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别离》是一本由(美)罗宾•本韦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法别离》读后感(一):杂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唯独对家人可以毫无保留的倾诉,因为她们总是站在爱你的角度给予最中肯的评价和帮助。
如果我们国家也能有这样的领养系统,大概贩卖儿童的案例会少很多吧。
心理咨询也是那么多平常且为人们所接受,我挺羡慕的,因为有的时候确实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哈哈哈哈。
马克夫妇真是太伟大了,是什么让她们觉得华金是值得他们倾尽所有的,现实生活中的华金好像常人眼中的不良少年哦,即使是亲生父母也很难接受他的脾气吧,真正理解他的遭遇并能接受他,真是需要足够的胸怀了,太多次被马克夫妇感动哭了
《无法别离》读后感(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所宣传的治愈心灵所吸引,但说实话,读完之后也并没有被治愈,就只是读完了一个故事。但关于这个故事,我还是有一些东西想表达。 华金、格雷丝、马娅这三兄妹自幼分离,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轨迹和性格。初次见面,相似的长相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但三人之间十几年生活的空缺一时还是难以填补,三人都还是牢牢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个难以言语的秘密。因为他们都默认对方不能理解他们的经历,理解他们的所为。但最后,当所有秘密和盘托出,对方竟出乎意料地表示理解与尊重。得到亲人理解与支持的三人都更勇敢地面对了各自的生活以及他们共同的过去。也正是他们的勇敢,让他们了解到了母亲当年的难处,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这样爱着他们。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多给亲人一些了解自己机会,也是给自己多一些的希望。不要害怕失望,因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因此失去什么,大不了就多遭受一次打击,生活也不会因此变得更糟。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不可能完全独自生活。既然我们一定要与人相处,那就勇敢一点吧。特别是面对自己的亲人,亲人的支持真的是好好生活的一只强心剂,疗效很赞呀!
《无法别离》读后感(三):无法别离:穿透自己的保护色互相拥抱
三个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华金、格雷丝、马娅,被寄养在不同家庭。
首先出现的是格蕾丝,一个未婚先孕又遭抛弃的在校学生,忍痛将自己的小桃子送给别人,将心比心到自己的亲生父母的感觉,开启了自己的寻亲之旅。
首先找到的是自己妹妹,马娅,被收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刚刚收养不久养父母就怀孕了,一家三口的红发显得马娅格格不入,但是马娅的父母是爱马娅的,马娅也拥有自己的女朋友,相比较烦恼最少的一个。但是后来家庭出现父母离婚,母亲醉酒进了戒酒所,女朋友分手等糟糕的事情。最后找到她们的哥哥华金,被送过很多家庭寄养都被退回来的忧郁男孩,在别人用爱像他招手他慢慢怯懦了,比如爱他的养父母,爱他的女朋友。
每个人看似都在自己的沼泽里,但是却又不愿意伸手像他人求救,最后慢慢的褪去自己无所谓,坚强的外壳,互相救赎,也找到了自己的妈妈,知道自己的妈妈不是不爱自己,而是无能为力的释怀。
结局虽然一贯如此,但是放到现实中,可能也会像他们那样纠结,我们也会想,都把我抛弃了为什么还要去寻找自己的母亲,在校怀孕的女学生真不知廉耻(然而让怀孕的男生却是神话),已经我配不上你你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想这就是书中带给我的想法,不仅仅总要局限自己,也要思考别人,这才是最好的治愈。
