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童年创伤》是一本由[英]海伦·肯纳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书算不上差的,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不单单是因为这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品的,参考海伦·肯纳利的业绩,和一些确实受益的读者的说法,但是,总归还有个但是,这不适用于所有人,而本人恰恰就是那乳糖不耐收中的一支。
这类人很可能面对的两种状况,要么已经无需治愈了,要么就是永远无法治愈。
在我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修补破碎的成人?这件事大概是最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之一了,童年的创伤,你自然可以用今天的技术手段、知识等努力去治愈,但是伤害已经存在了,治愈的可能实在是微乎其微。不如我们这么说吧,今天的治愈童年创伤,更多的是,让你带着伤口和伤口和平共处总下去的方法。发生的已经发生,谁有能力回到过去,更改一切?
倒是读书的时候一直在想房思琪,房思琪就是典型被创伤所伤,以至于自伤、自残、自我意识极度低下的一群人。我们自然也可以劝她们,面对你受到的伤害,理解你受到的伤害,表达出你的愤怒来等等等等,但是其实是无效的,你也不可以想当然地理解,像房思琪这样的人,就是脆弱,就是明明能好起来非要走向毁灭。因为人和人的差异,恰好,海伦的一些案例是与房思琪不一样的人,但是很遗憾,这样的案例不具有普遍性。
自然是有的,首先你要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侯正群。那些生活在不开心状况里想要得到改善的人的迫切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先要明白你是遭受了什么创伤。有些创伤是不可逆的,有些创伤——比如从小被父母言语打击,真的我们这代人那50、60年代的父母,有几个能意识到正面鼓励对于孩子的意义的,如果是这样的,很可能你无需学习太多的理论,也会渐渐地在社会上找到治愈的方式,而像房思琪那样毁灭性的打击,又是那样性格的一个女孩子,这样的书不是药方,甚或是毒药了。
有些理论是有用的,有意义的,但是你要看是不适合自己。
《治愈童年创伤》读后感(二):童年创伤的良药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时光之一,但总是现实的残忍会把美好摧残,甚至毁灭。我想,大多数人都有童年阴影,只是影子的大与小罢了,近年来摧残纯真无邪的孩子们的事件不少,从红黄蓝幼儿园说起,其影响发展趋势震撼了社会,对孩子的伤害是相伴一生的,在这个年龄基本上所有的家长都还不懂的如何更好的处理,何况是孩子,这时候,《治愈童年创伤》这本书直接给出了我们简单明了的答案。帮助我们在童年中受到的创伤成功走出来。
童年的创伤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情感虐待、躯体虐待以及性虐待。从这看来,伤害性最大的可能是性虐待,影响最为深远,然而,这三种创伤都能给童年带来不同程度的创伤,我们都需要重视,在本书中提到的一次英国有关于全国预防虐待儿童协会的成人调查,有百分之十二的人在童年遭遇了躯体虐待,有百分之十一的人遭遇了性虐待。可见大多数的孩子确实遭遇了受虐,而给其中一些孩子造成的后果是,他们将这些问题带入了成人阶段,在书中提及的一种解决方案,对“为什么是我“的回答,从了解我是,他是,未来的方面了解我自己,从这段经历如何与我的信念系统连连接在一起的,相应地,我的信念系统又是如何与我的情绪、关系和行为中的困难连接在一起的。特别重要的是,不要过多地细究你经历的消极后果;要关注你经历中那些能使强大的、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困难的事情。
本书是实用类的书籍,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调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干货,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一束光,让无助的我们找到了方向,就像书中的一个例子,连续几日的暴食,重了8磅,或许你会想我会吃到吐,我再也不能控制我的饮食模式了,这时候你需要有个替代性想法,即使我遭遇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它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我还会回到康复之路上,体重会再次减轻的,要付诸于行动,如果我能试着放松是最好的,而不是对这件事情一直保持紧张。我要重新仔细地安排我的饮食,直到我感动又能控制它。生活中的许多创伤需要有一个出口,让我们释放,但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我相信,大家都能在这本书收获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
《治愈童年创伤》读后感(三):握住我的手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读之爱不释手。案例与理论的结合,所以作者说:“当你翻开上书的时候,就是被疗愈的过程。”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的美好时光,每每想起来,都是那么的阳光灿烂。
童年那些所带来的创伤,如:家暴,虐待,被忽视……这些大人身上的问题又一一重复在孩子身上。
四月,网上迅速火起来的新闻,北大弑母案,吴谢宇将母亲杀死后,尝试分尸,最后购买工具将母亲杀死,并跟踪监控,这种种可怕的行为其原由是什么?我们不得不追踪到吴谢宇童年开始的时光,母亲各种行为上的不可取,吴谢宇为了满足母亲,活成母亲期待中的模样。最终憋闷得爆发。
孩子是孩子,需要理解和呵护,父母更多时候在呵护,而不是理解,海伦在书中说:他们试图理解痛苦和可怕的经历,但是,没有成人的引导,他们结论可能或有偏颇。当他们一直处于这样的环境,情绪就会积压无处释。
当我们决定改变自己时,深深吸气,呼气。勇敢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书中的第二部分积极的采取了多种能够方式,试图找回那个曾经的我,认识我,接纳我,改造我。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强势大半辈子,活成母亲的模样,母亲从小因为重男轻女,疏忽对明玉的关心呵护,于是成人后,缺失的母爱使得明玉性格固执不讲理,最后她凭借自己的想象回忆,回到最初的地方,推开家门,想象哭闹时母亲抱起她,替她解恨的样子,最终她找回了那个可爱又确实母爱的自我。
我们无法改变童年的“悲惨”命运,那么修复更为重要了,沟通尤为重要,学会发声,让别人听见你的声音,听见除了你快乐的声音外苦闷的声音,也许对方也有和你同样的故事。大胆的与家长分享,也许你的不快乐也正是他此刻不快乐的出发点。
