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解剖图鉴》是一本由[日]苫米地英人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继续是贴满满标签贴的纸书之前很喜欢一部美剧叫Lie to me,里面的男主是个根据观察者的脸部细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证明观察者说的话是否是谎话。除非是面部已经没有表情,身体也没有应急反应的人,正常人应该逃不过情绪的外在表达吧~我对如何控制自我情绪非常感兴趣,并为此细心研读了《情感解剖图鉴》。
——————
本书作者苫米地英人深刻发现,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会因为外界因素和内心反应而释出不同的情绪。事实上,情绪不受控制。
他还把情感划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去展开谈论,分析情感产生的原理。
『在大多数情况下,情感与大脑的原始部分(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以及与之相连的海马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脑对于信息处理的流程⭐书里面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值得深思的。关于定下“现状之外”的目标,能有助于人们免于过度失望/伤心/难过/后悔:
当人们自身把工作目标或者生活目标定在“现状之内”的话,倘若目标没有实现或是在一段时间内看不到目标的尽头,人们容易因此而失望/伤心/难过/后悔/懊恼。
反之,当人们把工作和生活目标设定在“现状之外”,比如“我想当作家”或者“我想成为优秀的旅游达人”这种长远的需要一步步拓展的目标,人们不会因为短时期没有达成目标而丧失信心,反而会想一步一脚印地朝着目标奋进(职人大都很有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信念)。
将目标定在“现状之外”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很受用,一方面它能鼓励我多拓宽自己的见识面,试图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它能锻炼人持续性发展,而不是仅仅立足于当下,而是展望未来。
其他情感。本书除了非常详实地谈到人们日常产生和碰到的情感,还提及了很多其他情感(比如现代人常说的罪恶感、无望感和无力感等),将情感剖析得十分全面。
《情感剖析图鉴》不光是各项情感图鉴,还是对症下药,针对每种情感进行剖析,并给予合理的控制情感的方法。作者苫米地英人不仅剖析情感,还写下良方。值得推荐。
当妈的人都会发现,小孩子除了吃喝拉撒最难搞的是情绪问题,于是现在有好多绘本来引导孩子,家长也期望他们能成长为一个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的成人。然而,作为成年人,需要管理的不仅仅是情绪,还要面临更多的情感,如何认清自己的内心,如何掌控自己的情感,这本《情感解剖图鉴》会带给你崭新的认识。
作者苫米地英人认为,从小就被情感折腾的我们,要把情感作为娱乐来认知,将视角置于一定高度,就能够做到更为抽象的“高维度思考”,这样就能随心所欲地操控以往不受控制的、令人困扰的情感了。
例如,作者说如何控制愤怒和怨恨的方法之一是思考如何报复。乍一听,这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啊,更别说还会触碰法律的红线。对此我感到非常困惑。
好巧不巧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很逗趣的小说《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一个小学老师罗伯特从小就被欺负,为了能够报复小孩,最后立志成为了一名老师。结果噩梦并没有结束,顽皮的孩子们让他在37年的从教生涯中备受挫折。终于忍耐到退休那一天,罗伯特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他磨刀霍霍,跃跃欲试,要对曾经给予他伤害最深的三个孩子实施打击报复。
第一个孩子乐康在公开课上故意用数学题为难罗伯特,导致同学手上,听课的督导老师骨折;第二个报复对象是对姐妹,她们设置机关让罗伯特被水浇了个透心凉,还拿走了他的衣服;第三个马赛克毛毛破坏了罗伯特的求婚,导致他独身一辈子。
无论谁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打击都会给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大脑都会发送“自己受到攻击”的信号,于是就会产生愤怒的情感。愤怒的情感一直持续就会转变成为怨恨。
我好奇的却是带着如此深重的怨恨的罗伯特老师,是如何兢兢业业工作了37年?不仅和同事们相处愉快,也没有危害社会。对于怨念重的人来说,你仅仅告诉他不要成为整天心存怨恨的人根本没有用,我发现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帮助他思考如何报复。
当人处于愤怒状态的时候,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作用会进一步加强,导致视丘下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种神经物质会让人不高兴。同时,大脑中的前额叶也会被抑制,智商下降无法冷静思考。
罗伯特老师每当遭受来自学生的伤害时,便会思考如何报复,同时憧憬着报复实现的那一天,这样的憧憬让他坚持了37年。为什么思考如何报复可以控制愤怒的情绪呢?