《无法别离》读后感(四):无法别离
简单点讲,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是三个被领养的孩子要想亲生父母的故事。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这本书,用了很大篇幅去描写了三个不同年龄段被领养孩子心理。三个孩子各有自己的秘密,各有自己的艰难。
这本书打动我的大概有4个点
马娅是同性恋她喜欢了一个女孩子,他们父母极其开明给予她无限的支持,并没有因为她是领养的就把她丢回领养机构。也并没有因为她是领养的就和亲生的孩子有区别对待。同时她和克莱尔的故事,也告诉我应该怎么去谈恋爱,怎么去爱一个人。
在其中马娅和克莱尔吵架的时候说,不是比你的情况好就不悲伤。或许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即使无法体会也不要觉得那个悲伤一文不值。
格蕾丝她未婚先孕,生下了一个小女孩,因为她是高中生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去领养。她拒绝去见她的孩子,不是因为会让她感到耻辱,而是因为她深爱着她的孩子怕多看一眼就要把她要回来。
华金一直没有被领养,一直活在会被抛弃的恐惧里,因为不想伤害自己爱的人,所以一直拒绝别人给他的爱。
他们明明15年没见过面,并生活在不同环境里,可是一见他们都成了彼此自行车的辅助轮。可以分享秘密,可以一起面对苦难。
当然故事的结尾是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因为她母亲在21岁的时候就因为事故去世了。
他们也知道了,自己一直被人爱着。
END
《无法别离》读后感(五):亲情最是无法割舍
亲情最是无法割舍 读《无法别离》 ——听雪7801 三个姐弟的故事,开始就是让人心酸的事,一位未婚先孕或者是就是不想养孩子,或者是没有能力养孩子,就把孩子的抚养权放弃了,中国可能直接送人,国外有点不一样,就送到孤儿院,等需要领养孩子的家庭,如果被他们的家庭看中,又复合领养条件的,就会被领养,就是这样,她们姐弟三个被不同的家庭领养,刚开始都是不知道的,但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事情重要知道的,很大可能就是同龄孩子要说的。 就像我村也有领养的孩子,大家都知道的,他们肯定也会知道的,有些想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有些想找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些是偷来买的,有些是正规渠道领养的。想是每个人都想要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来自哪里?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传统,外国人也是一样的,也会寻找自己的亲人,父母。 有看到报道,说如果母亲乱性,早产,不管女儿在不在身边,也大概率的会发生,这种的事情。我不知道真的假的,也不知道这篇文章的来源和依据,就是看到过这种的报道,这个事情在格蕾丝身上发生了,还在上高中,她怀孕了,马上要生产,而男孩的父亲母亲却不想接纳格蕾丝,说他们的儿子还有更好的前途,要去上大学,意思很明显就是不想要她们。所以说女孩子一定要洁身自好,要不然有你哭的时候,可见中国的性教育的必要性,这不是哪个国家的问题,是哪个国家都会发生的事情,生活的轨迹不能让无知改变。 难道这样的一切都是因为缺少爱,需要爱引起的吗?我回答不了,也许社会学家,或者精神病专家能回答。但是这样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了,是网络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引起的。所以你不负责任的肆意妄为,引发的可能不是光你一个人的问题,你的后代要为此付出代价,有句流行语,莫装逼装逼遭雷劈!也许劈的不是你,但是你早晚要还的,也许是父债子还。在复杂努力做好自己,亲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对自己负责,也对家人负责,也是对后代负责!