成为一名倾听者,与之共情,感受对方的不愉快,也许你心里最开始是在发笑,请保持对倾诉者的尊重,认真听完,并拍拍他的背,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心理憋屈的慌张,但我在这里,如果你需要,我可以随时抱抱你。”
跨过心理的这道坎,留下的回忆都是美好的,未来也将是灿烂
《治愈童年创伤》读后感(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社交障碍、抑郁症、进食障碍、信任缺失、自残等许多特定的心理问题都与早期遭受的创伤密切相关。尽管不愉快的经历是不可避免的,但大部分人仍不愿意正视问题和寻求专业的帮助,而是挣扎着去逃避或者拖延。还有一部分人采取了短期性的、不正确的应对方法,比如伤害自己,将自己的恐惧与愤怒施加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更为糟糕的后果。另外有一部分想要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向他人袒露自己的困扰。 幸运的是,了解自己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改变,是一种后天可以掌握的技能。 正如作者海伦肯纳利所说,《治愈童年创伤》就是这样的自助手册:以心理治疗领域里十分重要的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基础,结合创伤经历者的实践,可以让读者系统地学会自我疗愈康复所需要的技能,帮助人们处理因童年创伤而造成的后果,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海伦是英国影响力最大的认知治疗师之一,在这本书里,她从理解童年创伤和疗愈、准备改变、对关键问题的处理三方面提供了简洁明了、循序渐进的疗愈计划。不仅通俗易懂地让读者了解心理问题是具体怎样产生的,还告诉读者如何利用认知行为技术帮助自己获得处理各种心理困境的能力。 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和技能,比如如何管理问题记忆,如何改善自我意象,如何学会更好地关心自己,如何管理压力,如何分析和处理愤怒,如何构建自尊,都有详细的、实践性的练习方法。这些策略和技能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无论是书中介绍的经历过童年创伤造成的各种心理困境,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亲密关系问题,低自尊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本书学习如何使用认知行为技术帮助自己解决。 如果把疗愈当作一个项目,在海伦的项目计划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读者的自主及自助行为。你可以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也可以自主决定在每一个步骤上花费的时间,甚至可以决定每个步骤的先后顺序。而在整个自助疗愈的道路上,你将会对疗愈技能越来越熟练,也会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 心理问题和创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如何正确应对。从现在开始,打开这本书,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应对技能,不断练习并应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遇见一个内心更加强大的自己。
《治愈童年创伤》读后感(五):这是一本心理治疗手册
精神创伤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想到残酷的人性肆无忌惮地伤害无辜的人,破坏他人的人生,我就时常会出离愤怒,但又为自己的无能感到悲哀。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单向度的,我们无法改变既有的事实,只有学会负伤前行。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受到宗教的伟大,只有她能解答人生为何充满苦难、我们又当如何应对的问题。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和实践的积累,今天的人们已经在治疗精神创伤这一领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本书是一本关于疗愈童年创伤的操作手册。
各种形式的虐待和对儿童的忽视都会造成童年阴影,而且会对成年之后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有童年创伤的人可能长大后无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陷入抑郁、有社交焦虑或者暴食酗酒等问题。心理治疗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理解问题从何而来,以及为何持续至今。在本书中,作者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让自己从阴影中走出来。
受虐幸存者需要重塑自我意识,建立自尊,方法包括找到令你愉快的活动、找到你喜欢的人、滋养你自己、记录你生活中积极的事情。抛弃消极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思维方式,用正面、积极角度重构让你产生消极想法的事件。
克服自我责备,理解虐待发生的机制,从而摆脱童年时期受虐所带来的自责感和愧疚感。正确地处理由受虐而带来的愤怒,通过适当的方法发泄,而不影响自己正常的人际关系。受虐者可以试着说出自己的经历,可以与施虐者和解,但更重要的是要宽恕被虐待的自己。要注意和家人沟通,在给自己带来童年阴影的家庭成员面前维持自我。努力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曾经有过受虐经历的人,成年之后可能会在性关系上出现问题,对此需要学习正确的性知识,并和伴侣一起建立自信。正视给自己带来悲伤的记忆,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补偿。治疗过程中,患者会遇到挫折,病情会出现反复,应当通过制定计划来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
虽然本书是一本指导实践的手册,但是纸上得来的终究是理论。在实际操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每一位患者、每一位拥有童年阴影的受虐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治愈童年创伤》读后感(六):你在童年受的伤害,治愈了吗?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被书名吸引住了。不禁好奇起来,难道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真的能够被治愈?
