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一本由[美] 特德·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到过去|特德·姜的科幻作品是很特独的,简练隽永,回味绵久。讲述时空穿越故事的科幻极多,因为我们总有太多后悔、遗憾的过去——如果能让我回到那个时候,我想我会……这个是所有人都会想像的事吧,乐观的人改天换命,悲观的人蝴蝶效应,而《商人与炼金术师》显然两者都不是,它特别像心理咨询中的精神分析,经常会有咨客在咨询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为这个问题而疑惑:我回溯了过去,了解了过去和现在的关系,理解了内在心理过程,然后又能如何呢?我们又不能改变过去。 是的,就如炼金术师那道神奇的穿梭之门,我们以某种形式“重新参与”了过去,然后会怎么样?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或许都无法改变,不过却更深刻地理解它们。这一次回到过去的“旅行”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我们会知道的事情却“改变”了。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上苍讲述的一个个故事,那么我们既是故事的聆听者,又是故事中的角色。聆听和扮演人生这个故事,我们最终能从中得到教益。
《呼吸》读后感(二):驳宝树
我不太确定本书腰封上宝树所谓的“通向科幻的最深奥义”是什么,也不太明白封面“科幻的诗意”和“全新的逻辑”指的啥,更对封面介绍中“哲学的浪漫”这一短语不明所以。因为在我看来,科幻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在不断变化的概念,我们很难指出其中有一个固定的本质。而我常将诗意看做神秘主义思想和远古巫术在现代的回响。特德•姜的文风精于思辨,与此完全无关。至于我为何不同意“全新的逻辑”这一说法,我会在后文详说。
特德•姜或许是从老选题里寻找些许新切入点。这种精巧的再创新很难担得起“全新”、“科幻新领域”之类用来形容罕见纯原创构想的称赞。他在科幻奖项的受宠或许不仅是他个人层面的创新,更是由于他伸发了之前富有原创理念却不成熟作品的观点。这一类的作者会在当世频繁获得夸赞,因为他们基于现有的观念底层做出些许创新,并把一些以前作者所提出的原创想法推广到更多读者面前。这种做法既获得类型文学资深读者的认可,也让“圈外”读者倍觉惊奇。但是,这种做法也存在弊端。对科幻点子的再创新让故事承载了太多的理念推演的重负,让叙事变成了推理。故事中的人物如同上了发条,在既定的轨道上摆出僵硬的姿势。在我看来,《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将理念推演和叙事之间做出较好的平衡;《呼吸》次之;而《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更偏重叙事(那种模仿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嵌套法和伊斯兰教背景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因为伊斯兰教中的“信前定”与故事的“过去无法改变”十分契合,而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又与时间旅行逻辑的自我涉及相得益彰);而其他故事要么缺乏新意,要么演变成类逻辑推演。
先说一声,书是在豆瓣书店买的,赠送的书签真好用,镂空设计,夹在书里也不影响阅读。
才读完第一篇《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已经决得物有所值。好故事无价。它让我对如何阅读小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面对一个好故事,读者既是聆听者,也是扮演者。好故事让每位读者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我们无法改变故事的走向,但在扮演过程中,我们会收获教益,对于自己过往现在和将来的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之所以引起我的共鸣,因为我和主角有类似的经历,轻易代入这个角色。我也想回到过去,改变它。
当我读到他妻子遗言,就好像天上的她,在借用此种方式告诉我,不要伤心难过,她这一生虽然短暂,但因为与我的相遇,她是快乐的。
感谢作者。
《呼吸》读后感(四):呼吸停止之前
特德姜的新书《呼吸》定价是42,一共有九个故事。双12我在当当上买的价格是19.4,若非因此我一定会气到跳起来,因为其中只有四篇是我没看过的新作品——他的书总是只有一部分是新的。
☆
我们吃饭,我们说话,我们写字,但我们几乎不会停下来思考,吃饭是怎么一回事,说话是怎么一回事,写字是怎么一回事。
而这也是特德姜作品部分落脚点。与其说科幻,你大可把他的书看成哲学作品。
特德姜的作品中一部分都和某一个可预知的节点到来有关:时间旅行者一生的经历从开始就有迹可循;巴别塔的最顶端触到天的一刻我们会回到大地;你在开始正式恋爱前就看见了自己孩子的死因;终有一天大气进入绝对平衡时,生命和思维都停止;我们向过去的自己发出警告不是出于自由意志也无济于事……
如果一切都是注定的,那我们该怎样去开始,去进行,去完成这个过程?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去注视,去接纳着一切发生?
