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共和国》是一部由林泰佑执导,李德华 / 徐仁锡 / 李珍雨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族性大体相近但韩稍强(热爱清洁、做事认真) 韩一共出身远高于PRC(亲美独裁者vs山寨列宁党体制)韩人武德远高于拆腻子(朴正熙时代开启的民主化潮流) 所以只有在所有选择都做对的情况下 PRC沿海富饶地区的发展水平可以勉强接近韩 但是由于现在除了我们全世界都在逆行 因此 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看开头金载圭搞的,韩国这政变也太儿戏了吧,三四个人就搞定了?郑总长确实有嫌疑。
从光州事件开始,加入了对普通市民的表现,加入抒情元素,与此前的纪实风格不合啊。影响了整体。最好继续用真实人物,用字幕、旁白来衔接。不要像一般电视剧那样。
一群把“忠诚”挂在嘴边的人根本不忠诚,正如喊着“×××××”不会真的为××服务。
社会的进步不是靠上边的各位老爷赏赐的,小民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抗争,即使没有成功也会让掌权者知道底层的人并不都是可以随意踩死的蝼蚁。
独裁的水平也是有高低的。全斗焕这种靠政变上台的独裁者选择休闲直选,谁能想到三十年后还有倒着开的车。PS. 2019.12 全斗焕依然活着,如果是众生制的话,这个王八蛋还要统治韩国三十年。。。
《第五共和国》影评(四):簡介的問題
第一不得不說的就是李德華了。此人一貫謝頂,其實2005年當時真實謝頂程度和全鬥煥是差不多的。但是爲了形象,戴了一頂假髮,這就是後來被李鶴棒嘲笑的一個原因。
然而,李德華的演技確實沒得說。不僅是爲了全鬥煥這個角色去學方言(例如演許和平的李珍雨和演李鶴棒的李才勇就不怎麼用培訓,因為李珍雨是坡州出身等等原因),而且一舉一動也合軍人體裁。和老戲骨李創煥的幾場回憶戲也不落下風。
第二要提的就是新軍部相關人士的抵制。以許和平為首,黃永時為中心的新軍部核心人員(黃永時據信和許和平討論過以全軍指揮官會議來反對金融實名制,當然沒有成功)一致抵制該劇的原因是,他們不相信三金的影響下能對新軍部政治,也就是第五和第六共和國做什麽實質性的評價,並不是當時的國防部對此有何意見。事實上國防部當時爲了拍攝戰車開過光華門的鏡頭,還動用了現役的部份戰車。
五共拍攝技法已經很成熟了,比起當年的四共,其內容充實程度有過之。但是,比較集中描寫的也就是全鬥煥如何掌握權力的1026-1212-41-526這一條線,許和平與盧泰愚/權正達,許三守和李鶴棒/張世東的內部紛爭沒有太著重寫。其中還要夾雜大量民主化進程的內容,按照MBC月火的41話老篇幅顯然不合適。關於篇幅問題按下不表。
《第五共和国》影评(五):韩国政治斗争是
全剧基本可以分成撒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朴正熙遇刺,几派势力相互较劲,算是全斗焕的登台亮相;第二部分是双十二政变,也是全剧最紧张,最精彩的部分,全斗焕如何掌控了政局;最后一部分是全斗焕当场了总统,如何治国的故事了。
看第二部分,真的是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看完。其实全斗焕的政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中间是政变势力与反政变势力相互较劲,中间对每个部队的拉拢,说不定其中一个小小的连队的立场转变都会改变整个政变的局势。不得不说,全斗焕的“一心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掌握了真正的军队,而郑升和一派看似掌握了司令部,但是对基层部队的掌控还是很弱的。
看“两金”,金泳三跟金大中两个人都是民主化的先锋,但是两个人又是那么的不相容,瑜亮之争贯穿始终。只要有机会,两个人不会放弃对总统的争夺,这也是全斗焕能够赢得大选的愿意之一吧。因为民主派的实力被分散了。不过反过来想想,如果二金其中的一人上台,势必会对朴正熙的政策进行一个清洗,说不定韩国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会被自我阉割,不会有今日的发展吧。
全斗焕与卢泰愚,这一对既是好基友,也是对手。卢泰愚一直在接全斗焕的班,但是自己也有自己心中的小九九,他上台之后与全斗焕的摩擦也是很明显的。不过两个人毕竟是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起被清算也是必然的。