抱着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没想到渐渐喜欢上了。这本书将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讲解,还有配套练习,跟着作者的步子一点点学习,操作,童年时受到的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也在一点点减轻,直到慢慢化解。
人性本来是善良的,然而一旦长大了,融入社会中,就变得复杂起来,也容易经受到各种伤害。人都是在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童年时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各种影响,或者一些伤害。作者海伦认为童年受到的虐待分为三个类别:1.情感虐待2.躯体虐待3.性虐待。
童年时受到的虐待或创伤,会使一个人变得脆弱,可能会使他对自我、对未来持否定态度,形成消极的处世方式。
也有一些儿童在遭遇了受虐后,并没有在成年后发展出心理问题,反而过得很幸福。这就像一些成功人士,虽然在童年时心灵受到了不少伤害,但是这些创伤变成了他们奋发自强的动力,从而改写了人生。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中获得充分的鼓励,受虐的最糟糕后果可能不会产生;或者,如果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自尊,他就不会因受虐经历而自责;或者,这个孩子在揭发受虐经历时得到了足够的支持。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童年创伤和疗愈概念的讲述;第二部分是在改变之前要做些什么准备;第三部分讲在治愈过程中如何处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怎样讲出自己的经历或与伤害过自己的人对峙,怎样和家人沟通,如何向他人敞开心扉。
英国里丁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库伯评价这本书说:“对于很多遭遇过童年创伤的人来说,通过研习这本书就能够继续生活。”这本书的专业和权威性自不必言说,经过30年来的调整、修订、完善,以及检验,这套疗愈课程严格按照心理内在自有的规律和节奏设计,已经自成体系,可以在没有治疗师的情况下,独立使用。大量的使用者已经通过此书,从童年的创伤中治愈。
这本书对家长来说,也很有启发意义。如果孩子受到了一些来自外界的伤害,那么作为家长在学习了这些具有指导性的理论和方法后,就能对孩子做一些有益的引导,给他营造一个有利于疗愈的家庭氛围,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
《治愈童年创伤》读后感(七):最早的伤害与最深的痛
写下这篇书评名字的时候,自己都忍不住想要捂住眼睛,明明很严肃很正经的一本书,分分钟就会被评论名误导成为八点档的家庭伦理肥皂大局,可仔细想想,其实说不定就是很有这方面的潜质呢,书中讲述的事情与家庭有关,书中所展现给我们的那些伤口都是源于儿时的生活,书中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走出原生家庭的方式方法。就像腰封上说的那样:“走出原生家庭,不再负重前行。”
《治愈童年创伤》是一本与伤害有关的书,也是一本为了治愈而形成的书籍。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社会上有很多在童年时期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人,那些伤口没有愈合,而是随着这个人的成长把它更加深刻的镶嵌在了自己的生命当中,于是,成年之后各式各样的问题就都随之显现出来。但是真正能够得到心理咨询和帮助的人很少,昂贵的费用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我们社会上远没有足够的心理专家可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帮助。《治愈童年创伤》试图通过文字,让人们可以直面自己曾经收到过的伤害,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且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把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人们都是经历了童年时代,再慢慢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离开学校、离开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家庭、去找到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小家,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自己的身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他可能是在社交方面存在障碍,也有可能是没有办法完全信任别人,也有可能……人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仅仅就与当下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有关吗?