有些答案就在当篇的文章中,读完之后或许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但如果你感到了一丝丝宽慰或平静,那么你其实已经知道答案了。
而剩下的一部分答案就在特德姜的另一些作品中:安娜愿意用很多很多年陪贾克斯成长,哪怕她知道自己永远没有可能看到贾克斯被人类当做情感上对等的伙伴的一天;莱昂内尔承认了自己父亲的理论是错误的,将儿子接回家中全心全意的抚养,用一生去挽回过错;认知变革会无法抗拒的到来,注定会带来很多新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我们应对的态度;奈特收下了那笔不义之财,用它去救赎了丹娜的人生也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这正是特德姜的答案,即使大寂静会到来,即使多世界诠释是正确的,“它也不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决定都会被抵消”。
☆
特德姜的文章不好读,读一会我就要停下来缓缓,缓口气的时候我就吃刚到的风干鸭肉条。风干鸭肉刚入口很像风干牛肉,但很难嚼,吃到最后满口木头渣子,要用茶水才能冲下去。
我很宝贝实体书,书封拆下放一边自己给书芯包书皮,怕手汗使书皱要隔着纸巾才碰书。更不要提把带油的吐沫星子喷到书页上的风险——我嚼鸭肉的时候不敢碰书,只好玩手机。
打开豆瓣首页第一篇是个小说,不坏,就是那种会写的字的年轻人,或者说自认为会写点字的年轻人,突然间脑子里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写了点什么便觉得是抓住了灵感,挤出几句调侃生活无意义的俏皮话就觉得自己要跻身王小波和昆德拉之列。
有什么用呢?我乜了眼一旁的《呼吸》。很快就会被淹没。我又乜了眼《呼吸》。那《呼吸》就更有用吗?
那我又在写什么呢?
《呼吸》读后感(五):Ted Chiang中短篇科幻小说集《呼吸》
科幻小说可以分成两种,常见的一类是太空歌剧,史诗级的宇宙战争描写、华丽的科技背景,与眼下绝无关系的幻想世界,以此吸引读者,毕竟很多人阅读科幻小说是逃避现实本身;另外一类则深挖人性,让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如特德 姜在书中所讲,他不太擅长讲故事,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大场面,他的科幻小说以哲理、发人深思见长。
这是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作者特德 姜的9篇中短篇小说汇编。他这部非常有名的,反思语言与时间的小说被改编成了一部得分很高(但并不是很卖座的)好莱坞电影《降临》。
本书9个故事,在科技背景下,探讨了什么是抚养孩子、成长,什么是人的性格、各种可能、人与自然、信仰与科学、什么是爱,什么是回忆,文字的力量等等一些人性最基本的问题。
也许是因为特德姜是同性恋、没有孩子的缘故,他思考了不少孩子成长的主题,本书中也有体现。
我个人最喜欢最短的那一篇《大寂静》,可能不需要两分钟就能读完,但能让人掩卷深思很久。
一些片段:
能够流畅地探索现实世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出可靠的判断,让别人可以把重要的决策交给他。每一个使人比数据库更加宝贵的特质,一定都是经验的产物。
如果说她在抚养贾克斯时学到了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没有捷径。如果你想创造出二十年的生命所带来的常识的话,那你就得投入二十年。
可是假如你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那么不管用不用‘会忆’,你的婚姻都会有麻烦。
Verba volant, scripta manent. (言语飞逝,书写永存)。
我已经发现了数字记忆的真正优势:关键不在于证明你是对的,而在于承认你是错的。
你们犯过的错误超乎你们的想象。
《呼吸》读后感(六):特德·姜和他的奇迹:在既定的命运中,活出永恒的此刻
特德·姜的新短篇集《呼吸》最近出了中文版,我很喜欢他,想简单梳理一些关于他作品的想法。有微量剧透。