《无法别离》读后感(六):离别
感触很深。读完这本小说第一反应就跳出了“血浓于水”这个词,也许作者要是中国人或者翻译有人员想意译的话,都会用这个词吧。 这本小说的故事性强、情节的设置起伏、人物塑造多样且清晰,是一部很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们经历了很多很多,很适合改编成剧本,一定是流行热播美剧的典范,因为情节真的比较狗血,情节大致有高中怀孕生娃、找寻亲生母亲与兄弟姐妹、亲生妹妹是拉拉、亲生哥哥有心理问题、又有亲男友被世俗眼光看待、一起找妈妈已死多年、结局很美好。总体来说很消遣很好读的小说,但是属于没有营养的读物,而且作为一个母亲的角度,认为这个小说有毒害青少年的嫌疑,我是绝对会放在架子最高的一层,用现在流行的话语说,这本书没有正能量,起码是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一个高中女孩就怀孕、一个高中女孩就谈女朋友还都得到家人的支持,而且书中没有任何谴责或者其他的感情,都是帮助他们这些“弱势”群体走出阴霾的鼓励与理解,是一种西方的普适价值观。 这些也许都源于这本书并没有实际的体验做支撑吧,作者也在后续承认,这都是虚构的故事,完全虚构出来的,所以也许有感情,但是真情实感比较少,也许有情节,合理的也不是很多。文学创作讲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没有灵魂的创作真的是适用于消遣 然后说说这个“血浓于水”,这是生物性上不可割裂的事实,兄弟姐妹将会是陪伴你一生的强大支柱,尤其是在我们现在这种社会,人与人陌生、隔绝与不信任,生物的基础是不可隔断的,其他的情感也是不好链接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只养一个孩子,这是对社会体制的一种信任和对自我生活的一种追求,但是从生物性上来讲,这完全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是一种群居的哺乳动物且不是猛禽,需要众多的家庭成员来壮大自己的种群才能得以繁衍不息,如此的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造就了抛弃生物属性的人群,不知道在失去了亲族的人群以后该何去何从呢?书中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支持,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以后的生活上,这种与生俱来的支撑也许就是书中想表达给我们的核心内容吧,别人的给予的都是给予,只有这种天然的才不会觉得亏欠,对于别人给予都采取逃避,但是这种血缘的给予很快都能接受、甚至不用适应。 总之,这是一本很适合休闲消遣的小说,但是推荐给三观已经稳定且成熟的群体。
《无法别离》读后感(七):血浓于水
读完这本小说第一反应就跳出了“血浓于水”这个词,也许作者要是中国人或者翻译有人员想意译的话,都会用这个词吧。
这本小说的故事性强、情节的设置起伏、人物塑造多样且清晰,是一部很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们经历了很多很多,很适合改编成剧本,一定是流行热播美剧的典范,因为情节真的比较狗血,情节大致有高中怀孕生娃、找寻亲生母亲与兄弟姐妹、亲生妹妹是拉拉、亲生哥哥有心理问题、又有亲男友被世俗眼光看待、一起找妈妈已死多年、结局很美好。总体来说很消遣很好读的小说,但是属于没有营养的读物,而且作为一个母亲的角度,认为这个小说有毒害青少年的嫌疑,我是绝对会放在架子最高的一层,用现在流行的话语说,这本书没有正能量,起码是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一个高中女孩就怀孕、一个高中女孩就谈女朋友还都得到家人的支持,而且书中没有任何谴责或者其他的感情,都是帮助他们这些“弱势”群体走出阴霾的鼓励与理解,是一种西方的普适价值观。 这些也许都源于这本书并没有实际的体验做支撑吧,作者也在后续承认,这都是虚构的故事,完全虚构出来的,所以也许有感情,但是真情实感比较少,也许有情节,合理的也不是很多。文学创作讲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没有灵魂的创作真的是适用于消遣
