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家族的秘密》是一本由林乾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57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家族的秘密》读后感(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看家训
市面上早有耳闻有很多说是曾国藩家书的,我在kindle买了一本还未来得及读。一直好奇没什么晚晴名臣的家书有这么大的出书能耐,读了《百年家族的秘密》之后,窥见原因一二。 其一,曾国藩整个家族绵延两百多年的历史出了很多杰出人士,一般这种家族都会有家训的存在,就像徽商那种。书中说,曾国藩一生并没有明确的像写牌匾一样的写几个字词说这就是我的家训,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曾国藩的思想也在改变,他把对于时事的理解都写在了家书之中,教育、勉力同辈兄弟,严格管教后辈。 《百年家族的秘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上来不是把曾国藩的家书抛出来,然后写自己的理解,它不是这种思路,作者而是先写了是什么人、什么事儿,影响了曾国藩,让他从老一辈的家训中总结出自己独特的做人的道理和持家、做官之道,并把这些里面融合在家书中成为所谓的家训的。 所以,在这本书里你不仅仅可以看到曾国藩,还可以看到古时其他一些人物的理念,算作是文学补充。 再者,我认为,曾家能够绵延两百多年出能人,也是因为曾国藩并不是一个死脑筋的人。他作为主张派人去外国留学的第一人,可以看得出他懂得变通,这也提现在家训内容的变化。他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传统人,后期都是儿媳妇当家,继承并删减添加了新的家训,这种“随机应变”的家风确实值得学习。 其二,我很喜欢书中提到的曾国藩认为曾家应该做一个耕读之家。作为古代人只有会劳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即便被罢官了也不怕。再者就是读书知事理。我觉得这也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很多现代人,他可能觉得自己有点钱了,欲望越来越膨胀越来越飘飘然了,这就像曾国藩的兄弟一开始的那样,因为自家出了高官就无所顾忌,这显然是不对的。我认为只有掌握了一项技能,不断地革新自己的知识,可能不会让你大富大贵,但也不至于过得太差。我说得不太好,这本书里解释的更好。 有好就有坏。 古人传承下来的一些思想,比如孝,如果是愚孝就应该摒弃了,家训中也很强调孝,这一点就要读者自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了。
曾国藩家书历来是热门畅销书,曾氏家族十代出了两百多个人才让人津津乐道,曾国藩本人从天资并不聪颖的汉人到中兴名臣的经历也是传奇。
有意思的是作者去意大利看到美第奇家族家族的皇宫而想到了中国古代各种名门望族,想到曾氏家族。在我眼里美第奇家族与波吉亚家族一样,如果硬说中国古代有哪些可与之比拟的家族,那应该是一门多皇后的独孤家族之流,也是传统的贵族。曾氏家族虽是名门却多了一丝书香世家的味道,骨子里也还是儒家地主家庭,也没有在污浊的权势中腐坏的倾向。美第奇家族虽然是农民起家但早已质变。百年家族不易,是作者的感慨,然而远的不说,近代史上这样的家族就很多,美第奇家族类似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曾氏家族则与九如巷的张氏家族、苏州贝氏家族、钱氏家族等类似。宋家与张家开始是类似的,后来大不相同,就如曾氏与李氏。尽管一个张爱玲就让人感叹"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本书的研究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家训开始溯源。《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是我们熟知的,殊不知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家训。所谓优秀而非优良,即不是百分百正确,但有其意义所在。曾氏家族的家训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前人的积淀在此。曾国藩最羡慕的就是清朝三大家:桐城张氏、宣城梅氏、高邮王氏。事实上,这三大家族都是在东南沿海。今天的江浙沪让人羡慕,那时也是一样。曾国藩的湘军崛起,实属不易。耕读天下,富厚日新被定为曾国藩家乡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的精神。双峰却也没有多富。家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曾国藩也是写了很多年才写成。
百年家族的兴衰在风起云涌的历史未必都能浓墨重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代潮流面前,有不可抗因素,更多的还是看如何应对。曾国藩对比了四种家族的兴衰,吸取前人教训,写就家训。也不仅是他,他们妻子欧阳夫人等都重视家规的落实。家训不仅关于学习进取,还涉及婚姻交友甚至养生,是一辈子的准则,也是曾国藩这一"晚清第一名臣"一辈子实践出来的真知。
其实,曾氏家族何尝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呢?曾樾——曾国藩六世孙,五十六岁之前,从没回过祖籍湖南,父亲也没有提起过曾国藩。“从我们这一辈开始,读书读得都不好了。”而位于长沙的曾国藩墓,十五年由湖南大学柳肃教授着手设计修复工作,至今仍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实施。曾氏家族的神话,会不会就随着这日渐残破的曾国藩墓被人遗忘呢?
