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先生》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日期:2022-03-14 12:39: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先生》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先生》是一部由邓康延执导,蔡元培 / 胡适 / 张伯苓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中老师的朋友圈推送【推荐】十集大型记录片《先生》

  我应该是属于容易受这类型纪录片吸引的人,以前老师还放过《林徽因和梁思成》,同一个类型。

  很羡慕民国时期的学生们,可以目睹这样多大家风采。在各种思想评论激荡的时代,也是文人最好的养分和成长之处。纪录片中还有第一次听说的人物名字,也不失为为我普及知识,增加常识。当然,也从侧面让我了解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格等人,不局限于教科书中死板的介绍。

  强烈推荐,希望多多拍摄此类纪录片。

  《先生》影评(二):先生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人物的纪录片啊,看到那些熟悉的出现在书本中的名字,不禁有些激动,为什么没能在备考前看到这部纪录片呢?

  但是每集介绍一位先生,时长只有30分钟,注定了内容会很简短,希望每位先生都有能够属于自己的长篇纪录片,就像《梁思成与林徽因》这部纪录片那般,史料很全、人物很丰富、旁白很好听。

  现在每称一句“先生”或者“老师”,是真的带有满满的崇敬和尊重之情的。自己要去接触的东西还太多太多。

  1.

  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最大的人格特征就是“兼容并包”吧。

  《先生》影评(三):民国先生笔记

  胡适:

  评价:智德兼隆,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思想: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教育独立论,教育救国论。

  贡献:新文化运动,首倡白话文。

  师友:杜威的学生,罗斯福、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的同学。

  职务: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

  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五育并举;教育独立。

  贡献:改革北京大学。

  职务:北京大学校长

  张伯苓:

  贡献:创办南开系列学校。

  职务:南开大学校长

  陶行知:

  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师友:杜威的学生,胡适、张伯苓、蒋梦麟的同学。

  陈寅恪:

  思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

  评价:教授之教授。

  梁漱溟:

  贡献:乡村教育

  晏阳初:

  贡献:平民教育

  思想: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竺可桢:

  职务:浙江大学校长

  梅贻琦:

  思想: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职务:清华大学校长

  《先生》影评(四):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先生们的很多故事,我们也只能拍出一点点,他们心底的善良、焦虑和无奈。我们要在点滴中呈现他们大写的人格,正本清源,让他们回到受敬仰的位置。 "

  是素描,勾画的很粗 但看的时候还是被感动到了

  "他们的背影,是一个民族的正面"

  陈寅恪、胡适、张伯苓、马相伯、竺可桢、陶行知、晏阳初、梅贻琦、梁漱溟、蔡元培……这些闪耀民国的大师们,最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造诣,更是他们明知是飞蛾扑火却仍然拼尽全力救国救民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精神!物质条件艰苦匮乏至此,精神世界却丰富的让人赞叹。感动之余让人不禁思考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到底缺少些什么?

  "大学里应该教授通识,学生应少问政治"

  " 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弊端。来源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并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社会的风气是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看不起劳力者,于是农民和体力劳动者沦为二等公民,失去工作的自豪感。于是孩子们为了通过成为劳心者的层层考试,成了读死书的没有创造力的书虫,从这一点切入,陶行知发展出一套较行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振聋发聩!!!

  往事越百年,大师已不再。

  仰望苍穹,他们,是最闪亮的的星!