然后说说这个“血浓于水”,这是生物性上不可割裂的事实,兄弟姐妹将会是陪伴你一生的强大支柱,尤其是在我们现在这种社会,人与人陌生、隔绝与不信任,生物的基础是不可隔断的,其他的情感也是不好链接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只养一个孩子,这是对社会体制的一种信任和对自我生活的一种追求,但是从生物性上来讲,这完全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是一种群居的哺乳动物且不是猛禽,需要众多的家庭成员来壮大自己的种群才能得以繁衍不息,如此的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造就了抛弃生物属性的人群,不知道在失去了亲族的人群以后该何去何从呢?书中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支持,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以后的生活上,这种与生俱来的支撑也许就是书中想表达给我们的核心内容吧,别人的给予的都是给予,只有这种天然的才不会觉得亏欠,对于别人给予都采取逃避,但是这种血缘的给予很快都能接受、甚至不用适应。
总之,这是一本很适合休闲消遣的小说,但是推荐给三观已经稳定且成熟的群体。
《无法别离》读后感(八):血浓于水
这本书是美国罗宾•本韦著作,陈雅婷翻译的长篇小说,原名Far From The Tree.看到这个英文名就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同气连枝!可能除了书名,很多翻译说是远离树!但是诗与远方都在这儿,还是不道分离! 这个翻译版本有312页,挺长的,而且读这种翻译的书,最害怕就是译者根据原文语法直接翻译,那么因为我们中国语言词法与外文的不一样,直接翻译了读起来个人感觉就像在车祸现场,一地鸡毛,特别尴尬!还好,通篇读下来,译者还大部分克服了这一点,让我有耐心全部读完了。虽然还是觉得这个剧情有点拖沓,但是抵不过他的细节描写,以及心理把握。读这本书,你会觉得她的描述非常到位!就像我,我并没有文中三兄妹的情况,但是通过看作者的描述,译者的翻译,我能体会到那种心理斗争、生活体验、情感需要,所以我能仔细的全部看完。 之后说说,这本书是个完美的结局,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合家欢的理念,那么这就值得我们打开来这本书读一读。然后再说说结构,这本书目录就两部分——下坠和着陆,非常简洁明了,每部分里面用人名分割小节来讲述故事,递进情绪,让人读起来非常方便,且没有压力。 很喜欢276页中马娅对华金咆哮道:亲人意味着不论你去哪儿,不管你跑多远,你依旧是我和格蕾丝的一部分,而我们也依旧是你的一部分!你看看我们,虽然我们花了15年才找到彼此,但终究还是找到了!有时候,亲人会互相伤害,但那之后,我们会相互舔舐伤口,然后再次前进。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精华了,三个同母异父的兄妹被不同的家庭收养,而因为成长环境,他们各自书写着各自的人生轨迹!因为格蕾丝年轻生下小孩,引发她对血缘的渴望,而促使她作为姐姐去找寻妹妹和哥哥,从而把他们联系起来!而这不在一起的15年,他们成长了,各自已经懂事,血缘只能是一种本能的联系,他们需要精神的沟通!因为他们缺少亲生父母的爱怜!亲生父母才是一个纽带!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寻母探根!逝者已矣,知道来龙去脉,一种释然抵过通篇在一种纠结与纠缠的氛围! 然后说说这些社工、志愿者、心理咨询师!他们轮翻照顾着孩子,因为他们是他潜意识里说出来的号,往往旁观者清,可能他们觉得失去母爱,得时刻关心孩子他们的心理变化,毕竟真正给孩子安全感的,还是父母。 这本书适合慢读,静下心来,每天看一点点,这种国外生活国外文化,对于我们大部分来说是陌生的,还是需要消化的!唯有不变的就是——血浓于水!——感情是没有国界的!推荐阅读!
《无法别离》读后感(九):《无法别离》温暖心理治愈系列的小情书
现代人择偶的标准:除了有车有房外,还希望是原生家庭。
可能是身边的家庭都比较平凡和普通。所以一起长大的朋友基上都处于原生家庭长大,而当听家长说谁家的小孩不是亲生的之类,好似我们的眼光都变了,那么的世俗和善变
我很庆幸的看到这本关于未婚先孕,收养,孤儿 ,抛弃等话题都那么顺其自然地的诠释来我们每个人出生都是所带有祝福和包容的,即使是意外,是麻烦,但是我们也会去尽身为母亲最大的能力,忍受着想念和未来的不确定。帮你寻找可以长大的收养的家庭,每年有两次的探视权,每年知道你过的好不好,这一切就够好了。
