月不洗一回;如果不是痒得不行了也不会主动洗澡。想小便的时候因为太懒,会憋到肚子发胀才会去。在《名家大手笔》中讲到他们时便收录了鲁迅所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赞扬了他们的真实。
我用金貂换过酒人人都爱庄子,于是忍不住想学他。
庄子临终前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但是庄子拒绝,说他要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都是陪葬品。弟子说但是我害怕您的尸体会被乌鸦秃鹰吃掉呀!庄子就说:“抛尸在地上会被乌鸦吃掉,埋在地下也会被蝼蚁吃掉,把乌鸦的食物让给蚂蚁,也太偏心了吧!”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都奉庄子为偶像模范。
其中之一的刘伶有次在家中喝酒,醉后将衣服脱得一丝不挂。适逢有客人来访,他全然不顾,客人责问他无礼,他却说:“天地是我的房屋,居室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何钻进我的裤中?”(感觉像在讲黄段子)
庄子vs刘伶东坡与庄子,早有夙契。苏轼看了《庄子》,说出“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自己心里想的无从表达出来,而庄子早已经看穿了一切替我写了下来。苏轼在险死还生的“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便常以庄子自宽。
庄子vs苏轼苏轼在《赤壁赋》中议论的曹操周瑜赤壁之战,他并没去这场战争真正发生的地方。其实在湖北省的长江、汉水之间,被称为赤壁的地方就多达五处。苏轼所游历的是黄州赤壁,周瑜破曹之地为蒲圻赤壁。因为前后《赤壁赋》名气太大,后世对赤壁古战场的混淆多少与此有关。正如后人所说:“不是当年两篇赋,如何赤壁在黄州。”
是的,范仲淹将不同气候中的岳阳楼景观描绘得细致入微,可实际上他从未去过岳阳楼,他靠着自己的想象力和才华写下,是文人的妙手回春。
范仲淹:没错,这是我写的,是我传世的唯一楷书范仲淹的一生十分波折。他从小就立志以学济事,21岁时,他独自外出求学,相传因为生活贫苦,他每晚取小米二合(一合相当于十分之一升)煮粥,次日早晨,粥凝成一整块,他便将粥块分为四份,早晚各取两份充饥。后来他踏入仕途出将入相,经常力抨时弊,获罪权贵,不久便被贬至邓州。正在此时他的好友滕子京请他为岳阳楼作记,他一触即发挥笔而就。
赵孟頫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后入仕元朝。
元朝廷以正一品例对之推恩三代,“官极一品,荣际五朝”。元仁宗将赵孟頫同李白,苏轼相提并论,称赞他有七条人之所不及的优点:“帝王苗裔、状貌昳丽、博学多闻、操履纯正、文词高古、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但是经过三十年的仕宦生涯,赵孟頫才认识到,元朝廷仅仅把他当做文学侍从而已。
赵孟頫:别忘了我还会画画~说起文学侍从,这点倒和李白的境遇相同。
李白在四十二岁时,获唐玄宗征召入京,被任为翰林供奉。他自命有经世王佐之才,入朝后想干一番事业,但唐玄宗只是把他当做文学侍从,常常被召去作一些“应制”之作。他十分不得志,终日纵酒无度。
一日他又喝醉,正值玄宗召见,他带醉上朝,以酒醉无法书写请求皇帝允许宽衣。李白一直看不起那些权贵,因此借醉伸出脚来对权宦高力士说:“可否请公公帮忙?”因为皇帝在场,高力士无奈只好为李白脱靴。对此侮辱,高力士怀恨在心,后来以李白诗暗含讽刺像杨贵妃进谗言,使李白不受重用而丢了官。
陶渊明爱菊如命,后人直接把菊花当做画中隐士、陶渊明的化身。
《梧浔杂佩》中说陆平泉曾与同僚一起去拜见上司,众人竞相上前,拥挤喧闹,这时院内正陈放着不少盆菊,急得他不得不前去阻拦,劝说:“诸君且从容,莫挤坏陶渊明也”,大家都感觉很愧疚了。
陶渊明嗅菊花1.摩诃迦叶:简称迦叶,谓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被称为“头陀第一”,佛教第一次解集由他召集;
2.舍利佛,又称舍利子,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称“智慧第一”;
3.目犍连,神通广大,能飞上兜率天,成为“神通第一”;
4.须菩提,论证诸法性空,称“解空第一”;
5.富楼那,善于分辨义理,广说佛法,以辩才著称,称“说法第一”;
6.摩诃迦旃延,简称迦旃延,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称“议论第一”;