很多心理学的书籍都在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人们身上那些糟糕的表现很有可能是源于原生家庭在童年时期给予他的伤害。那么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去认识它、去勇敢的面对它,不回避就是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一步。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解它、准备阶段和处理它,作者运用案例对他想要表达的观点、理论进行了解析,让不是那么熟悉心理学的读者也能够清晰了解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而其中的内容每一个章节都能够直指痛处,伤口只有被掀开、清理干净,才能够更好的愈合。
当然,可能更多的人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可能算不上是完美,可其中也并不存在那些骇人听闻的伤害,所以就不用去读这本书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并不是所有的伤害都是伴随肢体的冲撞而产生的,有些情感上的伤害可能人们都没有意识到,事实上它却已经形成一道阴影,投射在了人们心中。而且,我们不要总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揣摩和思考,有些时候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未必就是完全正确的,有些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可能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抚慰。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去迎接内心更加强大的自己,这种事谁会觉得多余呢。
《治愈童年创伤》读后感(八):现在开始救赎
夕阳下,光着脚丫在田间的小路上奔跑,夏天的酷热都被泥土传来的阴凉消去;用竹竿指挥着一群小鸭子,跨越层层山峦,领军打仗的大将军一般;纵身一跃,亦能从数米之高横跨半个房楼,童年都是长了翅膀的,无所不能,武侠高手不过如此;傲气的大公鸡,敢与之斗否,落荒而逃亦不刺激乎? 无忧无虑的快乐本因属于任何人,但入了成人的世界,又变得渐渐复杂。有些压力会带着一辈子,若深埋总是难以释怀。 人对于经历过的事情都会给出一个解释,否则不一致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分裂,渐渐地,产生了记忆扭曲、观念变化等等。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面临各种压力、痛苦,本书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指南,告诉你面临压力、痛苦时该如何应对,而不光是治愈童年创伤。它的实用性超乎你想象。 第一大块 行为认知疗法 行为-生理-感受-想法意念,四个要素交叉影响,是构成痛苦的一个综合体系,只要打破这一链条的其中一个任意环节,就能结束或者治愈创伤。随着时间的拉长,就会被慢慢治愈。 一种我们平时也有在用的就是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是通过感受去影响生理、想法、行为。 二是调整呼吸,治愈紧张,每分钟呼吸8-12次,调整生理,影响其他。以前心理学上也看到过,利用推墙壁,来降低自己的压力。 三是创造意象,转移注意力,幻想一个特别仔细详细的场景,进行注意力转移。 发展好的品质,找到令你愉悦的活动,找到你喜欢的人,滋润你自己,记录你生活中积极的事情,重新评估自己。 看起来比较专业,原理就是投入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遗忘过去。 第二大块 当很多途径无法释放压力时,自伤就出现了。它是通过改变化学水平,影响生理,从而遗忘痛苦。哪些因素会促使你自伤,从而规避。 一是理解是什么引起了你的这一感受 二是用一种没有伤害的方式替代她 三是找到某个人或者多个人顶下七月,内容是不要杀死或伤害你自己 四是用电话求助 五是避免把工具放在容易获取的地方 六是写下活下去和不伤害自己的原因 第三大块 认知往往会有偏见,然后是归因,有些归在自己身上,有些归因于环境。 找到一个理由,给自己的错误安一个家,找到证据支持自己新的观点。然后积极应对。 努力理解自责形成的原因,找到一个理由,把责任归到某部分人身上。找到释放的途径,例如写信给一个受虐的小孩。愤怒也是同理,原理依旧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感受、处理、间接表达愤怒。 有时候真的取决于你怎么想,阻断其中一个环节,你就可以避免陷入循环死结。 我们一生都在犯错,有些错是我们自身造成的,有些错是社会造成的,我们能调节的只有自己,能躲过的也只有自己。现有已无法改变,但唯有从现在开始救赎。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一样,虽然眼前永无希望,但未来你通过时间一步步能走到,现在就可开始计划。
《治愈童年创伤》读后感(九):童年创伤疗愈的自救之路——请别逃课!