因为当我们思考的时候,负责思考的前额叶就会活跃起来,而主管情感的大脑边缘系统就会变弱。前额叶活跃便会抑制住愤怒的情绪,而且认真思考如何使用复杂的手段来报复让自己愤怒的对象,更能充分地开动脑筋,愤怒的情绪也就慢慢地恢复平静了。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这应该是通过分散注意力来达到平复心情的办法,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科学的解释。而且“思考如何报复”不代表要采取报复行动,情绪得到所需要的纾解,更没有实施报复的必要了。
这个方法让我深受启发。以后小朋友回家再愤愤不平地告诉我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我就可以让她自己去思考怎么报复欺负她的人了。
《情感解剖图鉴》详细解剖了人类的37中情感,用简单的文字和幽默的配图解释他们的由来,提供控制它们的方法,一点都没有心理学读物的艰涩难懂。而且不要以为我们只需警惕那些负面情绪,积极的情绪也是需要留意的。很多不法组织就会利用激发人类体内多巴胺和血清素的方法给你带来幸福感,从而操控支配你。
不过,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情感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只要处理得当,我们就可以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享受内心涌现的情感啦。
《情感解剖图鉴》读后感(三):你是在掌控情绪?还是情绪操纵了你?
打分: 三星半
被《情感解剖图鉴》吸引,完全是出于封面。复古、简单又搞笑的画风,配上新媒体潮流里常说的「图鉴」二字,实在令人觉得这应该是一本解决情绪问题的轻松小书。
恐惧也好,嫉妒也罢,我们往往以为情绪依附于我们,殊不知反倒总是被情绪所控。
如何理解情绪?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绝非易事。
在书里,作者把情感分为了两大类,消极情感与积极情感两种。以他的看法来说,消极的情感对如今当代的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需要,而积极的情绪也并不代表着皆是美好。
那到底怎么能够不被情感所左右呢?
一句话——“把情感当做娱乐”就好。
总之呢,作者把脑部科学知识与社会学、人类学结合,告诉你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同时还根据每种情绪给你提出了2~3种解决方法,也算让人面对自己复杂的情绪之时,有了一些头绪。
【消极情感】
案例1:悲伤
谁都难免有个悲伤心痛,想要痛哭流涕的时刻,比如分手的时候?被炒鱿鱼的时候?
如何解决呢?
1.预先接受“导致悲伤的信息”
比如面对与至亲的生离死别之时,如果你提前接受了“世事本无常”的事实,可能会稍微好受一点。
比如得知自己得了重病,如果你提前接受了“人终有一死”的无奈,可能也会稍微接受度高一些。
2.用力悲伤
悲伤到极致,人体最终都会产生令你镇静的血清素,大脑会重建已经崩溃的信仰体系。
比如亲人的离世可能会让你崩溃数日,但最后你也会接受此人已经不存在的事实。
3.滞后悲伤
比如失恋,转身投身于工作,暂时把失恋的痛苦缓一缓放一放。这会让大脑延迟处理导致悲伤的信息,之后你的悲伤程度就会得以缓解。
案例2:自卑
如何解决呢?
