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是有苦衷的,康熙是有歉意的。康熙成功诱捕鳌拜的时候,鳌拜没有反抗,康熙心里也有数,鳌拜入狱后,康熙并没有诛连其他人,也没有对鳌拜采用极刑,而是将其终身监禁。
这是一种封建官场式的“心照不宣”。鳌拜是功臣,是大清的功臣,但是却目空一切,不把康熙和孝庄皇太后放在眼里,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康熙只是囚禁了他,从8岁继位到16岁拿下鳌拜,康熙用了整整八年时间。从这件事上来看,康熙做的很有分寸,对于鳌拜这种辅政大臣级别的官员,让他永远消失在政治舞台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实际上,少年康熙拿下鳌拜后没多久,就下旨,赦免鳌拜的后代,该做官的做官,该晋爵的加爵,一般人尚且不容易承认自己有错误,不要说皇帝了,所以,鳌拜的后人可以善待,甚至可以优待,但是鳌拜本人决不能平反,至少,在这一朝不能平反,平反的事交给后人吧,至少还能为子孙落一个好名声,雍正上台后,平反了鳌拜的一切罪过,还封了一等公,封了一等功后,还觉得对不住人家,又加封“超武公”!在康熙朝后,封王必须是血亲,所以“超武公”就是外臣最大的爵位。这是后话,以后慢慢聊。
父辈杀人,儿孙辈再平反,这种皇家游戏几乎出现于明清时期各朝各代,无论是功臣还是奸臣,人杀也杀了,事情也办了,政治目的也达到了,儿孙辈皇帝平反时还能落一个“开明之君”“心胸大度”的好名声,多方得利。历史不能细看,这样真实的事件有很多。《清史稿》中,将鳌拜事件,评价为“智擒”。其实,康熙的套路并不新鲜,大致套路是,先是大会小会表扬鳌拜,“朕离不开你,大清离不开你”这样肉麻的话没少说,然后悄悄训练一群武功高手,突然召见鳌拜时,先卸了他的武器,然后说话说着说着,一群人上去把鳌拜拿下。用了心思的康熙,和心高气傲、极度自信的鳌拜,共同配合演出了一出清朝版的鸿门宴。
我曾经认真思考过,康熙一定要办鳌拜的理由,这个理由难理解,也不难理解。
鳌拜可谓满门忠烈,他的叔叔费英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是努尔哈赤时期的绝对红人,他本人在皇太极时期成长并发迹,清朝入关过程中著名的皮岛会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都有鳌拜的身影,皇太极以及顺治时期,鳌拜在朝廷里可谓红极一时,也权倾一时,在这两任皇帝的铺垫下,到康熙朝的时候,鳌拜膨胀了。《康熙王朝》中的一句话形容鳌拜,形容的非常精准,我个人也比较赞同——“当初他是真的忠心,现在也是真的狂妄。”人有很多种分法,有一种分法是按是否狂妄来分的,功成名就后,鳌拜孤傲的性格,狂妄的态度注定了他速亡。人呐,不摆正自己的位置有的时候很可悲的,哪怕大清江山全部是你鳌拜打下来的,你如果不尊重皇帝,不把一把手当回事,结果一样悲催。有的时候,即使权臣再低调,也会引起皇帝的多疑,更何况鳌拜这个权臣还一点不低调。
说实话,大约五六年前,我看过基本关于鳌拜的传记后,学会了低调,换句话说,真正让我懂得“低调”真谛的人是鳌拜,尽管我什么都不是,但是我还想低调,低调到消失在人群的视野里,关系不近不远的人,见面不见面也无所谓了,就在朋友圈互相关注关注也不错,除了认真工作以外,每天找点绿色的、正能量的爱好,然后坚持下去。我觉得这样似乎有点意义。青春已残、处男不再,人这一生其实很短暂,能有几件有意义的事做,能有几个能谈心的优秀的朋友,就可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