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口气读完,年度最佳!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可以自己赢回来
日期:2019-12-31 08:19:07 作者:壹心理主笔团 来源:壹心理 阅读:

一口气读完,年度最佳!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可以自己赢回来

  壹心理主笔团 | 笛子

  后台常常有读者问:

  我很想走出原生家庭伤害,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谈起这个话题,很多人都会想起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一句话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后面还讲了一句:

  一个人经历,不能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写原生家庭的轮回

  中国台湾作家吴晓乐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中,根据自己家教 8 年的经历,写了 9 个被原生家庭伤害的真实故事

  新推出的简体中文版豆瓣评分 8.3 ,入围豆瓣 2019 年度读书榜单社科纪实 top5 、 2019 《读者》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

  同名网剧获第 54 届金钟奖 5 项大奖,被称为“亚洲版《黑镜》”。

  书中的父母,他们大都奉行着一套“我生了你,所以我有权利决定你的人生”的逻辑

  他们的孩子,不能有自己的隐私权、选择权,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只能按照大人期望,做一个听话的孩子,让父母骄傲脸面

  看完,我觉得有些父母对待孩子过分得有点“残忍”,甚至觉得里面的故事有些极端

  书中只有一个故事主角打破了原生家庭的恶性循环,没有变成一个怪兽家长

  我很好奇,为什么作者要如此安排这些故事?要怎么做,才可以打破原生家庭的恶性循环

  为此,壹心理采访了作家吴晓乐,希望能给囿于原生家庭伤害的你们一点改变力量

  改变的第一步是什么?

  吴晓乐说:

  “要时时保持怀疑察觉事理蹊跷不对劲,而不能总是照单全收。一旦怀疑,进入思考,改变的契机开始了。”

  书中的第二个故事《一脉不相承》中,打破了原生家庭轮回的茉莉便是如此。

  母亲重男轻女,不管她成绩优秀,都比不上母亲看哥哥眼里的光芒

  从小到大都在灌输她,女人就是要这样那样的观念

  她听母亲的话,拼尽全力考母亲曾经梦想高中

  母亲认为“没人会娶一个三十岁的女博士”,要她嫁给一个“老实人”,她便放弃读博机会,嫁人做家庭主妇

  母亲说“你的任务就是安分地给丈夫生个孩子”,她生了女儿后,母亲又逼着她生个儿子

  后来茉莉了解到,母亲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因为中考失常外公不给她重考,理由是“女生没有挑选资格”,之后结婚生子

  茉莉不明白,母亲在原生家庭受了那么多苦,为什么还要用当年的模式来对待自己?

  这不应该。

  直到在女儿小叶的教育问题上,她和母亲产生巨大分歧,觉得自己遭受的伤害,不该在下一代重演,她才开始一点点反抗母亲的控制

  母亲要求茉莉遵照她的指示,像当初控制她一样控制小叶的成长,期望小叶也成为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

  但小叶太“笨”了,成绩总是很难看,被丈夫、婆婆和母亲嫌弃

  茉莉有时只能勉强小叶,去迎合旁人的眼光

  直到小叶六年级一次考试史无前例地考到了全班第三名,茉莉很高兴

  后来得知,那次考试,小叶作弊了。

  小叶说她不是故意要作弊的,只是希望大家开心

  “我偷听到你跟朋友电话,说外婆觉得我很笨,怎样都考不到前十名,不像是你和爸爸小孩。我害你被外婆骂了对不对?”

  茉莉惊呆了。小叶正在复制她的路,勉强自己来取悦她。

  她不想让小叶成为第二个自己,“到我这一代结束了,小叶有她自己的人生。”

  那一年,她已经快 40 岁,才开始打破原生家庭魔咒

  她对小叶说:

  “你是妈妈最爱的宝贝,你很好,你是我生的,没有人可以说你不像我的小孩。”

  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后来不管小叶考试成绩是好是坏,茉莉都不在意了。

  母亲、丈夫和婆婆,都期望小叶考上茉莉当年上的重点高中。

  但茉莉只告诉小叶:

  “你尽到努力最重要,不要管他们怎么说,我会支持你。”

  尽管小叶的成绩无法为她“争光”,也会被母亲责备对孩子疏于管教

  但是没关系,她已经有勇气做自己,做一个真正爱女儿的母亲。

  我心里有个疑问,为什么茉莉的母亲重蹈覆辙,而她却可以打破原生家庭的轮回,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吴晓乐分享了她自己的经历,让我豁然开朗

  “我认为个人的意志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历史为什么一再重演?

  因为怠惰天性,而突破轮回得费很大的力气

  遗忘轻松的,记忆是充满负担的。

  我讲一个我母亲的故事。

  我母亲小时候走很远的路去加工厂上班,她很渴望一台脚踏车,我外公有好几次许诺会买给她,却没有一次实现

  有一次我外公保证绝对会买,那一阵子,母亲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遍庭院找出那台脚踏车,连着数日找不到,她才确定外公又食言了。

  母亲痛哭失声,深刻记得这份期望一再落空的痛苦

  她后来成为人母,没有食言过,一次也没有,答应孩子的事情,哪怕再小也无所谓,她都会去实践

  我认为我母亲永远记得她十二、三岁时痛哭失声的那个下午。

  我也认为,若我们能记得我们还是个孩子时,最痛恨麻烦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就能距离重蹈覆辙远一些。”

  父母对孩子,常常有很多期望。

  有的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有的希望孩子延续自己的“辉煌”,有的希望孩子为自己挣面子……

  茉莉曾对吴晓乐说,“小叶是我唯一的小孩,说来讽刺,我们最快乐日子,或许是我怀她的十个月,那时我什么也没想,只祈祷健康平安。”

  我想,很多父母最开始,对孩子都只有这个朴素愿望

  只是当孩子慢慢长大,社会观念和周遭人的压力袭来,你不知不觉地,就陷入了“社会攀比”的漩涡,对孩子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我抛出这个疑问:“现代的父母该怎么处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想打破原生家庭恶性循环的孩子,该如何面对父母的期望?”

