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是一部由罗颖鸾 / 杨骊珠 / 王悦阳 / 郑苏杭 / 刘倩瑜 / 彭欣执导,朱岳 / 俞国林 / 范晔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类题材我是很喜欢,也很希望以后有更多。但这里要泼一泼冷水,要看清总的来说与一流纪录片是有明显差距,看完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导演对着力点有点把不准,该用力展现闪光点的地方一笔带过,尿点却随处可见。目前看完首集,我不知导演到底是在说书还是说人?我知道导演想展示这些书都是靠编辑的努力而面世,但焦点偏了,这样拍题目就要改为《但是还有编辑》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二):感谢每一位铸书匠
很早就期待有一部属于出版业界,文学-纯文学类的纪录片。如今我如愿以偿,酣畅淋漓地看完了第一集。文学产业的现状,与社会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是编辑行业还是校对出版,亦或是文学翻译,凡在这个行当里的勤恳者都该是我们敬佩的猛士。所有读者也因这些猛士而收益,所以我们可以说一本好书的内核是作者对世界感知的精粹,而外因即是把这本书呈现在我们目前的猛士们所铸就的。 感谢每一位铸书匠,多谢款待。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三):【但是还有书籍】这片有毒!!!
胡歌的配音,胡歌本事也是喜欢读书的,记得从报道上看过胡歌的采访报道,胡歌送人东西一般都是图书卡或者书,而且胡歌本身也喜欢读书,所以选胡歌当配音真的是非常合适的,爱书人给关于书书的纪录片配音,妙啊妙啊。
这一集主要是讲编辑的,他们坚守文化的阵地,编织着思想的载体,从一字一句的校阅,到挖掘优秀作品,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却意义非凡
后浪-朱岳 朱道长,我还有他的限量铭印书《蒙着眼睛的旅行者》,大佬推荐过给我朱道长的书,说是当今中国臆想小说写得最好的。顺便从剧中种草了一些书 《往事与随想》《寂寞的游戏》《雨》,还看到朱道长主编的项目火之组包括《大河深处》《隐歌雀》《迁徙的间隙》都是最新的新年轻作家写的,当时评鉴有幸读过《迁徙的间隙》记忆犹新。
中华书局-俞国林,中华书局一直是古籍的大佬级存在。“板凳一座,一辈子冷”编辑就是要坐得住,尤其是古籍整理编辑,哪怕坐冷板凳。啥也不说了,小时候新华书店的镇店之宝就是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至今在我心目中也是!种草书籍:《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dì
看到去找郑天挺日记出版前后,包括整理,发现珍贵资料,眼里有光,眼睛都亮了的那个画面,真的很感动。
西南联大还有一本《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翻译者-范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好译者真的很难得。《万火归一》现在是《南方高速》,尤其是翻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记得是南海出版社的
未完待续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四):书籍信息(持续更新)
第一集 书海编舟记
《往事与随想》(回忆录)
【俄】赫尔岑 译者:项星耀 后浪出版后浪图书出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801
《寂寞的游戏》(短篇小说)
《度外》 (短篇小说)
黄国峻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12 P336
《雨》(短篇小说)
【马来西亚】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3 P272
《白天的房子 夜晚的房子》(特写、故事、随笔片段集结而成的多层次多情节小说)
【波兰】Olga Tokarczuk 译者:易丽君 袁汉镕 201712 P432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日记中记载了许多体现当时生活的信息,细密详明)
郑天挺 俞国林点校 中华书局 201801 P1364
何炳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3 P481
《万火归一》(短篇小说)
【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译者:范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06 P205
《八十世界环游一天》(文集)
【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未找到相关图书信息)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顽皮的,文体上难以归类的作品,短篇集)
【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译者:范晔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1 P159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06 P360
【西班牙】路易斯·塞努达 译者:范晔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8 P216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五):做一个进击的快乐的分裂的编辑吧!