第一口吻已格蕾丝开头:虽是被收养但享受着父母疼爱的格蕾丝,谈着全校最帅的男朋友,本该参加晚会的她却意外怀孕,一切措手不及。男朋友的抛弃,退学回家养胎,生下来小桃子。同是也帮她找好来爱旅游爱生活的养父母,生下来后就签署来弃养权。而孩子的离开并不能代表一切并没有发生。同学口中的“荡妇”使她压抑的无法喘气,用时在经历过小桃子之后,她开始决定寻找自己的妹妹马娅和哥哥华金和自己的母亲。
“马娅”本是幸运也是不幸。父母生活优裕而富丽,像公主般长大的她却因为肤色的原因给自己过于太大的压力,也是自己只是个多于,那一家三口才是真正的幸福家庭,她想要逃离,并且爱上女生,很小开始早恋并且是同性恋群体,论美国的教育和性别开放程度。都愿意做到解放自我和追求自我的感情,而她养父母完全包容和支持。当养母的醉酒使得这个小姑凉非常的伤心
“华金”是我非常心疼的小男子汉,每次看到他的时候就会想起《泡沫之夏》的洛熙,在记事起就开始结束母亲抛弃的命运,因为是男生不愿意被收养,辗转于很多家庭隐藏自己的表情来迎合众多父母的喜欢,因为次误伤而被判断为问题儿童,而养父母琳达和马克的宽容使那颗早已麻木的心再去去动摇感受温暖,而这些温暖令他痛苦和折磨。他不敢去奢求,却期望温暖。渴望自由却压抑本性。
已叙事的手法写三兄妹,每一章节的自序那些小温暖太过于美好。因为是血缘之深,即使我们从未见过面却可以那般合拍和分享各自的秘密。华金可以帮格蕾丝欺负那些笑话她的同学,格蕾丝帮助马娅照顾醺酒的妈妈。而马娅和格蕾丝就是华金人生的坚强的后盾。正是因为血缘之情,我们可以彼此相对于面对。
《无法别离》读后感(十):无法别离
记得小时候问自己的爸爸妈妈,我是怎么来的时候。他们总是喜欢说是垃圾箱里或是什么地方捡来的。但是很神奇的是,亲生孩子大家开玩笑时没有忌讳,但是抱养的孩子大家都会很在意的说,你是亲生的。在中国来说,领养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特别是领养的孩子该不该告诉他身世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传统观念里,血浓于水,还是血亲最好。或者怕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导致家人受到伤害等原因,使领养变成一个难以开口的忌讳。而在西方,领养则是有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和操作,美国有比较完整的领养法。很多美国家庭都有了自己孩子,出于爱心还是想要领养。
最近看了罗宾•本韦的《无法别离》,就是讲述从小被父母遗弃的三兄妹华金、格雷丝、马娅的故事。他们从小就被他们的妈妈送去了寄养机构,其中格蕾丝和马娅被家庭收养了,而大哥华金则一直未能稳定下来,待过了很多的寄养家庭。他们一直都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养父母也从来不在他们面前隐瞒。
故事从格雷丝展开,正在读高中的她突然怀孕了并生下了孩子。她的养父母并没有责怪她,反而给了更多的支持。尊重她想要生下孩子的意念,在她无法抚养孩子时,帮她的孩子找寻养父母。甚至在她想要寻找自己亲生父母时,不隐瞒的全部告诉格雷丝。格雷丝知道了她有同母异父的哥哥和妹妹。她通过邮件,找到了她的妹妹马娅。
马娅被一对富裕的养父母收养,虽然养父母在之后有了自己的女儿,但是他们还是非常的喜欢马娅,一视同仁的看待她。哪怕在马娅有了同性爱人后,也没有提出反对,还是全心全意在爱她。她们的哥哥华金则没有那么幸运,他被很多家庭领养过。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使他看起来更加成熟,但也更加的孤僻。但是在他遇见的最后一对养父母身上,他还是感到了久违的家庭的温馨。虽然他没有叫他们一声爸爸妈妈,但是养父母给的关怀还是深深的感动了他。
就像书名说的那样,无法别离。同母异父的兄妹,血浓于水的亲情,把三兄妹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一起走上了寻找生母的道路。当兄妹三人得知生母已经过世,并感受到了妈妈对他们的爱时,他们释然了。父母不是不爱你,只是当时他们无法给你足够的爱。所以为了他们的孩子们,他们忍痛把爱你的这个宝贵的机会给了其他的父母。
我想以书中马娅对华金说的那段话来做为结尾。亲人意味着不论你去哪儿,不管你跑多远,你依旧是我和格蕾丝的一部分,而我们也依旧是你的一部分。你看看我们,虽然我们花了15年才找到彼此,但终究还是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