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眼漫游中国》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2015-06-13(上海国际电影节)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眼漫游中国》观后感(一):【观影札记】电影眼漫游中国:猎奇心理、珍贵纪录
iff Day2: 《电影眼漫游中国》 BFI,有幸是全世界第二批看到这个纪录片的观众,最喜欢百代公司修复的加彩色的杭州三桥埠,太迷幻了!简直不像八九十年前的影像!游船行进在温柔水乡,难以想象竟会如梦般不真实。john的配乐选曲还是非常棒的,现场观感不错。28个小短片,短者数十秒,长者数分钟,构成一幅旧中国游历图。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这兴许是最早的露点活动影像了,至少是我看到的最早的。(云南少数民族那一段)在21世纪看到甚至是19世纪的影像,感觉太奇妙了,看着这些影像上的我的祖祖辈辈,有些可以称为太姥爷级别的人,很感动很感慨,能看到好多儿时游戏那一辈的人玩,真是太棒了,什么捡沙袋、打弹珠。这么久远的苏州鸬鹚捕鱼法影像,而且全过程记录,太珍贵;北京一些街边手艺也有记录,另外一些传统小吃也不错。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区别就是,人对摄影机不会恐惧,其他城市的人对这稀奇洋玩意儿还挺陌生挺害羞的呢!最后一段中国某地就是太短,而且镜头是中景固定,还晃动厉害,不然可根据建筑特色来断定,至少南北总该知道。
《电影眼漫游中国》观后感(二):几点印象
异常珍贵。有几点印象:
1. 出境的男人多、女人少。但女人一旦出境,基本上都是衣衫整齐,能够出来被拍到的几乎都是有钱人家的女眷。
2. 北方穷,南方富有。北方出境的多是出来讨生活的苦力,人力车夫,街边的小生意人。看到很多自行车。南方出街的穷富都有,还有很多小轿车。从北到南,京杭运河河道里讨生活的渔家都是及其贫困的人,连帆布都是补丁。
3. 在室外吃饭的人,仅一个碗,难道干力气活的,只能喝粥,吃白米饭吗?菜在哪里?
4. 本片遗憾的都是街景,如果能够拍摄到街边店里面的店主,卖的东西,还有顾客,大概可以看到中国稍富裕阶层的生活。
5. 马路上没有通行规则,没有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的说法,也没有人车分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法,如果说有规则,那就是有路就走呗!权贵不会出现的地方,老百姓也是一团散沙,从来没有公共场所一套规矩,老百姓一直以来就是被孤立、隔绝的,没有自发建立秩序的意识,所以街景中如热锅蚂蚁一样进行布朗运动。
6. 统治阶层,富有阶层估计过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但从此片中只能看到很少的,就是上海那个游乐园,玩耍的都是衣衫整齐,面容端庄,笑容自信的中国权贵、富裕阶层。他们已经穿了西装。
7. 云南少数民族劳动妇女入境,没有裹脚,发饰特别,袒胸露怀,不腼腆,在玉米地干活,健康活波。似乎他们也不知道战争什么的,活的潇洒。
《电影眼漫游中国》观后感(三):【乱谈】上海国际电影节观后的几点感想
■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很难想象那些闪耀的星光其实都来自非常久远的过去。如果我们和它们相隔几亿、乃至几十亿光年,那么我们看到的每一颗星星,其实都是它们几亿或几十亿年之前的模样。这其中的一些,甚至在我们终于能看到它的时候,早已死亡和消失多时,而我们的眼睛此刻所能捕捉到的,不过是它们生前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份影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次抬头仰望时,都是在进行一场超越时间和生死的旅行。
其实,看每一部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尤其是像这样一部电影。
■ 或许纯粹是出于一种错觉,我不敢确定,但我总觉得在影片镜头里出现的那些形象中,20、30年代的中国人要比他们生活在蓄辫年代里的长辈显得相对更松弛和富有活力,但这似乎仅限于城市。而在那些摄于乡村的影像中,如果不看字幕里的年代数字,除了发型之外,我几乎注意不到有太显著的差异。果真如此的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不只是一个世纪之后某会的一句空洞口号了,而那些广为流传的田园诗,也就被证明不过是后世城市人所发明的一种聊以自慰的想象了吧。
■ 观影全程中,身边的一个姑娘至少在一半时间里都在低头看手机,以至于我也不得不在一半时间里都保持同一个手势好遮挡那个刺眼的光源。我瞄了一眼,在刷朋友圈。同时,我也很难不注意到,身前的一个小哥,用手机对着屏幕录了一小会儿之后,就光顾着检视那段视频的效果,对银幕上随后发生的事情便不再感兴趣了。料想也是在为朋友圈的发布作最后的审核。
这确实是一个诡异的年代。看别人在做什么和告诉别人自己在做什么的重要性压倒一切,甚至比做这件事本身还要来得重要。可能有人会把这一切归咎于所谓的“信息焦虑症”,但要我说,这无非是浅薄和浮躁的代名词。如果确有焦虑存在,那也不过是担心别人看出,在朋友圈之外,自己的生活其实乏善可陈。
■ 影片结束,在字幕的最后出现了一个英国的“The National Lottery”的logo。如果不是在说彩票收入资助了本片的整理和制作,那就是资助了整理制作本片的机构BFI (British Film Institute),具体是哪一个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另一个问题:我们的彩票收入都去哪了?即便能在纸面上宣告它们的去向,谁又亲眼看到过它们的成果了呢?