  《先生》影评(五):简短笔记

  1.蔡元培

  蔡元培

  1898 维新变法 光绪下令成立京师大学堂

  1916 蔡到京

  改造衙门式旧学堂 平易近人的校长

  陈独秀-新青年,傅斯年

  1918.11.11 一战协约国胜利结束 后巴黎和会

  1919.4.30 巴黎和会,山东给日本,蔡号召阻止,五四运动开始,蔡支持。各种救人。5.7,政府释放学生,蔡红楼迎接,第二天辞职。挽回后回北大。

  1940 蔡病逝

  2.胡适

  胡适

  锐意革新 追求改革

  1910 19岁,留美,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和哥伦比亚

  1917 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文言转白话。

  1933 《四十自述 》

  徽州人 上庄

  1938 做驻美大使

  1941.12 太平洋战争

  1946 北大校长

  1948 选国民党 留美。和唐德刚成好友。

  1950 大陆开始批判胡适思想,儿子胡思杜卷入批胡

  1962.2.24 台湾蔡元培纪念馆酒会,心脏病,离世。大陆无报道。

  《先生》影评(六):山高水长

  今年是五四一百周年,之前看了《五四的孩子》,之后又看《先生》。看罢我正感慨,我们今日所求与百年前似乎也无甚差别,却发现豆瓣广播暂时(希望是)停用了。

  实锤,“似乎”二字可以拿掉了。

  以下是观看过程中的一些记录,整理起来。

  看《先生》:我在读《1984》的时候,对奥勃良的审讯,对温斯顿的“失败”只有一种模糊的概念,好像明白但又说不清楚。直到梁漱溟面对要求他“批孔”的人那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长夜惊雷。

  “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最后的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的,但这个志无法夺掉,即使消灭这个人,也无法夺掉”。

  看《先生》:这些人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我最喜欢梅先生,第一次听到“寡言君子”这个称呼是在电影《无问西东》之中。他确是对“君子”二字最好的诠释。

  看《先生》:最近同时在看《他乡的童年》,我对异国的教育一无所知,仅从这个纪录片反映的现象来看,约么都有一个共同点: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他们鼓励提问、崇尚表达,甚至不那么计较正确与否。这些是学校和家长的共识。前几天听到一位同事说:她(同事的女儿)不听话……她女儿已经快三十岁了,“听话”两个字显得非常刺耳。陈寅恪先生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中国道阻且长。

  综上,2012年的纪录片,如果放在近几年上映,过审可能都困那重重。

  片尾所引范仲淹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十分切题,有人说这些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可我更希望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只是“那个时代”。如此,先生风骨才能如高山永立,如江河长流。

  《先生》影评(七):先生观后感

  看的时候写的一些小笔记,整理一下

  第一集:蔡元培

  第二集:胡适

  第三集:马相伯:

  不甘心当普通的人,被李鸿章赏识投身仕途。爱国 ?爱的是党还是国?名言“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都没叫醒中国”

  最后至死不知身是客人。

  第四集:张伯苓

  南开大学掌门人

  学以抑愚

  西南联大:南开,北大 清华

  第五集:梅贻琦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六集:竺可桢

  不问异同,但求其是

  浙大掌门人

  第七集:晏阳初

  罗斯福四大自由:

  1言论自由、2信仰自由、3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4人权的本质是自由和平

  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怼他影响最大的3c:孔夫子 confucius

  苦力 cvoolie

  不在拥有的时候就会被想起

  大师和:陶行知

  教育家

  健康的国家:有真领袖和识别真领袖的国民

  知行合一

  1927-1937 民国黄金十年

  《帝国落日》

  大师带出了大师

  当时的音乐老师:

  戴爱莲(1916-2006年),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1930年,她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曾先后师从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鲁道夫·拉班等,后来又投奔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1939年回国,主要舞目有《思乡曲》、《卖》、《拾穗女》等。解放后,戴爱莲出任第一任国家舞蹈团团长;第一任全国舞协主席;第一任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等。

  2006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贺绿汀(1903—1999) ,男,原名贺楷、贺安卿,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仙槎桥人。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第十集:陈寅恪

  坚持文言文写作

  学生代替老师去批斗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部分人物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先生》影评(八):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有一件事给我印象比较深,陈先生出一考题为对对子:孙行者。他认为古文相对来说不方便口语,但最能体现出中国文字的对仗,押韵,平仄。的确,四字成语记忆,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他本人也一直使用古文写作。

  2.先生坚信思想应自由,哪怕要经受罹难。

  3.数学非常重要,因为逻辑思维一定要清晰。

  4.先生留学期间多方学习,科学,语言,等等。但并未获得这些博士头衔,因为他认为学习知识本身是重要的,但要三年的时间研究一个问题未免有些浪费时间。

  梅贻琦 两岸清华 本是同根 。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

  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老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为此,他提出了“从游”这一生动的比喻,以老师为大鱼,学生为小鱼。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以教师的高尚品行来自然地引导学生,达到“不为而成”,是很高明的教育方法。