首先《呼吸》这部作品集中有好几篇与《软件体的生命周期》重合,由于姜本人觉得《软》太单薄,就只发行了很短一段时间,现与新作品一起合为《呼吸》。姜的两部作品集《呼吸》和《你一生的故事》(电影《降临》原著),几乎每一篇都拿过世界上的科幻大奖。
姜生于美国的华人无神论者家庭,成长过程中受到基督教的影响,相信上帝存在。成年后,他确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不过即便持无神论,姜仍和宗教有着很深的羁绊,他的作品充满宗教的庄严、与宗教有关的思辨,他能发掘出人类身上被造物主所赋予的神性。他的表达是超越性的,而真正的超越,意味着谦卑。你能感受到他的视角和行文语调,都是既庄严又谦卑。
姜同时也是一个宿命论者。《你一生的故事》和《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这两个短篇内核相似,都是母亲抚养孩子,只是后者的孩子是个虚拟数码体。他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你知道人生不会随你的期待而进行,甚至注定失去,你还会认真生活,照料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照料所爱的人吗?毫无疑问,姜的女主角会坚韧勇敢地走下去。因为爱就是最大的、最根本的目的。
之前写过这一段:《你一生的故事》女主拥有极度的清醒,然后主动拥抱了各种感情,接受相爱的快乐、离别的悲伤,担负日常生活里无数个细碎光点所构成的秩序。她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相:一个极度理性的人,会比一般人更能承认感情,会接纳那些模糊的情绪和感受在她的身体里流动、循环。她平等地,甚至敬畏地看待感情。她在宇宙的规律中超越,沉降,日升月落般地呼吸。这是,真正伟大的人生。
《前路迢迢》《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同样是宿命论的设定。姜的设定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预言故事一样,即试图改变预言的行为都是预言的一部分,必然导向原本的结局。就算可以穿越时空,也不会真正改变人生。
然而与此同时,《前路迢迢》的结尾,主角做出了一句异常有力的宣言:「因为我无法选择。」
我无法选择命运。但我也无法选择违背自己灵魂深处的召唤。我能做的是响应那些召唤——爱,勇气,诚实。在既定的命运中,我仍要活出永恒的此刻。
再谈一点原创性。
英国作家 C. S. 路易斯在《返璞归真》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文学、艺术中,一心想有独创性的人绝不会有任何的独创性,但是,如果你只想讲出真理(一点也不在意这个真理以前怎样频繁地被人讲述),十有八九在无意之中,你就已经有了独创性。这个原则贯穿整个生活的始终。放弃自我,你就会找到真正的自我,丧失生命,你就会得到生命。每天顺服于死亡,顺服于自己的抱负、挚爱的心愿的死亡,最终顺服于整个身体的死亡,全心全意地顺服,你就会发现永恒的生命。」
我自己阅读文学作品时也有一条判断标准:它能否不断激发我更新我自己的写作。通常我会为分心感到困扰,但阅读中的分心却是创造。请注意,激发不是模仿,而是类似蝴蝶效应。特德·姜的小说总在为读者创造这种效应。
有趣的是,姜自己也在采访中谈过这一点。《大都会科幻评论》的编辑李梦琪采访他,说他的哲学观点和写作技法与博尔赫斯很相似。姜是这样回答的:
「当我开始写作之前我没有读过多少博尔赫斯的作品,而且某种程度上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读过。因为一旦读过的话,我可能不会成为一个作家。我认为他的作品阐述了与我完全相同的想法,但他的作品如此之好以至于我可能会放弃讨论这些话题的希望。幸运的是,等到我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我已经足够成熟到理解每个话题总有留给其他作者的阐述空间。」
这就是特德·姜和他的科幻小说。当他写出一篇小说,他就造了一座城,故事的主线就是城市中的名胜风景。但假如你有心,你可以走上那些静谧的小路,推开一扇虚掩的门,发现属于你自己的奇迹。
《呼吸》读后感(七):迷人的特德姜
《呼吸》
谢谢小九给我买了特德姜的新短篇集!我哼哧哼哧马上就看完了!