最后,全斗焕这个演员演得非常有气势,演出可全斗焕那种飞扬跋扈的劲,十分有看头。
淡 如果素 光杆司令 就会 遭虾戏
情报局长 金载圭 刺杀 朴政熙
完 并冇后招 刺完完
就 并不指挥 自己的小弟 搞事
反倒 跑到别的单位去 闲坐喝茶
真 自投罗网
柑橘 疯
柑橘 他老 刺完 并不要 搞事
而素 需要 静养
汗 鸡汤
这样
自己的小弟 也在家睡觉 一一被陆军 捉走
就 朴政熙 死寿
等于缩 情报局 老大 杀朴政熙 汗 警卫室老大
并冇 替补 棱话事的人
井叉 胸无大志
陆军 海星
想要 逃避 当 总统
于是乎 他老手下 宪兵总长 全斗焕 起来 搞事
篡总统位 水到渠成
这样
莴老 虽然 见不得 小人上位
淡
这样
1 命运的枪声10.26(1)
2 命运的枪声10.26(2)
3 命运的枪声10.26(3)
4 12.12军事政变(1)
5 12.12军事政变(2)
6 12.12军事政变(3)
7 12.12军事政变(4)
8 12.12军事政变(5)
9 12.12军事政变(6)
10 12.12反政变(1)
11 12.12反政变(2)
12 汉城之春
14 5.17政变 非常戒严令扩大
15 5.18光州民主化运动(1)
16 5.18光州民主化运动(2)
17 5.18光州民主化运动(3)
18 5.18光州民主化运动(4)
19 5.18光州民主化运动(5)
21 崔圭夏下野作战
23 三清教育队(1)
24 三清教育队(2)
26 言论统废合
27 暗庄张玲子(1)
28 暗庄张玲子(2)
29 暗庄张玲子(3)
30 青瓦台秘书室
32 绿化事业-分化工作(2)
34 国际集团解体(2)
36 北谍金玉分捏造事件
37 朴钟哲拷问致死事件
39 6.10抗争
40 6.29宣言
41 是敌是友
《第五共和国》影评(八):一部机器是怎样运转的(我两年前写的影评...)
今天晚上是2016年的末尾,老哥我这塞满了乱七八糟的鬼知道是什么的东西的脑袋,照例是非常的昏沉。刚刚整了几小时英语,总算把今天的复习计划完成了,但复习的时候老是觉得心神不宁,憋得慌。我感觉我脑壳里有一篇文字,它不断催促我把它写出来。所以现在,我就想到哪写到哪,把我想说的话说一下吧。
《第五共和国》其实我也没看完,它总共有四十一集,我就看了二十来集,刚好一半多一点。不过据豆瓣上的哥们儿说这个剧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前半部分。老哥也觉得确实精彩,它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展示了一台国家机器到底是怎样运转的。
全斗焕排除了一切阻力后,开始为自己的总统竞选造势。他的亲信们经过讨论,将一份“K计划策划书”呈到了他的面前(K就是king,k计划就是造王计划),包括怎样控制舆论,怎样排除异己,怎样让民主活动家闭嘴等等。我对策划书当然是感到分外亲切的,当年老哥在青调混的时候,晚上熬夜写这玩意儿写得老泪纵横。策划书的内容概括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规定什么人干什么事,比如我摆桌子,你放ppt,他通知父老乡亲。但是要写起来还真没那么容易。我就是从写策划书开始学会做一个成年人的。现在,我的电脑里还存着当年每份策划书的草稿和定稿,作为记忆保存。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展现了政治固有的复杂。要是问:“你知道全斗焕是咋上台的吗?”,大多数人估计会说:金载圭打死了朴正熙,全斗焕逮捕了金载圭,后来又借口逮捕了郑升和,然后镇压了光州起义,逼崔圭夏总统禅位,最后就上来了呗。老哥看了这部剧后,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此,那真是太可惜了,因为他错过了最有意思的东西,而这最有意思的东西就是其中的细节。
朴正熙总统创造了严密的维新体制,在这个宛如封建帝王的独裁者之下,设有相互平衡的保安司令部(司令:全斗焕),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总统警卫室(室长:车智澈,卧槽尼马,老哥我还是225室长咧)。三个机构本来互相牵制,但运行得还算顺畅。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概率极小的突发事件:金载圭刺杀了朴正熙。金载圭行刺的原因并不是重点(这涉及到很复杂的心理因素,老哥也没搞懂)重点是,面对这突然出现的权力真空,有关的人会有什么反应?无数的机会和危机突然接踵而来,杀人的金载圭逃到了同僚的车上,他一念之间选择了去陆军机构而非自己的情报部,导致主动权的丧失。全斗焕听闻医院里送来了一具尸体,姓名严格保密,过去一瞄就知道了总统已经死亡。金载圭也告诉了众人总统的死讯,但并没有告诉死因。这时的北朝鲜随时有南下的可能。金载圭不停地恳请军队发布戒严令以使自己掌权,但没有成功。总统秘书室室长金桂元知道了金载圭是凶手,告诉了大将郑升和,郑升和派全斗焕逮捕了金载圭。当然,在这所有的背后,美国人派来的特工一直冷眼旁观,早已看穿了一切。短短的一天中,历史的天平数次摇摆,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足以考验观众的智力。