  2.高尚人格具体体现在“团体精神”、“急功好义”、“遵守纪律”上,要借团体的运动“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今天我们提倡体育,不仅是为了锻炼个人的身体,更是为了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借团体项目,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体育比赛的目的不在于能不能取胜,而在于是不是各尽其能,使本队团结合作的精神得到有效表现。在体育比赛中,“胜固大佳,败亦无愧。

  晏阳初 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竺可桢:浙江大学校长。校训 “求是”Faith of Truth。 1939年2月4日,他对一年级新生作了《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讲话,深刻、精辟地阐述了“求是”的涵义。“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先生》影评(九):胡适:播种新文化

  胡适:播种新文化

  我们知道更多的就是鲁迅,就是那种像匕首、像投枪那样凌厉的一个姿态,而胡适那种很温和的形象、那种锐意革新的形象、一个宽容、追求自由的形象,

  1910年,十九岁的胡适考取官费留美学习,先后就读康奈尔大学和科伦比亚大学。

  1917年,胡适因《文学改良刍议》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而爆得大名。这是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转向白话文的第一篇正式宣言,从此白话语文的书写和交流革新了中国人的日常表达。

  胡适将“此”中要义简练地概括为四句话:

  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童年的胡适,在上庄完成了重要的九年家乡教育,奠定了他一生影响世间的思想和学问的根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的种种纷争中,始终饱有一份理性、温和与包容的态度.1933年出版的《四十自述》中,胡适这样说,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在母亲的教育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 胡适《我的母亲》

  1926年,他在致周作人鲁迅陈源的信中说:“我是一个爱自由的人,我最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我深深地感觉到你们的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他们朝着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这是最可惋惜的。”

  1946年抗战胜利后,胡适返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向以文科见长的北大胡适力主为国家建立尖端科学人才的培养,延揽了许多这方面的人才来校任教。北大进入复原的新时期,他更希望同学们都能独立研究,而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以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1948年,国内政治风云突变,胡适在政治上选择了与国民党共进退的立场,离开他深爱的北京大学,流往美国。在逆境中胡适谨言慎行,努力保持着一些尊严和人格,过起了自己洗衣烧饭,出门挤公交车的寓公生活。在美国的许多中国知识青年与他朝夕相见。

  后台湾中央研究院邀请胡适做院长。

  当年从那条徽杭古道走出徽州走向世界的少年胡适,为思想和文化的播种,苦心焦思、奔走终生,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唐德刚说,胡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箭垛式人物。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纪念馆召开第五次院士会议,许多长期滞留海外的科学家特意赶来台北参加这个盛会,在下午的酒会上,海内外学人齐集一堂,胡适先生以欢乐和兴奋的心情主持,在关于台湾的科学文化建设和言论自由方面,与会的院士和科学家,有一些意见相左的发言,胡适先生多喝了一些酒,并且说了许多情绪激动的话,下午六点二十,酒会刚宣布散会,他的心脏病突然发作,不幸倒地之后,就与世长辞了。

  胡适猝然而逝的消息立刻从台北传播出去,举世哀悼,蒋介石先生除颁赠“智德兼隆”匾额外,还亲自题写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中央研究院”为胡适撰写的碑文是: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容,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敞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灰,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青年人这样说,胡适其实更多是一个思想的启蒙者,他不是一个专业的哲学家,也不是一个文学家,他更多的是把西方启蒙时代的思想,包括民主、自由这些思想传入中国,所以说到胡适晚年的时候,他被称为自由主义的斗士。

  也有青年人这样说,胡适先生代表了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可能,虽然胡适先生后来在政途上并不得意,但我认为胡适先生他所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他所秉持的那样一种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和政治观,对于后来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的人生发展是有着很重要的警示意义的。

