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主笔团 | 碗仔
张靓颖,哭了。
距离上次痛哭,已经一年了。
3 分钟。
4 年过去了,在反抗母亲去“结婚”,婚后不到 2 年又“离婚”的一地鸡毛后,最近却在一档《人生选择题》的综艺节目里,忍不住落泪。
一个噬爱如命的人,得有多大勇气,才敢在爱错渣男 10 多年后,依然相信爱情啊?
2016 年,张靓颖几乎与妈妈“决裂”。
她不惜一切代价,都要跟妈妈眼中的“渣男”冯轲结婚。
渣男到底有多渣?
妈妈控诉:
在张靓颖不知情的情况下,转移其资产。他呢?成了公司的最大股东;
10 多年来,张靓颖只能“被拥有”一张信用卡。他倒好,打赏女主播从不手软”。
句句珠玑,声泪俱下。
明明就是盖章公认的“渣男”,为什么她就是不离开?
或许,一切都得从她的童年说起。
过生日那天,爸爸终于回来了。可为什么他连我几岁,喜欢什么,都一概不知?”。
那一刻,心底里的那个洞,随着爸爸被火化,也一并埋葬。
直到冯轲出现,她只有 18 岁,而他 37 岁左右。
她依赖他,“超级女声”比赛期间,他动用一切朋友关系,四处为她拉票。
她只需要把歌唱好,其他的都由这个男人,替她做好。包括保护她、支持她。
那一刻,心里的那个洞,被他“补好”了。那是她曾以为永远缺失的“父爱”。
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恋父情结(Daddy Issue)。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甘愿顺从他。
同样,她也更害怕,“他会离开我”。
具有恋父情结的人会以为,是“爸爸抛弃了我和妈妈”;或者“因为我,爸妈才离婚的”。
在依恋关系中,她需要一根确切的“救命稻草”(如结婚证、承诺),才能确认“他真的爱我”。
她接受鲁豫的采访时说过:
“我很没安全感,甚至因此错过一些好的东西,所以我要求自己不能主动失去”。
于是, 2015 年,她毫无预兆地,主动向冯轲求婚了。
她无法想象,没了他,要怎么获得,“在爸爸身上没有得到过的爱”。
“人生下来就应该有危机感”。
听到她说这句话,我很压抑。
我无法想象,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她笑着说,我一生下来,我爸就问了我妈一句话:“是不是抱错了?”。
我不知道她是否在逃避事实,所以才为爸爸开脱:“可能是一句玩笑话”。
事实又偏偏告诉她,就是这样的。
所以,无论哥哥怎么调皮,打烂什么东西,他们都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毕竟,孩子嘛,孰能无错?
好双标哦,也很残酷。
还没等她想明白,父爱就缺失了。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宠爱,而是像武志红老师说的,近乎控制的爱。
张靓颖说:“我妈对我的教育是说一不二的,她为我做决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已经失去丈夫,不能再失去女儿了啊。所以,无论大小事,她都要控制。
张靓颖与冯轲在一起,长达 10 多年。
很显然,她没有这么做。
反而是在女儿以结婚的方式,来“脱离”她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要“失去”她了。
不可置否的是,妈妈很爱张靓颖。但这种胁迫的爱,无疑是控制。
如此一来,张靓颖不但没有获得爱,反而更缺爱。
当主持人华少问她:“你能接受中年仍旧孤身一人吗?”的游戏设定时,她不接受。
因为,这都是她亲身经历的痛苦。
对她来说,只有爱情可以获得安全感、被爱的满足感、被关心的重视感。
她害怕不被需要,害怕不被关心。究其根本,是缺乏自我价值感。
只有在她被爱的时候,被需要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在爱情里,是有价值的。
爱情是必要的吗?
“缺爱”这个词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我也是其中之一。
只是,当咨询师问我:“为什么你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时,我开始思考,它存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缺爱的人,真的很惨吗?