7.阿娜律,又称阿尼律陀,因在释迦前坐睡受责,立誓不眠,得天眼,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称“天眼第一”;
8.优波离,又称优婆离,持戒谨严,称“持律第一”,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律藏;
9.阿难陀,简称阿难,长于记忆,称“多闻第一”,佛教第一次集结由他诵出经藏;罗睺罗,释迦在俗;
10.时之子,不毁禁戒,诵读不懈,称“密行第一”。
我是菩提叶做的纸,很贵唐朝诗歌昌盛、名家如林,但唐朝诗人传世的墨宝却只有一件,是杜牧亲书的《行书张好好诗》,现今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其在历代收藏名家的手中辗转至今,已是无价国宝。杜牧作为晚唐与杜甫并美的“小杜”,此乃人所共知;而作为书法家,今人则鲜有闻名。
作为书法巨迹,历代名人都忍不住在《行书张好好诗》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宋徽宗也重新装裱为“宣和装”,这上头随便一个印章和提字就大有来头,当然乾隆的大印章子也没缺席。
前隔水有宋徽宗瘦金体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下押双龙图玺《名家大手笔》读后感(五):故宫最低调周边:豆瓣9.8分,一本讲透中华文明
原创: 酷玩实验室
当我们谈到中国文化,我们在谈什么?
在2019年的当下,我们站在中华文明长河的一端,回望过去,会惊奇地发现:
我们何其幸运。
唐诗宋词、书法字画、宗教哲学、经传史册……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5000年未曾断绝过的文明,这篇土地上有太多惊艳绝伦的文化遗产。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天文、地理、历史、修身……一部知识百科需要多大?长篇累牍抑或汗牛充栋?
《千字文》告诉我们,仅有千字足以。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治大国,若烹小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千年前,一名夫子骑一匹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史册上再也寻不到他的踪迹。但他转身留下的一篇经文,在随后的2000年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中国三大宗教“道家”因它诞生;隐士文人因它兴起;由它衍生的治国思想,被无数帝王奉为圭臬。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生命从何而来?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
聚而后散、人生无常,这是王羲之对人生离别的慨叹。
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和真理;这些书法画卷,开创了中国美学的源头。
我们如今称它们叫“奇书、经典”,而古人有个更直白的赞誉:“名家大手笔”。
它们经过了千年的论证和批判,影响了一代代人,甚至主导了历史的变迁。
然而让人倍感荒谬、无奈的是,对很多人来说:
过往这5000年岁月留下的经典,我们熟知、熟悉,甚至可以背诵,但却鲜有人踏踏实实地体悟过文章背后的世界。
它们并不难找,全部都被编进了教科书中。
但在分数的压力下,这些优美的字句、豁达厚重的人生态度,都成考试时的标准答案,变成了机械的重复。
故宫博物院单院长曾说:“如果我们不能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历史,我们将失去年轻人,而年轻人,将失去历史。”
今天,蛋蛋姐就大家带来一本“值得每个中国人重读一次,每个人都能读懂”的经典。
它的名字叫做——《名家大手笔:来自故宫的诗书画》。
它是故宫博物院少有的大制作。
和我们常见到的书画集不同,为了做这套书,故宫出动了数十位故宫古字画学者、文化学界泰斗参与筛选、编写。
傅红展、张彬、华宁、朱万章......每一位在中国古书画领域,都是举足轻重的泰斗级人物。
它也是故宫最低调的周边之一。
数十位专家,精选了52篇闻名古今的绝世名篇。
这些作品中既有彰显儒家温柔敦厚精神的《诗经》,有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德经》,还有佛学经典《心经》。
作者的名字,每一位都配得上一句“震烁古今”,老子、庄子、屈原、玄奘、曹植、陶渊明…...