中间一度有点眼眶发热,尤其是看到文学编辑朱岳老师在的那一部分的时候,觉得那就是自己在没有做编辑之前对编辑的想象,这种想象扔持续到现在。
这次,终于不再是《编舟记》,不再是《重版出来》,不再是《校对女孩河野悦子》,是真实的我们的出版业纪录片。
刚看了第一集,有点出乎意料。
“精神恍惚”的文学编辑朱岳老师丧燃的开头瞬间好感;中华书局的俞国林老师又把视野拉回到印象中一丝不苟老编辑的样子;第三位不是编辑本编,却是与书的出版密不可分的角色之一——译者,出镜的当然也是见到就要惊呼“啊!是他!”的范晔老师。还有豆瓣书店的老板也客串了一把。
颇有好感,决意要追。
选题真是好。这个话题要是没拍好,必定是遭人诟病的。而导演和编剧把“书籍”的外延扩大了,不是单纯讲编辑,而是讲述跟书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人的故事。毕竟,是人把书变得更美好,书又把人变得更美好。
两个字——分裂。
一边调侃自己头秃,
一边对着镜头问:“这么多书,是不是有点傻啊……”
出了新书还会亲自背着去书店,跟老板日常寒暄后突然掏出三本新书介绍,充分演示编辑的分裂日常——不遗余力地挖掘新作品,不择手段地推销书。
这种隐秘的快乐,可能是看稿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冷知识,可能是审稿的时候给原作润色提亮了不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可能是给新书想了一个超赞的书名深感要大卖,可能是跟作者/译者沟通的时候因为自己付出的专业和敬业获得了对方内心的尊重和认可,可能是发掘了一个新选题新作者而后广受欢迎,哪怕没有人认可也因为在文字里获得了某种神交而神清气爽。
这种快乐又是短暂的,因为焦虑常有。一方面书稿浩繁,没有时间让自己停留在上一份快乐中,必须赶流程赶进度,不看稿的时候十有八九脑子里也在留意选题。另一方面是编辑总害怕出错,殚精竭虑字斟句酌的时候比洋洋洒洒的时候多,就算自己排除了那99%的错误,也会被1%没发现的错误挫败(怎么说呢,容错率低这一点真的很挫伤创造力)。再有就是,一本书基本上从选题策划阶段就开始令人头秃:焦虑会不会受老大认可而点头同意做,焦虑会不会受大众喜欢而买单,焦虑报价,焦虑同质化,焦虑贵了没人买,焦虑便宜了要亏。做冷门书的肯定焦虑,自己吭哧吭哧做的书,总还是盼望有人买有人看的。做畅销书的也焦虑,焦虑下一本畅销书有没有10万+,焦虑别人评价自己 “只会迎合大众”,明明自己也是有着出版理想的……
以及,大概,每个编辑都不曾放弃自己出书的梦想吧!虽然日子还是一天天过,稿子还是一天天看,会一直安慰自己,也会激励自己,总有那么一天呐!
看了其他一些花絮和预告,下面几集应该有儿童绘本创作者蔡皋、熊亮,期待~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六):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还是有书籍》纪录片,在BiliBili独家播放,共五集,每集25-30分钟, 12月11日(昨晚)开始播放,每周三晚19:00, 由哔哩哔哩和北京小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但是还是有书籍》出处:
(图源:蘑菇酱) 前几期预感篇,在蘑菇酱朋友圈看到有布衣书局胡同老师的经典答谢词:感谢感谢,感谢花钱哈哈。 今晚在贵阳站看了一半,K739检票,上车,继续看,纪录片大概讲了三人,俩编辑一译者,后浪文学编辑朱岳,中华书局编辑俞国林,《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每个人都值得做一个深度挖掘文,但是由于时间或精力关系,个人算是以报书名的形式试图贯穿他们的脉络。 (一) 朱岳,作家,编辑,豆瓣秃头会会长等多个头衔。 作为作家的他,作品有《蒙着眼睛旅行》《睡觉大师》《说部之乱》。 误打误撞应聘公司法务变身为编辑,作为编辑的他,多年后推出后浪·华语原创文学丛书,其中黄锦树《雨》,袁哲生《寂寞的游戏》多部作品入选前几届单向街文学奖年度好书/新京报年度好书榜,今年第五届单向街文学奖亦有《度外》《王考》获得提名。 更多详情可阅读做书公号关注朱岳豆瓣号文章:我们分到了土地。 (二) 长得像明星王迅的俞国林觉得,成为一名好编辑,除了需要有渊博的知识,甘于做冷板凳的耐心,还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 《西南联大郑天挺日记》的出版,俞国林的功不可没,从十多年前看到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偶遇一页北大教务长郑天挺日记,便开启了一场寻日记之旅,每年都去南开大学与郑天挺儿子郑克成聊天,几经波折才促成了该书的出版,该书在西南联大史,学术史上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俞国林亦参与策划陈寅恪,顾颉刚,陈梦家,容庚等近代学人书籍的出版 (三) 与《后汉书》同名的范晔,《百年孤独》译者,还是高中生的他,考入北大后,因为翻译家晓振江的一句话:拉美文学大有可为,便笃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幸运偶遇并翻译了马尔克斯大师的《百年孤独》。