大家看完节目后,都在哀叹“张靓颖,好惨一女的”。
现在,她和妈妈的关系是:
“你表达你的观点,我也表达我的观点,但你不要让我认同你的观点”。
这种转变的关键点在于:离开冯轲后,她开始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很少人知道,张靓颖最羡慕的歌手,是 Taylor Swift (泰勒斯威夫特)。
更重要的是,她羡慕她敢于“表达”。
表达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内心痛苦的人,都是会有很多顾忌的。
小时候,家庭重男轻女被忽视,她害怕:“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出道后,因为艺人的身份被关注,她恐惧:“我会不会说错什么?”。
可是,一直的退让或拒绝,“并没有让我对这个世界更简单直接一些”。
与其让自己活得这么痛苦,不如过得自在一些。
这份羡慕,给她带来勇气。
她学着让自己去表达,“什么可以,什么是不可以”。
我明显地感觉到,她与妈妈的关系,有了几分“自我觉醒”的味道。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你可以先带着他一起,传达你对这个世界的第一认知、观感。直到,他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但你不可能把你心里想的百分之百建立在他身上,这是一种压力。
你可以把它描述成一种爱,但它仍然是一种压力。”
我不能说,她已经走出旧的人生模式。
至少,比起被动接受,现在的她内心藏着一股“升级打怪”的力量。
我忽然明白,为什么爱错渣男 10 多年之久,她对爱情,依然渴望?
尽管过程很艰难,但比起园囿于固有的模式,她更愿意带着伤痛走出去。
精神分析学家施琪嘉说:“没有没有创伤的人生,只有没有创伤的结果”。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创伤,但不是所有创伤,就一定导致负面影响。
因为我们的内在世界需要构建。
就像你裤子破了个洞,你会想办法去补,而不是逢人就哀嚎“我真的很惨”。
当然,每个人占据的比例不同。可能我只占四分之一,而你却占了二分之一。
但我们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
修复。
对于缺爱的人来说,亲密关系是一道坎。
要想改变,首先且必要做的事情是:觉察。
思考一下,最近引起你强烈情绪(恐婚、愤怒、悲伤)的事情是什么?
然后,想想在你的人生里,这种情绪最早被你捕捉到,是什么时候?
找出隐藏在你心中的内在小孩。
你可以不断去想,为什么我会这样?
想想自己的行为背后,是否藏着这些观念:“我不值得被爱”、“我害怕被抛弃”。
当你学会看见行为背后的模式,来一次自我对话:“我为什么想要爱情?”。
如果你渴望恋爱、希望恋爱,只是因为对方需要你的时候,能给你带来自我价值感。
因为,自我价值感,从来都不只是由爱情来定义,你要先学会“自我接纳”。
你可以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会欣赏自己”、“我会学着爱自己”。
然后,像张靓颖一样,踏出你“第二人生”的第一步。
做一些让你觉得有成就感的事情,不依附于别人,是真的感觉到“我是有价值的”。
因为这些价值的存在,你值得被爱。
毕竟,安全感是相互的,只有当你自身拥有时,对方也能感觉到。
我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是,从别人的人生里,看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还是会有。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世界和我爱着你。
PS:
1.文中截图来源:综艺节目《人生选择题》
2.相关采访资料来源:
(2)《背后的故事》之《张靓颖:我用所有报答爱》.2007.04.29
- The End -
我们的 2020 即将到来
人生这么难,
你对爱情还有信心吗?
请来留言区
想要彻底走出“缺爱”困境,真正接纳自己,归根结底是要从源头补足童年时的缺失。
童年在家庭中缺少爱、陪伴、重视、肯定的人,内心缺乏最关键的“心理营养”,如果不被补偿,终其一生都可能会:
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在关系中不断讨好,委屈求全
为人父母后,还会在无意识中把这种缺失“遗传”给孩子
但童年已经不能重来,我们该怎么办?
向你推荐这门带领12155+人带来改变的课程——《童年缺失的心理营养,如何在成年后补足》,亚洲顶级心理导师林文采,教你做“自己的父母”,从源头补足缺失的认可、接纳、赞美等心理营养。
↓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
点个“在看”,今天要比昨天更爱自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