唐朝以肥为美,现在也瘦为美,说到底这些标准都是幻觉,还不如做好自己就好。
2.将目标设在现状之外
与其把目标设定在“一定要在公司出人头地”的现状内,不如设定为“我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抛弃现状内的价值标准,并对自己做出“我有达到这个目标的能力”的正面评价。
以上只是书籍里众多例子的两个,配以超级搞笑可爱的插图,会让人认知情绪的时候,不再那么严肃。
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很多消极情感,其实都是社会造成的错,比如让你相信社会准则,就是会了更好地奴役你。
不要把这本书看得太重太深刻,把它当作只是一本让你重新认识情绪的幽默小书,这么来看,反而会给你带来惊喜。
《情感解剖图鉴》读后感(四):了解情绪,也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头脑特工队》引言:我记自己曾经看过一部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故事的主人公是人类的五种主要情绪:乐乐(快乐)、忧忧(忧愁)、怕怕(害怕)、厌厌(厌烦)和怒怒(生气),它们主宰着小女孩莱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然后由此引发的一连串闹剧。
之前看动画,我们被逗得哈哈大笑,可是现在想来,自己不也是经常被情绪支配着,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乐极忘形,生气的时候口不择言、悔不当初,紧张的时候浑身哆嗦、发挥失常,难过的时候泪流满面、无力回天。
我们总是说要做情绪的主人,可是不了解情绪的触发原因,不懂大脑是怎么处理这些情绪的,不明白怎么疏解情绪,只是大声的喊口号是没办法掌控自己的情绪的,于是我发现了这本书――《情绪解剖图鉴》。
《情感解剖图鉴》关于本书《情感解剖图鉴》以图鉴的形式,给我们一种全新的了解情绪的角度,它把所有情绪分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两个章节,分别进行阐述,让我接触到了一个崭新的处理情绪的办法,那就是“把情感当做娱乐便好”。
不为情感所动,把它当做一种“娱乐”或是“人生刺激”来品味,只要愿意这样去想,不把消极情绪当做人生包袱,急着甩脱,将视角放置于一定的高度,就能够随心所欲地操控以往不受控制、令人困扰的情绪了。
而这些说起来特别抽象,我们就举个例子,理解情绪产生的逻辑,以及如何控制它们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头脑特工队》关于愤怒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脾气很好的女生,轻易不会生气或愤怒,但是现在我才知道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还不够,我只是一时没被人戳中爆点,只要有人抓住我的弱点,轻轻一击,我就会爆了……
愤怒其实并不好,容易出现血压上升、心跳加速、情绪亢奋,进而智商下降,无法冷静思考,进而口不择言,作出无法挽回的事情。
书中描述了愤怒的原理、诱因,以及如何控制愤怒,这个应该就是大家特别想知道的了。
第一个办法:降低愤怒产生的可能性,比如导致愤怒的事情发生时,闭上双眼进行深呼吸或者冥想,让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等着情绪慢慢平复下来,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只能用于一般的愤怒状态,高层次的愤怒,建议采用第二个办法。
第二个办法:思考如何报复,比如想象一下采取什么样的说法,跟什么人说有关对方的过失,最能让对方尴尬,报复的手段越复杂越好,其实这有点像自己在大脑里YY,不需要真的去实施,心情也会变得很高兴,愤怒的情绪也就会随之消失了。
这本书还有许多精美的插画,结合文字看下来,整个人都被治愈了,我在一个个情绪里穿越,妙趣横生。
其实不论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我们对于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正常反应,与其说掌控它们,我更多的觉得是理解它们,懂得它们,接纳它们,和它们做朋友,这大概就是“把情感当做娱乐”这句话的终极奥义。
End。
《情感解剖图鉴》读后感(五):与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
在我过往的工作和生活中,或因能力不足,或因吃亏不够多,时常为情绪左右,我也很清楚,良好的情绪管理对一个现代人的确很有必要。但我不知道该怎么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把这些问题交给时间和成长吧”,似乎是一个迫不得己的万能解药。
直到当翻开这本书时,我发现其实,情感,可以用脑科学的角度来理性“解剖”,并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试着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比如,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大脑会收到刺激大量多巴胺和内啡肽,这是喜悦和快乐的化学来源。同时,书中也给出来与它相处的办法。一方面快乐的情感可以让你更专注、更投入的做一件事情,让成功变得更容易,所以它是检验你给自己设定目标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准;但同时,由于多巴胺对中枢神经的刺激作用,也会引起对法律和社会准则的破坏,例如,酒精、违禁品、婚外恋等都可以引起大量的多巴胺刺激。
