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比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看清“问题”
日期:2019-12-12 20:15:16 作者:韩大爷的杂货铺 来源:韩大爷的杂货铺 阅读:

比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看清“问题”

  文/韩大爷杂货

  1.

  在日常生活中,当父母提醒小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常会问:哎,你怎么还不写作业啊?你什么时候写作业呀?宝宝,写会儿作业吧,好不好呀?

  你发现,按这么个问法,孩子答案往往是:不好,不写。顶多,再跟你说几句他不写作业的原因:什么作业太难了,或者现在没心情

  最后父母只能干生气

  那有一些育儿书上,就给出了一个小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改变一下提问方式

  比如,可以这么问:宝宝,你是打算现在写作业呢,还是二十分钟之后写呢?你说了算

  或者,问一个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医生告诉我们要多吃菠菜,但我觉得咱们不用都听他的,你说说,咱们晚上是吃菠菜呢?还是吃小白菜呢?宝宝大胆说,决定权在你。

  这么一问,甭管孩子最后选择的哪一项,其实都正中父母下怀。那孩子不会反抗吗?大多数的时候,还真不会,因为小宝宝嘛,最喜欢自由自在,比起最后选的是什么,他们更在意的是:这是不是我自己的选择,你让没让我自己做决定

  整个“骗局”的原理,归结起来就一句话:一个人的提问方式,是可以直接影响另一个人的思考方式的。俗称把对方“带进沟里”。而且这种牵引活动,常常发生无形

  类似案例还有:当宝宝从幼儿园回家,跟你说了几件今天发生的不太开心的事,然后赌气说,我再也不要上幼儿园了。

  如果要把他的情绪扭转过来,可以怎么办呢?仍然可以利用问题

  “哎呀,原来今天发生这么几件不好玩的事呀,诶,那你讲讲,今天都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呢?你讲出一件,我给你1块钱”。

  于是孩子就想:第一,认识了一位很可爱小朋友。第二,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很开心。然后第三,第四……重要的不是他说的全不全,关键在于,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让他的小脑袋增长出无数个关于幼儿园的“好”来。

  这仍然是用问题引导思考方式的逻辑

  2.

  可能有的人会想:这种把戏,也就只能骗骗小孩子吧,我们成年人理性冷静,才不会那么容易上钩咧。

  那我讲一件最近发生的一件特别好玩的事儿听听

  前两天我休息的时候刷某个视频网站,就是带弹幕的那种。

  发现有一条视频,弹幕数量特别高。一看标题,无非是比较两位歌手的歌,谁的更好听

  我就点进去一看,原来参加“此次竞赛“的两位歌手,都是很优秀的,都可以算是一代人青春回忆

  然后视频博主就问:来来来大家都说一说,接下来的歌曲,是谁完爆谁?就这么一首一首的作对比,比完一次问一次。

  刚开始网友们都很宽容整齐划一的发弹幕:哎呀比什么嘛,都很好啊。就是说啊,明明都很优秀呢。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可架不住博主一首一首地播放,一遍一遍地追问啊。没过三首歌,弹幕大军立马分成两派,“文斗“起来。这边的人说:还是我们的爱豆经典。那边人喊:你们是聋了吗,分明是我们的爱豆才华横溢

  其实准确说,是分裂成三派,还有一派被称为理中客,经常半路杀出来说:停,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好家伙,整个和平战争的变幻,前后不到十五分钟。

  那如果视频博主在一开始就换了种问法,他问:请大家说一说,接下来这两位歌手的歌曲,是不是都很优秀呀?

  那只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对啊,就是啊。要么,则弹幕数为零,因为,有时候,变换了问法,其实就消解了争议

  所以,咱还真别以成年人自居,有些规律作用效果,其实和年龄没关系

  3.