答案想必只有呵呵。
《电影眼漫游中国》观后感(四):按图索骥
作为一个无奈在西方电影教育世界里磕磕碰碰的电影研究学生,简单聊感想。
我不是很喜欢这个钢琴家,水平有点次,我确实s抱着还能再看一遍整个乐队现场配乐的想法大老远赶来上海的,但是上次看到乐队是为一个故事片,所以这样cinema of attraction的典型的早期默片,钢琴solo也是某种惯例。除了有时候快半拍慢半拍,我只有一点觉得这片子到头来(虽然努力在摆脱)但是还是没在放映前的研究这块做得仔细翔实,在苏州的部分,只有一支插曲取自中国原本的音乐,但却是《康定情歌》。其他的比如《长江之歌》,类似正确但颇有噱头,观众此处的掌声也使得气氛很好;《茉莉花》作为结尾也很感人,油然一种“啊,一百年啊”的ending,不言自明,很舒服。
这是中国的早期电影时代,1900s到1940s. 所有这些后世加上去的、研究出来的“主义”都套的很牢。大概念像cinema of attraction和orientalism很明显。比如杂技,少数民族,手工艺,市集,小脚,躲闪的人们,大烟……很标准的研究历史的旁友们会喜欢的纪录片。我父亲跟我一起看的,他的反馈就是“卫生真的进步了不少啊”“中国以前真的很落后啊”“几个人一起摇桨说明是逆流而上啊”“这些人吃喝拉撒都在船上多脏啊——>卫生真的进步了不少啊”。我的某一个观感截然相反,我觉得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城市还是很进步的,那个英国拍的战时宣传片把中国拍的还是相当近代化文明的,1900年英国的女人就可以在大街上骑自行车了说明英国的女权运动当时进行的还算前驱的了,重庆的吊脚楼还真是那么吊啊,云南少数民族的女人们居然发型真的那样(也不过百年之前而已),衣不蔽体(露出乳沟),民风彪悍,打枪那段太好玩儿了,唱京剧为什么唱的俩男的亲起来了……
不过最感慨的还是这种家庭影片带来的非纪录片的一种感慨。有一段是在上海游乐场拍的,拍了一个一家三口的近景,小男孩占的片长还挺长,我忍不住想这孩子这个年纪,即使或者看了这片子也认不出自己了吧?不是和平年代,他小时候对着镜头的一笑世纪后被我们看见,那么他自己后来的命运呢?