《呼吸》里新收录的篇目有《双面真相》《大寂静》《脐》《焦虑是自由引起的晕眩》。
其中《大寂静》和视觉艺术家合作有影像作品,18年的时候去psa有事还顺便看了,是当时馆内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品,而我那时候还不知道特德姜……他真的太迷人了……
《双面真相》:这是一个围绕人类记忆为主题的短篇。“会忆”的出现让人们得以摄下自己全部的生活画面,并在之后检索想要的情景。“会忆”逐渐改变着人类的记忆方式,进而注定会影响人类的整个认知方式。
与此同时,特德姜创造了一个传教士和原住民小男孩的故事,与前者并列叙述。当我们有了高科技带来的全新工具,我们对人类记录个人和群体历史之方式的追逐和迷茫,却与古老岁月中的如出一辙,这是特德姜式的诗意。
人类天然的记忆模式,有着淡忘痛苦和美化童年的“功能性设计”,前者帮我们更容易冰释前嫌,后者使我们更确信自身、确信幸福。如果有了完美的记忆,一切会如何呢?
另一方面,我们对历史的阐释总是无法完全客观,且文字史料永远无法再现口传时的绘声绘色、如临其境。在那个殖民时代遥远未来出现的“会忆”,是否成为对于原住民小男孩的困惑,一个迟迟而来的回响呢?完美的记忆对集体而言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脐》:在本篇的世界里,创世那一刻可以通过考古学被定位,本初的树有着中央为实心的年轮,本初的鲍贝也是如此,本初的人类则没有脐,一切为上帝的创世的明证,科学与信仰在此温存地相依。然而天文学的一则发现,却指明地球绝非宇宙的中心,上帝什么也没为地球人特别安排,人必须去自己寻找存在的意义。
自由选择说并不是新鲜话题了,但无年轮之树和无脐之人,没有来处,而是上帝最初的创造,这个脑洞真的很美……
《焦虑是自由引起的晕眩》:读特德姜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是莫名地总能和我当下所想的主题或新鲜知道的科学常识不谋而合……比如《双面真相》的记忆话题,又比如本篇涉及的“混沌理论”。有一种“哇!这个我知道我知道”的开心。
《呼吸》读后感(八):《呼吸》:特德·姜新作简评
译林新版的《你一生的故事》和《呼吸》两本集子收录了目前特德·姜的所有科幻作品。
与上一版《你一生的故事》和《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相比,《赏心悦目》从后者移到了前者中,而《呼吸》在保留后者所有其余篇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四篇新作。其中,《脐》和《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两篇为全新作品,随英文版《呼吸》首发。
这里只小评《呼吸》中的四篇新作。(旧作中强烈推荐《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
《大寂静》
本文的体裁并不是小说,而是作者受邀为一件视频展品所配的文字。“大寂静”指的是费米悖论描述的安静得不可思议的宇宙。这篇微型作品想要表达的是,我们努力在宇宙中倾听可能并不存在的其他智慧生物的声音时,可能忽略了那些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地球上的声音——比如文中的鹦鹉。内容很简单,没有跟视频搭配在一起导致它的表现力打了折扣,总感觉缺点什么。
推荐度:★★★☆☆
《脐》
Omphalos这个词源自古希腊,表示肚脐,也指大地的中心。
本篇讲述了在一个起源与我们不尽相同的平行世界里,一位学者的信仰遭到冲击的故事。她经历了一次类似于我们从地心说迈向日心说一般的信仰危机。
在这个世界里,生命是有明确起源的:中心没有年轮的古老树干、外壳没有年轮的贝类化石、没有肚脐的木乃伊……这些“本初生物”表明世界是在一瞬间被创造出来的。学者与许多人一样,认为是上帝有目的地创造了人类,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最新的天文学发现将会动摇学者的信仰。