一套严密的体制宛如一台精密的仪器,一旦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将它打坏,所有人就立即不知所措了。当年吴三桂求降,多尔衮正犹豫答不答应。洪承畴劝多尔衮说:“机会往往就在人们眼前都看不清的时候,当所有人都看清了,机会已经丧失。”于是多尔衮果断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全斗焕的得势,为与此同类。
更多精彩的情节我就不再赘述。但是有这么两点是尤为值得注意的:第一,全斗焕是依靠他的死党集团“一心会”上台和进行统治的,这恰好符合梅斯奎塔的“选择人理论”,梅斯奎塔将一个国家的人分为三种:1,至关重要的人。2,可发挥影响力的人。3,可以相互替换的无关紧要的人。例如在伟大的苏维埃,第一种人就是政治局里的元老们,所有的党员都是第二种人,老百姓是第三种。第一种人才是独裁者最需要讨好的,没有了他们的支持独裁者将无法进行统治(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遭到亲信们的反对时,就连强势的全斗焕也不得不改变主意),第二种也得照顾一下,至于第三种,象征性地赋予其民主权利即可。当然,老梅的著作用语幽默风趣而内容极其精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读一读,不再详叙(1)
至于第二点,老哥心里其实也挺含糊的,其实“权力”这个东西吧,它的弹性非常大,有时候说大就大说小就小,说有就有说没就没。像是朴正熙总统,正和美人儿一起喝酒唱歌,风光无限,金载圭啪啪两枪,魂归西天,人都玩完了,权力顿时化为零。金载圭也是时运不齐,旁白解释说他最大的失误就是刺杀总统之后没有回自己的情报部,老哥就想问为啥回自己的地盘儿就可以把权力握在手里呢?难道说你的地盘上就有你的“帝王之气”?这显然说不通啊,其实很简单,你的情报部里有你的亲信手下呗。全斗焕独揽大权以后,有一个师长,不服,就跑到全斗焕的办公室里来,指着全斗焕的鼻子破口大骂,结果呢?被两许李鹤捧他们“请”到了审讯室,打得死去活来。可怜啊,堂堂一个中将师长,手握重兵,竟然奈何不了几个酷吏。你要是老老实实待在军中,谁敢动你啊。
权力,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政治学读物里把权力解释为:A让B做A想让B做的事情的能力(2)。挺简洁明了吧。但要说这权力里头有啥,那就复杂了。有利禄的诱惑,有刑杀的威慑,有同学的情谊(韩国军校毕业生特喜欢讲这个),有对“前辈”的尊重(韩国特讲辈分儿),还有点儿江湖上的道义(“一心会”又称韩国黑手党)。双十二事变的时候,反对全斗焕的将军们居然发现自己的一些手下军官居然不听号令,还带兵投了老全,气得咬碎了牙往肚里吞。老全玩弄起权力来那可是有一手。本来,各级军官上级号令下级,官兵一起服从朴正熙已是常态,但由于朴正熙的死,传统的制度受到了冲击,于是充满野心的个人开始利用自己的手腕,建立起新的政治格局(我所言的政治格局包含了制度和制度中的人)。
我们来开一下脑洞,如果有一支军纪严明忠于国家,驻扎在边陲的军队。突然有一天,将士们得知中原大乱,自己忠于的国家灭亡。而这支军队的统兵大将宣布独立,建立起自己的小王国,将士们也都继续服从大将的统治,这是为什么?这个大将爱兵如子善于打仗,有人格魅力?大将手里有亲兵督战队,杀一儆百威慑住了手下?那亲兵为什么又听他的?他给了亲兵好处?还是,大家都意识到只有团结在将军的领导下,才能在野蛮人出没的蛮荒之地生存下来?或许都解释得通。看来,权力的来源还真得从多方面考虑。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部剧处理得不好的地方,恰恰就在于有些地方未能充分体现政治的复杂性。在讲光州事件的时候,本片似乎做了一次简单的二元划分:政府军和游行市民。市民步步紧逼,军队保持着克制节节后退,军队宣布撤离又不动身,市民愤怒地冲上去,军队开枪打死市民,矛盾激化,军民交火,道厅(省政府)反复易手,最后军队获胜。拜托!老哥也是看过《天安门》的人,群众运动没有这么young,没有这么simple。游行市民分为多少个派系?他们之间有没有串联?城市的结构是怎样的,有没有市民和军队的分布图?可能是由于成本问题吧,找不到那么多演员,拍光州事件的时候用的大多是近镜头,远镜头直接以录像代替。缺少一种对混乱,复杂情况的整体把握。