  《先生》影评(十):蔡元培:教育发轫,兼容并包

  蔡元培:教育发轫,兼容并包

  1898年7月3日,光绪帝亲自下令,批准成立京师大学堂,在维新派的理想中,它不仅仅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最高学府的确立,它还将替代国子监,成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但两个月后,风云突变,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梁逃亡国外,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在这场蹂躏中几乎一扫而光。政变风暴之后,京师大学堂却意外得以幸存,不过风光难续,从诞生之日就飘摇在风雨中的京师大学堂,未及喘息,连年战祸纷至沓来,京师大学堂真正得到重新起步,就到了新政之后的事情了,京师大学堂大难不死,已属奇迹,还能排除阻力开班授徒,更是奇中之奇。京师大学堂在1912年被更名为北京大学。

  蔡元培当时给国内汪精卫写过一封信,说他在国外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不如在国内切实嘛。他说:“我的兴趣就在大学,大学能够培养出这种精英的人才,这批精英的人才能让中国走向富强。”“如果中国有一批尖端、高端人才,中国就有希望。”

  担负使命,蔡元培北上就职,临行前,上海的民国日报特别发表诗作送别:居官三月掉头去,更挈书囊驾海行。坐惜斯人挟悲悯,不应长作老书生。

  蔡元培时代不断被人怀念,因为群星璀璨的教授团,像辜鸿铭、刘半农、马叙伦、陈独秀、梁漱溟,也因为蔡元培引领群星,利用这所没落的书院,唤醒过大学精深的精髓。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说,哪怕拿全世界的大学校长作比较,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抵达北京城,《中华新报》发出北京专电: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

  北京城新政新事,新总统黎元洪亲自给蔡元培颁发了北大校长委任状,虽然被围绕在喧嚣的赞美中,但蔡元培深知,要将一所在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绝非易事。他想过失败,可就算失败,也算是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他的继任者蒋梦麟在回忆录中写道“维新的浪潮已经从这千年的古城,消退成为历史,把叛逆的石子投入死水的,正是1916年执掌北大的校长蔡元培。”

  来到北大后,蔡元培就想:我要吸引一批人才,他们跟我的想法一样,或者接近真正有学问的人,我不在乎你的政治立场,不在乎你的资历,不在乎你的年龄,这一点是革命性的。

  蔡元培执掌北大十年,八次请辞,蔡元培频繁辞职,学界有两派观点,支持者认为蔡元培以退为进,用其无人匹敌的政治资历和人格魅力,数度保卫北大穿越乱局,坚守学术自由。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随着蔡元培邀请的教授们陆续进校,北大星空璀璨,不到一年,蔡元培的现代大学改革理想,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开花结果。

  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蒋梦麟说,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一时在北大成为一种风气,陈独秀在蔡元培三顾茅庐之后,带着《新青年》杂志迁入北大,一年的发展《新青年》发行量由原来的千余份猛增至1.5万份以上,傅斯年、罗家伦组织的新潮社也在蔡元培的扶持之下极度活跃,虽然并行发展的还有象征文化保守主义的国故社,不过蔡元培还是戴着新文化运动的教父桂冠被后人熟知。

  后桐城派古文学家林纾(字琴南)突然在《公言报》上发表至蔡元培的公开信,指责他覆孔孟,铲伦常,锋芒直指以北大为阵地热烈开展的白话文运动,林纾曾是蔡元培京师大学堂的同事,他看到蔡元培上台后作了种种的改革举动,对此他颇有意见,他认为蔡元培所作的种种是在颠覆传统的孔教伦理,但蔡元培对此嗤之以鼻,蔡元培认为学术探讨的对象,哪怕它就是民间的歌谣,民间的传说,这都是研究的对象,蔡元培并不反对孔孟。

  一位北大学子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未名湖畔,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暗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风神依旧。

  风雨如晦的近代中国,一位大学校长如何端平政治和书桌,这个难题并不只摆在蔡元培面前,蔡元培几乎以完美形象矗立潮头,他后来的举动显然引起了研究者更大的兴趣。许多年之后,蔡元培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也写道,我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第一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的组织,年在二十岁以上者,对于组织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不必牵涉学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先生》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