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其实也是在某个最初的时刻诞生的,但那个时刻如此遥远,与人类没有任何交集,大多数人对此也并不在意。本篇的设定将这个时刻拉近到数千年前,并设想出种种物证,让上帝创世的神圣感变得真切,当然也让主角信仰的动摇更富戏剧性。
特德·姜擅于不疾不徐地把这样的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令人信服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绝无不成熟作者那种想要把设定一股脑塞给读者的生硬感。于是,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主角最初的虔诚和之后的迷惘,以及如何在内心激烈斗争后仿佛重生一般踏上新的征程。
推荐度:★★★★☆
《双面真相》
2014年雨果奖提名作品。在未来,人们可以在出生时就开始佩戴随身摄像头,将人生经历用视频的方式完整保存下来。“会忆”技术更进一步,让人可以随时从浩繁的视频资料库中调取所需的内容。“真相”的意义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本篇采用特德·姜擅长的双线叙事,用类比法表达主题。一条线由“我”讲述自己受“会忆”影响的亲身经历,另一条线讲述欧洲殖民者给非洲部落带去了文字。
与口口相传相比,文字记录更能经历时间的洗礼。非洲部落里的一个年轻人摸索到文字的奇特之处,并学会了使用它,最后却要面临文字记录与口头传言相悖时的抉择。
与之相似的,是记忆与视频记录的关系。“我”并不是一个“会忆”的使用者,因为工作需要试着使用了一次,却惊骇地发现自己的记忆与视频记录之间巨大的偏差。“我”必须去面对它,去弥补因错误记忆而造成的伤害。
这篇作品设想了“会忆”这种革命性技术,并通过类比来深化它的意义。特德·姜并没有从宏观视角上阐述新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革新,而是通过一些代表性的个人经历来讲述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毕竟,技术奇点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中的每一个人将要面临的未来。
推荐度:★★★★☆
《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
最初看见标题Anxiety Is the Dizziness of Freedom,以为是《地狱是上帝不存在的地方(Hell Is the Absence of God)》的姊妹篇。并不是。不过这种标题措辞可以说是姜式风格了吧。
本篇的主题是特德·姜作品最常涉及的自由意志问题。这次他又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在这个世界中,平行宇宙是存在的,并且可以通过“棱镜”装置与其中一个平行宇宙建立连接并交换信息。
本篇同样鲜少直接描述棱镜带来的社会变革,依旧是聚焦于个人:如果一个人做出或好或坏的不同抉择时,会产生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他应该为自己的抉择承担道德责任吗?换言之,必然有一个宇宙中的“我”会做出坏的抉择,这是物理学的量子特性使然,并非“我”的个人意志,所以“我”并不该为之担责。
作者讲述了多个角色的事例,站在不同的立场进行辩论。我很喜欢其中一种论点:既然必然有一个“我”做出了坏的抉择,为什么那个人不能是“我”?这种巧妙的开脱形成了一种自我指涉,是“我”的抉择造成了平行宇宙分裂,而平行宇宙分裂的预期又在反过来影响“我”的抉择,耐人寻味。