那怎么弥补呢,老哥倒是有一个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增加信息量。大刘写过一部小说《超新星纪元》,这本书设想超新星爆发导致地球上12岁以上的成年人全部死亡,各个国家的政权都落入了孩子手中,一群小屁孩是怎样治国理政的。在“纪元初一小时”中,作者正是通过连续描写十几条地方汇报上来的紧急情况,(这里失火了,那里决堤了)来表达国家的一片混乱(3)。给人以相当强的冲击力。因此,历史剧其实也可以采取类似手法。很多时候导演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就会将复杂的事情简化。比如《康熙王朝》(4),复杂的人物关系,常常被简化为两三个人,两三个派别之间的争论。实际上我认为,有时候故意增加信息量,把观众绕晕,更能体现当时的真实情况。而《第五共和国》的“朴正熙被刺”,“双十二事变”正是运用这种手法的成功体现。
更重要的是信息传播的问题。当年(咳咳)那场风波的时候,发生过一场神秘的车祸,没过多久就传成了“军车压死学生”,可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变形”。那好,政府给游行群众以承诺是怎样的?剧里说是用省政府上的喇叭,请问喇叭能覆盖多大范围,广播又能覆盖多大范围?群众是怎么理解政府的话的?群众听了政府的话之后之间有没有分歧,有没有争论,运动领袖是怎样让这么多人达成共识,然后将意见传达给政府的?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群众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政府和军队官员的信息交流,光州政府和全斗焕的信息交流,只有弄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剖析群众运动失败的原因。而这些我最想看到的,剧里却都没有展现,殊为可惜。
要知道,这部剧里其实也明确说过,全斗焕反动的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的统治手段,恰恰就是垄断了信息。当时还没有网络,垄断信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光州事件之所以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军政府切断了光州同其他城市的联系,光州市民孤军奋战。而全斗焕请诸位报社主编吃饭时,要求他们“管好自己手下的记者”,也可以听到他咬牙切齿的咯吱声。
独裁者往往可以依靠人数较少的镇压力量统治其他大多数人,试问他们何以做到?三清教育(lao gai)队就是独裁统治的一个缩影。若囚犯们真的联起手来反抗,尽管看守有刀有枪,他们还真不一定会失败。(没有人会当出头鸟,要起事只能一起行动,不然必败无疑)但是他们却做不到,原因很简单:看守在囚犯中安插了内线,报酬是几个面饼,内线将任何反抗的苗头告诉看守,看守就立马派宪兵对萌生反意的人施以酷刑虐待,于是人人噤若寒蝉。及时掐断被统治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才是统治的关键所在。
信息传递中重要的一种就是上级对下级的传达。信息上下之间的传递也是老哥最感兴趣的内容。前段时间我一哥们儿看见我正在读《大秦帝国》(5),就问,“哎呦,老哥,你也看起小说来了,不多见呐!”我说这怎么了,人家小说写得好,哥就是爱看!大秦帝国里头的商鞅变法很是引人入胜,想像一下吧,栎阳城一座简朴的府中,夜深沉,灯昏暗,忠心的卫士不知疲倦地守在门外,保护着国家的中流砥柱。房间中累满了书简,一个天才的头脑,酝酿着最缜密的构思。这头脑里装着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自己亲身在秦国的所见所闻。一道新的法令即将在他的笔下成形,而后又会在一匹匹飞驰的快马上通行到国家的每个角落。我的情感先于我的理智,为这部小说击节叫好。