  吴晓乐的看法,恰巧是心理学课题分离理论

  “期望是必然的,也有不少研究显示,适度的压力可以让一个人长出韧性

  困难地方在于,何谓适度?

  我认为父母得尝试认识自己的孩子,认识他在现实中‘有所能’与‘有所不能’的光谱,而不是一味地想让孩子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有时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父母又无法面对这失落,认为强逼就能弥补这差距,关系冲突就产生了。

  至于给孩子的建议是,不要轻易帮别人完成他的人生清单

  我还是学生时,有一天,由于班上秩序不佳,老师管得很心烦,冷不防坦承,自己从来不情愿当个老师,偏偏父母执意‘家里得出个老师’,逼着她在志愿表上写满了师范大学

  老师又问,‘你们以为我喜欢站在这管你们要不要上课,我比你们还不想进教室’。

  那画面印象深刻,老师以自己的人生去圆满了父母的人生清单,但感觉上她很不快乐,她自己的清单就出现了很大的空洞。”

  在孝道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当孩子不再顺应父母的要求,迎面而来的,可能就是背上“不孝顺”的骂名

  比如用情感勒索的方式威胁你,周遭人也会道德谴责你:

  “父母做什么事都是为你好。”

  “我生你养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你要不听我的话,就断绝亲子关系,当没生过你”

  该怎么面对这些阻抗?反抗的力量从哪里来?

  吴晓乐看来,首先,你得非常坚定

  “你挑战的是一道非常顽强枷锁,亲子控制的关系往往运作了数十年了,非一朝一夕可以被推翻。

  过程中,父母可能会威胁要收回对你的感情或连结,孩子内心难免凄苦

  但也不能屈服,又回去服务他们的情绪

  我希望这些孩子能相信自己值得另一种命运。

  在那个命运里,你亲自掌握着人生的方向盘,你的感受与判断扮演关键的角色,并不容易牺牲,以换取别人的快乐

  你可能会不安,因为你从未想过人生可以有这么多层面,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规划编排

  但最终你会很感谢你自己,因为你终究是为自己尽了一番心意。”

  再者,你得去勾勒一个画面是:你为你的人生做主。

  “原生家庭施加的限制必然是轻重大小都有,你可以先从较小轻微的开始,慢慢取回本来就属于你,你对于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最后是要有规划,一旦有目标,实践起来心情比较稳定

  以我朋友为例。

  她在家里毫无隐私可言,父母掌握了她的账户,也习惯随时进入她的房间翻看物件,她的抗议都不被视为一回事

  她隐忍到近三十岁,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改存款账户的密码,并告知父母,从当日起,她要自己打理个人的收入积蓄

  待经济一稳定,她找了个房子搬出去,并把信件地址全数更换成出租屋处的。

  她最后还更换了工作,因为她父母过往有前往公司哭闹,控诉不孝经验

  她的父母隔了好几年才软化态度,坦承过往对她的管教过于严苛。”

  若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已经造成,和解并不是必须的。因为有的父母无法和解。

  就像书中最后一个故事写道:“和母亲将近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我决定宽恕自己,和解或许可行,但不是现在。”

  而吴晓乐与自己母亲和解的方式是,多多了解母亲的原生家庭。

  她的母亲是家中长女,念完小学就被迫辍学工作赚钱,直到年纪大了,才仓促嫁人。

  但她母亲也打破了原生家庭的轮回,从小对她的教育奉行“自由”以及“尊重”的原则,从不逼迫她。

  直到她考上大学,她母亲第一次放弃了原则,不许她填报外语系,要她填法律系。

  这也成了她们亲子关系最大的伤口大学四年母女关系疏离

  是怎样的契机之下,她们和解了呢?

  吴晓乐答:“我在大学时,修了蛮多社会学课程引导我在思考上‘见树又见林’,看见个体如何被宏大盘根错节的结构所牵制。

  我明白了我母亲处于贫困家庭,对于经济条件惶恐不安,让她深切恐惧我踏上了阶级复制的命运。

  我一理清了她的干涉来自于对于我的爱,就也放下了许多情绪了。”

  如书中所言:“会不会是我们的社会把‘亲’与‘子’绑得太紧了?在怪兽家长的背后,不过是站着一个胆怯的、害怕犯错的人啊。”

  采访完,我十分佩服吴晓乐。

  她是一位用颠覆终结原生家庭之痛的勇者

  我也终于理解了吴晓乐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控诉父母。

  “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们静下来,好好想想,把小孩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在她与家长的接触中,她看见父母们的无助,被四面八方的压力逼迫成“更积极”的父母,却没想到,自己的焦虑最终会转移到孩子身上,伤害了孩子。

  她的一位好友看完之后,语重心长地告诉她:

  “以前我想过,我一路走来拿这么高的学历,要是我的小孩不像我,不是很丢脸吗?现在,我只希望他快乐就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我们可以不再复制这些伤害,可以用更恰当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因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点个“在看”,原生家庭的伤痛可以不再延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口气读完,年度最佳!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可以自己赢回来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