道理虽然简单,但真的是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情感的控制方法。在这里我挑几对很典型的情感概括一下。
当收到外界的负面评价时,往往会产生悲伤或愤怒两种情感。如果对自己评价过低、认同错误在自身就容易悲伤。反之就容易愤怒。
【悲伤】
悲伤情感会让人体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它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长时间处于悲伤状态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所以我们需要掌握控制悲伤的方法:
1、做好危机管理,给自己打个“预防针”。
2、流泪可以促使人分泌血清素,血清素可以使人放松,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3、通过处理一些优先级更高的事,来延迟悲伤的到来。
【愤怒】
愤怒情感会使人失去冷静的状态,降低判断力。同时现代社会里常常没有留给愤怒情感的空间,工作中的愤怒情感往往造成不良后果。
控制愤怒的方法:
1、闭眼深呼吸,放松,利于血清素分泌。
2、刺激大脑前额叶的活跃程度,间接抑制主管情感的部位。简言之就是发挥大脑思考的作用。作者建议是,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报复对方,而且越具体越好。当然并不是真正要实施。
当遇到威胁,或事情发展超出能力界限时,人会产生这两种情感。
面对迫在眉睫的危险,产生的是恐惧,时间相对较短。比如,面对人身伤害,面对被开除而失业。
如果是还未发生,预感未来发生的危机,会产生不安,不安的持续时间较长。比如,担心毕业后可能找不到工作,担心手术存在失败的可能,担心做过的错事被人发现。
【恐惧】
恐惧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生俱来的原始恐惧,但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常见情感。因为基本上不存在的狩猎、饥饿等威胁,而火宅、交通事故等都有应急措施。
现代社会中的恐惧对象,往往是另一种,抽象度更高的恐惧。比如辐射、社会评价等。
1、原始的恐惧是不必要的恐惧。比如,面临失业的恐惧,其实与潜意识里对饥饿的恐惧有关。如果理性的想,其实是不构成威胁的。
2、从自身抽离,客观地去观察自己的处境。从科学角度讲,这是一种分散大脑注意力的办法,通过激活脑前额叶的区域,降低其他部位的活跃程度。
【不安】
不安这种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只有人有这种超越时间的预测能力。
所以需要充分调动大脑前额叶(其他动物不发达的部分)来消除不安:
1、制定详细对策。
2、试图改变对事物的原有看法。比如,原来认为在大公司上班才是正道,可以试着给自己传输一种“在小公司上班或自由职业也是一种活法”的想法。
3、从身体上抽离,通过离开那个场所,如出去旅行,来缓解不安的情感。
4、从心理上的抽离,定期做客观的自省。
【后悔】
后悔源于人可以虚构一个接近现实世界,也是只有人类独有的情感。后悔的情感往往没有建设性,可以说百害而无一益。
避免的办法有:
1、对现实世界的良好评价,提高对自己的评价。要相信,现实永远是自己不断进行更好选择后,得到的更佳结果。
2、坚持做想做的事。后悔往往是因为自我评价过低,而以他人意见为标准进行了选择,所以无法消除“如果xxx就更好了”的想法。
3、着眼未来的选择,才是更有建设性的做法。
【不满】
不满源于欲望与现实不匹配。不满情感分为两种:
1、对他人的不满。这样的不满应尽量避免,放弃“自己绝对没有错”的想法,对他人保有同理心。
2、对自己的不满。不满是改变的良机,可以好好利用,而不是单纯去消灭它。
方法是设定一个“现状之外”的目标,然后去执行。注意,这个目标既不能是屈从于别人的价值观,也不能是维持现状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自卑、优越感、荣誉感都是源于社会等级序列的,是值得警惕的情感。
【自卑】
自卑是一种社会化情感,是自我评价较低的表现,在动物身上是没有的。
自卑会被人利用,作为操控人群行为和保证社会运转的工具。
【优越感】
优越感是在人与人比较中产生的自我肯定。
避免陷入优越感:
1、世间没有绝对标准,评价也是多种多样的。
2、避免幸灾乐祸式的优越感,是自我评价较低的人产生的自我肯定的错觉,应提高自我评价,多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
以上就是从书中提炼的我比较关注的几点。这样看来,是不是有些过于理性了?对待情感,不应该用更感性的态度吗?
其实,理性与感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他们而是彼此相互滋养的关系。与理性对立的是,应该是矇昧;与感性对立的,应该是麻木。与自身的情感良好相处,不被不良情感左右而影响生活品质,才是情感管理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