哪怕多年后,范晔翻译波拉尼奥(《未知大学》)等人的作品,为大众所熟悉的标签依然是《百年孤独》译者范晔。在视频里,我们还可以看见早年他翻译科塔萨尔的《万火归一》。 范晔还有一个身份成为北大西葡语系系主任,在课堂上他寓教于乐的创意课程也是学生们最爱的课程。 Ps: (1)视频出现过的书店,豆瓣书店,三联书店三里屯书店,中华书局伯鸿书店,倘若如有疏落,请补充,谢谢。 (2)老派编辑的办公桌真的好整齐,新编辑人的办公桌基本上都是各种乱中有序哈哈。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七):这篇权当做笔记啦
节目是12月11日(昨天)上线的,豆瓣上对节目的简介如下:《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B站出品,多为精品节目的标题就很吸引我。 “但是,还有书籍”,前半句是每个人的未知经历,不论谁遭遇了什么,最后的最后,书籍会给所有人以慰藉。更何况,还请来了胡歌为节目配音。
据说节目中选的书胡歌都会读噢目前只播出一集,主题叫“书海编舟记”,单集长度28分钟,我在强忍着催更新的冲动。之所以强忍着,是因为这一集里的信息量就够大。比如,第一集的嘉宾分别是来自后浪出版社的编辑朱岳、来自中华书局的编辑俞国林、北大西葡语系副教授范晔。前两位大家可能不太熟,但最后一位嘉宾,是中国第一位被授权翻译《百年孤独》的译者。
弹幕纷纷表示想去找范老师签字,我也想节目里被cue到的作者就更多了:袁哲生、黄国峻、黄锦树、童伟格,这几位都是偏冷门的作家,就算是编辑朱岳眼中比较知名的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骆以军,我之前也并不知晓。 所以,这篇权当做笔记啦。比如张大春曾说,袁哲生和黄国峻是撑起21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可惜这两位都自杀了)。比如范晔给自己的别号是: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象寄”是古汉语中“翻译”的意思。比如,拉美文学爆炸,这个词汇是第一次听到,其四大主将分别是胡里奥·科塔萨尔(代表作品《跳房子》)、卡洛斯·富恩斯特(代表作品《最明净的地区》和《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代表作品《百年孤独》)、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代表作品《绿房子》和《酒吧长谈》)。 可能是被《百年孤独》震撼过吧,我特别喜欢范晔老师的部分,范老师也确实萌萌哒,比如对着镜头承认自己懒:
“误打误撞”进北大和“北大还行”撒贝宁有得一拼他在说出的那句排比句我也帮大家做好笔记啦:使无能者受振奋,腼腆者受激励,贪婪者得餍足,节制者生欲望,纵欲者遭惩戒,孤僻者变性情。他说,这种堂皇、整齐、文雅的文字,会使反讽效果强烈。 我当然不会忘记整理书单,拿去吧: 豆列【但是,还有书籍 第一集】地址: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1752691/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八):就算被全世界抛弃,也还有书籍与我为伴
回忆起我漫长的成长经历,书籍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还不认识汉字的时候,就已经把家中的《红楼梦》和《西游记》等大部头书籍当做图画书看了个遍。二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当年,我已经无法理解当年的自己是如何看得那样认真和宁静,明明几乎不理解书的内容,也还是津津有味。
也许是太孤单的缘故,从小一个人长大,铅字也能做我忠实好友。
等我长到十五岁,执拗悲愤的年纪,太宰治、芥川龙之介、王小波、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书籍开始摆上我的书架。这些有些悲观荒诞的书籍拯救了抑郁症时期的我,或者说,是拯救了那时我心中的孤独。
也就是那时起,我明白了一件事,我可以不理会外面的世界,可以用比喻,排比,顶针,用形容词,副词,名词给自己搭建一个屋檐,挡住一切黑暗。在这个小世界里,我燃烧自己的灵魂取暖。