本篇采用更加复杂的三线叙事,其中两条分别以两位主角为视角,另一条起阐述设定的辅助作用。剧情的完整度比前两篇更高,两位主角的动机和经历跟主题的贴合度也很高,并且最后还有一个阳光积极的完满结局。本篇完全满足了我对特德·姜新作的期望。
推荐度:★★★★★
《呼吸》读后感(九):关于科幻,说一些不好听的。
一、关于当代科幻
这个时代的科幻无疑有这个时代的内在要求和驱动力,那就有了这个时代的难题和路线。精品科幻毕竟还是太少了,远不能跟黄金时期相比,这当然是遗憾的。在科幻下属的几个大种类已被开拓多年的情况下,如今的科幻总给我隔靴搔痒的不透彻感,而有一些迷障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出现。
比如我发现这个时代的科幻作品变得执著于原子世界的陌生化和未来化,即便是一些写过好作品的大家也在走这种取巧的歧路,我不认为这是好的方向。套上VR、5G、区块链,或者其他新词汇,并不会让一篇故事因而变得得到科幻的本质,反而疏远了科幻的一部分真谛——立于/借助科学和事实,做离奇远大的梦,并且从而传达关于思辨或美的认真思考。
科幻没有软硬的强分别(的必要性)。(当代)(中国人的)时代精神过于推崇科学,所以很多科幻文艺作品用“硬科幻”一词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事实上往往是套上了各种术语的糟糕故事。去掉那些花花绿绿的装饰品,最后留下的是没有诚意或者没有才华的传统文本。而且这种文本的确只是对早有的前人优秀之作的“拙劣模仿”。
很多科幻作家在幻想方面不能够出彩,就想显示“科学”的一面,这就把科幻一词做了割裂,文本就背离了真挚。而“任何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每天都会在静默中向自己作出的古老的承诺,那便是:忠诚”(加缪语)。
二、关于特德·姜(本书)的科幻
特德·姜的科幻,在第三部分做得好(我很不乐意把我最青睐的科幻文学作为文艺批评的对象并且还给出生硬无趣的理论支持),也就是他传递了思辨和美的个人思考。但这也是偏科的,与其说偏科,也许用“重心不稳”“文本失衡”这样的词语会更不带有多余感情色彩。
1.首先是前文指出的通病,执著于陌生化和未来化。比起中国大陆的科幻文学,走“强行科”的路线,特德·姜用了另一种方式——讲述不在我们这个世界线上的故事(强行幻)。
比如说第二篇《呼吸》,并不好说作者写了“我们的未来的事”,而应该说它完全发生在作者构想的另一个世界里。再如第一篇寓言风格的《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也不好说是作者设想在我们的世界的过去,而应该说它发生在另一段时空,拥有跟此处世界截然不同物理规则和全球历史的地方。同理,《达西的自动机器保姆》看似是构建在“过去的”故事,其实是构建在“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这种笔法是走捷径的:作者无需也无意于对那个世界负责。他不会去补全故事之外的那个世界的任何其他信息。用简单的话说,他没有立足/借助科学和事实(科幻的第一部分要求),而是几乎径直地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了。弊端是造成了很虚、泛的感觉,难以让读者达到高度的共情和沉浸,余味有限。而这些弊端在我看来是难以忽视的,我绝对不认为他的故事“瑕不掩瑜”。
2.其次是幻想的有限。这也许达不到“怪罪于谁”的程度,但正如我前文说的,去掉装饰后只是庸常的重复,这本身就是不能使人乐观的业内现状。
例如《前路昭昭》,无非是哲学方面关于自由意志的头脑风暴和思维实验的一个变体。而短文本身水平很低,作者自娱自乐倒还好,拿来作为出版文学肯定是不够格的,甚至还不如直接写成一句话“有一天市面上出现了一个机器,但凡你想要按下按钮,在你按下前灯牌就会亮”,就把整篇文章该讲的都讲完了,其他的都是多余的,读者自己能补全更多的想象。说“实”了就变得冗长无趣,即便它的体量依然是小短文。可是即便说“虚”了,也并没有为人类幻想增添什么有益,还不是对前人的模仿吗?