我还是怀疑提问环节的是托儿,因为全在同一边,我坐第五排举了半天手也没理我。我想问为什么这电影是这样的顺序安排的?为什么按地点不按时间?造成的anachronism算是一种故意为之的设计么?1900年的北京和1940年的上海(当然上海真的是货真价实的国际都市,比现在有过之无不及)。
FI的主创人员后来在讨论里说关于影片的选择征询了在英国的中国学者,在上海播映所以要保证中国人民得爱它,确实让不少可能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一块的观众大开眼界。但是我的想法硬要定题目d情况下定了一个《按图索骥》,因为我觉得在这种地域为前提的顺序安排下,不免的,像是举了一张地图走了一遍中国。略疲劳。
以上。
《电影眼漫游中国》观后感(五):好一朵茉莉花
人们大概是看重了[电影眼漫游中国]的身世(一部对于20世纪初中国的影像记录集锦片,拍摄者为英国人,类型为纪录片,外加赠送现场钢琴配乐伴奏),上影节的两场放映均座无虚席。纪录片这种电影艺术类型的文献价值是可以与纪实文学相提并论的,这部由英国电影学会发起的属于亚洲影像计划之一的纪录片,宣传的形式与内容都意在某种程度上的回望,这其中包含一种对旧中国的凝视以及一种对无声电影的敬意。
刚刚在法国进行过[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放映的第七艺术很快波及到了全世界。20世纪初到解放前的中国大概可以用风雨飘摇来形容,这一切对于刚刚掌握“影像记录”的西方人来说是独具魅力的。区别于卢米埃尔兄弟对于熟悉生活的简单记录([婴儿喝汤]、[水浇园丁]),自小在西方人认知中就相当神秘的东方完全是另一种看待方式。短短十年间,有人已经把重型摄影机扛到了中国,在城市街头、乡村阡陌间架了起来。
外国人作为“他者”观看一个正在进行剧烈变化的中国,搞清楚立场很重要。正由于[电影眼漫游中国]是由多位前来中国或游玩、或考察的外国人完成,影片既不是[八九点钟的太阳]那类政治叙事,亦不是英雄叙事,更不是类型叙事。镜头给人们展现的是,记录者们好奇心占据较大比重的个人式的观看(区别于是安东尼奥尼式的冷静与犀利),影片随意与独立的视角恰好与今日中国人的观影习惯契合——记录者们有意识的选取自己对于异界的惊叹,颇有些看热闹的意思。
在当时再平常不过的市井生活,经历了时光的沉淀,也散发出陈年老酒的香味。开篇经过染色处理的紫禁城影影绰绰地在大屏幕前显现,静默片刻之后,一段钢琴曲仿佛从那个遥远的年代飘来。这种奇妙的观影感受显然与当今最为噱头的电影技术无关,它们可以说包含了当时中国城市、乡村的各类情状。
看着这些发不出声的中国人一种隔世感油然而生,那些上海街头笑着在镜头前走过的旗袍女人、广州旗楼下吸大烟的男人早已经消失在世界上,他们不知道自己正作为一个时代的瞬间被人们观看与记录着。人们面对西方人与他们携带的重型机器的态度是片中有意思的地方,有些令人发笑、有些令人唏嘘,发笑的是孩子们面对镜头的毫无畏惧,唏嘘的是成年人在搞清楚状况后面对镜头露出的一丝谄媚。
抛开对国民心态的分析,[电影眼漫游中国]给人们带来的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一次需要观众配合才得以完成的对于旧中国的凝视。影片以地域划分结构,再按照时间先后安排该地的记录片段。这期间有1900年上海南京路、1910年清朝末期的北京东四区、1908年的京杭大运河、1920年苏州人的鸬鹚捕鱼法、1927年香港铜锣湾、1928年的颐和园与长城、1929年上海大世界、1935年的湖南邵阳、1936年的广东珠江等。在这些掠过中华大地的镜头中,关于杭州拱宸桥的一段令人赞叹,这段经过染色处理再配合缓慢的运镜显得格外诗意(尽管有些对于人物的彩色处理过于粗糙),宛如身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境界之中。摄录者像是正在乘坐一条悠然飘荡在河上的小船中,江南的水乡就这么随着小船的摇摆在镜头前晃动,这种情状最适宜让人陷入这个百年前的江南梦。这种美感也正契合了人们通常对于江南的美好想象——一个处在旧时代的,未经开发的人间天堂。
影片的伴奏师乔·斯维尼是2013年希区柯克九大默片放映时的现场配乐,如果说影片为百年后的我们营造了一个关于世纪乡愁的梦境,现场钢琴配乐便是让我们陷得更深,连回到现实去的路都忘了。一方面,[电影眼漫游中国]的配乐包含了对无声电影的致敬式怀念,无声电影时代的“无声美学”说的是留有空白给人以倾听艺术的真谛,可以说[电影眼漫游中国]中所有的配乐都是韵律简单,它们作为影片的附属并没有剥夺电影画面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为配合彼时彼景,乔选取了诸如《康定情歌》、《长江之歌》颇有时代与地域特征的乐曲。影片的最后是一段没有记录者名字亦没有时间地点的片段,两位清末打扮的男子单薄的身体像是摇曳在风中,这时耳边传来《茉莉花》的钢琴曲,这般绕梁三日的独奏彻底击中了国人的乡愁与自豪感,伴随字幕出现的掌声不绝于耳。
虽然的确存在让人赞叹的无声电影美学,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眼漫游中国]本身的意义以及话题性早已超出了电影的范畴。西方人对于影片的态度,直接地写进了略显讨巧的现场配乐中。在镜头前那些敏感、羞怯甚至是畏惧摄影机的中国人第一次被外国人“看”了,而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透过带着对于旧中国市井风情的猎奇心态的镜头返看自身时,这期间已经过了另一个风云变幻的一百年。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