  在网络世界,这种“议题设置“的玩法简直无处不在

  很多人都使用过或正使用某种问答平台

  我们经常会在榜单上看到这种问题:你是从什么时候脱粉某某某的?或,你为什么特别厌恶某某品牌手机

  表面上看,很正常。但其实,这样的问题都是抹掉了第一前提的。

  第一个问题的前提是什么?是:你脱粉某某了吗?然后才能问:你是从什么时候脱粉的。

  第二个问题的前提,也应该是:你真的厌恶某某品牌的手机吗?然后才能问:厌恶的人请说说为什么厌恶。

  这才是正常的逻辑,这样问题本身才成立

  但提问者不这样做,而是跳过前提直接发问,你什么时候脱粉,你厌恶的原因。

  咱们且不论这个问法的科学性。单看造成的效果,就很有意思

  像这种问法,只会吸引来那些持脱粉立场,和厌恶立场者的答案,对不对

  因为真正喜欢的人,或者没脱粉的大多数,是不会去回答的,而且,就算想辩解,在反面答案构成舆论场里,他们也会迫于群体压力,而保持安静

  这就造成了幸存者偏差路人过来,放眼一看,好家伙,仿佛全世界都在讨厌某个艺人,似乎天底下的人就没人喜欢某某手机。

  沉默螺旋告诉我们:声音大的,未必就是大多数。确实如此,很有可能,现实是大多数人真的挺喜欢某某手机的。但问题的问法,制造出了幻象

  所以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提问:婆婆可以恶心到什么程度?你的丈母娘有多不讲理

  我就有点不寒而栗

  4.

  咱们普通人如果不加防备,会掉进这种思维陷阱,那专家学者们,应该能幸免于难了吧?

  害,也没那么容易。

  话说一个由多国权威学者组成调研团队,来到了某个贫苦地区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改善当地孩子们营养不良状况

  于是,学者们就把课题定为:造成当地孩子营养不良的原因。

  本想着找出病因以后,就能对症下药,逐个改善了。可一上手才发现:这导致问题的成因简直太多啦。最后形成报告也是厚厚一摞,宏观政府应该怎样怎样,中观上社会组织企业应当发扬什么精神微观上又当如何如何……总之是既复杂,有没有可行性

  走进死胡同的专家们,在某一天突然反应过来:咱们好像一开始就把问题设错了……

  怎么呢?你看:如果你问的,都是负面成因,那你最后能总结出十万多条来。但咱们的目的是什么?是改善营养状况啊。所以问题不能定成负导向的,应该定为正导向——当地不是有在贫困条件下营养状况依然良好的孩子吗?咱们直接去问问他们的母亲到底做对了哪些事情

  峰回路转,最终的解决方案,只有薄薄几页,但效果极好,因为那些先进典型,就生活在当地,它们的正面经验推广起来特别实用,还经济

  你看,有时候我们苦苦找不到答案,可能真就是问错了问题。

  最近,我在公众号后台收到一条私信,很短:我不自信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对,怎么办?

  其实关于这个话题,我以前写过三四篇相关的文章,以后也还会写。因为这个话题可以延展出的层次丰富了,根据不同阶段的解决方案,也有很多,甚至可以归纳出真正的自信分几层境界来。

  但是,我们不妨也用问题引导思考的方式,回问一下,看看在不提供答案的基础上,能不能产生奇妙东西如下

  您说您不自信,那我想,您肯定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都不自信,您肯定有自信的时候,哪怕一瞬,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过去在什么情况与条件下,竟然一反常态地自信过?那时的你,“做对了”什么事情?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您的不自信,是否给您带来过什么好处呢?比如,它可能让你避免公开说话被嘲笑?这个好处是真的吗?您验证过吗?公开说话是不是真的会被嘲笑呢?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您视为洪水猛兽的不自信,是否扮演过可爱的反派?比如,恰恰是因为它,你懂得了一点谦卑保留了一些开放性?或者,因为它的副产品敏感,而给你带来了一些更加走心的友谊?想没想过,把它当成一个可相处,可安抚伙伴,揣在兜兜里?

  从小老师就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别急着去写解字,也不要执着逼问自己怎么办,有时候,答案就在题干里。

  而这个题干,有可能就是你自己编写的,也有可能是别人代笔……所以,比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看清“问题”。

  En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比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看清“问题”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