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s de la Tour,Boy Blowing at Lamp
连叔,
我现在也是初二,所以看到这篇文章很有感触。我同样面临着像tomato那样的烦恼,从小到大都觉得家长讲话评论双标,同学们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反正就是在哪都不得安宁,只想自己坐一会。
我知道家长有时很难改掉自己的习惯,我作为一个心理早熟的人也懂得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不容易。但有时候还是会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帮自己做科代的老师干活也好,那科成绩名列前茅也好,老师也还是会忽视我,甚至表扬比我成绩差的学霸同学【从未表扬过我,尽管我做得很好】。
现在也快期末考试了,我也想努力调整状态给自己这一个学期的努力一个交代。但现在一次次的挫折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真的很难受,也没有人安慰了解我,望连叔回复一下,万分感谢。
苦恼的因年
苦恼的因年:
初二孩子的心理状态,还处于“求宠爱”阶段,自己的喜悦,自己的价值,更多来源于家长与老师的表扬。这对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
很多成年人也还处于这个阶段,需要不停索取“宠爱”,以获得存在感。由此引发出一些病态行为,比如无尽的抱怨(这可以更多收获安慰),过度的虚荣(为得到羡慕虚构自己没有的美德、才华、地位、财富),还有控制欲(驱遣他人可体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的成年人属于心理发育未完成,他们越想要,就越得不到,越得不到,又更想要,很痛苦,却无人同情,甚至他们的孩子都会讨厌他们,因为他们像个不快乐的黑洞,吸掉身边所有的快乐。
你以后不能变成这样长不大的成年人。这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走出“求宠爱”。一切成长,开始总有他律的成分,是老师家长要求,是环境所迫,做着做着,你觉得有意思,主动追求,变成自律。走出“求宠爱”也是如此,你会发现,宠爱总是不够,它是稀缺的,并不会随着你变得更优秀不停增长,当他人习惯你优秀时,宠爱甚至消失了,就像你是科代,这科成绩好是应该的,似乎不值得为此表扬你,而你成绩变差,批评却不会缺席,失去科代资格的风险随即而来。
一类人觉得我变优秀没意思,反正他人不“宠爱”,索性不进步了,这让他们停留在此时的心理状态,肉体怎么生长,以后都是长不大的成年人。
另一类成长的选择,反而借此想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我的优秀是谁的?当然是我的,我受益最多,怎么可以丢掉?比如你的好成绩,它证明你更好地拥有知识,老师不表扬,不能否定这个事实;成绩更差的同学受表扬,他的分数也并没有增加,实力对比还是摆在那里。这就像你去客场比赛,观众拼命嘘你,一点宠爱都没有,但他们夺不走你的胜利。
经过这个阶段,你会知道,更高一级的优秀,真正的优秀,不是“求宠爱”,而是“做我认为值得做的事”,评价系统从外变成内,从他人变成自己。我是学生,我认为学习是值得的,我就会好好学,得到好成绩,就是老师忽视也不会减少我的动力。他人的宠爱,一点不重要了,有则欣然接受,没有,也不强求。
甚至因为“值得做的事”暂时不为人所理解,变得孤独,被误解,被攻击,也会发生。一个优秀的人,必然会做几件不从众的事,正如这句话所说:
长按可关注
不从众不是说什么事都逆着来,那是杠精。多数人在多数时候也是对的,不然人类社会就无法存续。就像多数学生都追求好成绩,这个众就得从。多数人追求健康、爱情与财富,不从这个众,那不太像人。
但是人生总有那么重要的几次决定,你只有你自己,其他人都不理解你,甚至反对你、孤立你,但你知道,你必须得做。不仅仅良心问题有这样的艰难选择,爱情、投资、真实观点的表达,都得做“不从众”的决定,真正的优秀者,体现在这些时刻,我敢决定,我敢负责,我“做我认为值得做的事”,他人是否因此“宠爱”我,并不重要。如果没有走出“求宠爱”的心理阶段,“不从众”时刻出现时,你没有勇气承担,必然选择损害自己以换取他人的“宠爱”,那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一生。
你现在可以开始准备了,没人表扬我?没关系,强者不靠宠爱生存,强者靠自己的强大生存,强者是虎,不是猫。
祝开心。
上文:当意外发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