就像这部纪录片的名字说的,“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这个词的前面,我想可以是生活里的一切苦难的总和。
第一集中介绍的文学编辑朱岳,文史编辑俞国林,西语译者范晔三位经历与心路历程,都有着孤独的成分。实体出版社和纸媒的日薄西山,文史编辑行业的“一辈子冷板凳”和译者生涯的艰难跋涉,这些场景里每一分的艰难和欣喜,都随着旁白缓慢,沉稳的叙述流进我的心里,感同身受。
朱岳的坚持,是他对于好作品,新作者的锲而不舍和积极推广。为了让读者们看到更优秀的书籍,更多好的华语文学作品,他年复一年地工作和奔波,对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语文学作家,他是爱书的知音。对于新生代的写作者,他是文学路上的引路人,是挖掘宝石的矿工,是一个父亲般的伟岸角色。
而俞国林方面,作为一位“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文史编辑,他的严谨,他的坚持,将优秀的文史作品一个个从历史的尘封中挖掘出来。他在档案馆里查资料,好像穿过了数十年的时间,与作者完成了一次灵魂上的对话。他活在文字的星河宇宙,这是我年少时向生活的变形。我到今日二十几岁,依然一事无成,我能否找到这样值得我付出一生的工作呢?很困惑,但是也许俞国林给了我答案。
高中时期第一次读《百年孤独》,当时的译本号称是中国首个获得翻译版权的版本,我读书不看译者,却也被译者流利的语言所打动。个人看来,许多翻译工作者的作品中总是带着浓浓的翻译腔,明明是纸质文字,读书时却也有着译制片的假性幻听在耳边萦绕。《百年孤独》给了我别样的体验。在《但是还有书籍》里,我看见了熟悉的封面,当时很激动,惊讶于原来《百年孤独》译者如此年轻,也惊讶于他对于西语翻译的热情。目前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我也会时常看一些英文的原版书,可是西语却很少有人阅读,只有这些译者对于文学的热爱而坚持着翻译事业,才让我们的眼界开阔起来。当我看到,范晔翻译一本书时,便要把他的全部作品都读一遍,来寻找冥冥中琢磨不透的作者的语言风格时,我竟然有点想哭,他对于翻译事业的认真与严谨让我敬佩。要做到他这种地步,没有一颗赤子之心,绝无可能。
《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让我了解了平常读书时不会关注的那一群人,荣耀和光芒是作者的。编辑和翻译,还有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他们付出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将一本本书籍带到读者面前,自己却只有一个小小的名字,安安稳稳地待在书籍封面的一个角落。数千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他们把时间串联,将无数的典籍流传下来。是他们,让孤独者们有了自己的小小屋檐,在其中休憩。这是一份令人敬佩的工作,也期待后面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我已经开始提前感动了。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九):但是书籍还有“我们”吗?
最早在bilibili看到《但是还有书籍》定档预告片的时候,我认出了几个熟悉的面孔,而最令我激动的莫过于朱岳、俞国林、范晔的出场。范晔老师的知名度就我交往所知,是三位中最高的了。而定档预告片对于朱岳老师的介绍是“豆瓣秃顶会会长,小说家”,我作为得到会长签名确认的“新晋会员”也是会心一笑。而俞国林老师的会参演,则是我去中华书局递交外审稿的时候,偶然听他说起bilibili剧组的人会来补拍一些镜头,因而我就跟着他一块下楼,他出镜,我围观。记得自己时常混迹古籍出版圈,所以这条消息发布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个老的“出道”也就成了圈内的佐茶配饭话题。
圈子虽小但是反应清奇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以及翻译家的关注,始自初中,而接触古籍并且稍微知道几个点校整理者,则在高中快卒业时,至于关注编辑,则是大学以后的事。而阅读华语文学,是最近两年的事了。而逐渐地,虽然自己不论是在外语,或是在文献学,或是在编辑出版都并不专业,但觉得这三者的工作或许有相通之处,尤其最大的共同点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都是隐藏在书的背面的角色。从前我对于这样的“幕后者”也只是抱有礼敬,但自己确实参与了以后却又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样的工作。是故《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选择了这样的三位角色,在我这样的华语文学、古典文献、世界文学三栖书迷来说,称得上是一本满足。会长作为小说家其编辑工作总与文学创作相济,个老的身份既是编辑同时也是古籍整理者,范公子则是译得一手好诗歌的翻译家。翻译是我限于自身能力可能无法实现的梦想,文学创作则是我明显知道自己天赋不足所以难以涉足的领域,所以自己最愿意做的还是编辑。