根据经典,再甄选了100余幅来自故宫的书画珍品,与典籍以一一对应。
比如赵孟頫的行书《洛神赋》、翁方纲的楷书《心经》、董其昌的行书《岳阳楼记》等,都是难得一见的传世藏品。
楷书、草书、行书、篆书、隶书......无所不包。
每一段文字,都会在书法作品中,截取、加重出相应的段落。
阅读时,先赏古人书法,再读原文及注释,再读译文。
字、词、诗、意,宛如流水一般,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看到这,很多人会担心了:无论是经典名篇,还是书画作品,鉴赏能力不够,基础知识不足,即便是传世的作品也感受不出什么。
于是,故宫的这些专家,又找来了全中国最好的“老师”。
在每个名篇前加入了多位大师注解,用生动的字句、灵动的比喻,讲述作者的生平、写作的环境、心态、时代。
拿开篇的《诗经》举例:
标题是:一个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正文开头第一句:“诗的源头是歌谣。”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通篇你看到不到生硬死板的说教,渲染《诗经》是如何如何伟大。
只用生动的字句,轻灵的断句,就让人对《诗经》顿生喜欢。
如果当时课上的语文老师,能这样讲述诗经,怎么能不爱!
翻到文章末尾后,一看作者:朱自清!
让人不住敬佩,原来是大师的文字,怪不得怪不得。
再读第二款,角度又变,讲得是诗经的“赋比兴”三大手法:
诗人富幻想者好用比,如李白;老杜偏于赋,皇皇大篇......
李白、白居易这些才华熠熠的诗坛大咖,在笔者的文字中仿佛兄弟一般,点评看似随性却直指本质,看似调侃却无比中肯。
再看作者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之京整理,真的让人立马倒头再拜。
叶嘉莹先生,在登上《朗读者》后,很多人已不陌生。
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作家蒋子龙坦言:现在谈诗词,世界上再无第二人能与叶嘉莹先生相比。
而顾随所为何人,叶嘉莹先生的启蒙老师,中国诗词、韵文、散文领域的大家。
如此一篇篇赏析读下去,每读一篇,都大呼精彩。
最后再读《诗经》,早已和原先看到的不同,那生涩、拗口的古文,竟然不再难懂,每一句都有着别样的优美。
那是贯穿千年时光,力透纸背的温润、儒雅、笃定。
之前这套书,曾有过一个老版本,是平装小册子,共15本。
现改为大开本,分上中下3册。
采用锁线裸脊,版式更疏朗,图片更大,而且可以完全平摊,赏画读诗,都一览无遗。
01
颠覆传统的阅读方式
除了名篇前,大师生动灵巧的解读,更颠覆的还有这套书的阅读方式。
阅读时,书画原稿、古文、译文一一相应,左边典籍原稿,右侧上方是古文。
下方是原诗、注释,加译文。
这种设计,看似理所当然,但阅读时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书中80% 的文章,我们都在课本中熟读、并背诵过。
但回想一下,哪怕上学时,老师再卖力渲染情感,再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多少人真正被这些文字的美所触动呢?
