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 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的第一部毛姆的书是《圣诞假日》,他想表达的也是很多人内心深处一直在质疑的生活。但整体体验非常不错,因为是书中人物的故事,与我无关,我看个热闹就好。
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的笔锋与之前相比,犀利敏感太多,甚至有些地方戳到了我的痛点。但我觉得有些对于女性的评价,过于肤浅(也许当时与现在时代不同)。比如女性满脑子都是爱情这种傻话。就非常贴标签。
1.
为什么喜欢读书呢?我不是个很能学以致用的人,读书能让我一遍遍地加强心中的信念。有时候同样的道理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故事里,只是换了个外衣却还是会反复地去读。
有些人不用读很多书也能拥有那些美好的品质,他们让我敬佩。而我,就像书里说的,苦难常常让人变得丑陋、狭隘。我想要拥有幸福,想要找回那个自己。
当然,书不是唯一的途径,就像绘画不是唯一的途径一样。那些拥有美好品质的人,他们的双眼一定是看到了我们所没有看到的东西,比起需要文字启迪的我来说,他们得到的可能更加丰富多彩。
2.
很喜欢那些毫不掩饰自己欲望的人,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确切。比起多思多虑、有所顾忌的人,我觉得他们有着更加干净纯粹的灵魂。
以为自己不会再读外国文学。冗长的人名翻译的生涩都让我有种水土不服之感。然而,还是在一段忙碌的日子里抽空读完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段日子里,我变得更加沉默,不太想理他人。也不太热衷于跟小姐妹挤在一起叽叽歪歪个不停。我开始一回房间便关了门,把外界的纷扰与嘈杂一并关在那扇隔音效果并不怎么好的门外。月亮,皎洁,高高在上,不可触摸。六便士,实在,物质,能换来生活的所需品。月亮与六便士,大概就是一道关于精神需求还是物质需求的选择题吧。我们的男主角显然是精神需求的终生追求者。年过四十,抛妻弃子,只为实现在内心隐藏多年的绘画梦想。有的人,一生追求安稳,在柴米油盐中寻求稳稳的幸福。而他,却唯独看见那遥不可及的月光,并抛弃一切他曾肩负的责任,只为实现最初的梦想。
我想告诉自己:
放下一切别人希望你做的吧,只做你想做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四):复杂的人
才读到25%,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斯特拉克利蓝德离开后,她的太太为什么表面宽容,内心刻薄?
书中有一段非常经典,人总是兼有卑鄙和高尚、凶恶和仁慈、憎恨和爱恋。她的太太便是如此。
那么叙述者对于她太太是什么态度呢?讥讽?还是同情?我觉得更多是前者
我个人觉得她太太其实是这个时代普遍的“世俗之人”,表面宽容是为了保持社会形象,但是内心她是不认可男主角的价值选择的。她也是时代“追求体面”之人,所以有趣的是,她自己编造了一个故事,男主角迷恋上了法国女舞蹈家,这反而增加了她太太的名望。“简直自编自导自演反转剧”
但是,她虽然依赖她的老公,依然保有自己的独立。如果再想想我自己,面对类似情境,是否也能做到坚强和独立呢?
——还没有看到水深处,男主角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精神成长史?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月亮的含义?
很早就听说了《月亮与六便士》就题目而言我一直以为小说会描述一个虽然生活贫困但是有理想的小人物,他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故事。 可是书读了一半发现主角斯特里克兰一点也不谦虚、礼貌,甚至讨厌的让人可恶。。他的动机也是不清不楚,甚至没有动机玄幻的像附了魔一般。整个小说读下来行云流水但是好像少了些“惊险”,就好像是听老朋友茶余饭后讲的一些八卦故事般仅仅是让人唏嘘两下。以上就是心里预期与实际情况的比较。
但是他这个人还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的 稍微回想一下斯特里克兰确实做到了为艺术而活,身边的一切好像都与他无关就好像是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一样拼命的做着还未完成的工作。斯特里克兰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的艺术家,他绘画不为名不为利只是表达自己、完成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画作完成便与他无关了,就像林间的小鸟唱完一首动听的歌曲后死去其间没有任何人听到它的歌声,就世俗观念来看不免为之感到可惜但是小鸟唱出了动听的歌曲那一刻它一定是幸福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六):做自己的选择,过自己的生活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令我印象深刻除了斯特里克兰,还有斯特洛夫,他的懦弱、躬卑、滑稽、可笑、慧眼识珠、善良大方和对妻子热烈而忠贞的爱让这个人物很立体很饱满,很多时候我会觉得他不像个男人,但有时候他身上的品质却也令我觉得他身上有很多男人都没有的人格魅力。相反倒觉得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匠气很重,非常符合"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主题,但他的落魄乖僻、奇怪秉性和横溢的才华更多只是为小说核心服务的工具,这样的人物多少有点不自然。 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棒的一点就是,作者没有刻意告诉读者“月亮”和“六便士”到底应该选哪个,只是平铺直叙、和盘托出,用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主要是斯特里克兰)告诉我们: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七):月亮与六便士