而我其实在前去中华书局交稿的那天,就已经听剧组提起胡歌配音的事情,至少配音演员是我听说过名字的,这在向来对文娱事务几乎声闻断绝的我而言,倒是罕见事。也听个老和剧组说起怎样提供适宜的出版物,以借用其流量为书局拉动销量的事。彼时听剧组工作人员说,胡歌拿到书以后,是真的会阅读的——这在多数红人愿意做的仅限于摆拍而已的大环境下,总算让人觉得有些快慰。
与一位爱书的朋友聊起此事尽管这部纪录片的前期宣传工作不可谓不尽劳,但是预告片放出之前,追剧人数一直只有三万馀人。但在预告片放出以后,这部纪录片由胡歌配音的消息,不胫而走——我在想,自己到底是对流量无知,毕竟在开播前接触到剧组人员的我自己,只是跟人说,个老会“出道”,而并没有多少人会因此愿意关注本片;但是胡歌配音的消息放出后,每次因为预告片更新而点进剧集页面,都能明显地看到追剧人数的增长,几乎每放出一集,就多处一万馀追剧的人来。到了第一集正式开播这天,已经有二十一万追剧了。
我为每一集预告片而激动,尤其是为定档预告片,除了我一直向人广为推介的会长、个老和范公子,我还看到了满头花白的书籍设计师宁成春(尽管书籍的装帧设计和材质印刷依然是我尚未开发的知识领域),看到了一些买书卖书人,就看侧影的话,感觉是今年刚谋面的谢其章和陈晓维,此外还见到了布衣书局的胡同,胡局那句“感谢感谢,感谢花钱”在我觉得几乎有些洗脑。在那以后接连几天我几乎如逢人说项一样地说起胡局。
胡局双连全剧集预告片走到第六集也就是最后一集的时候,是胡歌朗诵的米沃什诗歌《但是还有书籍》,彼时正逢图书界一件大不可思议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杞忧,是故这首诗的这次朗诵,多少让人有些安慰。
不过,这首诗出自《故土追忆》,是《米沃什全集》汉译四卷本的第三卷。另外三卷皆由林洪亮、赵刚担纲。虽则这套书的条目在豆瓣出现得非常早,但是没有想到正式面世让人等了这么多年,记得最早看到条目的时候我只知道林洪亮,大约知道全套书的规格以后,杨德友先生逝世的消息已为昨日黄花,虽然也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此事。而我从知道赫贝特开始知道赵刚老师的名字以后,也在新书发布会上知道《赫贝特诗集》汉译本即将出版的情况。记得大家在发布会上得到林洪亮、赵刚两位老师的签名以后,竟然有一位读者拿着《故土追忆》请林洪亮先生签名,说起:“也许杨德友老师今天因故没有来,所以请您帮忙签一个名。”我说:“不是因故没有来,而是永远不能来了。”而我自己也在发布会结束以后,发了一条状态说,可惜第三卷永远得不到签名了。
米沃什《但是还有书籍》(杨德友译)是故我和人提起,虽然译者已经不在人世,但是还有他的译文,他的译文在别人的声音里也传播下去了。“但是还有书籍”这个主题,指向的是某种永恒。
只是不论是哪一集预告片,弹幕中几乎都是与胡歌相关的内容在霸屏。起初我对这套纪录片借用流量的事,并没有表示太多的抗拒态度,尽管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也许大多数粉丝的可能就是带着追星的态度来看,而对于这部纪录片所愿意传达的内容,未必能心领神会。但是我也想,也许让原来不那么关注书籍,或者虽然也读一点书,但是对于做书、买书、藏书这类隐藏在书籍背后的人与事也能有所了解的话也好。哪怕纯粹为了胡歌前来追番的十几万人里,能有三到五万人看完这部剧集,并且对纪录片里的人与事也能有了解与共情,也愿意把这人与事讲给别人听,那可多好。
与另一位很爱书的小伙伴聊起此事但是在纪录片更新第一集以后,我还是感受到了深层的割裂感。我是在吃饭的时候追着看第一集的,这天下午收到新出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是个老签名所赠,这段时间几乎预告片中每每有他出现,我都在转发的时候如同划重点一样标出来,个老也颇有些“练习生出道”的风范,屡屡为自己打广告。
文字不足以概括个中的劳苦在观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也每每为一些自己所知的事而感动甚或觉得温馨。就像片中提到秃顶会会长去年杪写的文章,那篇我还读过,《我们分到了土地》,记得我就是从这篇文字开始,决定正式入坑自己从前只是围观而犹犹豫豫一直未下水的华语文学,而且便打算以后浪出版的这套丛书作为钥匙。尽管目前只读了很少的几本,而仅限于对黄锦树别有感触。