当然不会。尽管岳麓书社的唐浩明说:“曾国藩既不是‘三立完人’,也不是什么全国罪人。”可是"立功、立德、立言"确实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是一个死得其所的儒家知识分子、一个尽心尽力的臣子、一个余荫深厚的大家长。百年家族普通人难以企及,曾氏家训却永远值得我们研读学习。曾樾记得,姑姑讲过,尽管第五代往下没什么显赫人物,但曾家也没有一个坏人,“这就是曾家的骄傲”。
《百年家族的秘密》读后感(三):成功的一个侧面
成功的一个侧面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代的一位诧咤风云的人物,近些年来持续不断受到文化界和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关于他的历史研究,被从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传统的评价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如火如荼。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曾国藩的功,从政治上讲可以说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扑灭了太平太国的农民武装起义,这是中兴再造之功。并且,他还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和倡导者,可以说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重新融入世界的先驱。 他的德,无论官德私德,大体上还是无懈可击的。虽然有一些行为被人诟病,但是立场不同之人从来就广泛存在,出发点不同,角色演绎不同,自然任何行为都不会得到全部赞许。敌对之人,不会说出好的评价,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公允地说,曾国藩在为官的德能勤绩这几个现代的评价标准上,可以达到优秀。 在个人治家方面,也可以称为一把好手,后代有很多杰出优秀的人才出现,不但振兴繁衍了家族,也传扬了家族精神,世代不息,这都是曾国藩的身体力行,教导有方的结果。也可说是曾国藩思想实践下的成果检验。 曾国藩有如此作为,身后留下《曾国藩家书》等巨作,成为人们研究曾国藩思想和行为的一个重要材料。在此基础上,现代人更是广泛发掘、整理、归纳总结出方方面面研究成果,可以说把曾氏的思想扩大了涵盖面以及外延,让曾氏研究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入浅出。 这部《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就从家训的角度阐述曾国藩治家的成功经验和对世人的有益启示。客观地说,曾国藩家并没有系统完整的家训,他和著名的《颜氏家训》没法比,甚至和一般的《朱伯庐治家格言》,也有差距。这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上,曾家传家年代并不太久远,历史上也没有出类拔萃之人,都是农耕出身,可以说文化贫瘠缺失。到了曾国藩这里发迹,年轻时曾国藩要参考别的家训写作整理自己的家训,又感到没有具体抓手,泛泛组织罗列,更让人无法实践,成为摆设。这是和曾国藩一切要实践的思想不符合的。没有好的历史传承,没有可以付诸实行的基础,所以曾氏家训便没有问世。 现在,我们看到的曾氏家训,实际上是从家书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这包括曾国藩祖父的“八宝”,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六恼”,地理、医生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这些家训可以说因地制宜,非常具有实践性。到了曾国藩手里,他又有所变动,变成“八本”“三致祥”,这就有了明显变化。曾国藩祖父家训那是以农业为本,到了曾国藩是以读书、做官为主了。因为环境条件都变了,所以目标、要求也会跟着变。 等到了第三代,曾国藩儿媳郭筠算是比较完备地出台了家训《富厚堂日程》,这形成了文本,标志着曾氏家训的正式诞生。可是,它也有变化,不过基本精神都还是一致的。曾家的这些家训的制定,一方面参考了当时繁荣发达的几大家族的家训,另外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让家训切实可行,而且行之有效。因为,家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家族和子孙后代的昌盛发达。否则,它也没有出现的必要。 通读这本解读的著作,可以了解曾氏家训产生的历史脉络和具体内容,同时对曾国藩如何指导家人实行家训有形象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出,家训是传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儒家思想治世教化的一个工具,也是对个人和家族发展极为有益的框定与指导。研读好本书,对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的发展,乃至国家的统御组织,都是有很大启发意义的。
《百年家族的秘密》读后感(四):百年家族的秘密:六朝何事?
作者把他的书命名为《百年家族的秘密》,不可否认,他提炼出来的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是有益于个人成长的,但这个标题显而易见地在告诉读者“怎么样搞出一个百年家族”来,也不知道这不到三百页的内容,作者是不是真的信了。
社会上推崇曾国藩的风气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比我年纪还要大。比较奇怪的是,不仅曾国藩很热,曾家的某某后代今天如何如何也成了社会上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就导致了在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治国、平天下的今天,热点顺其自然地转移到“修身、齐家”的问题上去了,市面上说曾国藩组建湘军、办洋务这些事情的书,远不如《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或类似主题热销,一如作者所著的《百年家族的秘密》,这种热潮让芸芸众生做起了“成为一家之曾国藩”的美梦,仿佛认真研读一番再把这些教条用在下一代身上就又开启了一个长盛家族。
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必须要厘清,作者所说的“家族”,是什么?就字面意义上的“家族”来说,今天要延续个百年显然不需要什么秘密,祖孙三代就差不多一百年了,那么作者的“百年家族”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呢?作者开篇就点明了做这一研究或者写作的目的,他深思:意大利可以有三百年长盛不衰的美第奇家族、魏晋可以有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世族,为什么隋唐以后的中国就几乎没有了呢?可见,一个家未必能被称为家族,只有财富积累到足够传承的名门望族,才能称得上“家族”,当然也对,连足够传承的积累都没有,又有谁会在乎这一家能不能延续百年呢?