说实话,蛋蛋姐没有。
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切改变了。
当年作者写下他们时,是什么样的心境;古人阅读、抄录时,是什么样的状态;
这些情感都被融入这些书法作品中,打破了数百年的时间壁垒,让每一个读者,都能目睹到百年前的大家写就的原稿、画卷。字、词、诗、意,宛如流水一般,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①.每读一段,先赏古人书法。
笔走龙蛇,气势轩昂,正楷、狂草、行书、隶书,纵然因为繁体字认不全,但书法之美已让人沉醉。
②.读完书法,再读原文及注释。
古文与译文一一对应,再加注释,句意通顺。
所有的生僻字、通假字、歧异字,都经过了详细地标注。
在阅读原文后,可以自行翻译进行理解。
③. 最后再读译文。
是核查自己的解读是否正确,更是赏析。
译文同样出自故宫内资深的古文书画家,翻译生动灵巧,抛开原文去阅读,也是一篇极为优美的白话文。
这些小注,有作者生平的介绍,有写作的情景、句意的解析……帮助理解。
这样每段阅读下来,生动有趣不会厌烦,基础扎实不会遗漏,曾经无比生涩难懂的名篇,仿佛变了颜色。
02
它是最顶尖的书法字帖
仓颉造字以来,营造字之美,便变成了物始天成的艺术。
中国人讲究:“字如其人”。
一笔一画的汉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心性。
所有的传世书法大家,无论是王羲之、颜真卿、米蒂、赵孟頫、自创瘦金体的宋徽宗…..还是近代的张大千、齐白石、启功、欧阳中石……
有一件事一生未停:拓碑、临摹。
古代为了一卷书画,倾家荡产,废寝忘食的事情并不稀奇。(曲阜孔庙内的碑林,有历代碑文200多块,横贯唐宋元明清,因为风吹日晒,拍摄之后照片已经分辨不出,每年都有无数书法爱好者坐在碑前或静坐或临摹)
如今,中国历史上最登峰造极的书法作品,就在眼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赵孟頫的行书《洛神赋》、翁方纲的楷书《心经》、董其昌的行书《岳阳楼记》等,都是难得一见的传世藏品。
放在古代每一卷都会掀起惊涛骇浪的珍宝,因为封建制度下帝王的私心得以收集。
又因为封建王朝覆灭后,中国文化界的努力,数十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完好保存,如今得让我们得以亲眼目睹。
书中书画,全部都是故宫博物馆高清影印,完整重现了原作。
字字清晰、丝毫毕现。
学书法,要先博采众长,然后渐入精通,最后创出自己的一派风采。
而这本书中,集百家书法于大成,楷书、隶书、行书、小篆……无所不包,皆精选名家。
而更让书法爱好者惊喜的是:
每段书法,都配有故宫古文化专家、大师的讲解,从字形到字意,深入浅出。
读完再去行笔, 不再是毫无思考的临摹,一笔一画都是有的放矢。
虽然这些大师并不在身边,但一字一句,哪怕是文章中一个小小的注就能给人极大的启发。
蛋蛋姐练习书法几年,自觉写得字还不错,但读完这句话忽然有了新的体悟,才知道自己的字原来都是瞎写,缺了笔势,格外松垮。
再去写字时,稍加注意,差别即便是不学书法的人也能看得到。
另外赠送3张书法折页,分别印刷了:
赵孟頫《小楷书道德经卷》(局部)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
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帖》
翁方纲《楷书心经》
赵孟頫《行书酒德颂》
可以直接对照解读文章欣赏,也可以装裱在画框中,挂在墙上。
还有一张可用来描红的《心经》字帖,初学者不会临帖,可以阅读后自己先描摹,制作属于自己学习成果的书法作品。
一支兼毫毛笔、一卷宣纸、一瓶墨。
在网购便捷的当下,花费不过100元就能买到很好的一套,哪怕天天写,也能用上一年,算得上最便宜的爱好。
一天工作之后心思繁乱,铺一张宣纸、润笔、临一张名家字帖。
心思随笔尖,沉浸在优美的书法中;心神随文字,游走在先贤的至理名言中,可以说是极为难得的精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