《我们分到了土地》与无节制的豆瓣海报至于范公子,大家会提他与《百年孤独》的缘分,而本集也提及他入坑西语文学是因为赵振江先生——也译小说也译诗的前辈,“拉丁美洲文学丛书”翻译主将——虽然从时间上看,是赶了热潮的尾巴。全片近尾声时,也提起了范公子翻译涉及的作家——科塔萨尔、波拉尼奥、塞尔努达……我当时想着,这些都是范公子的很好的值得看的译著,但是还不足。至少,当我看到西语本《三只忧伤的老虎》时,我想,如果纪录片能也提一句这本书,该多好啊。
还有更多也应该被知道的名字在这里似乎,当我对书籍的关注已然引着我走向书籍的背面以后,我就一直关心着这些纸页背后的人与事,会默而识之,会向懂的人如数家珍,仿佛这就是我作为三千世界中的一颗微粒,与其馀星尘联系碰撞的暗号。我会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好,作一箩筐倾倒出来,只要我确信和我对话的人会愿意听我讲这些的话。
但是,看着弹幕和评论区,我会有期待落空的感觉,我本希望大家能够跟着别具磁性的声音,将那些本来“不足为外人道”的人与事化作自己的感动。但是我看着弹幕和评论区的狂欢,似乎分明是得筌忘鱼,他们迷恋的是声音,而不是声音承载的内容。
尽管会有人在评论区开列纪录片中提到的书,做了一期书单,甚至有些人因列得比较“完整”,而被推许为“科代表”。可是他们又会有多少,真的去买书,真的关注到《寂寞的游戏》所属的“后浪·华语文学”,真的理解秃顶会会长在《我们分到了土地》中隐然标榜的价值追求?而又有多少人,会知道个老的工作其实意味着怎样的烦难与艰辛,他们或许看到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过程一瞥,但是他们又是否会知道为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明年将出的《清代学术概论》做汇校、做“定本”,需要怎样难以想象的搜讨与难以索解的斟酌?之于范公子也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出同在纪录片里出镜的汪天艾老师,我也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他们的译者前言后记中,读到作为象寄者的情怀的投注。
昨天看到的一条日记而事情就是这样的,就这集的观感来说,或许“书籍”氛围并没有一些要求较高或谓求全责备者想象的那么浓厚,但是这样的娓娓叙述才最为温情,最具有感染力。我本来希望纪录片可以为旁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给他们带来向所未知的感动。可我看到的,分明是更多的人关上了窗,然后沉浸于自我感动之中。
那么,我之前不遗馀力地在豆瓣以外的世界为会长、个老和范公子作鼓吹,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还有书籍》观后感(十):抛砖引玉介绍下所提到书的出版情况(E1)
我也是业余读者,这些都是比较基础的东西了,算作抛砖引玉,展开一张阅读地图。等待业内大佬指正和详细介绍。
首先科普下民营出版公司,譬如这一集提到的后浪,以及下文将提到的新经典、理想国等。看书要看出版社这句话在十几年前没问题,现在就不能说正确了。除了中华书局、上海译文出版社这些国营单位外,许多好书都是由民营出版公司编辑出版发行,但是由于只有国营出版社可以拿到书号出版,所以它们必须与出版社合作(譬如新经典常常与南海出版合作)。多数时候出版社只起到卖书号和做审查的作用,在版权页的责任编辑处挂个名,对书的质量影响不大。所以主要还是看出版公司。出版公司常常会在书籍顶端和封面处有自己的logo以提高识别度(譬如读客的那只熊猫),但也有例外,崇尚简约的读库就不会贴logo上去。
第一集分三部分,首先是后浪文学部的朱岳老师。第一次看到活着,啊不是,活动着的朱岳会长还是很激动的。后浪文学部如会长的介绍大约分三部分:外国文学、华语文学和原创文学。外国文学譬如视频中提到的《往事与随想》,以及刚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尔加。
往事与随想9.4[俄] 赫尔岑 / 2018 / 四川人民出版社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8.6[波]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 2017 / 四川人民出版社这些年后浪出版了许多在大陆尚未有名气的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的华语文学,袁哲生、黄锦树……形成后浪·华语文学系列(最好进入豆瓣书籍卡片界面后下拉看“丛书系列”,很好的拓宽阅读面的方式,以下提到的书也一样),虽然它们已获得当地或者国际的认可,在大陆却还是名气不大。