这个问题厘清了以后,为什么今天又出现“曾国藩家训热”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私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一批又一批或多或少可以传承的积累,当然也存在一些自以为足够传承的群体。对以曾国藩家族为代表的“百年家族”的推崇,基础就在这一阶段出现的新富阶层里,就像我看到过的税务行业的广告一样,会依靠宣传“新富阶层如何传承财富”来招揽生意,显而易见,他们焦虑了。
那么,中外历史上涌现出的那些百年家族们,是依靠传于后世的所谓治家格言塑造出来的吗?读完了作者在这本书里提炼出来的要点,恕我直言,不是的。在这里,必须再一次对作者提炼出的内容作出肯定,于个人成长而言,这些优秀的品质、习惯都是有所助益的,在读书、为人等方面,做到《曾国藩家训》里的水平的人,多数会给人天然的亲近感。
但是,作者显然本末倒置了,书的标题叫做《百年家族的秘密》,而书里的内容,却是成为“家族”以后才有资格去侃侃而谈的东西。试着从书中的内容举个例子,只有你拥有了“家族”的积累,你才可以立志存高远,你才可以居高临下地鄙视急功近利的短视者们。事实上,是家族的积累支撑着高远的志向,而不是立志高远积累了家族的传承,高远者们所鄙视的短视者们,未必看不到需要厚积薄发才能最终到达的高远之处,只是家族积累之上的人们不会想到,失去了家族已有的支撑,很多人厚积薄发到终点的可能性很低。
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上依然有人宣扬一套“穷人穷是因为不努力,越有钱的人家越努力越优秀”,实际上最终的结果与个人关系不大,当然我们不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力量,但原生家庭的格局是每一个人最初的积累。我们看到家世越好的年轻人光鲜亮丽地努力优秀,殊不知社会眼中因为不努力而致贫的人们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只有一个家有积累了,才可以像历史上的家族一样有所维系。为什么他们可以?因为他们最基本的一点是不用为生计发愁,耕读传家是一种精神,但皇帝开春也要挥舞几下锄头以示重视农桑,这与事生产是不一样的。而为什么有些人不用为生计发愁呢?因为这些愁绪有人替他们承担了。
那么,我们需要百年家族吗?
作者好像很伤心,他说,隋唐以降皇权的强势让中国的百年家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那么,隋唐以降的皇权是怎么消灭了百年家族们呢?表面的原因是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的垄断,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庶族地主的崛起。一千年后又有了无产阶级专政,无论作者的惋惜与悲哀是为了什么,但读者都应该想明白,自己是属于魏晋豪门、隋唐士子还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认清了自己的位置,你所推崇的东西才有意义。
今天的中国似乎是没有了所谓的百年家族,我想这不是什么坏事,这是中国的光荣。因为中国不需要有什么百年家族,那些想依靠过去的历史塑造百年家族的人大约也不会如愿,两千年前就有人喊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于那些在历史洪流面前无病呻吟的人们呐,他们重要吗?似乎也不那么重要。
最后,我只想念两句诗: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百年家族的秘密》读后感(五):《百年家族的秘密》:曾国藩家族能长盛不衰,靠的不止是运气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富裕的家庭容易滋生淫逸骄奢之风,家产很容易就被败光,贫穷的家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总会出人头地。不管是富裕还是从贫穷中崛起的家庭,都想着家族能够世世代代的兴旺发达下去,能有一个维持家族长盛不衰的家规就显得非常重要。
家规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觉得比较遥远,毕竟古代说的比较多,但是现代家庭依然需要家规,或者可以说是家风,再通俗一点讲,可以理解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才能不断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呢?