再如《大寂静》,讲的就是标题:费米悖论,再加上了科幻的老主题之一:身边的动物/平常的世界有人类不知的完整社群。这两者强行加起来并没有任何好处,对任何一方面都没有进益。
很多编剧或作家使用双线结构或者双向叙事,结果没有做好。很可能他们常常是单向也做不好,所以才想着用另一个东西来弥补一下,当然最后也搞得很烂,不过至少给一部分人留下了“其实只从一个角度做应该会做好的”的错觉。这种(试图)弥补心理适用于众多“采取了两种东西杂糅的方式”的情况。
3.隐喻粗浅,思辨浅尝辄止
一个好的文本,并不是要求它隐喻多么高超,但它的隐喻至少应该不显山露水到一望望到底的层次。好的隐喻在于四两拨千斤,虚中见实,虚实相生,贴切且美,新而发省。科幻这个题材在我看来是比惊悚、恐怖、悬疑、推理,都更能做好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就在它的真谛上:借真实讲幻想,抒发思辨与美。
特德·姜的隐喻有些过于直白了,几乎直接把话说完了。文本本身如此,每篇的后记更不好。我非常不认可收录后记的做法。后记里作者讲了每一篇故事的灵感和写作目的,看上去是满足了读者对作者思考这一部分的窥窃欲,实则是害处。
艺术领域要懂得神秘感,过分暴露在公众面前只会使这种神秘感殆尽。“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是欲拒还迎、故作姿态,而是爱惜羽毛、懂得节制。你让观众/读者什么都看明白了,让他们发现你也是凡人(尽管某种层面上可能人人都有平凡的部分),无助于文本魅力的提升,只会过度消耗作家人格和作品艺术价值。
三、关于我对未来科幻的预测
首先一个武断的结论: 短篇科幻在当代可能是冒险的。短篇有短篇的限制,容纳不了很多的戏剧张力、细节填充、文笔徜徉,而在科幻的大主题早已被开拓多年的情况下,重复旧作是亵渎和浪费,写出新意却需要更多文字来夯实。所以短篇的确是不讨好的,当然我从来不否定短篇有短篇的风度和益处。
其次是我给出一条可行的路线:跨学科内化。先是跨学科,显然世界变得更加复杂了,新兴学科越发走入各社会阶层的视线。使用跨学科的方式并不是以偷懒为目的,而是未来的趋势,正是因为社会分工、学科细化,所以才要把其他学科融入科幻,就如同这些学科本身正在进入我们的世界。
然后是要内化。仅仅套上学科滤镜是对文学的不尊重,偷的懒都会被懒偷回来。比如《脐》套上了生物学、天文学和神学色彩,但融合得很不好,各自为营; 《达西的自动机器保姆》加入了儿童教育学,但比例失衡,没有文学的质感。在这本短篇集中可以发现作者多次展示了跨学科的意图,可是没有内化,变得分崩离析。
我指出两条可走的跨学科路线:心理学和语言学(尤其心理学显然是顺应时代流行的大趋势之一)。两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同时又是近年来的新学科:认识你自己是古来的智者恒言,语言是贯穿人类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比起趋势/方向,我更想用点突这种构词,从这个点做突破,然后内化这本学科的一部分真解,将给下一个时代的科幻文学注入新力——我完全可以在此预言。况且这谈不上什么灼见,阿西莫夫的《基地》不仅可谓先见、远见,甚至比远见走得更远。
四、其他
1.风格和风格化是两件事。艺术创作者当然可以也应该发展和使进化自己的风格和路线,但不能只是给自己做一个模板然后复刻,这样的模版不啻艺术坟墓。
2.对通俗/类型文学作家来说,取巧的办法是在文学形式上做突破。毕竟文本本身太俗了,内容救不了就救一下形式吧;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对文本的传统要求在目前看来仍然是正当且必要的。
3.科幻文学也是文学。文笔是基础功的一部分,类型小说并不能放弃文字功夫。
4.我知道科幻很难但是不要过度营销。是好是坏,不会因为营销就改变的。这本书消费了《黑镜》,而国内的科幻圈抱团取暖加上消费刘慈欣:你卖得再好也不代表书好,反噬效果也许不反映到销量和口碑上,但是绝对会使整个中国科幻中毒。
5.说了很多批评特德·姜的话,我认为的确有必要表扬他好的部分和意识。这本书里我评价最高的是《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其次《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从体量上看确实要中篇才能承载更多思考)。
前者对“自由意志”这个老课题做了一些新的注解,故事本身是过关的,立足于我们的世界,跨学科心理学,借助科幻母题之一的平行宇宙。
后者提到了对数码生命(可以类比到传统命题的人工智能)的争辩,比起老生常谈的“是人还是非人”,作者展示了“近人而非人”的态度,我比较欣赏这个概念。
《双面真相》的核心观点是“事实和真相”的不同。跨学科在“搜索引擎”和“文明演进”的一部分,具体表现为“强搜索/自由搜索/真搜索”和“口承-文字-视频”,这个概念是有新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