对童年创伤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理性与丰富。并非所有经历童年创伤的人都会在成年阶段遭遇困难,同样,并非所有的童年创伤都被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一部分人在寻求专业帮助,有一些人浑然不觉,有些人则默默承受。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的《治愈童年创伤》于此间提供了一种视角。行为疗法的基本特征一是直接处理症状,二是可检测的学习机制。在其基础之上的认知行为疗法,最重要的是加入了核心观念的澄清。对于核心信念的思维模式的干预与可监控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构成了认知行为疗法的主干。
澄清认知+行为引导,是《治愈童年创伤》提供的路径。虽然“治愈”两个字似嫌绝对,但作为一本自助手册,总会带来一些启发与裨益。觉知总是好的,即便是痛苦的觉知,也好过身处黑暗的无知。使用这本书的关键在于按部就班、不折不扣。改变的发生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踏踏实实刷题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必经之路。同样,在心理疗愈的路上,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微小的努力,积攒起来,就是不一样的自己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如同心理咨询的设置,缓慢前行,一点一点扰动,所谓的大彻大悟和焕然一新都不是下一剂猛药的结果,没有之前搬砖垫脚的累积,醍醐灌顶就如神话般难以触及。
从学习理论开始,到接触一些应对技能,再到对关键问题的处理。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的帮助,这样的过程可能更需要反复的坚定的认真的练习。
从找出一本笔记本开始。
“当我们谈论童年创伤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如前文所言,童年受虐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心理问题,但是,确是会导致一个人的心理产生“脆性”,容易出现一些困难。或者说在遇到挑战、挫折的时候,可能会更加“扛不住”。压力和创伤导致的是一个人对人生感到更多的恐惧、担忧和焦虑。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和与他人的关系是疗愈的核心。这也就是书中所言的“信念系统和精神过滤器”。从“情绪、环境、想法或意象、行为”的自我检视开始,理解自己的困难和需要,这是最基础的工作。
当然,改变实在是不容易的。即使最积极的改变也会产生压力,比如情绪的波动与紧张,比如面对真相的痛苦,比如以有害的方式逃避和麻痹痛苦,比如对改变的担忧,当我们清晰地知道改变可能带来的和损失的东西时,才有可能直面改变的挑战。关于这一点,书中列出了对照表格以供参考。对“我是怎样应对痛苦的”的检视、对“关于我的好事情” 的记录,呼吸练习、接地技巧、寻找“灰色”地带练习、责任清单练习、需要清单练习、管理策略练习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挑战自动化思维、调整自动化的行为模式,是认知行为疗法的落点,也是帮助我们从童年创伤的阴影中走出的通道。是的。孤军奋战很不容易。但是,一旦下了决心,请别逃课!每一点努力都有意义。
最爱你的人终归是你自己。
《治愈童年创伤》读后感(十):趟过童年创伤的河流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二十世纪初,佛洛依德创建了精神分析理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百年。在这段时间,精神分析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心理学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明了精神动力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以及最新的认知行为疗法。
海伦·肯那利是英国牛津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同时还是牛津大学认知治疗中心的创始人之一。她在这个领域影响甚巨,被人们亲切称为“最具影响力女性认知治疗师”。
不久前,海伦·肯那利博士出版了她的最作品《治愈童年创伤》。该书可以认为是一本认知行为治疗的自助手册。书中流畅简易的理论,配上贴近生活的案例,不但适合心理学爱好者阅读,更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心灵成长书。
《治愈童年创伤》主要内容讲述了,在我们生命的早期,错误的家庭环境,如何在个人心灵中形成记忆,伴随年龄的成长,使我们的生活之舟,漂浮在险滩激流,充满困惑、迷茫和痛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幸运的是,海伦·肯那利博士在书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理解童年创伤和疗愈、准备改变、对关键问题的处理。这是按照解决童年创伤问题的逻辑顺序来排列的,读起来简单易懂。以下我就书中的三个部分,简明扼要地谈谈书中的观点。
在我们的童年时期,个人力量很弱小,需要父母的足够关爱,这样才能在心理上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心。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在身体(包括性)、情感被虐待的家庭,那他(她)长大以后就会以消极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体现在具体的症状上,表现为不好沟通、不合群、低自尊、焦虑、恐惧、抑郁等等。孩子沉浸在童年创伤的泥潭,裹足不前,除非有外力来帮助他们做出改变。在《百年孤独》书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从小就充满了勇气,最终他走向属于自己的终点。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性格即命运,如果希望自己的命运可以好些,那就要走正确的路——首先,治愈童年创伤。
当我们开始决定改变,知道了阻碍康复的因素有哪些,接着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来阻断童年创伤的恶性循环。同时,还要坚持把自己的好的、坏的情绪记录下来,用多角度来看待问题,毕竟这个世界并非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疗程步骤看起来复杂,读者们请放心,博士为每一步都提供了具体操作步骤,做起来很轻松的。
最后,博士对几个典型性伤害做了特殊解答,告诉我们解决责备、愤怒的方法。这时,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治疗,我们已经有勇气走出去,重新跟人们重建和谐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和两性关系。从现在开始,我们也有信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整个疗程还可以继续下去,没事的时候,我们再来翻翻这本书,荡涤心灵的污垢,想来惬意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