这就不得不提晚清名臣曾国藩家族。自曾国藩开始,两百多年来,曾氏子孙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有近200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典型的名门望族。
曾国藩是如何做到的?中国政法大学林乾老师就在《百年家族的秘密》中揭露了曾氏家族兴旺的秘密。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强调修身立志,对子孙严格鞭策,不厌其烦,并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依据。而曾家后人也谨遵家训,在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实现了曾国藩“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汉朝建立初期,汉高祖刘邦分赏各位功臣,萧何功不可没,为大汉创立稳定后方,所以刘邦赐予他很多肥沃的良田。
但萧何坚决不接受,反而要的是贫瘠的次田。
刘邦很疑惑,他说:”贫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孙勤劳耕种,懂得节俭。但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变得好吃懒做,长此下去家族就会没落”。
果不其然,一百年过后,原来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都已没落,但萧何家族却依然兴旺。
给予孩子再多的财富,不如教导孩子学会自强不息、自立更生的能力。
曾国藩为官时,也曾不止一次地对他的下属及亲朋说道:“以勤治惰,一勤天下无难事”。认为勤奋是发展事业的唯一的途径,他坚信“勤”作为人生第一要义,是修身、治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前提。
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资质高低、背景好坏,都不是个人成就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资质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不外乎勤奋。他相信天命,但自强的精神使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尽其最大的努力,以勤补拙,而不是等待天命。
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从古至今,天资聪慧者、才华过人者众多,勤奋好学者、持之以恒者却寥寥。
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处处渗透着这种勤的思想。比如曾国藩要求家人早起,经常打扫房间、自己种植蔬菜,家中男子要求日日读书,妇女应学会纺织,家中无论男妇老少,总以勤劳为第一要义。为了防止子女贪图享受,不许他们坐轿出行,家中不应该积累钱财,以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使其渐渐勤劳。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父母都将最好的给了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爱子不当,实为杀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物质越丰富,孩子越会不懂得感恩,好吃懒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啃老族”。
给孩子正确的教育,让孩子懂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引导孩子学会勤勉和努力,这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曾国藩的这种家教方式,别说在当时封建社会罕见,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也很稀缺,所以想让自己的子孙出人头地,一番作为,不如先学学曾家的“勤”字家教。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以“礼”而闻名天下,孝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吕氏春秋·孝行》中指出,孝既是治国理家的根本,又是仁、义、礼、信、强这五种儒家重要的道德观念不可或缺的基础。孝友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曾国藩把“孝友”看作为“伦纪之大”,他教育子女学习古之圣人,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和睦。 他认为官宦家庭因个人成败或家国强弱而不能做到长盛不衰,所以非常讨厌这样的家庭,他对孝友之家和耕读之家颇为赞赏,认为只有吸取孝友之家和耕读之家的长处,并加以合理地利用,曾家才能得以延续。
曾国藩曾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因果报应,别的事很难说,但是孝友立刻果报。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不好或者家中出了逆子,家庭立刻就遭殃,这些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一个家庭出了败家子,整个家族很可能就败在了他的手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在于现代家庭对孝道教育的不重视。比如,学校老师跟学生说父母很辛苦,回家帮父母做家务以感恩父母的辛劳,结果孩子回到家后,父母并没有支持孩子这样做,不是因为孩子太小不放心,就是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这样一次两次之后,孩子也不会主动提出类似的想法。
另外,很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注意自己孝道方面的言行。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呵斥年迈的父母,冷落独自在家的双亲,向老人理所当然地索要钱财,不给老人赡养费,对生病卧床的老人不理不睬甚至嫌弃等等,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许有朝一日,这些行为都将重演在父母自己身上,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做好孝敬长辈的榜样。
这种不良家风的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重演,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幸福和睦,更对社会养老问题和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
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大家都懂,但随着“读书无用论”的盛行,越来越多人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赚钱。
但曾国藩却认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不难发现,信中曾国藩作为一个父亲,他不希望儿子成为万贯家财、封侯拜相之人,而是做知书达理的君子。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究其原因,自古以来的历史中有太多类似于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家破人亡的事例,为了使曾氏家族世世代代都立于不败之地,曾国藩研习古书,遵循古人的教训,发现以品德培养治家、以勤老节俭持家方可使家庭兴旺,家道长存。
他时常教育子孙不要过分地追逐功名利禄,而要以做圣人圣贤、明理之君子为人生目标,因此,他极力鼓励子孙要把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做读书的重点。
因为高官厚禄靠自己是不能完全决定的,还需要很多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而美好的道德是自己可以通过不断努力能修炼得到的。所以,他提倡读书改变人的气质,认为人的气质从书中来。
所以曾国藩在做官的几年中,不断的给家里写信,督促几个弟弟读书,甚至还让他们交作业,彼此交流读书心得,他也会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摘录下来,供弟弟们传阅。
就像清代姚文田所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古往今来,多少能人异士都是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拿小米科技CEO雷军来说,他就曾说过:“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我就是例子!”
雷军家境一般。1987年,他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武汉大学是当时国内最早一批实施学分制的大学,按照学校要求,只要修完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
刚上大学,对自己要求比较严的雷军就开始选修了不少高年级的课程。仅用了两年时间,雷军修完了所有学分,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正是他坚信读书的力量,促使他一步步勇攀人生高峰,成为现在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
百年家族的兴旺靠的不仅仅是这些,在书中林乾老师还讲了许多方面,但是我认为这三个方面正是最基础的保障,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样,没有良好的基础,谈不上治国、平天下,修身才是一切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