我们可以看见,古往今来,地方官员经常“歪嘴和尚念坏了经”,中央的政令本来是好意,却被地方的贪官污吏利用来为自己谋利,如巧立名目增税等等,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而官员们又串通舞弊,君主有时又不能知悉真实的民情。这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死结。在《第五共和国》里,也有关于信息上传下达的情节。全斗焕成立了三清教育队,意在扫除街头流氓,净化社会风气。他的命令传达到底层,却变成了任务摊派,每个企业,单位,学校都要抓满一个上级定下的名额。结果,很多地方为了凑数,就把一些无辜的人送给了教育队,他们在劳改营里受尽了折磨。
然而我觉得,表现得还是太简单了一些,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一个老师接到校长的摊派,就去哄骗一个成绩非常差的学生,仅仅一番对话,那哥们儿就傻乎乎地自愿进了劳改营。看到这一段,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笑。学生是怎样对上头的命令做出反应的,没有人比老哥我更清楚了,不是老哥吹,我高中的时候,人送江湖外号“东方塔西佗”,当时我们班老师禁止绞鸡,可是有些粗壮的男生总是蠢蠢欲动,有一回一条汉子差点就对另一条汉子非礼了,我立刻举起我的笔说:“你想干啥?就算老师放过了你,我这杆儿塔西佗之笔也不会放过你。”他一听,只得憋住自己膨胀的兽欲,收了手。周围发生的很多事情,我都用笔记在我的本子里,以作为史料之用,我认为这些事都可以以小见大,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风貌。来,看这一段儿:
2014年3月25日
前俩星期,搞了场月考,吴大炮(我的一个同学)笑着告诉我,他们班有一个高科技的作弊网络。
原来,为了对付月考,他们班每个人都配备了手机,组成了一个严密的信息网,考试的时候当场查答案,有时还查到了原题。
“英语一不小心抄了个全对,怎么办啊。”他忧心忡忡地说。
第二天,我再问他:“今天网络怎么样啊?”
“唉,不知道怎么回事被屏蔽了,我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了。”
“啥方式?”
“做手势。”
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学校是怎么知道他们的秘密的呢?还是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才屏蔽?学校是用什么手段屏蔽呢?需要向哪个国家部门申请?国家是哪个部门管无线电屏蔽?和学校,教育部门之间是什么关系?
唉,社会太复杂啊。
不禁想起很久以前,有一天,一个不认识的老师拿着一张纸走进了教室,宣读道:“应教育局的要求,我们决定取消晚自习。”
山呼海啸的欢呼。
吴:“放学了?”
我:“嗯。”
吴:“放学了??”
我:“嗯!”
吴:“这就放学了???”
我:“对!!!”
“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啊!”“中国教育的曙光啊!”我们欢叫了起来。
我是格外高兴的。我觉得,我们以后很难成为改变历史的大人物,但我们可以当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我预见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中国会发生一系列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吧,顺便把周围每天发生的变化都记录下来。
吴大炮当然也同意我的看法,我们想,我们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发展。
然而第二天,我就在厕所里听见有人操着武汉话说:“哎呦,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咧!新来了个领导,就大赦天下,长久不了滴!”
对啊,好像前几天老师告诉我们,督学要来视察。。。。。。。
嗯?督学又是什么?
我们很快就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不上晚自习,所以自习,体育都没了,不上晚自习,所以白色的卷子从天而降,每天考试,哦不,是“练习”。不上晚自习,所以我们被逼上了梁山,纷纷抄起了作业。
我在我这记事本上每多写一个字,心里就多一分痛。有些事,我们想忘也忘不了,就让我们牢记吧。
过了几天,班主任说,我们学校的老师打电话给其他的学校。
问:“你们也取消了晚自习吗?”