外国人放飞自我的本事一流。灵魂躁动难安时,他们用流浪、吟讴、绘画、音乐、du品、xing交、以及种种反复扣问灵魂和生命,其中不乏兰波、高更这样为后世留下种种宝贵文明财富的人。 然而,中国人早就为自己沉重的躯壳和被囚困的灵魂找到了一个妥善之处—天人合一。 中国人从古至今有隐士文化,曾经“放浪形骸之外、漂泊江湖之上”何等风流自在,如今“归隐圣地”终南山上依然不算冷清。 月亮与六便士,全书描写了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只是作者到底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描写着别人的一生。斯特里克兰的离家是“着魔”,他临终前的画作有引人入胜的“魔力”,一度让我以为我在看科幻小说… 如果小说里主人公的生活是一个硬币的话,伦敦的生活则是A面,它让斯特里克兰有着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家庭生活,以及世俗的交际。斯特里克兰却出人意表的主动将生活翻转到B面,那里是一个与“文明社会”相去甚远的地方,土著、疾病、贫困、饥饿…然而,“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生命是虚无的?生活是沉重的?人性是可笑的? 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复杂,无非就是找一个你觉得优美的地方,遇到一个能够与你舒适相伴的人,做一件让你喜欢的事情…在死亡来临之前,让自己的生命燃烧出一点点光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八):一本有趣而又深刻的书
月亮与六便士,听书名能联想到,月亮代表着理想,而便士则代表着现实。这本书我觉得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以第三人称开展故事,把主人公描述的十分真实,很贴切的描述了旁人对于这类极端的人的看法。
在当今社会,气氛这个东西太强了,没人敢与之抗衡,大多数人们都在随波逐流,都在做着人们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现实。就像斯特里克兰德在故事前期,抛下美丽的妻子,离开人们都认为舒适的环境,他周围的人就会认为他出轨了,做了愧对于别人的事情,等等。抛来斥责的眼神,兴起奇怪的舆论。
一部小说的好坏,就是看作者能否表达出人们知道,但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本书正是做得到这一点,而且每一页都有精彩的句子,把社会的本质,人性的本质写的一丝不挂。
书里的每个人物,都对其描绘的令人啧啧称奇。从斯特洛依夫,斯特罗依夫的妻子,斯特里的妻子,斯特里后来的妻子。每个人物都代表着真实社会里的某一群体,人物关系又都能很好的展现出主人公的个性。这本书最妙的地方还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去和主人公聊天,在描绘主人公日常生活的同时,给出自己的看法,而这看法写的就很神奇,几乎每句都能戳到重点。
每次打开这本书,我就佩服作者为什么能写的这么好。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窝草走天下
1.掳获斯特里克兰的激情是一种创造美的激情。这种激情让他不得安宁,不停地催促着他。他是个永远在路上的朝圣者,昼夜思慕着某个神圣的地方,而他体内的魔鬼是那么的冷酷无情。有些人非常渴求真理,为了得到它,他们不惜彻底毁掉自己的生活。斯特里克兰也是这样的,只不过他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美。对他我只能深深地感到同情。
2.像这种人,你跟他谈良知也是没有用的。那就像没有镜子而想看到自己的容貌。我认为良知是心灵的卫兵,它守护着各种社会赖以存续的规则,它是驻扎在每个人心里的警察,监督我们不要为非作歹。它是安插在自我意识最深处的间谍。人太过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太过害怕遭受别人的责难。所以亲自把敌人引进了家门;于是间谍持续地监视着他,警惕地捍卫着其主人的利益,无情地摧毁任何刚露出端倪的、不服管束的欲望。良知迫使他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它是强韧的纽带,联结着个体和整体。而他在说服自己相信社会利益比个人利益更为重要之后,就难免会沦为良知这个监督者的奴隶。他将其供奉起来。到最后,就像宫廷弄臣因为肩膀上扛着皇帝的权杖而感到光宗耀祖那样,他会因为自己对良知非常敏感而觉得无比自豪。然后当遇到不受良心约束的人,他就会张皇失措、哑口无言,因为身为社会成员,他清楚地意识到面对这种人他完全是无可奈何的。发现斯特里克兰确实不在意他的举动会引人唾骂之后,我只能惶恐地落荒而逃,好像我撞见的是不成人形的怪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十):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最近看的一本很喜欢的书「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主人公叫斯特里克兰,股票经纪人,人到中年有着完美的家庭,过着平静且体面的生活。性格上是一个无趣,不解风情和对于艺术并无天赋的人,随着剧情的推进竟然抛妻弃子只留下一份信件,然后去巴黎学画画,过着凄惨无比的生活最后惨死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到达了他艺术创造上的巅峰。
这多么荒唐啊“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见了月亮”对的,就是这样不可理喻。有些人喜欢便士(钱)有些人喜欢月亮(梦想)当为自己的梦想而活的时候,内心的欢愉远大于物质满足,这样的一生值得了。记得有个朋友和我讨论过,有没有想过你的一生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其实在哲学面前的人的无知反而会让我们安静下来想想,什么是为自己而活。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说,护士收集人死之前说的最多的四句话,其中第一句就是“我希望当初能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得生活”希望我们都勇敢一点为自己而活,活的洒脱,活的自然,活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