寂寞的游戏8.4袁哲生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雨8.5[马来西亚] 黄锦树 / 2018 / 四川人民出版社会长也提到了一些较为经典的非大陆华语文学如张大春、朱天心、骆以军,以及没提到的更知名的白先勇、龙应台等等,他们则是由另一家优秀的出版公司理想国出版。譬如大热门畅销书《目送》,常被催更的张大春《大唐李白》。理想国从前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创立的,后来独立了出来。理想国译丛(黑拱门M系列)是其代表书系,引进了大量外国历史文化著作。
大唐李白·少年游8.1张大春 / 2014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部分是中华书局的俞国林老师,古籍出版和近代学者这方面不是很懂,留个白。
第三部分是范晔老师。三部分分别是华语文学、古籍出版和外国文学还是很有代表性的。范晔老师提到自己的引路人,赵振江老师,也是拉美文学研究和翻译领域的前辈了,譬如译了《马丁·菲耶罗》和聂鲁达诗集。新版陈黎的聂鲁达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则由新经典出版。
马丁·菲耶罗8.0(阿根廷)埃尔南德斯 / 1984 / 湖南人民出版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8.2[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 / 2014 / 南海出版公司《百年孤独》,曾经马尔克斯来到中国发现遍地盗版翻译,一气之下决定死后150年也不授权给中国出自己的作品。新经典的编辑去磨了至少四年加上高额版权费,才获得了第一个正版授权。其他版本除非专门去找否则已很难见到。后来新经典陆陆续续出了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现已蔚为大观。最新的一本是他的非虚构纪实《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8.5[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 2019 / 南海出版公司科塔萨尔的《万火归一》,范晔老师这一单行本如今已经绝版了。也是新经典,出了一套四本的科塔萨尔短篇小说全集,《被占的宅子》《南方高速》《有人在周围走动》,随着《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本月刚刚上市,这一套终于出全了。《万火归一》收录于第二本,《南方高速》。虽然这一套并不由范晔老师翻译,但也是很可靠的。许多青年拉美译者像译了马尔克斯的也参与了这套科塔萨尔。
南方高速8.8[阿根廷] 胡利奥·科塔萨尔 / 2017 / 南海出版公司波拉尼奥则是在世纪文景出版,比如被毕赣“碰瓷”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比如范晔老师译的诗集《未知大学》。文景在外国文学出版方面也很值得关注,帕慕克、托尔金、周作人的日本译作……封面设计也都非常漂亮。2019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的书就是在文景。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8.3[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 2013 / 上海人民出版社未知大学8.7[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 2017 / 上海人民出版社提到了鲁尔福,说拉美文学是块肥沃的土地,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就是证据之一,代表作是《佩德罗·巴拉莫》《燃烧的原野》。译林出版社即将在2020年出版鲁尔福的新版文集,上一版已是八年前。
佩德罗·巴拉莫9.0[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 2011 / 译林出版社燃烧的原野8.6[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 2011 / 译林出版社此外,范晔老师还在主持后浪的西语文学补完计划。此一丛书刚起步,但看得出后浪的“野心”。
帝国轶闻9.3[墨西哥]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 / 2019 / 四川人民出版社秘鲁传说评价人数不足[秘] 里卡多·帕尔马 / 2020 / 四川人民出版社期待接下来摄制组带来更多的内容,进理想国和新经典的编辑部拍一拍,见到更多从前只闻大名的老师们……