听到了两种回答:
没有啊,没听说要取消晚自习啊。
哦,取消了两天,已经恢复了。
所有人都糊涂了,然而没有什么影响,我们一直都很茫然,“茫茫然跟着旋转。”
“明天恢复晚自习了。”星期三,老师宣布。
无力的欢呼。
我低头看了看表,三天。以前即便是课业繁重的时候,也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然而在这三天里,时间却过得很慢很慢,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度日如年。
三天,沉甸甸的三天。
幸福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只管闭上眼睛睡觉吧,让我在无意识中被命运的洋流冲上海岸,明天睁开眼睛,我会获得“新生”的。
第二天,终于一切都恢复正常了,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取消晚自习时我们比别的学校掉了多少课啊,我们得抓紧啊。”
。。。。。。
我不想做任何评论,我不想做一个意志消沉的差生,用戏谑的,单调的,重复而空洞的语言攻击“教育”,逃避本属于自己的义务。我只是想弄明白,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莫名其妙地愤怒,又说不清愤怒的原因。报纸上(尤其是教育版面)老是登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上面居然说补课已经取消了!什么时候?我怎么不知道?我知道许多同学不怎么看报纸,不怎么“关心社会”,但这不能怪他们。因为报上的“文件”和现实的生活确实有一个很可怕的断层!我开始疑惑,我们学生到底是生活在社会之内,还是生活在社会之外?
决策得怎样,执行得怎样,都是上头(和上头的上头)的事。而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每个人都愤怒过,然而时间残酷地把热血变冷了,把记忆冲淡了。
我不希望,几十年之后,当我翻阅史料时会发现这么一段话:“当时的教育改革,很难真正惠及学生,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政府的减负政策。”
——怎么样,老哥的记述是不是比电视剧里的更加生动,准确,详细,真实?
最后,老哥想对“如何评价一部历史剧”这个问题发表一下拙见。《第五共和国》这部剧相对来说比较小众,虽然得到了高分,但豆瓣评分人数仅为63人,我看了豆瓣的评论和B站的弹幕以后,觉得他们的评论大多流于肤浅,大多数人仍在进行“好坏善恶”的简单二分。甚至把全斗焕骂为“全贼”。这实在是没有必要,sometimes naive。整部片子里没有太英雄的人,也没有太邪恶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一群有着权力欲望的普通人,是一群老成中庸的官僚。他们优雅地吃着满桌盛馔,客气地向“前辈”敬酒,在挂着总统书法作品的附庸风雅的会议室里开会,互相之间来点交易,似乎是家常便饭。他们并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大好人,但是太坏的事儿也干不出来,军队是在困守最后一个据点(道厅)时才开的枪,镇压光州时仅仅导致了二百余人的死亡,这和古代的独裁者比起来简直是太仁慈了(由此可见人类确实在进步)。就是这一群平庸的官僚,组成了南韩这部国家机器。平庸的结果,好的一面是残暴程度的降低(激进的狂热分子往往会比官僚残暴得多,参照文革),坏的一面是,连同英雄气概也一并丧失了。然而我认为,历史剧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地展现历史,该是怎样就是怎样,大可不必为了戏剧性效果或是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而对人物,史实进行夸大和扭曲,这部剧显然做到了这一点。更令人欣慰的是,这部电视剧并不将镜头局限于会议室和办公桌,同样也描绘了底层人民的反抗,正是从底层人民的身上,我看到了失落已久的古典英雄情怀。因为真实,所以更加感人。
西方记者:“你们勇气可嘉,但是什么驱使你们抗争的呢?”
光州市民:“我们的血,将成为他们暴行的证据。终有一天,我们将化身为民主主义,重新回到这片土地上。”
魂兮归来!!!
注释:(1)布鲁斯·布尔诺·德·梅斯奎塔(Mesquita.B.B.D.)、阿拉斯泰尔·史密斯(Smith.A.)《独裁者手册》(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1日,ISBN: 9787539973470
(2) (美)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 G. Roskin)《国家的常识 政权·地理·文化》(Countries and Concepts: Politics, Geography, Culture)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3年4月, ISBN: 9787510057779,第7页。
(3) 刘慈欣《超新星纪元》,重庆出版社2009年,ISBN: 9787229004767第95页至115页。
(4)《康熙王朝》是陈家林,刘大印导演,陈道明主演的历史电视连续剧。2001年12月3日首播。中国大陆制片。
(5) 孙皓晖《大秦帝国》,河南文艺出版2008年5月1日,ISBN: 978780623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