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扶贫下乡,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纷纷深入群众家中开展走访慰问,为困难户或者老党员送去米、油、钱等慰问品,体现了我党的优良传统,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走访慰问群众,本是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实事,旨在继承和发扬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热衷搞形式,青睐走过场,喜爱做样子,只把慰问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做。慰问时,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前呼后拥,排场很大,而且只走“规定路线”,没有“自选动作”,走到、看到、问到的都是事先精心准备的“亮点”,听到的也是提前“彩排”的好听话。不言而喻,其结果必然导致更需关怀、关注的困难群体,被冷落遗忘。如此走访慰问,带给群众的不是如春温暖,而是“四风”寒意。这不仅背离了走访慰问初衷,损害干部形象,严重的,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道无形之墙。
走访慰问重在“慰”,贵在“问”。“问”才是实质,通过亲密沟通,了解慰问对象更深层次的需求,真正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要“问”出实情,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坎上,做到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利用慰问之机,面对面和群众交流,多倾听群众的心声。要“问”出实效。要转变年终慰问的方式和观念,如果仅仅停留在“输血式”救济的层次上,那么慰问就无法走出“年年慰问还是困”的怪圈。要使慰问活动达到目的,收到实效,就要变“输血”为“造血”,根据不同困难群体不同需求,分别采取送政策、送岗位、送技术、送物资等不同的慰问方式和帮扶措施,施之以策,授之以渔,既要送温暖,又要送“恒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